新技术与新出版*
——技术双擎推动下的出版业变革与重构
2017-01-26李晶晶
□文│李晶晶 汪 薇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文学院)
出版是人类文明忠实的记录者和见证人,人类发展轨迹总是与技术革命的变迁相互辉映、彼此交织。从竹简到电子书,从结绳记事到移动阅读,出版业的每一次发展均刻上深深的技术烙印,技术作为革新动力对出版业的影响不言而喻。[1]如今,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两项技术初露锋芒,给业界带来巨大惊喜。人工智能技术带来了个性与智慧,虚拟现实技术则令体验趋于真实。未来几十年内这两种技术必将开启一扇“超现实之门”,引领下一波科技变革。可以预见,随着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日渐成熟,技术驱动的出版业变革就在不远处。本文以新技术与新出版为主题,就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两项技术驱动下出版业的微观重塑与宏观重构展开研究与讨论,在新一轮的技术浪潮来临之前,对出版业的发展方向和未来前景进行思考与展望。
一、技术双擎
若将出版业视作一台豪迈前行的巨大机器,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就是提供强劲动力的新引擎:人工智能好比产生智慧力的大脑,实现用户需求的个性化和智能化;虚拟现实则恰似带来生命力的心脏,为用户提供源源不断的全身心浸入式消费体验。技术引领行业发展,在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技术双擎驱动下,出版业将迎来全新的未来方向与发展图景。
1.人工智能技术
作为国际IT巨头频频抢滩的新领域,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一门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技术科学,旨在通过模拟人类大脑信息处理的过程和方式,获得与人类近乎相等、乃至超越人类的智慧能力。按照智慧能力获取方式的差异,人工智能分为专用人工智能与通用人工智能两类。
前有深蓝战胜卡斯帕罗夫,后有阿尔法狗(AlphaGo)力克李世石,专用人工智能面向特定场景下具体问题的解决,实际效果颇佳。但其能力无法平行迁移,领域场景改变后便不能发挥作用。比如,尽管围棋战神AlphaGo所向披靡,但它的本领也仅限于围棋领域,完全不能在其他棋类中“触类旁通”。然而,通用人工智能却另辟蹊径,通过模拟人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逻辑过程来实现“机器脑”。此类系统先天具备优秀的知识积累和迁移能力,但其学习过程却非常缓慢,需要长时间的“养育”,代表性系统为Nars。[2]就Nars而言,其不仅具有一般性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学习能力,还具有类似喜怒哀乐的类人情感,甚至是一定程度上的直觉和主体意识,真正的智能时代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遐想。
2.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是一种建立在计算机模拟和沉浸式多媒体技术基础之上的新型科技,主要特点在于近距离、大尺度、高仿真地模拟现实情境,令使用者进行“身临其境”的体验与交互。[3]按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交融的程度,虚拟现实技术由低至高可分为虚拟现实(同VR)、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及混合现实(Mixed Reality,MR)三个层次。VR层次中,虚拟技术是类似电影艺术一般“造梦”的过程,它创造出一个三维虚拟世界,用户不仅能听其声、触及物还能与人言,是一种调动人体多种感官的沉浸式的内容消费形式。如果说VR是完全由计算机创造的虚拟世界,那么AR就是现实生活和虚拟信息的有机结合,为用户提供一个信息更加丰富的“增强”版现实世界。由于AR的技术目标是实现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在同一屏幕界面的互动,它需要将信息与场景结合、将真实世界和虚拟图像叠加,因此在技术实现上比VR更为复杂。MR的可视化环境同AR一样也是由现实和虚拟世界交织而成,但其内化增强现实与增强虚拟,不再像VR或AR强调以虚拟或现实的主体“二选一”,而是追求虚拟场景和现实世界的无缝融合,在用户视域之内呈现亦虚亦实、亦幻亦真的效果。
综合而言,如果说人工智能是让机器来体验现实生活,那么虚拟现实则是让人类感知理想世界。人工智能让机器助力现实,使“现实”更“理想”;虚拟现实则让“梦境”更逼真,使“理想”更贴近现实。创新理论指出,经济低迷时期孕育的技术变革,往往能够催生新兴产业的萌芽,继而受益于“技术——经济”范式的转换,产业得以不断向前推进。[4]在这样的技术背景下,当研究聚焦于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双擎作用下的出版业,我们发现机遇与挑战并存。
二、微观重塑:出版业的技术颠覆
出版系统的微观层面,意指出版管理的各类具体环节,主要涉及系统内部个体如出版社、期刊社以及与此相关的消费群体如读者的具体工作。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协同出现,将推动实现出版环节创新和产品服务升级,特别在阅读方式、内容生产、读者对象上表现突出。
1.内容传递之颠覆:难道读者只能被动地客体化存在?
从阅读文字到饱览图集,阅读由文字时代跨向读图时代。从PC软件到移动阅读APP,阅读实现了纸媒到触媒的平台转移。但是,当前二维视觉化的单调经验仍存局限,易使读者产生疲劳体验。在这个背景下,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技术为人们正式开启了浸入阅读和互动阅读之门。浸入阅读丰富了内容传递的临场体验,视觉之外的全面调动使得内容传递从平面走向立体,多维体验大大提高了内容消费的趣味性。而互动阅读则让读者在内容消费时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封闭个体,而是打开信息输出的通道,使其在人机双向互动中掌握汲取内容的主动性。浸入阅读和互动阅读的出现,令读者不再是被动地客体化存在,颠覆了传统阅读的单向输入,他们成为内容消费的主动方。在这当中,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技术功不可没。
一方面,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大大丰富了知识传播的形式,浸入式阅读得以大显身手。数字出版领域中,AR已成为浸入阅读的先锋技术。AR阅读界面借助三维动态视景的展现,激活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产生多维、互动、沉浸式阅读的阅读体验,还原人类感知的全面化和平衡性。[5]目前,国内已经有出版社和技术公司对AR进行了尝试。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发展让互动阅读成为可能,互动阅读主要得益于实时媒体识别技术的突破。在语音交互上,苹果公司Siri掀起语音交互的风暴,微软小娜、百度语音助手相继面世。在图像识别上,深度学习技术使机器识别准确率得以大幅提升,通过多层神经网络训练实现抽象概念与实际图像的映射。故而,语音助手使人机自然语言交互成为现实,深度学习技术又能够进一步帮助理解作者表达,有助于读者在人机阅读的互动过程中加速知识的获取、理解和沉淀。
可以预见,随着技术的发展成熟,出版领域中使用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图书将成为主流,比如教育类——足不出户地在“课堂中”聆听讲座的同时还能翻看教材并和虚拟教师或同学进行交流,又如时尚类——在浏览杂志中潮流服饰的同时可以随心所欲进入虚拟场景进行试穿,还能直接对服装颜色、尺码、款式等细节进行实时的个性化修改。浸入阅读和互动阅读让阅读的乐趣不再仅限于知识的获得,而是亲身体验难以比拟的新鲜感和代入感。这种高度可视化和参与感的阅读体验,将重塑人们的阅读方式,使读者不再是被动地客体化存在,实现对阅读内容的主动掌控。
2.内容生产之颠覆:难道只有人才能成为出版物的生产者?
由于机器长期未能突破人类自然语言理解的瓶颈,因此内容生产始终由人主宰。但是,一旦机器具备人类语言解码和译码的能力,便会颠覆传统的内容生产方式。如今,人工智能技术已使梦想照进现实:机器新闻初现媒体,机器人“记者”像普通记者一样为读者提供服务。最具代表性的是一台名为Quakebot的机器人,短短3分钟它便迅速完成当地地震事件的短新闻报道并于《洛杉矶时报》网站发布,从而在众多媒体中先拔头筹。[6]目前机器的“流水线”式新闻生产,只是在计算机系统既定算法下完成新闻要素的填充与拼接,并不能真正理解文字的意义,仅仅是初级的人工智能应用而已。然而可喜的是,人工智能的核心领域——自然语言处理随着近年来机器学习的迅速发展而取得长足进步,它旨在解决计算机与人类语言间的交互问题,不仅能够从可读的、风格自然的文本中自主解读出含义,还可识别并模拟不同的写作风格。因此,未来的人工智能不再仅仅是机械地组合文字符号,还具备理解文字意义和创造新内容的能力。一旦人工智能具备自然语言处理的能力,出版业的内容生产将被新兴技术彻底革新。
首先,机器写作拥有远超人类信息处理的速度,出版业将迎来一个内容高产的时代。“编辑催稿”“读者等待”的现象将不复存在,内容生产的大爆发将带来出版业的黄金时代。其次,人工智能携手大数据技术将为出版业开创一个创意多元、内容优质的全新局面。海量数据是创作者宝贵的生产原料,全方位的信息输入将大幅提高出版业的内容质量。现阶段,相比庞大的数据生产现状,高效精准的数据搜集和整理能力却稍显滞后,信息传播者和接收者都表现出数据冗余带来的焦虑。一旦人工智能具备运用人类自然语言的能力,机器将突破当下生硬冰冷的写作风格而提供更符合人类品位的文化产品。再次,人工智能强大的特征识别能力为人机对话奠定了基础,出版业将开辟一个产业智能化的阶段。打破人机交流的技术壁垒,编辑或读者可以直接通过语音对话与机器作者沟通,这将使出版业呈现出一个全新局面。
3.内容消费之颠覆:难道只有人才能成为出版物的消费者?
毫无疑问,出版物的受众是广大读者,虽然当前读者的主体是人,但人工智能却将其范围扩展至机器。因为不仅是人,机器同样有“学习”的需要。技术本身是中立的一如人类出生并无善恶之分一样,人工智能技术究竟会发展为毁灭人类的魔鬼还是服务人类的伙伴,全在于后天对机器的“教育”。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的核心与基础,也是实现机器智能的计算途径。和人类学习一样,机器学习也是知识和技能习得的过程,无论是专用人工智能还是通用人工智能,都需要符合人类需求的大量数据读入。不久之后,人工智能将像如今的智能手机一般普及,机器学习是每个实体机器人或软件系统出厂前和服务过程中的必修课,机器读物也成为必需品,读者对象将从人类扩展到机器人。未来,优质机器读物可以在最短时间训练出满足用户特定需求的功能,新出版业面对全新市场蓄势待发。
但是尽管同为机器学习过程,专用人工智能与通用人工智能却存在根本性的差别。专用人工智能的学习材料不必区分先后顺序,也即学习结果只与其阅读的材料内容有关而与阅读顺序无关。然而,以Nars为代表的通用人工智能却如真人学习般不仅对学习材料极为敏感,也对学习过程格外敏感,内容的输入顺序和速度等都会影响学习结果。因此,面对这个全新的领域,出版业需要学习和准备的还有很多。比如,如何高效地将知识转变为机器可读的文档格式,如何对机器的学习内容进行“把关”和“调教”,如何在内容编撰上体现符合人类价值的法律和伦理导向,如何评价机器阅读的书籍质量等,诸如此类的全新问题应尽早得到深入而全面的讨论。
三、宏观重构:出版业的范式转换
微观层面上,新兴技术对出版环节的重塑促使出版业完成产品和服务的革新与升级。而宏观层面上,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则合力对出版业施加影响,开创产业一体化、盈利多样化、人才复合化的出版新局面。
1.产业一体化:分化与融合
当前,出版链条上各方势力跑马圈地,争夺市场话语权,进行价值链的重新整合,[7]这在互联网巨头近期收购媒体的频繁动作上可见一斑。由于技术对出版业的强大革新力,在技术变革主导的出版变迁中,技术与出版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冲突与博弈。技术创新孕育出新的传媒业态对传统出版形成威胁,出版业为保证生存不得不在内容之外提升技术含量,以适应新兴技术下读者的消费习惯;与此同时,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看到了长盛不衰的内容消费与服务市场,投入资本进入内容产业。但两者的跨界都缺乏经验沉淀,服务体验成为产品痛点,因此目前以技术为主或以内容为主的两种出版导向均陷入产品质量提升的瓶颈。
然而,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为此提供了解决方案。在技术双擎的推动下,内容出版商与技术提供商将摆脱各自局限,从专业分化走向跨界融合:一方面,人工智能实现了人机间自然语言的交互,意味着计算机既能理解自然语言文本的意义,也能以自然语言文本来表达给定的意图和思想,这为传统技术提供商提供了良好的内容生产渠道,使出版的内容和技术成为彼此融合的整体。另一方面,虚拟现实技术为传统出版提供了崭新的内容展现舞台和创想空间,利润增长源于现实与虚拟之间的投射和体验,这会加快传统内容商对先进技术的采纳和吸收。随着技术与内容的发展和交汇,技术商与内容商的界限将逐渐模糊,出版业将改变以往内容与技术分离的思路,成为跨界融合、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综合性知识服务机构。
2.盈利多样化:单一盈利与商业生态圈
“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盗版屡禁不止、技术公司转投内容市场等都在挤压出版业的生存空间,“这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在信息爆炸、瞬息万变的当前,人们对知识的渴望日益高涨,每个人都愿意为有价值的信息付出金钱。而产生这种矛盾的原因在于,目前出版业提供的产品还不能很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但是,人工智能与虚拟技术引领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将衍生多种内容形式,帮助读者高效获取信息。与此同时,伴随技术而来的泛媒体化趋势将为出版业创造更多的内容传播渠道,这是出版市场又一新的经济增长极,未来的商业模式将从单一盈利发展为多样共生的商业生态圈。
未来的出版内容,将不再仅仅是单一的文字或图片,而是提供可由读者自由选择的沉浸式多媒体形式。当前,“读图”阅读早已兴盛,小说、诗歌开始配有音频形式,“听书”成为阅读新风尚。除此之外,深受欢迎的文学作品被改编为电影、电视,也是文化产业的大热趋势。从“阅读”到“悦读”,虚拟现实技术将为出版业提供一种多感官、多形式、多体验的内容消费模式。当读者戴上虚拟技术设备,就可在虚拟世界里经历书中情节,这种在文字想象之外亦幻亦真的阅读体验以其不可取代的浸入式、代入感将为出版业贡献新的经济增值点。从“阅读”到“智读”,人工智能技术则可帮助读者加深对作品深层表达的理解。当人机对话成为现实,机器人通过深度学习图书内容以及作者本人对作品的解读,具备人类智慧的机器将成为为读者答疑解惑的良师益友,不仅能帮助读者加快汲取知识养分,更能在提高读者阅读兴趣的同时培养用户黏性。推至更广,综合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一个万物皆媒的泛媒时代正在到来。[8]家具、汽车等所有能想到的物体都可能成为传播信息的载体。不同载体对应不同需求,多样内容、多种载体将使未来出版的市场前景较之今日更为广阔。有理由相信,在技术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未来读者不仅购买内容,也为知识所延伸出来的“圈子”消费。对于出版行业来说,将迎来从单一盈利模式到商业生态圈的转型。
3.人才复合化:传统与复合
出版业将发展成为知识密集型、智力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人作为知识的创造者、传播者和使用者,在出版的各个环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新兴技术引发出版产业转型,必然导致人才需求的变革。本世纪初,伴随互联网而兴起的数字出版,已经对出版人才提出了一次新的要求,不仅需要具备传统的编辑写作等技能,还需要懂得运用网络媒体平台进行内容的运营和策划。
然而,当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双擎时代的来临,出版业从内容生产的“小出版”转变为多媒介融合的“大出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将成为炙手可热的竞争资源。目前,部分新闻媒体已经采用机器人写作,已有证据表明机器人新闻在常规的、重复的主题上可以与记者撰写的新闻相媲美,但当主题超出简单的事实陈述、需要记者通过解释说理贡献价值时,机器人尚不能胜任。[9]可以预见,在人工智能主导的后大数据时代,基础性信息搜集与组织必然被成本更低、速度更快的写作机器所替代。但是,信息背后深层意义的解读仍旧是受众刚需,这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能够对信息进行深度的辨识、思考和解释。与此同时,虚拟技术丰富了内容形式和传播平台,人工智能可帮助人类更全面地认识世界,因此出版人还要掌握与行业相关的新兴技术,比如如何运用虚拟技术创作内容,如何与机器沟通需求等。出版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行业,新兴技术为出版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版图,出版人才必须与时俱进、适应行业新需求,实现从单一人才到复合型人才转变,才能不被行业所淘汰。
四、总结与展望
当前,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已经在游戏、影视等行业崭露头角。在可预见的未来,它们将成为出版业的创新驱动力。伴随技术而生的崭新挑战,更是当前行业转型的巨大机遇。在微观层面,技术会推动出版环节的重组,出版人需要在适应环境的同时,积极探索和运用新的生产方式;在宏观层面,产业面临重构与升级,出版企业需加强战略思维提早布局,以品牌愿景为标杆,不断增强创新能力、促进内容与技术融合,为读者提供顺应时代潮流的产品。
内容是出版业的“灵魂”,它肩负着传播文明、启迪智慧的重要使命;而技术是出版业的“心脏”,源源不绝地为它输出前行的澎湃动力。内容与技术共同支撑出版业的稳健发展,二者相互助力、相辅相成。因此,如何借助新兴技术提升内容的核心竞争力,是出版业今后的奋进方向,也是技术变革前夕出版人亟待正视和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