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业“核心价值观+”建设内涵及路径
2017-01-26周建森
□文│周建森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出版业属于文化产业,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担负着引领社会意识、宣导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使命,站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先锋位置,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主力军。出版人义不容辞地要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推动者和引领者,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打造精品力作,展现文化自信、文化魅力和文化力量,铸就中国魂,实现中国梦。
2015年12月4日,刘云山同志在江西出版集团调研时强调,出版业要坚持“核心价值观+”,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出版业“核心价值观+”建设,对出版业发展既提出了要求,又指明了方向。
一、出版业加强“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意义
出版业强化“核心价值观+”建设,可以进一步增强原创能力,推动集成创新;进一步强化精益求精,推动品质追求;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转型升级。出版业的“核心价值观+”建设,既是出版业要牢牢坚守的出版导向,也是提升质量和效益的有效路径。
1.“核心价值观+”是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不二选择
出版业的特性和功能决定了出版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阵地和传播平台。首先,出版业具有物质载体属性。出版活动的直接产品是出版物,它既是物质产品,也是信息和知识的载体,承载着人类精神文明。其次,出版业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出版物属于精神生产,政治、精神和物质方面的文明成果在出版物中得到集中体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出版业的历史使命。再次,出版业具有引领风尚、教化民众、传播文化、创造文化、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等功能。出版物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它必须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发展先进的社会文化,引导广大读者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出版业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要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提高文化产品质量,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出版业的“核心价值观+”是指出版活动要从核心价值观的角度出发,选择资源、优化出版,这本质上是从国家、社会、人民利益出发,将根本点落在社会效益上的正确的出版导向。
2.“核心价值观+”是大数据时代传统出版的最大优势
出版业的“核心价值观+”建设,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在出版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在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选择题材、选择作者、选择内容、选择媒介等,逐个环节精益求精,考量融合效果,最终从大量的选择中提炼各环节最有效、最有益的做法,整合成一套高效的出版业“核心价值观+”融合路径。与风生水起的网络出版相比较,专业化的“选择”是传统出版在大数据时代发展的必然追求,也是出版业独立思考、做出特色、形成品牌、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最大优势。“核心价值观+”为传统出版提供了选择依据,为出版业的供给改革指引了路径。弘扬主旋律、充满正能量、打造精品力作的改革路径,必将推动传统出版的优质发展和转型升级。
二、出版业“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基本内容
我们认为,出版业“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基本内容,可以参照拉斯韦尔“5W”经典传播模式,从传播活动的五个基本要素出发,结合出版业的传播实际,在抓好“核心价值观+”导向引领、构筑“核心价值观+”出版平台、聚集“核心价值观+”作者资源、整合“核心价值观+”营销渠道、精准“核心价值观+”读者定位方面突破并深化。
1.抓好“核心价值观+”导向引领,解决出版物的导向问题
出版业要始终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出版人民喜闻乐见的作品。把好导向关,首先要牢固树立正确的出版导向意识,在思想上重视,在工作中形成共识;其次要建立制度保障,以行之有效的出版管理制度保障导向,严格执行选题申报制度、重大选题备案制度、责任编辑制度、编辑持证上岗制度和三审三校一读制度等,强化审校管理工作,把好质量检查关;再次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编辑的政治、业务、市场把关能力。
2.构筑“核心价值观+”出版平台,解决创新出版、优质出版、高效出版的平台问题
平台建设制约着优势出版资源的集聚效应。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瑰宝,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优良传统,融合了时代精神的创新活力。崇高的价值需要通过新闻出版的宣传推动大众践行来实现。出版业应该致力于搭建内外平台,全方位、全媒介、全介质地整合优质出版资源,实现全产业链的出版资源循环流动,让核心价值观在全国、世界彰显活力和魅力。对内促进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的融合发展,一是升级传统出版平台,组建出版社集团,统一协调资源,加强共享与合作;二是拓展数字出版平台,创新技术、开发品类、甄选内容,做好网络出版和移动出版。对外鼓励中国图书走出去、走进去,积极寻求合作机会,建造出版平台,让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在世界绽放光彩。
3.聚集“核心价值观+”作者资源,解决出版物的内容创作问题
核心价值观的持续引领力要靠精品力作和优秀作者实现。出版社成功经营的根本也在于读者喜闻乐见的图书,而作者正是源头。作者是出版社的衣食父母,在出版产业链中占据至关重要位置。出版社弘扬与践行核心价值观,势必要开发并维护好作者资源,依托优势作者资源,集中开展主题出版活动,策划一批重点出版物。开发作者资源,要基于出版社的战略定位、市场定位,发挥优势条件,通过学会、协会认识作者,参加研讨会了解行业动态,从书刊获取业内信息,抢占片区,锁定优势资源。维护作者资源,首先要发扬优良的编辑作风,既要理解尊重作者,更要从编校、装帧、宣传上提升作品层次;其次,多为作者考虑,关照作者的权益;再次,坦诚相待,为作者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4.整合“核心价值观+”营销渠道,解决渠道问题
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的优秀文化,它应当走向全国、融入世界。跨地域、跨国界的市场空间,要求我们开拓渠道,整合营销资源,让精品力作最大限度地突破空间限制,让更多的人听见、看见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整合“核心价值观+”营销渠道,要将传统销售与在线销售相结合。做好实体店的批发和零售,打通新华书店系统、民营书商、专业书店、连锁店等销售渠道;积极筹备书展活动,抓住时机,重磅推出好书,扩大发行量;开拓互联网销售渠道,通过天猫、当当、亚马逊等网上书店进行营销;开展国际合作,输出版权,让核心价值观系列图书走出去。
5.精准“核心价值观+”读者定位,解决出版物的出口问题
不同地域环境、文化层次、年龄阶段的读者,对出版物的需求不同。为了让各具特点的读者亲密接触、完整认知并深刻感受到核心价值观,出版社应当以自身的战略定位和市场定位为依据,确定目标读者群体,精准定位读者需求,使出版物天然具有亲近读者的魅力,使读者自然而然地选择出版物。核心价值观出版物,要面向各层次的目标读者而作,着力推出经典文献、理论建设、通俗理论读物、典型人物宣传、国民教育教材等,满足多层次人群的阅读需求,让图书的语言和形式契合读者的审美。
三、出版业“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路径探索
出版业要以“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加强内容生产管理,推动文化走出去,精准定位战略目标,强化数字出版和市场图书,优化资源配置,引领企业创新发展、优质发展、加快发展。
1.“核心价值观+”内容生产管理工程
以“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大力实施重大出版工程。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策划重大选题,多出精品力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以“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大力提升价值引导力和文化传播力。把握好“主和次”的关系,聚焦内容建设,多出好书;把握好“点与面”的关系,坚持弘扬主旋律和多样化;把握好“出和进”的关系,把关引进作品的质量以及“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比例;把握好“快与慢”的关系,注重慢工、精工出细活;把握好“述与作”的关系,加大原创作品的比重和分量;把握好“远和近”的关系,明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近期效益和长远效益的关系。
2.“核心价值观+”走出去战略
一是版权走出去。鼓励支持企业重点做好“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走出去的规划和设计,大力推动版权输出,提升国际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构筑立足国内、面向世界的版权交易云平台,不断增强平台影响力。
二是产品走出去。着眼全球,着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优质产品,推动品牌产品走出去;通过国际互联网文化服务平台,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
三是资本走出去。加快海外项目布局,推动境外投资、设立出版机构,扩大对外文化贸易和文化投资份额。有条件的出版社在国外境外设立分社,实现资本和文化在海外落地。
3.“核心价值观+”出版社精准定位工程
出版社要按专业化、分众化、品牌化的要求精准定位,重点打造2~5个有全国性影响力的产品线,成为专业领域的权威、市场占有率的前茅、渠道话语权的掌握者,全力打造品牌出版社。大力实施好书复活工程,放大精品出版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大力实施作者资源锁定工程。加快从经营作品向经营作家转变,聚焦锁定国内乃至国际一流的作者和新人,着力建立作者资源库、优秀编辑库、专家资源库。
4.“核心价值观+”数字出版聚合工程
加紧建设读者数据库、作者数据库、媒介数据库、渠道商数据库、产品数据库、出版人才数据库,完善ERP、财务管理数据库;大力开发与维护数字出版平台,以数字出版平台为基地,以用户为中心,以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为依托,推进编辑流程再造,实现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内容生产向内容服务转型。
5.“核心价值观+”市场图书工程
狠抓市场图书建设,不断提升市场图书的社内占比,把优秀出版物推送给广大读者;统筹与整合期刊及教育出版资源,优化配置方式,提升出版质量,扩大效益;争取国家出版资助项目配套资金、市场开拓专项发展资金,竞相推出以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双效俱佳的精品力作和畅销读物,做优做强出版主业。
6.“核心价值观+”资源配置优化工程
结合《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落实社会效益指标考核权重占50%以上,将社会效益考核细化量化到具体指标中,形成对社会效益的可量化、可核查要求。建立以社会效益为主、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考核机制,健全绩效考核办法,形成科学的内部绩效考核机制,对直接涉及内容创作部门和岗位的考核,以社会效益为主,收入分配和奖励适当予以倾斜。
(作者单位:江西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