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与坚守:互联网时代“深阅读”融合模式探析

2017-01-26付晓光

中国出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深阅读罗辑社交

□文│付晓光 覃 思

一、“深阅读”的互联网困境

对于互联网是否真正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学界业界存在很大争议。陈力丹教授认为:“新媒体深刻地改变了原有的社会思维方式和交往模式。新媒体趋向无限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可能会将人们引向思想的迷失。”[1]但也有学者持相反意见,如吴万伟认为:“互联网并没有改变思维方式,是我们的思维创造了互联网而不是相反……互联网不是对我们思维的威胁。”[2]无论是技术悲观主义还是技术乐观主义,思维方式改变与否都需要更大的历史跨度才能得到印证。相应地,互联网语境下人们的阅读诉求是否发生了根本性的质变,也暂时存疑。但无可争辩的是,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2016年是全民阅读活动开展的第十个年头。10年间,全民阅读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国民图书阅读率从2007年的48.8%攀升至2015年的58.4%。值得注意的是,在阅读率的发展趋势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4%,同比上升0.4个百分点;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连续7年上升,首次达到64.0%,同比上升了5.9个百分点。”[3]人们的注意力已经大幅度地从纸质媒体流向了数字媒体,导致以纸质书为代表的深阅读模式举步维艰。

形态更多元、呈现更丰富、传播更便捷的互联网,不断稀释、分流纸质出版物原本无可替代的现实功能性。以“凯叔讲故事”为例,该微信公众号仅专注于一项业务:给孩子们讲优质的睡前故事。虽然故事本身与纸质儿童出版物的故事并无二致,但“凯叔讲故事”可以通过社交网络,便捷地帮助年轻父母解决想不出故事、哄孩子睡觉的痛点。在过去,家长不得不反复购买儿童读本,而现在只需点击订阅,声情并茂的故事就会自动按时推送。“凯叔讲故事”现已拥有400多万用户,覆盖出版、电视、电商等多个领域,形成了业态饱满的全媒体产业链。类似对传统出版业产生冲击巨大的案例不胜枚举。

国民注意力的转移、原有功能性的消解,可主要归因于二者传播模式的底层差异。互联网是基于数字化人际关系建构的互动网络,属于偏重人际关系的群体传播。这与纸质图书“作者—读者”的单向传播、“主我—宾我”的个人传播模式截然不同。

问题在于,硬件的进步速度远快于软件的进步速度——对基于人际关系链的深阅读模式,传统出版的惯性逻辑还没有完成调整适应,还未找到变与不变新的平衡点。面临巨大的发展甚至生存压力,一部分人激进地唱衰纸质深阅读,也有人选择全盘拥抱互联网,试图寻找深阅读的全新模式。笔者认为,新媒体时代是深阅读的新时代。融合是势在必行的,但融合不是颠覆性的彻底替代,而是理性的有限融合。在创新中有所坚守,在坚守中有所创新。

二、数字化人际关系链上的“深阅读”创新

根据保罗·莱文森的“媒介补偿性理论”,后出现的媒介总是补足前序媒介的不足。互联网的出现,补足了传统媒体无法搭建完整人际传播场景的缺陷。具体体现为现实传播语境的复原:把人从彼此隔绝的媒介状态还原为社会关系网中的人,把被割裂的感官统合为更贴近真实社交的视听结合模式。从形态创新的角度看,激活人际关系链的潜能、形成立体化传播是推广深阅读的重要努力方向。

1.放大用户间的交流互动

应该说深阅读之后的交流互动本就应该是完整传播链条中的一环。每个社会人都需要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互动来进行自我定位,寻求归属与共同体。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上,精神交流是人类的顶端行为,深阅读也不例外。在丰富的精神活动之后,读者乐于将阅读的所得所感分享出来,并期待进一步的反馈。而社交媒体完美地满足了这一诉求。

在社交网络上,阅读行为与阅读后的分享行为同等重要。但问题在于如何实现对分享行为的有效引导,并通过适度放大交流感反哺阅读率。在这一方向的探索,深谙互联网思维的网络媒体进行了大量有效尝试。

掌阅iReader、豆瓣等平台的分享评论机制,就在基于人际关系链的深阅读推广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例如,掌阅iReader在客户端的发现频道中设置了“圈子”这一功能。在这里,用户可以根据阅读的类别、书目等加入某个主题的“圈子”,与圈里的书友进行交流互动。同时,还有特定的“作者圈子”,作者和书迷可以直接交流。在增强用户黏性的同时,也通过强化互动,结成线上的“阅读小组”,激发和增强用户的阅读兴趣。豆瓣则是设置了“读书”这一栏目,用户可以对某本书进行评分、发表短评或长评、围绕此书创建“话题”形成“讨论区”等。

用户发表读后感,并通过一键式分享转发到其他平台之后,在与他人的交流互动中得到激励与满足,会促使读者有更大动力持续评价与阅读。与他人的思想碰撞,又为自己选择新读物提供了参考,激发新一轮的阅读与互动。达成“阅读—交流互动—阅读新书—新的交流互动”的良性循环,实现交流互动的社交需求向阅读需求的转变。

2.巧用社交媒体的关键枢纽

2016年风靡国内外的“地铁丢书”是基于人际关系链推广深阅读的成功案例。著名演员艾玛·沃特森在伦敦地铁站藏了100本自己喜欢的、夹着亲笔留言条的图书!这一消息瞬间引爆了国外Facebook等社交媒体,引发伦敦市民争相寻找与阅读分享。这项活动被引入国内,举办者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地铁上丢下上万本书。捡到书的人可以扫描书上的二维码查看书籍曾经的拥有者,并交流读书心得。该活动同样成功在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刷屏。近3亿人通过微博、微信、线下直接或者间接参与了该活动,有近7500多本书开始了分享之旅。

这其中起到最重要作用的并不是书本身的具体结构、内容,而是大V助推的病毒式传播。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单向度网络”,社交媒体是“无尺度网络”。每个节点所拥有的链接数,并非如围棋棋盘上的节点一样均匀。少数人处于整个网络的核心,处于整个网络的关键枢纽,拥有大量链接并能决定网络性质。艾玛·沃特森地铁藏书背后的逻辑在于她不仅仅是个电影明星,更是一个坐拥上千万粉丝的社交媒体的网红。相比于草根用户之间的互动交流,意见领袖对于追随者的认知与行为能够产生巨大影响。一旦意见领袖参与到阅读中,则传播效果和影响范围就会发生质的变化,更容易使深阅读从个人行为变成群体行为,引发他人的二次传播。

3.开发粉丝经济、垂直社区

微信公众号“罗辑思维”是目前我国运营得最成功的网络知识社群之一。博主罗振宇每天给粉丝发送60秒的短音频,讲述一个小道理或小故事,并由此推荐一篇延展阅读的文章或介绍一本好书。自上线以后,“罗辑思维”集结了近600万粉丝。除微信公众号之外,“罗辑思维”衍生出了知识型视频脱口秀《罗辑思维》,会员社群体系、微信群组等多种业态。“罗辑思维”还通过图书电商业务促进了实体书的销售。节目介绍的历史类书籍《战天京:晚清军政传信录》一度成为爆款,“在一周内卖出5万多套,超过同行业图书电商流量近百倍”。[4]

“罗辑思维”的成功,源自罗振宇本人的丰厚知识储备,更源自其粉丝经济的商业模式。在新型的深阅读体系中,粉丝与普通读者存在较大不同。粉丝的诉求更具体明确,与产品之间的黏性更强,彼此的互动更频繁。反过来看,“罗辑思维”所提供的内容也具有较强的垂直度,能够高质量地满足粉丝获取知识的需要。如果用格兰诺维特的“强弱关系理论”来审视,粉丝经济要求作者与读者之间不能成为可以被轻易替代的弱关系,而应该努力建立牢不可破的强关系,以便使深阅读从交流思想、认同观点的初级层面,转为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进而凝聚深阅读的潜在用户。

4.尝试全媒体化的深阅读

社交媒体是属于人际传播的媒体,而真实的人际传播是多元传播要素的杂糅复合。在互联网时代推广深阅读,还要有选择性地对一些书籍进行全媒体化。从单一的视觉体验拓展到听觉、触觉等多方面的感官刺激。

以《为你读诗》为例。《为你读诗》是中国首部由各行业翘楚共同参与的有声诗歌集。这本书始于一个微信平台的常态诗歌艺术项目。每天邀请一名知名人士朗读诗歌,例如主持人汪涵、百度总裁李彦宏、作家周国平、歌唱家朱哲琴、学者于丹等。这项活动在线上形成巨大影响力的同时,还定期在中国各大城市及海外名城开办不同主题的音乐诗会。2015年4月,其中的60首诗歌作品被收录出版。视觉化阅读加以听觉化朗读,配以优美的背景音乐与专业的诗歌解读,《为你读诗》开创了诗歌图书传播的新模式。

北京电视台的《书香北京》则直接借助影音的力量去介绍好书、推广阅读。这档节目每周末晚在北京电视台青少频道播出,并在爱奇艺、优酷土豆等网站同步更新。节目以“品味读书人生,感受知识力量”为宗旨,邀请各行业的权威专家以书为载体,从社会化热点话题切入,去解读书的核心价值,进行思想的交流碰撞。开播以来,该节目迅速形成业界口碑,在北京市青少年群体中取得优异反响。

三、“深阅读”核心竞争力的再思考

辩证地看,社交网络浅阅读模式的强项也恰是其弱项。正如美国心理学权威玛丽安娜·沃尔夫所认为的:“网络将丰富性与时效性置于首位的新阅读方式,可能已经削弱了我们进行深度阅读的能力……我们对文句的诠释、深度阅读时形成的丰富精神联想,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弃我们而去。”[5]

社交媒体的人际互动难以规避群体压力、群体极化,众声喧哗的集体思维很容易干扰个体思维、影响思考的独立性。碎片化的信息形态,使其强于小话题的浅层讨论,弱于大话题的深度研究,难以进行知识传承、文化创新。对热点的快速捕捉,也使信息的系统性减弱,难以承载深刻意义和复杂逻辑。浅阅读和深阅读是两种不同的阅读行为,浅阅读无法取代深阅读。

互联网对于纸质书籍是一次典型的破坏性创新。“旧平衡”被源自于外部的技术创新所打破,而“新平衡”则需要在内外动态博弈的过程中建立。其中即涉及互联网的前沿发展,也涉及深阅读的传统业务。但是,目前的学界和业界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了如何向外进行互联网化上,却较少有人向内反思:究竟深阅读不可替代的优势在哪里?什么是互联网无法取代的深阅读核心竞争力?

第一,深阅读对于经典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用无可替代。就内容而言,真正有价值的深阅读对象大多是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蕴含了大量传统文化精华,凝聚了作者的智慧和心血。只有通过深度阅读——沉下心来仔细阅读、反复咀嚼、深入思考,才能理解其价值所在,进而实现真正意义的传承。或许对于个人来说,浅阅读无可厚非;但对于整个国家来讲,传统文化的传承、国民素质与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则需要依靠深阅读来达成。这也是美国、英国、日本等众多发达国家大力提倡经典与纸质书阅读的原因所在。

第二,深阅读能够带来系统性的学习与知识增量。以眼球经济为主的浅阅读模式,大多提供为了方便传播而简化甚至歪曲的“二手知识”,还有大量碎片化的、冗杂的、情绪化的信息,使得很多人对事物的认知停留在浅表层。而深阅读的求知过程需要不断思考,才能将书中的知识消化,并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它不仅能让人系统学习、带来知识增量,还能促进个人独立思考与自我判断能力的形成,提高思考维度。

第三,深阅读可以让人沉淀情绪、回归理性。这正是生活在浮躁的互联网时代的读者所稀缺的。社会的高速发展也将当代人的生活节奏大大提速。终日忙碌的人们每天浸淫在过载的海量数据之中,真正有营养的信息却寥寥无几。而深阅读为人们保留了一块可以栖息的净土,通过这种调节机制去放松身心、反思自我。

笔者认为,危机感可以促使行业进步,但也无须过分妄自菲薄。传统深阅读模式的精华应该得到充分的肯定,也应该有足够的自信。随着国民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深阅读模式的地位必然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就像广播之于报纸、电视之于广播。在历次融合的重叠期,新出现的媒介总是会挑战前序媒介的主导地位。但历史也屡次证明,旧媒体并不是被消灭,只是被推向了自身原本就有的相对优势领域,并在坚守与创新并重中完成升级,焕发生机。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

注释:

[1][2]北京日报.网络对思维方式及思想发展的正负面影响[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4/49156/17722206.html,2012-04-23

[3]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4%[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6-04/20/c_135295480.htm,2016-04-20

[4] Donews.罗辑思维的囚徒困境[EB/OL].http://www.donews.com/idonews/article/9092.shtm,2016-08-19

[5]晓辉. 数字时代,我们的大脑被改变了?[J].百科知识,2015(3)

猜你喜欢

深阅读罗辑社交
社交之城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社交距离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罗辑思维》节目中罗振宇的主持艺术
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深阅读”阅读推广研究——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为例
自媒体视频脱口秀的知识分享特质——以《罗辑思维》与《晓松奇谈》为例
微时代再谈大学生的深阅读
论“深阅读”在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自媒体时代,媒体人的新探索:以《晓松奇谈》和《罗辑思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