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及防范措施
2017-01-26
食品安全及防范措施
一、不喝生水。水是否干净,仅凭肉眼很难分清。清澈透明的水也可能含有致病的细菌、病毒,因此,烧开的水最安全。最好喝白开水。碳酸饮料(汽水)的二氧化碳气体易使肠胃产生饱胀感,含糖又是酸性的,会酸蚀牙釉质,引起龋齿。
二、流动食品摊贩制作食品现场缺乏卫生设施,食物易被污染。在学校周围购买食品时,应当前往有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的固定店铺,不要在学校周边的流动摊贩和“无照无证”的店铺购买食品。无证流动摊贩没有冷藏条件,食物容易变质;现场环境卫生差,缺乏基本的消毒措施等,存在污染食物的隐患;另外肉、油等原料的来源不清楚,安全难保障。
三、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每天人的双手接触各种各样的东西,会沾染致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卵。吃东西以前应洗净双手,减少“病从口入”的可能。
四、生吃的蔬菜和瓜果要洗净。瓜果蔬菜在生长的过程中不仅会沾染致病的细菌、病毒、寄生虫卵,还会有杀虫剂等农药残留,如果不清洗干净,不仅可能染上疾病,还可能引起农药中毒。
五、不吃生鱼片、生荸荠(又名马蹄)、生菱角等食物。生鱼片可能含有引起肝吸虫病的华枝睾吸虫;生荸荠、生菱角可能含有姜片虫,引起姜片虫病,出现低热、消瘦、贫血、浮肿、腹水以及智力减退和发育障碍等。
六、不采吃野菜、野果。野菜、野果的种类很多,因采食野生蘑菇引起中毒及死亡的事例时常发生,每年食物中毒中死亡人数最多的就是毒蘑菇中毒。缺乏经验的人很难辨别清楚,只要不采吃野菜、野果,就可避免中毒,确保安全。
七、到正规商店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食品。要仔细查看产品标签上标注的产品名称、配料表、营养成分表、净含量、厂名、厂址、生产日期、保质期、产品标准号等,不要购买超过保质期的食品。不要购买没有中文标签的进口食品。
八、购买食品最好选择预包装食品。预包装食品就是外面有包装的食品。购买预包装食品时,要特别注意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不购买无产地、无生产日期和无保质期的食品。如果选择直接入口的散装食品,要选择有防尘遮盖、设置隔离设施、提供专用取用工具、在专区或者专柜销售的。露天销售的散装食品在保质期内也可能发生变质。无防尘、防蝇、温控设施和在日光下曝晒的散装食品经过日晒、光化、发热分解,会引起内部变化而变质。
九、适合常温保存的食品,应该存放在通风和较为干燥的环境中,避免阳光直射。普通饮料、糖果等食品,可以在常温下存放。直接吃的食品(例如熟食、凉菜、裱花蛋糕等)没食用时或者没吃完时,最好尽快放到冰箱。用冰箱保存食物时,生熟食应该分开,用塑料袋封装,避免交叉污染。吃剩饭菜也应及时放入冰箱低温保存,低温可以减慢微生物的生长,但并不能杀灭它们。因此,食用前一定要彻底加热,以防止细菌性食物中毒。彻底加热是指食品的中心温度达到70℃以上。煮熟后放置2小时以上的食品也应彻底加热后食用。
十、食用保健食品有特定的保健功能,特定的适宜人群,要依据其功能有针对性的选择,按照标签说明书的要求食用,切记盲目食用。营养素补充剂类的保健食品,还要注意不要与同类营养素补充剂同时食用,以免补充过量。保健食品不能代替药物,不能将保健食品当成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此外,保健食品也不能代替日常饮食,要坚持平衡膳食。
十一、“无证无照”的餐饮店的生产经营条件不符合食品安全的要求,存在食品安全隐患。所以我们外出就餐应选择持有食品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的餐饮店。如果发现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可以拨打投诉举报电话“12331”。
十二、选购食品时,颜色越鲜艳不代表越好。大家在购买食品时,不要过分追求食品的色泽,色素不能随便添加到各类食品中,添加到食品中的色素应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
十三、消费者应理性、文明上网,注意辨别各类网上不实信息,自觉抵制谣言。网络和微信朋友圈上热传“牛奶致癌”,声称奶牛靠打激素产奶,牛奶中含有激素可致癌,引起了众多市民的关注。此外,网上还有不同版本的“塑料紫菜”视频,宣传紫菜很难扯断,点燃后还有刺鼻的味道,是塑料做的。“塑料紫菜”“牛奶致癌”这些说法都已经被证实是谣言,这些谣言不仅给消费者造成了心理恐慌,也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紫菜和塑料在物理、化学性质上存在明显差别。例如,塑料袋不吸水,表面有水珠;紫菜吸水,表面光滑,没有水珠。塑料袋是有弹性的,会变薄;紫菜的弹性非常小,一扯就断了。塑料是由石油炼制的产品制成的,有化工气味,尤其有颜色的劣质袋子,气味更重,但不是腥臭。塑料点燃后会迅速融化,气味也很刺鼻。
十四、冷食类、生食类食品食用前不经过烹饪,常见的有凉菜、生食海产品、裱花蛋糕、现榨果蔬汁等。凉菜是指对经过烹制成熟或者腌渍入味后的食品进行简单制作并装盘,一般不需加热即可食用的菜肴。生食海产品是指不经过加热处理即供食用的生长于海洋的鱼类、贝壳类、头足类水产品,如刺身(三文鱼、北极贝等)。裱花蛋糕是指在以粮、糖、油、蛋为主要原料经焙烤制成的蛋糕胚的表面裱以奶油、人造奶油、植脂奶油等制成的糕点食品。现榨果蔬汁是指以水果或蔬菜为原料,以压榨的方法加工所得的新鲜水果或蔬菜汁。由于这些食品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的含量较高,适宜于细菌的生长、繁殖和产毒,属于具有潜在危害的食品。
十五、动物性食物在烤制时滴下的油中可产生苯并(a)芘(BaP),特别是在烟熏和烘烤的过程中被焦烤或炭化时,(BaP)的生成量显著增加。燃料燃烧产生的(BaP)也可直接使烤肉、熏肉、烤香肠受到污染,特别是用煤炭和木材烧烤。食品中(BaP)的含量与胃癌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富含蛋白质的鱼肉类食品在高温烹调的过程中易产生杂环胺类化合物。食物中水分含量愈少、加热温度愈高、时间愈长,产生的杂环胺就愈多。故烧、烤、煎、炸等直接与火接触或与灼热的金属表面接触的烹调方法,由于温度较高且水分丧失速度快,产生杂环胺的数量远远多于炖、焖、煨、煮、微波炉烹调等温度较低、水分较多的烹调方法。杂环胺属于间接致癌物和极强的致突变物,经过代谢活化后具有致癌性和致突变性,致癌的主要靶器官为肝脏,其次是血管、肠道、前胃、乳腺、阴蒂腺、淋巴组织、皮肤和口腔等,还可诱导大鼠结肠癌和乳腺癌。
十六、食品营养强化、应用营养素补充剂、平衡膳食及膳食多样化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改善人群微量营养素缺乏的3种主要措施。所谓微量营养素是指维生素和矿物质,是相对于宏量营养素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而言的,因为人体每天需要它们的数量较少,常以毫克或微克计,而人体每天需要宏量营养素的数量常以克计。
食品营养强化、应用营养素补充剂的相同点是都可以改善人群微量营养素缺乏,但具体实施和管理是不同的。食品营养强化是在现代营养科学的指导下,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营养缺乏状况和营养需要,以及为弥补食品在正常加工、储存时造成的营养素损失,在食品中选择性地加入一种或者多种微量营养素或其他营养物质。被强化的食品为强化的载体,称为强化食品,加入的营养素或其他营养成分称为营养强化剂。强化食品属于普通食品,食用量没有严格的要求。
营养素补充剂仅限于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常以胶囊、片剂、颗粒剂或口服液等形式按照规定的量服用。其种类应当符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营养素补充剂申报与审评规定(试行)》中《维生素、矿物质种类和用量》的规定,在《维生素、矿物质化合物名单》中的物品才可作为营养素补充剂的原料来源;从食物的可食部分提取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不得含有达到作用剂量的其他生物活性物质。按照《食品安全法》和《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的规定,营养素补充剂纳入保健食品管理,需要经过注册或备案。经批准的营养素补充剂,只能声称补充某某营养素,不得声称具有其他特定保健功能。
与营养强化剂不同之处:营养素补充剂除了预防营养缺乏外,还可以降低某些慢性退行性疾病发生的风险。
十七、乳和乳制品包括生乳,巴氏杀菌乳,灭菌乳、调制乳、发酵乳、炼乳、奶油、稀奶油和无水奶油,干酪,再制干酪,乳粉以及含乳的婴儿配方食品、较大婴儿和幼儿配方食品等。其中生乳、巴氏杀菌乳、灭菌乳、调制乳、发酵乳呈液态的,属于液体乳。含乳饮料虽然含乳,但蛋白质含量仅为1%,属于饮料而不属于乳制品。
生乳是指从符合国家有关要求的健康奶畜(牛、羊)乳房中挤出的无任何成分改变的常乳,未添加外源物质,未经过加工。由于生乳营养丰富,是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良好培养基,极易受到动物体以及挤乳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且没有经过任何杀菌灭菌处理,容易变为劣质乳。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指出,引起人畜共患传染病的布鲁氏菌的风险可能来自于未经过巴氏消毒的乳制品和未煮熟的肉制品。
巴氏杀菌乳即鲜乳,是仅以生牛(羊)乳为原料,经巴氏杀菌等工序制得的液体产品。因经过巴氏杀菌,在保证杀菌效果的同时也尽量保持了其营养成分,营养价值高而且安全。灭菌乳分为全脂、脱脂、部分脱脂的,原料可以是生乳,也可以是乳粉。根据灭菌工艺的不同,分为超高温灭菌乳和保持灭菌乳,前者是以生牛(羊)乳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复原乳,在连续流动的状态下,加热到至少132℃并保持很短时间的灭菌,再经无菌灌装等工序制成的液体产品;后者是以生牛(羊)乳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复原乳,无论是否经过预热处理,在灌装并密封之后经灭菌等工序制成的液体产品。《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灭菌乳》(GB25190-2010)规定,仅以生牛(羊)乳为原料的超高温灭菌乳应在产品包装主要展示面上紧邻产品名称的位置标注“纯牛(羊)奶”或“纯牛(羊)乳”。全部用乳粉生产的灭菌乳应在产品名称紧邻部位标明“复原乳”或“复原奶”;在生牛(羊)乳中添加部分乳粉生产的灭菌乳应在标签产品名称紧邻部位表明“含xx%复原乳”或“含xx%复原奶”。
十八、一旦发生食物中毒,马上到医院就诊,不要自行服药,若无法尽快就医,可采取如下急救措施:
1.催吐:如食物吃下去的时间在1至2小时内,可采取催吐的方法,取食盐20克,加开水200 毫升,冷却后一次喝下;如不吐,可多喝几次,以促呕吐。亦可用鲜生姜100克,捣碎取汁用200毫升温水冲服。如果吃下去的是变质的荤食,则可服用“十滴水”来促进呕吐。也可用筷子、手指等刺激喉咙,引发呕吐。
2.导泻:如果病人吃下食物的时间超过两小时,且精神尚好,则可服用些泻药,促使中毒食物尽快排出体外。一般用大黄30克,一次煎服能达到导泻的目的。
3.解毒:如果是吃了变质的鱼、虾、蟹等引起的食物中毒,可取食醋100毫升,加水200毫升,稀释后一次服下。此外,还可采用紫苏30克、生甘草10克一次煎服。若是误食了变质的饮料或防腐剂,最好的急救方法是用鲜牛奶或其他含蛋白质的饮料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