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出版机构助推经典文学作品译介出版的问题与对策*

2017-01-26高璐夷

中国出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译介文学作品译者

□文│高璐夷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出版机构一直将经典文学作品的海外译介出版作为义不容辞的使命。60多年来,我国优秀文学作品的译介与出版源源不绝,而我国出版机构在经典文学作品译介出版过程中的作用有得有失。

一、出版机构助推经典文学作品海外出版现状

近年来,我国经典文学作品对外译介出版成果喜人,译介作品层出不穷,作品输出的数量和质量都显著提升,海外传播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我国出版机构对中国文学海外推广当推首功,其秉承初心,助力经典文学作品海外传播。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版机构有计划、有步骤地持续译介出版文学作品。作为我国历史最长、发行量最大的对外出版单位,60多年来,中国外文局(中国国际出版集团,下文简称外文局)组织的具有代表性的译介出版成果包括《中国文学》(1951~2000)杂志、“熊猫丛书”(1981 ~ 2000)、“大中华文库”(1995 ~)、“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2009~)、“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2009~)等。以“熊猫丛书”为例,共出版英文版图书130 种、法文版图书66种、日文版和德文版图书各1种。[1]我国出版单位不仅策划、组织、赞助文学作品的译介出版,还积极介入文学作品甄选、译者遴选、翻译策略、出版推广等相关方面工作,保障海外输出作品质量,保证传播效果。正是由于我国出版机构的大力推广,我国文学出版物在海外传播全面开花,不仅文学种类繁多,涵盖古典文学作品、现当代文学作品、戏曲作品等多种门类,还传播广泛,深入多国,涉及多语种。

但中国文学出版物的海外传播效果并非尽如人意。出版作品或存放于国外大学图书馆乏人问津,或成为小众汉学家案头研究之用,传统外宣模式效果不显著,本是文学瑰宝的大家之作不免明珠蒙尘,令人叹息。英国翻译家蓝诗玲指出:“中国文学的翻译作品对母语为英语的大众来说始终不易被接受。”即便是在剑桥最好的书店,“中国文学古今所有书籍也不过占据了书架的一层而已,其长度不足一米”。[2]而当前我国文化走出去现实要求我们直面文学作品译介出版中存在的问题,提升传播效果,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传递好中国声音。

二、出版机构助推经典文学作品海外出版的问题分析

提升我国文学作品海外译介出版效果要求出版机构正视传播中的主客观问题,转换出版策略,加强跨文化意识。

1.出版机构的身份特征影响传播效果

出版机构的身份特征对译介传播的影响体现在译介出版和海外接受两个方面。官方出版机构是文学作品海外出版的重要赞助商,官方身份既为作品译介提供便利,保证了译介的广度和效度,其身份属性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译者的自由度。以外文社出版的《红楼梦》为例,为了最大程度再现原著的民族性和汉语特有的文学性,出版社全程参与原文版本的选择、译者的选取、翻译策略的制定。在原著版本的选择上,出版社积极参与谋划,请来诸多红学家(如何其芳、启功等)参与把关,还在插图选取上严加把关,经过层层讨论,最终选择戴敦邦绘制原创插图,出版态度兢兢业业。在译者的选取上,外文社力邀学贯中西、文才一流的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在翻译过程中编辑始终保持和译者的交流,对翻译过程和方法影响很大。但是,出版社的良好初衷却制约了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导致译者的翻译不自由,翻译的很多内容是对原文的逐字解释,反而影响了译介效果。出版机构的身份不仅影响了翻译过程,还影响海外读者的接受。中国文学作品海外出版事实表明外国读者的第一选择是企鹅集团之类的知名出版社。在海外市场,中国文学本就不居核心地位,再由不知名的国内出版社主导出版,更加影响传播效果。如果国内出版社隶属官方旗下,更会使得西方学界质疑出版目的,萌生消极心态。外文社出版的《红楼梦》在“出版说明”中明确指出“《红楼梦》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产物”。这种将作品的文学性与艺术性置之一旁,突出政治性与阶级性的做法必然引起西方世界的反感,实际上不利于作品的海外传播。

2.出版机构的出版视角影响传播效果

身处国内文化环境内的我国出版机构往往从自身视角建构民族文化特征,对译介内容的甄选、文化难点的把握上有所偏差,对出版对象的定位不清。首先,文学作品的选择上,出版社偏重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作品的译介。以“熊猫丛书”和“大中华文库”为例,这两大工程耗资巨大、规模庞大,推出的近300部著作却几乎没有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作家作品,这使得当代海外读者难以获得有关当代中国的最新信息。现当代诸多作家(如王安忆等)作品多由国外出版社,尤其是国外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其次,重输出轻接受。在译介出版中对于海外读者接受度关注不够,多从本民族文化视角审视翻译过程。由于中西方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之间的巨大差异,中国文化向海外,尤其是西方的传播过程中遭遇诸多文化障碍。许多中国人习以为常的物品和文化信息对西方读者构成理解的屏障,需要翻译的弥补和文化的解读。在英译《红楼梦》时,外文社请来满族专家启功任顾问,以保证译文和注释的准确,因为责任编辑汪祖棠认为难点是“满族人的生活习俗和繁杂的器物名称”。[3]这反映出编辑还是从国人的视角审视著作,忽视了构成欧美读者阅读障碍的文化因素,如人物亲属关系及称谓的翻译、宗教文化的翻译等。再次,中国文学的海外出版定位影响了接受效果。以英文杂志《中国文学》为例,20世纪50~70年代,主要出版对象从东南亚读者,扩展到亚非拉地区读者,以及资本主义国家能读英语的知识分子。但是外文出版社很少考虑以英文为母语的外国读者的需要。直到改革开放之后,译介对象方扩展至一切国外读者,尤其是国外知识分子和汉学家。这也直接导致了《中国文学》在欧美国家遇冷,此间翻译的文学经典由于浓重的阶级和革命烙印为西方学界不喜。最后,出版方式较为单一。当今作品海外出版经常是以影视先行、网络助推、媒体推介多效合一的模式,而我国文学作品出版仍属小众,我国出版机构也尝试以媒体宣传和举办书展等方式助推传播,却跟不上电商时代的传播速度。

三、新时期出版机构助推文学走出去的策略

新时期,我国出版机构需转换思路,探索战略升级,借助海外出版机构影响力推动我国经典文学作品的出版传播,尝试译者和编辑合作的新模式。

1.出版战略转型,打造一体化营销网络

我国出版机构可以转换思路,由台前走向幕后,借助自身资源优势,全面打造一体化营销网络。首先,继续拓宽已有的合作出版、委托出版、注资出版模式,优先根据作品类型选择海外出版机构。《三体》即我国出版机构和海外科幻文学出版机构合作的成功案例。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有限公司作为《三体》运作方,历经漫长谈判,最终选择将北美版权签给麦克米伦旗下的全球最大的科幻文学托尔出版社(Tor)。托尔出版社专营科幻小说和幻想文学,不仅获得20次卢卡斯最佳科幻小说出版商奖(Locus Award for best SF publisher),还出版多部获得“雨果奖”“星云奖”的科幻作品。[4]自2014年11月11日在美国出版发行以来,截至2016年6月底,《三体》全球累计发行量超过16万册(含精装纸本书、平装纸本书、电子书、有声书)。[5]《三体》的海外成功得益于明确的读者定位,经由托尔出版社出版及营销,创造了我国文学作品海外销售的新纪录。其次,拓阔思路,积极发展数字化版权开发,从海外接受需求视角打造多媒体视听、网络推广、媒介宣传通道。将媒体宣传从主流传统媒体扩充至互联网宣传,积极促成文学作品影视化,推动海外大众关注。近年来,我国网络文学和通俗文学的海外传播取得不俗效果,一些影视作品不仅登上美国时代广场宣传屏幕,网络小说在海外网站上也有着不俗的点击率,这些都为文学经典的海外传播提供启示。我国经典文学作品应探索将纸质版权、数字版权、影视改编权等统一由一家出版机构经营代理,方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资源优势,取得最佳营销效果。最后,关注电商平台,促进网络销售。当代互联网销售平台的影响远远超过实体书店,电商平台的繁盛给文学作品传播也带来新的思路。大数据时代的电商拥有出版社无法企及的资源优势,电商与出版社合作出版系列名家经典在平台展销推广能大力推动经典文学作品走出去。

2.开展译者+编者合作模式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翻译问题一直是制约作品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出版机构在译者选取、翻译策略和内容方面拥有较大的话语权,但由于负责的国内编辑对受众国情况了解不足,往往造成适得其反的传播效果。20世纪90年代之后,译者有了较大的自由,但文学翻译主体多出于译者的个人兴趣,不免影响了作品翻译的广度与深度。目前我国文学翻译主体构成是中国译者、外国译者、海外汉学家、中外译者合作翻译。纵观现实,中外译者合作翻译是我国翻译界较为认可的翻译方式。但合作翻译毕竟是译者个体的组合,缺乏和出版机构以及原著作者的沟通。为了优化译介效果,我国出版机构可以积极促成译者和中外文编辑合作的“1+2”模式,“1”即文本译者,“2”是国内的中文编辑和国外出版机构的外文编辑。即译者主导翻译,中外文编辑与译者沟通交流并负责校对修改,主编负责最后审定的模式。译者虽是翻译过程的主体,但编辑拥有丰富的出版经验和独到的编辑视角,能极大提升出版效果。出版机构应选择精通双语的国内编辑负责把关翻译内容,在海外发行的过程中也应积极听取外文编辑的建议,强化接受效果。《三体》英文版的美方编辑利兹曾5次被提名雨果奖最佳编辑奖,对第二部《黑暗森林》的调整润色超过1000处,对《三体》海外成功发行功不可没。[6]

四、结语

我国“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文化输出观要求我国经典文学作品的海外出版传播系统化、组织化和常态化。我国经典文学作品的译介出版传播是一体化的长期工程,需要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我国出版机构应立足高远,从图书选题、媒体推广、网络推荐等方面宏观把控发挥资源雄厚的优势,搭建译介、出版和传播的畅通渠道,助推我国经典文学作品更好更快地走向世界。

(作者单位: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译介文学作品译者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
超现实主义在中国的译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