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有尖、有棱、有底”的金刚石型人才*
——新闻出版应用型人才“331素质”培养策略探索
2017-07-23夏维波
□文│夏维波 王 鹏
面对媒体变革和全球传播竞争加剧的形势,国家提出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提高中国媒体传播力、竞争力的战略要求。从人才培养的供给侧视角,借鉴当前新闻出版专业教育的经验得失,笔者认为应以“结构性素质”为切入点,具体以实践创造力为一项终极目标,以核心知识、核心技能、核心思维为三项专业素质,以文化驾驭力、专业价值观、生活经验与认知为三项支撑素质,形成一套新闻出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策略(以下表述为“331素质”培养策略),从而提高人才培养效能。
一、建立“331素质”培养策略的三个前提性思考
新闻出版应用人才是技能本位、能力本位,还是素质本位?应用型人才培养,国外的职业教育早有实践。一种主张是强调技能本位(MES),注重岗位性的职业能力培养,但这样的人才后劲不足,而且缺乏对业态变化的适应性;另一种主张强调能力本位(CBE),注重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但在用户时代,产品竞争力不仅需要人才的专业能力,专业价值观、文化驾驭力、生活的体验与认知等也是人才素质极其重要的部分。
在探索应用型发展之前,国内高校更多地强调素质本位的教育。如浙江大学的KAQ模式(1995年),即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素质(Quality)并重模式;同济大学的KAP 模式(2000年),即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人格(Personality)三位一体的全面素质教育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式。素质本位教育模式强调“宽口径、厚基础”,能保证人才发展后劲,适应业态的变化,这是应用型教育应当借鉴之处,但其对素质设定宽泛,没有解决专业性核心素质及其结构关系,没有突出实践能力,且知识、能力、素质之间涵盖关系也没有厘清。
笔者以为,就新闻出版应用型人才培养而言,单纯的技术本位和能力本位思想,还不能符合“技术为王”和“内容为王”的业态需要,也不尽合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应考量技能、能力、素质三种教育理念的优长,建立一种具有新闻出版应用型特点的结构性素质理念。
当下新闻出版人才主要存在什么问题?参照媒介变革和提升媒体传播力、竞争力的需求,目前新闻出版人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其一,人才能力结构单一,还徘徊于传统业态,还不能有力地支撑媒介融合发展创新;其二,缺少文化生产所需要的文化驾驭力。人才的知识视域只囿于专家学者建构出来的专业知识体系,不是有精神血脉的基于专业实践的活知识,同时,更缺少新闻出版产品内容生产所需要的文化底蕴。其三,缺少新闻出版产品竞争所需要的创新能力。新闻出版产品的传播力来源于产品核心竞争力,产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产品生产人才的创新力。
当下新闻出版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什么问题?一是目标定位不准。要么定位较低,片面强调操作能力;要么定位模糊,没有回答应用型人才需要怎样的结构性素质。二是对培养模式缺少结构性思考。缺少课程意识,对课程目标、课程类型、课程结构、课程评价的综合设计能力不足,甚至将教学策略混同于课程策略。三是没有建立高效能的教学策略。缺少效能意识,管教不管会,缺少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四是教学过程缺少高阶思维建构。教学只是单纯的知识与技能培养,认知过程还停留在布鲁姆教育目标所谓的记忆、理解、应用的低阶思维层面,缺少分析、评价、创造的高阶思维建构。没有高阶思维,人才就不能具有新闻出版产品竞争所需的创新力。
二、“331素质”预期下的人才培养定位
基于以上思考,笔者把当下新闻出版专业的培养定位描述为“培养有效参与时代所需的传媒产品生产与传播的应用型人才”。具体应包括以下能力。
时代所需传媒产品的生产与传播能力。时代所需的传媒产品包括三个层面含义。首先它是党、国家和社会当下需要的传媒产品;其次它依存于一个现代性的生产传播环境,即基于“互联网+”和媒介融合的环境;最后它依存于一个全球性的生产传播系统。新闻出版应用型人才应既能与其生产传播环境适应,又能与其生产传播系统的具体环节对接。
对发展变化的传媒业态能够“有效参与”。所谓“有效参与”,不是低端参与、单一参与、短暂参与,而应具有三个方面的参与能力:一是深度参与,即能介入新闻出版产品生产传播的核心环节、高地空间和前沿领域;二是能动参与,即人才能力结构与业界多元需求具有能力接口;三是能持续参与,即能适应技术变革,有功底、有后劲。
具备“内容为王”和“技术为王”的“内外双功”。传媒产品自身的传播力主要由内容和技术两个方面构成,因此新闻出版应用型人才既要具备传媒内容生产所需的基本“内功”,又要具备传媒生产与传播所需的基本“硬功”。两者既要有所侧重,又要总体兼容,能够积极应对“内容为王”和“技术为王”的双重挑战,即“脑手并强,思创合一”。
三、“331素质”的结构及其形态
一个终极素质(尖)。即传媒产品生产传播的参与力。受众时代新闻出版需要建立产品化思维,新闻出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落脚点也应是传媒产品的生产与传播。这个终极素质需要以下六种素质支撑。
三项专业核心素质(棱)。专业核心知识。主要包括专业的基本原理、历史的视野和业态的必要知识。专业核心技能。主要包括语言与写作技能、产品生产传播技能、专业数字工具应用技能、视觉化技能、沟通与问题解决能力。专业核心思维。主要包括逻辑思维、审美思维、互联网语境下的传播思维、产品与用户思维。专业核心思维是专业核心知识和核心技能训练的灵魂和归依。
三个支撑素质(底)。专业价值观。主要包括合作精神、精益态度、崇实品格、社会责任、对团队的忠诚度,以及底线意识(做人的底线、做事的底线、专业的底线、职业的底线)等。文化驾驭能力。主要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经济社会等领域的人文知识,阅读与写作能力,文化的判断力。生活经验与认知能力。主要包括对生活、时代、社会和世界的体验与认知的能力,具体为生活体验、时代认知、国际视野、本土思维等。
“331素质”的结构形态。“331素质”在结构描述上是一个正三棱锥体,其中“一项终极素质”“三项专业核心素质”“三项支撑素质”分别为三棱锥中的尖、棱、底(见图1)。“331素质”结构与金刚石分子稳定的正三棱锥交替链接的空间结构相类,因此笔者把具有功底扎实、视野开阔、思维敏捷、能够实战的新闻出版应用型人才描述为有尖、有棱、有底的“金刚石型人才”,所谓“磨砺金刚钻,揽得瓷器活”。“331素质”之间的关系是:无尖不锐,唯尖不韧;无棱不专,唯棱不坚;无底不厚,唯底不用。
图1 “331素质”的结构形态
四、“331素质”培养的课程路径
建立服务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五条线”课程体系。根据新闻出版人才所需要的专业核心能力,可以建立五条课程螺旋线,具体为专业核心知识线、专业核心技能线、语言与写作线、人文知识线和审美线。五条课程线也是五条能力发展线,贯穿于具体课程模块与模组,螺旋上升,最终达成传媒产品生产与传播的参与力。
课程线采用螺旋式结构,是借鉴布鲁纳的螺旋式课程结构的思想,以强化对一些专业核心知识与技能的建构,并考量到基础水平、丰富水平、高级水平等能力层级。
新闻出版人才“331素质”中,专业核心思维、专业价值观等内容,需要在课程教学、项目实践等过程中去培养,生活经验与认知能力需要在实习实践、校园生活等环节去建构。
课程线的“三模”结构。所谓“三模”是指模块、模组和模芯(见表1)。模块描述的是某项专业领域的知识、技能与思维相统一的中观能力单元,是围绕特定主题或内容的教学活动的组合。一个模块在内容和时间上自成一体,有具体的模块目标、模块学分和模块检测。模块在形态上可以是学术课程、实践课程、综合课程,也可以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核心课程,或以项目为载体的工作室课程。
表1 “三模”内容的描述
相同功能的模块组成课程线,即模组,以区分不同的能力领域;模块包含若干具体的能力点(知识、技能学习的小单元),即模芯。
课程审议。课程审议是对课程模块、模芯内容进行教学目标锚定。参照泰勒的目标优先性原则,课程审议主要审议三个内容:一是这门课程教师需要让学生学会什么,二是采取怎样的教学组织形式能保障学生学会,三是怎样能证明他会了,即效能评价的问题。
五、以“五高”为原则的高效能教学策略
借鉴相关理论,结合新闻出版专业特点,新闻出版专业的高效能教学可以尝试建立以下“五高”原则。
与现实生活的高关联度。提高教学对生活和业界的参与度,“真题真做”“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既有全球视野,还要有本土思维,力图使教学关注远方的同时,积极介入地方,研究周围区域内传媒发展遇到的问题,教学中问题的设置要基于身边问题的解决。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仍有借鉴意义,以做为核心,“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真学”。[1]就当下而言,“做”就是行业对学生应用型能力的需求,就是有效参与当下传媒产品生产传播的能力。
高参与度。首先,要保证学生的整体参与,教学过程不能有死角。推进小班化和小组化学习,但要注意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功能的发挥。其次,要深度参与,核心是强化学生对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切实实现自主学习。建立陶行知所说的“教学生学”的教学观,传媒业态不断变化,知识与技术不断更新,新闻出版专业教学必须建构学生的元认知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同时,强化教学方法对于课程性质的符合度。理论性的课程可以尝试翻转课堂,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科学增加学生的学习负荷,让学生平时忙起来;实践性课程可以采用“任务驱动式学习”,把知识和方法融入一个具体任务中,通过“做中学”来完成课程目标,高年级学生可以把“任务驱动式教学”发展为“项目式教学”,但这个项目也要具有课程设计性和教学功能。
高阶思维。创新能力培养必须以高阶思维的教学为前提,借鉴布鲁姆和安德森关于教育目标分类学的思想,[2]新闻出版专业的教学改革的一个关键就是要使学生超越记忆、理解和应用的低阶思维阶段,进入分析、评价和创造的高阶思维阶段。陶行知早言“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中劳心,用心以治力”“用心思去指挥力量”。新闻出版专业面对内容为王和技术创新双重挑战,其人才培养更要注重高阶思维的建构,坚持“知行合一”“思创合一”。新闻出版专业教育决不能忽略专业核心理论、核心知识的教学,不能忽略人文知识素养的熏陶,否则学生便不能在纷繁的传播现象中,把握传播规律,生产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传媒产品,便不能具有适应传媒业态不断变化的可迁移能力。新闻出版专业教育不能培养缺少思维力、思想力的传媒“力工”,否则便不会提升我国媒体的传播力。
教学与数字工具和数字资源的高融合度。社会已进入媒介化生存时代,数字工具和数字资源的使用重塑了学习形态,推进了学习变革。高效能教学要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深度学习亦须立足新的学习语境。因此,加拿大学者富兰把数字工具和数字资源的使用作为“新教育学”的三个关键性因素之一。[3]
数字工具和数字资源的使用要以服务于学生自主学习为价值取向。目前,由于某些学科的本位主义局限和部分企业的利益驱动,翻转课堂被简单化为微视频学习的教育神话,其本质还是被动学习的数字化推送,既不符合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两个标准,又不符合教学内容的生成性需求,因此要理性把握。
高结果。高结果的深层内涵是学会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这也是富兰所谓“深度学习”的“深度任务”。在传媒产品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新闻出版专业教育应当把培养有效参与时代需要的传媒产品生产与传播的人才作为目标。新闻出版人才要用产品说话,新闻出版专业教育必须向教学要可以呈现的“结果”。每个教学周期、每门课程、每个学生都要有个显现的结果。
六、“331素质”培养的课程评价策略
过关性评价。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与教学评价要建立一个过关性理念,即实施专业核心能力的模块过关。以此激发教与学的动机,唤起自主学习意识,倒逼教学的效能。过关性评价可尝试教考分离,并引进业界力量和标准。过关性评价要依托课程线和“三模”结构,对课程的核心模块和重要模芯进行考核,并兼顾不同能力领域。
表征性评价。应用型能力需要以相应的表征来呈现。前面强调教学的高结果,高结果的表征不应是一份单纯的考卷和一份随意的作业,而要是一个有价值的研究报告或是一个有质量的作品。教学结果的催生要从教学起点上设计,可以和国内外各种赛事、周边的各种项目相结合。尝试PCM模式,即以产品(Product)为核心,实现学院(College)与媒体或传媒公司(Media)的深度合作。
过程性评价。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与教学,强调以“做”为中心。这个特点决定了学生需要对课程与教学过程高度参与,因此,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就尤为重要。
七、结语
总之,“331素质”培养策略从人才素质的内部构成角度,规定了新闻出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国内外典型培养模式比较,其特点为:强调 “结构性素质”本位,注重专业素养与人文素养的融合;同时超越了以往职业教育单纯的“技能本位”“能力本位”的局限,又弥补了“素质本位”宽泛性上的不足。在具体的实施上,它是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和评价体系等多个要素的统一。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