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的华立布局
2017-01-26陈越
□本刊记者/陈越
“一带一路”的华立布局
□本刊记者/陈越
华立集团跳出工厂化发展模式进行多元化投资,成为最早一批“走出去”的浙江企业,并作为商务部试点的民营企业,确定全球化布局战略,推动平台角色扮演,施行“品牌外交”策略,在“一带一路”沿线铺设出一幅独特的华立布局
自古以来,浙江就是陆海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和交汇点。2013年,中国向世界发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浙江再一次紧握时代脉搏,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如今,境外经贸合作区已成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的重要载体,是浙江企业乃至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新名片。而历经48载沉浮,华立集团跳出工厂化发展模式进行多元化投资,成为最早一批“走出去”的浙江企业。作为商务部试点的民营企业,华立确定全球化布局战略,推动平台角色扮演,施行“品牌外交”策略,在“一带一路”沿线铺设出一幅独特的华立布局。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全球布局
创业近半个世纪以来,华立集团历经机械化时代、电气化时代到计算机时代、信息网络时代的时代变迁,华立的转型升级之路也由此不断推进。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汪力成回顾,“2005年,我们对未来数年宏观与微观形势作出预测,据此提出‘转型升级’战略调整思路。2011年,在宏观经济形势更为严峻的背景下,我们提出并实施了‘整合资源、稳健经营、聚势发展’的方针,使‘十二五’期间整体经营业绩实现了平稳而持续的增长,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升,企业经营非常踏实。”
在诸多转型升级的战略中,华立“走出去”的“出海”战略尤为瞩目,它开启了华立向外发展的高速通道。事实上,早在1987年,华立集团就开始涉足国际贸易领域,从中外合资企业到国际贸易部,再到进出口公司不断试水与突破。20世纪90年代末,华立提出“用全球视野开创华立事业、以产业要素全球配置为手段进行布局”的国际化目标,于2000年正式将“国际化”确定为“技术领先、资本经营、全球配置”三大发展战略之一,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不断加快“走出去”步伐。
开弓没有回头箭。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华立集团已经形成了适合具体产业特点的多种“走出去”模式:一是直接对外贸易。华立集团不断提高对外贸易的规模和质量,目前已在全球30余个国家设立了分公司和办事处。二是直接对外投资。以华立科技为龙头,华立集团先后在印度、泰国、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等国建立制造基地,贴近市场客户,从而实现海外资源的高效匹配。三是深耕重点国家。华立是一个多元化的集团公司,基因决定了其对新业务较高的敏感度。
“以点带面”平台上的角色扮演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华立不仅着力探索自己“走出去”的模式,还致力于邀请更多的“同行者”。在“一带一路”和“走出去”战略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走出国门。作为“走出去”的探索者和践行者,华立集团积极打造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海外承接平台,转型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推动者。
被誉为泰国“工业唐人街”的泰中罗勇工业园便是“华立”转身的第一步。回顾工业园的建设经历,泰中罗勇工业园开发有限公司、北美华富山工业园开发有限公司副总裁吴广云感慨颇深,“泰国与中国毗邻,又属于‘东南亚五虎’之一,因此成为华立‘走出去’的第一站。上世纪90年代,华立就多次参与了泰国关于电表的招投标活动,但由于泰国对外资企业设置了较高的贸易壁垒,华立集团在泰国当地的市场竞争力大大削弱。针对这一情况,华立集团迅速改变策略,从简单的推销产品转向投资建厂。2000年,华立(泰国)电气有限公司成立,主营业务正是华立最具核心竞争力的电能表。这一战略布局很快让华立在泰国站稳脚跟,并由此开启泰国市场的深耕之路。2003-2004年,华立又在泰国成立钱江贸易公司,主营中泰之间电器进出口贸易。”
吴广云回忆,5年的赴泰经历,华立屡次深陷本土作战时不曾遭遇的艰难困苦。“比如,语言不通、政策不懂、法律盲区、风俗困惑等,这些在国内从未碰到的问题,我们在泰国都一一遭遇了。华立历经千帆,才得以成长。于是,我们想,能否让这些经验和教训发挥最大的价值,让后来者少走弯路。怀着这样的初衷,华立萌发了建设‘泰中罗勇工业园’的构想。”
2005年,华立集团与泰国最大的地产开发商安美德集团合作建设泰中罗勇工业园。泰中罗勇工业园位于泰国东部海岸、靠近泰国首都曼谷和廉差邦深水港,总规划占地面积12平方公里,包括一般工业区、保税区、物流仓储区和商业生活区。截至目前,泰中罗勇工业园建成面积达5平方公里,已有近90家国有、民营制造业企业落户园区并投入生产经营,带动中国对泰国投资超25亿美元。
目前,泰中罗勇工业园主要吸引汽车、摩托车产业链和机械、电子电气、建材五金等中国企业入园设厂。入驻企业不仅可以享受园区提供的完善的商业生活设施和工业基础设施,还可以享用企业注册登记、法律、财务、海关、人力资源等一站式的中文服务,大大提升了企业“走出去”的效率。”对此,力帆集团副总裁杨波深有体会,“刚进入泰国市场,由于对政策制度把握不准,我们栽了不少跟头,花费了大量时间和成本,依然举步维艰。入驻泰中罗勇工业园后,园区负责人率领专业团队,主动倾听我们的诉求,仅用了半年的时间就帮助我们拿到了泰国市场的准入证。在这里,我们不仅享受到了各项专业化服务,还享受到所得税、进口机器关税、进口原材料关税等税费优惠,可谓获益良多。”
在此期间,华立集团逐渐形成了一条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在中国企业借助泰中罗勇工业园的交通区位、政策优惠以及基础设施等优势取得成功的同时,泰国在居民就业、人才培养、技术转移等方面也均有受益。泰中罗勇工业园成立十余载,已累计实现工业总值80亿美元,解决当地就业2万余人,中方派遣员工2000余人,成为中国传统优势产业在泰国的产业集群中心与制造出口基地,是泰国唯一被中国政府批准的“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吴广云介绍,园区在招商环节就充分考虑泰方的技术需求,致力于实现泰中双方共同成长。目前,华立正在全面加快开发泰中罗勇工业园第三期项目,并延伸至泰国缅甸边境以及缅甸土瓦港,为中国企业提供陆路直至印度洋的通道。
以泰中罗勇工业园为支点,华立集团的全球布局正在全面铺开。“华立集团积极寻求与海外当地有实力且可靠的企业开展互利合作,借此更好地融入当地经济社会、规避政策法律风险、避免不必要的贸易摩擦,确保最大限度地降低投资风险并快速形成国际竞争力。”吴广云透露,华立集团现已启动投资建设占地约8平方公里的墨西哥蒙特雷工业园(北美华富山工业园),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光伏风电装备制造业,为中国企业提供开拓美洲市场平台。未来,还将适时在北非地区开发半径可辐射欧洲、非洲以及中东市场的工业园区。
在“一带一路”战略深入推进的新形势下,华立悉心培育的泰中罗勇工业园,当之无愧地成为浙江民企布局“一带一路”的先行样本。
产业链条外移中的“品牌外交”策略
如果说园区建设是华立“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支撑,那么“品牌外交”则是华立脱颖而出、行稳致远的不二法宝。在国际化战略启动之初,华立便十分注重品牌培育,派专人注册“Holley”英文商标(包括未来的主要市场和潜在市场),截至目前已在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注册完成主要产品商标,在国际化进程中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华立深刻认识到,“走出去”并非单纯的产品卖出去、工厂建起来,也并非简单的兼并收购,而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而有效的公共外交则能为控制投资风险、推进市场开拓构建强有力的战略支撑点。近年来,华立不断践行华立品牌形象的外交化。“强化公共外交意识,海外公司积极参与当地的社会捐赠活动。如柬埔寨公司,每年参与柬埔寨红十字会的捐赠。建立区域性多边合作机制,如大湄公河次流域合作机制,即GMS。运用多种公共外交手段,成为民间大使,如国家领导人出访和重要庆典等,策划和组织各种类型的公关活动,有针对性地传播企业理念,扩大企业品牌影响力。”
青蒿素产业链条外移就是华立品牌建设和形象外交的典型案例。从2000年起,华立先后开展青蒿种子及种植研究(全球首家通过青蒿素种植GAP认证),青蒿素产品研究、生产制造、国际销售等平台组建工作,着力打造青蒿素产业化的全产业链。如今,青蒿素抗疟药已替代奎宁等传统抗疟类药,成为WHO推荐抗疟首选药,以及在东南亚、非洲疟疾流行区销售量最大的药品。“华立一直坚持以优质低价的原则向世界疟区人民提供药品,联合中国卫生部CDC(疾病防治和控制中心)在非洲国家通过义务的学术交流、培训当地的技术人员、科普教育、义务诊断、免费发放预防用品等方式,向非洲人民传播疟疾防治的方法,与非洲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吴广云补充。
以青蒿素产业为先导,华立还将带动更多的传统中药走进国际市场,如三七、天麻等,推动我国传统中医药国际化进程发展。正如吴广云所言,在“品牌外交”的促动下,华立集团正在实现从一个中国本土企业向具有全球经营能力及竞争力的跨国公司转变,力求成为一家全球瞩目的跨国“百年老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