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彝尊年譜訂補
2017-01-26張宗友
清初大家朱彝尊(1629~1709),先後以前明顯宦之後(其曾祖朱國祚官至户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太子太傅)、清初“四大布衣”之一、當朝博學鴻儒(自稱“太史”)等身份,奔波抗清,游幕四方,應徵入仕(康熙十八年鴻博試,列一等,授檢討,與修《明史》,后任日講官,知起居注,入直南書房),兩度罷官,歸老里中。朱彝尊著述弘富,既有《經義考》《日下舊聞》等經史著作,又編有《詞綜》《明詩綜》等大型總集,晚年手訂詩文集《曝書亭集》有八十卷之鉅,在詩、詞、古文等文學創作及經史考證等學術領域,引領風氣,蔚然名家。朱彝尊遊歷極廣,一生足跡遍歷粤、閩、贛、皖、蘇、魯、冀、晉等省及京師之地,且享年八十有一,故其閲歷之富、交遊之廣,在清初大家中極爲突出;其生平事行,爲考察當時士人生態與學術世界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但是,記載朱氏生平之文獻,較早而可靠的僅有以下三種:朱桂孫、朱稻孫《皇清欽授徵仕郎日講官起居注翰林院檢討顯祖考竹垞府君行述》(以下簡稱《祖考行述》),陳廷敬《皇清勅授徵仕郎日講官起居注翰林院檢討竹垞朱公墓誌銘》,楊謙《朱竹垞先生年譜》。前兩種雖能掇其大端,惜限於篇幅體裁,終嫌簡略;楊氏所撰年譜(載於楊氏《曝書亭詩注》卷首)按年月分繫事行,清晰切要,惜篇幅有限,僅能得其大概,而且有不少脱誤,逐漸不能符合日趨精細的現代學術研究的需要。在現代學術視域中,朱彝尊是受到學界關注較多的人物之一(據筆者統計,目前相關研究專著有十餘種,論文則近三百篇),亟須有相應的年譜之作,用以推動研究走向更加深入。爲此,筆者撰有《朱彝尊年譜》(鳳凰出版社2014年版。以下簡稱《年譜》)一種,凡五十餘萬言,對朱彝尊的生平事行、學術交遊作了全面考察與勾勒。爲便於使用,該譜所有條目均編有序次,並附以《人名索引》。但限於目力,《年譜》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脱漏、訛誤、失次之處。令筆者高興的是,該譜問世後,即受到師長及學界同人的廣泛關注,陳鴻森教授、張宏生教授等,或來信糾正訛失,或提示資料綫索,均期望有所是正,能使該譜臻於完備。筆者也繼續從事朱氏詩文及其生平事行之考索,不斷修訂、增益《年譜》,以符合學界日益精深的研究需要。爲此,筆者將近期的考訂、增補成果,都爲一束,略予申論,俾學界同人參考。大雅同倫,幸垂鑒焉。
崇禎二年(1629),1.1條:“八月二十一日未時,先生生於嘉興府城內碧漪坊舊第。”
按,本條引據文獻有二,一是《秀水朱氏家乘》卷四《編年志》,二是《祖考行述》。前者係清前期抄本,是現存最早的秀水朱氏家乘資料;後者是朱彝尊的兩個孫子朱桂孫、朱稻孫合撰的,陳廷敬所撰的《墓誌銘》,即以此爲藍本。這兩種引據文獻,應該説是極爲可信的。近檢馮登府《朱竹垞先生生年月日辨》一文,對朱氏的出生時間有不同的記載。其文云:“余嘗見三希堂帖竹垞跋王陽明書後,用方印,文云:‘我生之時,歲在屠維大荒落,月在塞壯,日在甲,癸酉時。’凡二十一字。古文奇奥,幾難辨識。知先生之生,在崇禎己巳八月廿二日酉時也。《年譜》謂二十一日未時者,誤也。推是年八月廿二日未時寒露,已交九月,應推得甲戌日。癸酉時應甲戌日,不應在二十一日也。塞壯者,《爾疋》:‘在辛日塞。’又曰:‘八月曰壯。’疏云:‘八月得辛爲塞。’蓋壯第據月言之耳。阮雲臺宫保《石渠隨筆》,云曾於大內見先生題姚雲東畫後用此印,釋爲‘月在極北望日’,謂與《年譜》不符。余案:印文‘塞’作‘’,‘壯’作‘壯’,日作‘’,在二字并文作‘’,甲作‘’,宫保因形相涉而誤,‘極北’亦無所本。以望日丁卯推之,當得己酉時,與癸酉不合,以是知考證之難也。又余所見乃陽文方印,宫保謂長印,或别有一印。要知此二十一字無異爾。先生五世孫寄園兄持以論難,因辨之如此,並質之金瀾。”[注]馮登府:《石經閣文續集》卷四,清抄本,《清代詩文集彚編》第540册,第807頁。在這篇文章中,馮登府依據朱彝尊鈐印文字,判斷朱氏生於八月二十二日酉時,而不是二十一日未時。文中提到阮元《石渠隨筆》的記載,見於其書卷五,已爲《年譜》65.11條所引:“姚綬畫《寒林鴝鵒》一軸,高江村題云:‘鸜鵒無言立晚風,孤村竹樹自成叢。不知鎖向雕籠者,得似寒山野水中。’‘野港菱灣起柁風,往來不離稻花叢。茂林茅屋棲遲慣,忘卻多年值禁中。’款云:‘朱竹垞同年以此贈予生日。昔日與竹垞同直南書房,每有江湖之思,今共在寒山野水中矣。因和雲東詩於左,並索竹垞題句。時康熙癸酉秋九月廿一日,書於柘西之簡静齋。’竹垞題云:‘雲東三絶有唐風,貌得山禽占竹叢。誰分偶然題句在,兩人心會不言中。’款云:‘余既以雲東逸史畫贈,江村題識,仍索余和。後世有孟棨、計有功見之,當爲我二人紀其事矣。’(鈐印二方,下方二十字云:‘我生之初歲在屠維大荒落月在極北望日癸酉時’)幅內御題云:‘鴝鵒何曾畏北風,雕籠常鎖海棠叢。竹窗既有江湖志,底事頻懷玉禁中。’臣謹案:彝尊後與士奇志趣不合,觀此題句,可見其人,讀御題益曉然矣。”[注]阮元:《石渠隨筆》卷五,阮亨揚州珠湖草堂刻本,《續修四庫全書》第1081册,第457頁。按:由高士奇詩題,知“鸜鵒無言立晚風”四句,爲姚綬自題詩,阮元誤以爲高氏作。參《年譜》,第400~401頁。由此看來,朱彝尊此印已經阮元、馮登府兩見,其真實性不容置疑;至其印文,則以馮登府所考二十一字爲確,阮元則有誤讀。因爲印章爲朱彝尊本人使用之物,其記載之可信程度要較其他材料爲高。因此,關於朱彝尊出生時間的説法,可以據此加以訂正(即生於八月二十二日酉時)。
崇禎三年(1630),2.9條:“本生父朱茂曙著有《春草堂遺稾》《兩京求舊録》等。”
按,朱彝尊本生父朱茂曙(1601~1663),汪琬爲撰《朱君子蘅墓誌銘》[注]汪琬:《汪琬全集箋校》,李聖華箋校,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830~831頁。,未及其著述。魏禧因爲補之,有云:“先生中歲游學留都,譚禮部元孩引以相助,博稽舊典,撰《兩京求舊録》一編。遇亂,避地栖真寺南,盜至,胠篋失去。尋移渚城之西,轉徙新塍塘北,沈上舍駕推宅東北隅霽容閣以居。抄撮《韓詩內外傳》章句,以授門弟子。生平不喜作韻語,偶然成絶句小詩,輒工妙。”[注]朱彝尊:《明詩綜》卷八三“朱茂曙”條,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4083~4084頁。其後徐乾學撰《讀禮通考》,引用書目中竟有《兩京求舊録》一種(參《年譜》2.9條),不知此時何以又能出現?朱彝尊與徐乾學交好,同納蘭性德更是知交,曾助二氏輯刻《通志堂經解》。此時《兩京求舊録》驚鴻一現,當與朱彝尊密切相關;但該書此後再無蹤跡。朱彝尊晚年編選《明詩綜》,爲父撰小傳,極簡,有云:“先君字子蘅。天啟初,補秀水縣學生,甲申後棄去。既卒,鄉人私謚安度先生。有《春草堂遺稾》。”[注]朱彝尊:《明詩綜》卷八三“朱茂曙”條,第4081頁。蓋其時《兩京求舊録》已失,所存者僅有遺稾而已;《遺稾》可能就由朱彝尊拾掇編成。後來朱福清撰《鴛湖求舊録》,於《例言》中稱:“族祖諱茂曙,曾撰《兩京求舊録》,經亂散佚,未刊行。此《録》襲用其名,聊承先志。”[注]朱福清:《鴛湖求舊録》,鳳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145頁。著録對象爲“品行端方,一節之奇,足爲矜式”之人物,以嘉興、秀水二縣爲限;略叙其生平行事,間附評論。由此可窺《兩京求舊録》內容、體例之一斑。朱茂曙博學多能,又通韓詩,對朱彝尊博綜、雅正的治學傾向,實有潤物無聲之效。條目中《春草堂遺稿》《兩京求舊録》之次序當乙。
崇禎十五年(1642),14.1條:“是歲從叔父朱茂晥學,棄時文,務實學,受黄淳耀文稿,習《周官禮》《春秋左氏傳》《楚詞》《文選》等,一改當時浮華駢儷之文風。先生能成大家,實培植於此。”
按,朱彝尊自本年起,棄時文而務實學,是其讀書、治學歷程中重大轉折,關係到學問、品德之根基及政治、學術之取向,十分重要。黄淳耀的學問與事跡,尤其具有感召力。朱彝尊後來撰《黄先生遺文序》(載《曝書亭集》卷三六),有云:“孔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夫惟誠立乎中,斯毅然有不可奪之節,蒙難不失其正,順道而死,蓋雖圭璧析於前而不顧,刀鋸鼎鑊懲於後而視之若無物也。”又云:“今觀集中論學書,絶去儒者黨同伐異之習,是尤恒人之所難能也。講學莫盛於宋,然汴京臨安之陷,道學諸臣以身殉國者不數見,至於明,死靖難,則有若方公孝孺;死閹禍,則有若高公攀龍。而山陰劉公宗周,漳浦黄公道周,與先生後先自靖,咸以道學兼忠節,即宋儒有未逮焉。而元輔以兵戈俶擾之餘,能集其師之遺文,俾無失墜,亦可謂篤信之君子已。”在清初文網日密的情况下,朱彝尊毅然表彰黄氏忠貞的氣節,可見黄氏的事行與著述對其影響之深遠。該條按語介紹黄氏時,僅及其《陶庵詩集》,實則黄氏有《山左筆談》及《陶庵全集》存世(爲《四庫全書》及《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所收),當據以補録。
順治十三年(1656),28.5條:“秋,授徒不給,生計困頓,遂應楊雍建之聘,往遊嶺南,課其子楊中訥。”
按,本條按語中楊雍建小傳:“楊雍建(1627~1704),字自西,號以齋,海寧人。順治乙未(1655)進士,自順治十四年至十七年(1657~1660)知廣東高要縣,官至兵部左侍郎。有《撫黔奏疏》《景瑞樓詩文集》等。”所據文獻爲朱彝尊《光禄大夫兵部左侍郎楊公神道碑銘》(未言其生卒時日)、楊謙《曝書亭集詩注》卷四、《廣東通志》卷二九及龔肇智《嘉興明清望族疏證》等。今檢李元度《國朝先正事略》卷四《楊以齋侍郎事略》:“(康熙)四十三年五月卒於家,年七十有四。”[注]李元度:《國朝先正事略》卷四,《四部備要》本,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56頁。據此推算,楊氏生年當在崇禎四年(1631),可正前誤。
順治十五年(1658),30.6條:“北上南昌,晚過東山寺,題詩鐵柱觀,登臨滕王閣。”又30.7條:“過吴城山時,爲大風所阻。”
按,朱彝尊《曝書亭著録序》談自家藏書事云:“先太傅賜書,乙酉(1645)兵後,罕有存者。予年十七,從婦翁避地六遷,而安度先生九遷,乃定居梅會里,家具率一艘,研北蕭然,無書可讀。及游嶺表歸,閲豫章書肆,買得五箱,藏之滿一櫝。”(《曝書亭集》卷三五。)其“游嶺表歸”即在本年,豫章購書之事具在,當補立一條,置於上述二條之間。
康熙五年(1666),38.15條:“六月,過代州,逢屈大均、李因篤。”
按,朱彝尊《九歌草堂詩集序》中云:“翁山歸自雁門,將築室南海之濱,題曰‘九歌草堂’,而先以名其詩集。予與翁山相遇南海,嗣是往來吴越,十年之間,凡所與詩歌酒讌者,今已零落殆盡。至竄於國殤山鬼之林,散棄原埜,翁山弔以幽渺悽戾之音,髣髴乎《九歌》之旨。世徒歎其文字之工,而不知其志之可憫也。予故序之,以告後之君子誦翁山之詩者,當推其志焉。”(《曝書亭集》卷三六)知屈大均預先名其詩集,而以序爲請。考朱、屈二氏相交於順治十四年(1657),至此正十年(參前譜29.10條),則請序、作序之事,當在本次相聚之時,因此需補立一條。
康熙六年(1667),39.1條:“正月十二日,同毛會建、張陛會於王顯祚齋中。”
按,朱彝尊《清風集序》云:“武進毛子霞集海內詞人投贈之作,題曰《清風集》,刻之太原子霞長予更一十七年,自閩粤江楚以達於晉,其舊游之感,宜有甚於予者。”(《曝書亭集》卷三六)屈大均也爲《清風集》作序:“武進毛子集其友所與贈答之詩若干篇爲《清風集》,屬予爲序。”[注]屈大均:《清風集序》,載《翁山文外》卷二,康熙刻本,《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第1412册,第77頁。蓋同時受邀而作。考三人同時在晉,乃在康熙五年、六年;朱彝尊作序於何時,尚不能遽斷。按本譜通例,當補立一條,置於本年之末。
康熙十一年(1672),44.34條:“是歲,在京師,孫承澤五次致書相邀,先生爲序其《五經翼》,倡博稽之學。”
按,朱彝尊旅食京師,同孫承澤屢有過從。《五經翼序》中云:“先生凡五致書,命予爲序。”(《曝書亭集》卷三四)可見朱氏受邀作序之時,已不在京師。該序收入《竹垞文類》,後者編成於康熙十年(1671),故本條當上繫該年,置於43.28條之前(“是歲,在揚州,編成詩文集《竹垞文類》”);按通例寫作:“是歲,撰《五經翼序》,倡博稽之學。孫承澤先後五次致書邀序。”
《年譜》康熙十三年甲寅(1674),四十六歲。
按,朱彝尊《黄先生遺稿序》:“嘉定黄先生諱淳耀平居講聖賢之學,躬行而不倦。崇禎十六年秋,賜進士出身,未授官歸。越二年,殉難以死。同里門人陸元輔輯其詩若干卷,雕刻行之。又搜其遺文僅四十餘首,藏之笥。元輔請彝尊序於時先生之没三十年矣,誦其文,恍若覿其容而聆其謦欬,信夫有道之言之入人深也。”(《曝書亭集》卷三六。)朱彝尊早歳從叔父朱茂晥問學,曾受讀黄淳耀文稿(參《年譜》14.1條),故讀其遺文,“恍若覿其容而聆其謦欬”,記其事行,頗可爲據。黄氏殉難於順治二年(1645),後三十年即康熙十三年,故當於該年之末補立一條:“是歲,應陸元輔請,爲其師黄淳耀遺文撰序。”
康熙十五年(1676),48.7條:“是秋,有九言長詩,題田雯《秋汎圖》。該圖係田氏邀王士禛等於九月十日遊通惠河後屬郁生所作,田氏有詩紀之,和者甚衆。”
按,該條引據文獻爲朱彝尊《九言題田員外(雯)秋汎圖》詩(《曝書亭集》卷九)、田雯《九月十日同北山阮亭兩先生實庵蛟門方山修來子昭良哉諸子介眉家兄泛通惠河屬郁生作圖歌以紀之》詩(《古歡堂集》卷五);另據蔣寅《王漁洋事跡徵略》所記,唱和者尚有丁煒[注]蔣寅:《王漁洋事跡徵略》,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220~221頁。。考朱彝尊有《丁武選詩集序》,中云:“武選郎中晉江丁君雁水,分司通惠之河,暇彚其所作爲《問山集》。”(載《竹垞文類》卷一六及《曝書亭集》卷三七。)又《竹垞老人尺牘·與丁雁水》:“都亭晤對,荷老年臺先生雅誼殷然,始信交期之古,不似浮雲蒼白分俄頃也。北地隆暑,更倍江鄉,分袂以來,日苦脾疾,翰墨都廢。承委作序,遲延至今,新雁來時,定當郵上,不敢再緩也。”[注]王利民等:《曝書亭集外詩文補輯》,見《曝書亭全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版,第999頁。合書札與序文以觀,則朱氏會丁氏於本年秋爲田氏題圖之時,而致書於明年(1677)夏,并爲撰序於明年秋。據此,朱、丁二氏是秋相會之事,當立一條,置於48.7條之下。
又,《喬御史讀書劄記序》(《曝書亭集》卷三六):“叔子中書舍人曰萊,字子静,與彝尊定交京師,世好彌篤。歲在癸丑,中書君以省公歸,彝尊送之宣武門右,期以南還時一謁公。比予歸,再游京師,道出寶應,則公已逝。既而中書君同官江都汪君季甪,攜公《讀書劄記》二卷,述中書君之言,屬爲序。彝尊不敢辭。”考康熙十四年(1675)九月,朱彝尊因嗣父朱茂暉卒,奔喪回里。次年,復北上京師,仍客龔隹育幕。故朱氏受喬萊之請,爲其父喬可聘撰序,當在康熙十五年。宜於本年之末,補立一條。江都汪君,指汪懋麟。
康熙十六年丁巳(1677),四十九歲。
康熙十八年(1679),51.12條:“是月,同陳維崧、秦松齡、嚴繩孫、姜宸英、納蘭性德等遊西山,逢施閏章,題名西峰。”
按,本條引據文獻,有朱彝尊《浣溪沙·郊遊聯句》詞、施閏章《山中喜遇朱錫鬯嚴蓀友姜西溟秦留仙諸遊好》詩及楊鍾羲《雪橋詩話餘集》卷二所記秦松齡事。考秦松齡有《送張見陽令江華》詩,次首云:“一带西山照眼青,君家池館最清泠。逢春載酒尋丹壑,與客扶笻上翠屏。鷲岭雲煙塵外賞,龍湫松柏夜深聽。憑將冰雪聯吟句,寫入秋帆過洞庭。”附注謂:“春閒同愚山、錫鬯諸子宿見陽山莊,歷覽西山諸勝。”[注]秦松齡:《蒼峴山人集》卷四,嘉慶二年、四年秦瀛刻本,《四庫未收書輯刊》第5輯第28册,第110頁。秦氏此詩係追叙之作,但記朱、施二氏行止較確,“宿見陽山莊,歷覽西山諸勝”,可補前闕。度朱彝尊等是春出遊,非止一日,亦非同行同止。
康熙十八年(1679),51.25條:“七月初,於慈仁寺餞别李因篤,送其歸鄉養母。”
按,本條引據文獻,首朱彝尊《王崇安詩序》,中云:“予求友於關中,先後得五人焉:富平李因篤子德,三原孫枝蔚豹人,涇陽李念兹屺瞻,華陰王弘撰無異,郃陽王又旦幼華。”按語中李念慈小傳,稱其有《峪口山房集》。考《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32册收有《谷口山房詩集》三十二卷《文集》六卷。故《峪口山房集》當作《谷口山房集》。
康熙二十年(1681),53.2條:“二月,由康熙親點,同湯斌等八人充日講官,知起居注。館閣應奉文字,惟三布衣是賴。”
按,充日講官、知起居注,是朱彝尊仕途的頂峰。本條所據《康熙起居注》《聖祖仁皇帝實録》《詞林典故》等文獻,已得其大體。至於任命時間,《實録》記爲康熙二十年二月甲午,即二月初十日,條目中當爲補入。另考嚴繩孫有《詔添日講官起居注官引見乾清門》《後六日再引見》二詩[注]嚴繩孫:《秋水集》卷六,康熙雨青草堂刻本,《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33册,第579頁。,秦松齡有《辛酉二月引見乾清門命充日講起居注官》詩[注]秦松齡:《蒼峴山人集》卷四,第113頁。,知乾清門爲引見、任命地點,也可以據此補入。又據嚴繩孫詩題,此條下可補立一條:“十六日,同嚴繩孫等日講起居注官再度引見乾清門。”
康熙二十年(1681),53.3條:“送陸光旭督儲江北,並致信鳳陽府知府耿繼志,托爲照護門人戚友。”
按,本條引據文獻爲朱彝尊《送陸參議(光旭)督儲江北兼訊龔方伯(隹育)金司臬(鎮)田學使(雯)》詩及《竹垞老人尺牘·上耿》,知朱氏所托之人,有龔隹育、金鎮、田雯、耿繼志等。關於金鎮的介紹,《年譜》以楊謙《曝書亭集詩注》爲據,僅作:“金鎮(1622~1685),字長真,山陰人。”殊爲簡略。考毛奇齡有《誥授通議大夫江南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金君鎮墓誌銘》[注]錢儀吉:《碑傳集》卷一〇,《清代傳記叢刊》第110册,第474~478頁。,《清史列傳》卷七四有金氏傳,置於循吏一類[注]王鍾翰點校:《清史列傳》,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6075~6076頁。。根據這兩種資料,知金鎮字又鑣,號長真,順天宛平人,祖籍紹興山陰。崇禎壬午舉人。順治改元,受官知兗州府曹縣。爲官精勤,主於恤民,有政聲。至康熙十五年,官河南汝寧府知府。後任揚州知府,修府志四十卷。復擢江寜驛傳鹽法道副使,兼署鹽運司,陞江南按察使。康熙二十三年引疾歸,卒於次年。有《清美詩集》。本年正在江寧任上,可佐證朱彝尊所托有人。
康熙二十年(1681),53.7條:“三月三日,同毛奇齡等讌集萬柳堂,同和馮溥詩。”
按,本條引據文獻爲朱彝尊《上巳萬柳堂讌集同諸君和相國馮夫子韻二首》詩、馮溥《三月三日萬柳堂修褉倡和詩(並序)》詩、毛奇齡《上巳易園修禊奉和益都夫子原韻二首》詩。馮溥時任文華殿大學士,對應徴鴻博諸儒皆傾心結交,多次召集讌詠,但每次與集人員,并不固定。考嚴繩孫有《上巳日讌集萬柳堂奉和開師馮易齋先生韻》詩[注]嚴繩孫:《秋水集》卷六,第580頁。,按其詩次乃本年之作,知嚴氏也參加本次讌集,當據補。
康熙二十三年甲子(1684),五十六歲。
按,嚴繩孫《集朱竹垞同年寓齋送留仙前輩》詩:“此夕亦良宴,胡然歌路難。故人先我去,霜月是愁端。别酒那可盡,世情真倦看。十年徵逐意,留夢到長安。”[注]嚴繩孫:《秋水集》卷六,第588頁。黄裳《禁書小記》“《秋水集》”條云:“卷六《集朱竹垞同年寓齋送留仙前輩》一詩,當作於康熙二十三年松齡因順天鄉試事下獄放歸之頃:(引略)。這就直白地述説了對十年中間京師宦海生涯的厭倦,可以作爲繩孫後期詩作的代表。”[注]黄裳:《筆禍史談叢》,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第92頁。據此,當於本年之末補立一條:“嚴繩孫等來集,送秦松齡歸里。”
康熙二十六年(1687),59.13條:“是秋,《日下舊聞》四十二卷編成。是書分四十三門,徵引古籍一千六百餘種,蒐羅宏富,幾無遺珠。”
按,朱彝尊《日下舊聞》實分星土、世紀、形勝、宫室、城市、郊坰、京畿、僑治、邊障、户版、風俗、物産、雜綴十三門,“四”字誤衍,當正。
康熙三十七年(1698),70.3條:“春,顧嗣立來訪,許以家藏元人遺稿借其刊行。”
按,本條引據文獻爲顧嗣立《秀水訪朱檢討竹垞先生敬贈》詩,中有句云:“結想廿年餘,奉教苦不早。”本條按語云:“朱、顧二人訂交自此始。”考朱、顧二氏事行,此前亦有交集。顧嗣立曾參加康熙二十年(1681)八月舉行之江寧鄉試[注]顧嗣立:《閭邱先生自訂年譜》,《丙子叢編》本,《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第89册,第62頁。,時朱彝尊爲副主考(參《年譜》53.17條等)。顧詩所謂“奉教苦不早”者以此;“結想廿年餘”,則取其約數。惜顧氏此次未中,可能二人其時並無交往。正式訂交,當始於本年。
康熙三十九年(1700),72.10條:“在澱山湖陳昂書齋,觀吴鎮、陶宗儀書竹居圖册。”
按,本條引據文獻爲朱彝尊《澱湖陳氏書齋觀吴仲圭爲陶九成畫竹居圖册》詩(《曝書亭集》卷一九)。據詩題,本條條目末句當作“觀吴鎮爲陶宗儀畫竹居圖册”。關於吴鎮之介紹,原作“吴鎮字仲圭,自號梅花道人,嘉興人”,極爲簡略。而據孫承澤《研山齋珍賞歷代名賢圖繪集覽》[注]孫承澤:《研山齋珍賞歷代名賢圖繪集覽》,清鈔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73册,第437~438頁。等文獻,知吴氏(1280~1354)除號梅花道人外,還自署梅花庵主,嘉興人,以志行高潔著稱。山水宗巨然,亦善墨竹花卉。畫作有《漁父圖》《鴦湖圖》等,爲“元四家”之一。當據以補正。
康熙三十九年(1700),72.10條:“復於馬思贊小葫盧山書屋題萬夀祺《野果山禽圖》。”
按,本條引據文獻爲朱彝尊《題楊晉〈滙園圖册〉八首》詩:“藉甚淮南萬孝廉,人琴亡後筆踪淹。唯餘野果山禽在,能事丹青水墨兼。”下題:“竹垞彝尊坐小葫盧山書屋題,時年七十有二,康熙庚辰八月也。”此處有手誤,所引朱氏詩題當爲《題萬壽祺〈野果山禽圖〉》。應正。
康熙四十年辛巳(1701),七十三歲。
蕭健玲《清代朱彝尊〈河圖洛書硯〉》文云:“‘河圖洛書’是中華文化,陰陽五行術數之源,它是表示太平時代的祥瑞。此硯所雕之神龜形態生動,海浪、雲層均雕刻精細。硯左側鎸刻隸書銘:‘老夫歸墨田,相思獨著書。’署款‘七十三叟朱彝尊’。從銘中可知,朱彝尊題該硯銘時已七十三歲,下距其逝世七年。由於帝制時代官吏退休稱作‘歸田’,故‘歸墨田’即爲退休後以硯作田來從事筆耕工作。‘相思獨著書’意爲作者退休居家後在回憶追思中專事於學術著述。此銘下鈐篆書朱文“竹垞”方印一枚。”[注]《西江日報》,2010年10月17日A2版。據此,本年之末當補立一條:“是歲,題《河圖洛書硯》。”
康熙四十一年(1702),74.16條:“四月,爲孫桂孫、稻孫析箸。”
按,朱彝尊之子朱昆田卒於康熙三十八年(1699),故晚年爲二孫析箸(即分析家産),爲朱彝尊晚年生活中一件大事。本條引據文獻有二,一是朱彝尊手書,始於“竹垞老人雖曾通籍”,終於“竹垞老人書”;二是楊鍾羲《雪橋詩話續集》卷八所載,除上揭手書內容外,尚有見析人名及朱桂孫名下區圖分數。考《明代名賢尺牘集》載朱氏手書,另附“桂孫田地數”:“海鹽縣田貳拾畝;雄雞橋田壹拾畝;婁家橋地貳畝伍分,又地壹畝捌分,又地陸分伍釐;下徐蕩墳地叁畝伍分;屋基池地共肆畝肆分伍釐。通共肆拾貳畝玖分。見析:徐尚賢、盛黼宸。”鈐有“竹垞老人”印。[注]石守謙、楊儒賓編:《明代名賢尺牘集》第一册,何創時書法藝術文教基金會2013年版,第296~298頁。又馬錦等《題朱竹垞先生所遺兩孫析産劵》唱和組詩,題注云:“劵爲李金瀾明經所藏。劵云:‘竹垞老人雖曾通籍,(引按:同上揭朱氏手書,略)竹垞老人書。稻孫田地數:吴江縣田一十八畝五分;馮家村田一十畝四分五釐;婁家橋田三畝七分;又史地五分;馮子加地六分五釐;婁家橋墳地三畝六分;屋基池地四畝四分五釐,通共四十一畝八分五釐。見析徐尚賢、盛黼宸、錢又持、有舟、寧臣、辰始、襲遠、太占、鴻硯、周旅嘉、錢中乂。’”[注]朱文治等:《碧蘿吟館唱和詩詞》,道光刻本。又馮登府《書朱竹垞分析單後》:“右分析單爲竹垞八十一歲手書,以付孫稻孫、桂孫,僅田八十餘畝而已。竹翁爲文恪公曾孫,經亂後,青門流落,澌泯殆盡。至十七歲,遷五兒子橋,遂卜居梅里。既艾通籍,旋賦歸田,八萬卷外,罄如也。余考洪景伯《隸釋》有鄭子真宅舍碑、金廣延母徐氏物産碑,實爲後世分析單之祖。此劵足與晉廣慈院買宅牒、大曆間杜少陵東屯草堂劵並傳。劵凡二,吾友李金瀾得其一,一爲吴思亭所藏,屬爲書其後。”[注]馮登府:《石經閣文續集》卷五,第810頁。綜上所録,知朱彝尊所析産劵,共有二份,兩孫各持其一,析劵文字相同,而所分田地不同(所載見析人名亦有多寡之分)。馬錦、馮登府等所見,爲稻孫所持者;楊鍾羲所見,爲桂孫所持者。楊謙《朱竹垞先生年譜》只録析劵文字,但無末尾年月、所分田地及見析姓名,莫詳其所本。王利民等《曝書亭集外詩文補輯》卷一一有《竹垞老人析産劵》,題下注稱採自黄濬《花隨人聖庵摭憶》補編,又録鄧之誠《骨董瑣記》卷八所載田地之數,文字稍有出入。[注]王利民等:《曝書亭集外詩文補輯》,見《曝書亭全集》,第1024~1025頁。繹黄氏所記,實本於楊鍾羲《詩話》;鄧氏所録,則與稻孫所持者合。以上對朱彝尊兩份析劵文本之復原、文獻記載之分析,頗爲清晰,當補。
康熙四十一年(1702),74.32條:“十一月,同宋犖於小滄浪送張遠、張大受、顧嗣立等公車北上。”
按:考朱彝尊《秀埜堂記》:“今公車北上,姓名久爲天子所識,必留之禁近。吾知後之甄綜歷代,不於斯堂,而於著作之庭,可信也。”[注]顧嗣立:《秀埜草堂詩集》卷首,道光二十八年(1848)顧元凱潯州郡署刻本,《清代詩文集彙編》第214册,第4頁。上引數句,爲朱彝尊本集卷六六《秀埜堂記》中所無。味其意,當作於顧氏等北上前,故需於本條之後,補立一條。
康熙四十五年(1706),78.22條:“九月,同查慎行往訪馬思贊,連榻齋中。”
吴柏森、孔海珠《朱彝尊藏硯拓》云:“‘葩廬藏本’册頁上共有硯拓兩幀,其一擬長方抄手硯,硯身兩側分别刻有隸書:‘南歬(前)精舍’;行書:‘流金鑠石土花,蝕碧一室静存。黝然而默勿雕,厥質用之無斁。’落款:華亭莫是龍(莫雲卿印)。另一張硯拓形狀稍不規範,上窄下寬,上爲9.7厘米,下爲10.7厘米,長17.7厘米,拓硯的正反兩面,形似長方形。硯的下部平坦作堂,無硯堂小池,中間微黑。硯背上下有兩條曲綫,曲綫之間刻詩一首:‘一節復一節,千枝與萬葉。我也不開花,免遭蜂與蝶。’落款:丙戌中秋,秀水朱彝尊。硯背上方鈐‘石經閣’印,搨紙右下方鈐‘葩廬劫余長物’印。在册頁騎縫處下方鈐‘嘉興馮十三登府伯雲氏所得圖書金石記’白文印一方。”[注]《新民晚報》2010年11月13日B04版。據此,當於本條前補立一條:“中秋,有詩題硯。”
康熙四十七年(1708),80.23條:“二十一日,八十初度,未事慶賀。然弟子張大受曾廣徵詩文,顧仲清爲寫八十小像軸,其餘友朋弟子,亦多有祝夀之詩。查慎行贊先生爲‘江東第一人’。”
按:本條引據文獻,有顧嗣瑮《朱檢討竹垞先生八十夀寄呈六首》詩。經覆按,“顧嗣瑮”爲“顧嗣立”之誤,蓋音同所致,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