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奋斗

2017-01-26张志军中共云南省委党校秘书长

创造 2017年9期
关键词:小康社会群众发展

张志军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秘书长

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奋斗

张志军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秘书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强调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重要论述,集中体现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坚持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又准确把握了我国社会发展阶段性变化的新特点,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中国共产党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全部使命和责任就是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只有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生活,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夯实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才能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一)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们党成立之初,就发出庄严誓言:“为天下劳苦大众谋幸福”。在党的七大上,我们党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进党章总纲。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开启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民生工程。回顾党的历史,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但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没有变。96年来,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美好。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时再次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既是对全党同志的谆谆告诫,也是对全体人民的郑重承诺,充分表明了我们党坚定不移、一以贯之秉持和践行的人本理念、民生情怀。

让全体人民过上美好生活,贯穿着党创业、守业、兴业的全过程。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改善,这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正是由于我们党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才形成了与人民群众融洽的鱼水关系、牢固的血肉关系,才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获得了推动历史发展的伟力,才在人民和历史的选择中取得领导地位并不断得以巩固。

(二)党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取得了巨大成就

在96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作出的伟大历史贡献之一,就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高度,进一步科学回答了当代中国究竟“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的基本问题,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和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指明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的前进方向。

5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推出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其中特别重要的就是,我们坚定不移贯彻新的发展理念,有力推动我国发展不断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各项民生指标逆势上扬,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着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充分体现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价值追求。

二、牢牢把握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新期盼新要求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迁。我们党始终满怀深厚真挚的感情,体察人民的安危冷暖,倾听人民的呼声,回应人民的期待,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既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又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扎实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步步地变为现实。

(一)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内涵在不断发展变化

“人民生活更美好”的内涵不断发展,被赋予许多新内容。立足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小康社会,不仅要包括物质生活,还包括工作条件、健康状况、社会关系、政治环境与自然环境等。所以,在十八大报告中,小康社会的建成,已由最初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后来的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基础上,再次加上了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更进一步讲,还包括社会个体的主观感受,就是让人民生活更美好,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

(二)“八个更”是对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最新表述

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在“7.26”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八个更”揭示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新特点新要求,是我国发展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明确了改善民生工作的着力点。

三、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个宏伟目标,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又一座重要里程碑,也是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明确回应,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

使用“小康”这个概念来确立中国的发展目标,既符合中国发展实际,也深得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支持。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首先使用“小康”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明确提出了到20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0多年来,我们党始终紧紧扭住这个奋斗目标,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取得了显著成绩。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顺应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赋予“小康”更高的标准、更丰富的内涵。其中直接与人民生活相关的目标要求包括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二)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兑现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到了最关键一程,在剩下3年时间里让13亿多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必须兑现的庄严承诺、必须履行的政治责任。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兑现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一是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正是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

二是我们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201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折合11.2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5%左右,稳居世界第二位。2013年至2016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0%以上,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率的总和,居世界第一位。

三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党的性质宗旨决定了无论在什么时候,也不论环境条件、形势和任务如何变化,都永远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事实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

四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强劲动力。人民群众是发展的主体,也是发展的最大受益者。人民是实现美好生活向往的主体力量,只有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勤劳、智慧和力量,实现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才有可靠的保障和坚实的基础。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面小康才能真正造福全体人民。

总之,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新的思路、新的战略、新的举措来贯彻好党的基本路线,按照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努力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

猜你喜欢

小康社会群众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多让群众咧嘴笑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汇聚打赢疫情阻击战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巾帼力量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