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产后轻度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观察
2017-01-26李丽
李 丽
辨证论治产后轻度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观察
李 丽
目的探讨辨证论治产后轻度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0至2015年11月就诊的产后轻度抑郁症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肝郁化火19例,心血不足22例,血瘀气逆15例,对所有患者进行辨证论治,同时结合心理疏导,积极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尽可能找出致其抑郁的因素,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中,治愈18例(32.1%),好转36例(64.3%),未愈2例(3.6%),总有效率96.4%。结论中医药辨证论治产后轻度抑郁症患者疗效满意,联合心理疏导,能尽快帮助产妇脱离抑郁状态。
产后抑郁症;郁证;辨证论治;中医药治疗
产后抑郁症是指产妇在产褥期内出现的抑郁症状,是妇产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常合并多种症状,情况较为复杂,为临床常见的情感性精神障碍性疾病。其发病率约为 30%,主要表现为心情压抑、沮丧,情绪淡漠,甚至焦虑、恐惧、易怒,夜间加重,哭泣、忧郁、烦闷为主的情绪障碍;自暴自弃,自罪感,对周围人际关系不协调,充满敌意;对生活失去信心,甚至产生自杀倾向,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及阳性体征[1]。许淑娟认为,产后抑郁症是产褥期精神疾患,涉及认知、行为、情志等多个方面,不仅影响产妇身心健康及产后恢复,严重者甚至出现伤婴行为,对婴幼儿心理、行为、智力发育及成长亦会产生不良影响[2]。西医治疗以药物为主,多按神经官能症、癔病、抑郁症进行治疗,常用药物如帕罗西汀、舍曲林、氟西汀等,均存在一定依赖性,不良反应较大,患者依从性不高。中医药辨证论治,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因人而异,具有独特优势,本研究就辨证论治产后轻度抑郁症患者 56例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0至2015年11月就诊的产后轻度抑郁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产后病程10~40 d;第1胎50例,第2胎6例;其中肝郁化火19例,心血不足22例,血瘀气逆15例。病例入选标准:①年龄25~36岁;②辨证分型:肝郁化火、心血不足、血瘀气逆;③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排除严重心、肝、肾等脏器功能损伤,精神病、病情危笃或疾病晚期,依从性较差,正在接受其他治疗,影响本治疗的疗效判定。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 参照《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3]:①情绪抑郁;②对多数甚至全部活动缺乏兴趣;③体重变化显著(下降或增加);④存在失眠或睡眠过度情况;⑤精神运动性兴奋或阻滞;⑥常感疲劳或乏力;⑦遇事感到毫无意义或有自罪感;⑧思维力减退或注意力涣散,难以集中;⑨反复出现死亡想法。出现以上症状≥5条,且必须具备①②两条,持续时间≥2周。
1.2.2 中医诊断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①肝郁化火:性情急躁易怒,胸闷胁胀,乳汁涩少、质稠,乳房扪及硬节、胀痛,口干口苦,大便秘结,头痛、目赤,耳鸣,舌红苔黄,脉弦数;②心血不足:精神抑郁,沉默寡言,悲伤欲哭,夜寐不安,心悸怔忡,恶露量多,神疲乏力,面色苍白或萎黄,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无力;③血瘀气逆:情志烦乱,哭笑无常,少寐多梦,产后恶露不下或下而不畅,色紫黯有块,小腹疼痛拒按,舌黯有瘀斑,脉弦或涩。
1.3 治疗方法对所有患者进行辨证论治:①肝郁化火:治宜疏肝解郁,泻火安神。柴胡、当归、白芍各10 g,茯苓15 g,白术10 g,牡丹皮、栀子、甘草各 15 g;兼见乳汁少,加漏芦、穿山甲、王不留行;如乳房胀硬热痛,触之有块,加丝瓜络、路路通、夏枯草;如身热加黄连、蒲公英以清热。②心血不足:治宜养血滋阴,补心安神。人参、玄参、丹参各15 g,生地黄30 g,白茯苓、五味子、远志、桔梗各15 g,当归、天冬、麦冬、酸枣仁各20 g;兼少气懒言,加黄芪、木香。③血瘀气逆:治宜活血化瘀,镇逆安神。桃仁、柴胡15 g,香附20 g,赤芍、半夏各15 g,青皮、陈皮、桑白皮各10 g,苏子、甘草各15 g;兼见少寐多梦,酌加龙骨、牡蛎、酸枣仁。上方水煎300 ml/剂,100 ml/次,口服,治疗14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患者的治疗效果。药物治疗的同时结合心理疏导,积极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尽可能找出致其抑郁的因素,医护、家属多体贴、关怀患者。
1.4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5]《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6]制定疗效标准。痊愈: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减少>75%,症状显著改善;好转:HAMD评分减少25%~75%,症状得到一定改善;未愈:HAMD评分减少<25%,症状未改善。总有效率(%)=(治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连续治疗 2个疗程后,所有患者中治愈 18例(32.1%),好转36例(64.3%),未愈2例(3.6%),总有效率96.4%。
3 典型病例
王某,30岁,公司职员。主诉情绪低落、精神恍惚,失眠、纳差2周余;3周前剖宫产下一子,而后逐渐出现情志不畅、心绪不宁等,对家属感到厌烦,对新生儿平淡,对周围事物没有兴趣,体重逐渐下降。刻诊:心悸怔忡,面色无华,唇舌色淡,失眠多梦,注意力难以集中,胸胁胀痛,纳差,脉细弱,月经规律,无痛经,孕一产一,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诊断:产后轻度抑郁(心血不足兼肝气郁结)。治法:养血安神、疏肝解郁,给予阿胶10 g,人参、当归各15 g,白茯苓、香附、青皮、柴胡、山楂各 15 g,五味子、远志、酸枣仁、百合各20 g,甘草15 g,上方水煎300 ml/剂,100 ml/次,口服。适当食补,如甲鱼汤、乌鸡汤、猪肝等,同时予以心理疏导安抚孕妇,帮助其有效疏导不良情绪。治疗 1周后,情绪明显好转,面色红润,失眠显著改善,纳差无明显改善,减五味子、酸枣仁、远志至10 g,加麦芽、陈皮、神曲、怀山药各15 g,继服1周,诸症好转。
按:本患平素性格内向、多愁善感,孕产后,耗伤气血,加之初产,情绪紧张,肝气郁结,加重气血损耗,遂出现上述症状。根据病因病机,投以养血安神、疏肝解郁,灵活用药,人参、阿胶等补气补血,柴胡、香附等疏肝解郁,五味子、百合等安神养心;同时进行适当食补,补充元气,帮助患者尽快恢复。治疗1周后,精神状态、睡眠明显好转,减五味子、远志等用量。但纳差未见显著改善,考虑食补可能过于油腻,碍于胃气,中医认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故加麦芽、陈皮等健脾和胃,促进脾胃功能恢复,有助于疾病康复。
4 讨论
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受妊娠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心理因素等多方面影响,致病因素复杂。根据产后抑郁症临床表现,可归属“郁证”范畴,严重者甚至表现为“癔证”“狂证”[7]。《类证治裁》记载:“七情内起之郁,始而伤气,继必及血,终乃成劳,临床以心情抑郁,心烦急躁,多思善虑,……悲伤欲哭”[8]。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女性生活、工作、学习压力随之增加,高龄产妇逐渐增多。宋雪桦总结发现,高龄由于年龄较大,生殖能力降低,且可能伴随其他内科疾病,其妊娠分娩过程中普遍存在紧张、恐惧等不安心理,产后抑郁症发病率明显高于年轻产妇[9]。若未能对这一特殊心理时期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则可能发展为精神疾患,给患者个人及家庭带来极大影响。著名医家傅山将本病分为躁狂型、抑郁型,均以大补气血为本,辅以安神定志,新病不久,产时瘀血未去,先服生化汤等活血化瘀,后行滋补;病之愈久,疗程亦愈长,则需坚持服药[10]。
女子以肝为先天,受情志等因素影响,产后妇女情绪波动明显,易导致肝郁化火,出现胸胁满闷、情绪不宁、不思饮食、大便不调等症状,根据病因病机,投以疏肝解郁之法。部分患者因气郁日久化火,终致实证,如《景岳全书》记载:“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11],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肝郁化火,日久伤阴血,累及肾,阴虚火旺,可成虚损证候。
女子以血为本,血既赖气生,又赖气行。在妊娠过程中,由于失血耗气,气随血脱,致阴血方虚,脏腑失养,是其病理基础。本病发生多为气虚血亏,脏腑失荣,心神失养,以虚证为主。多愁善感,性格脆弱为女性特征,在气血俱虚基础上,又可加重病情,心血不足亦成为常见证型。徐春芳等以天王补心丹合四物汤(补心丸)治疗产后抑郁,结果治疗总有效率达100%,且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认为补心丸是治疗产后抑郁症的理想药物[12]。
还有研究发现,产后抑郁最多见的是气虚血瘀,依次为心脾两虚、肝气郁结、血虚血瘀[13]。笔者发现,血瘀气逆亦是产后抑郁常见证型,以恶露不下,紫暗有血块,腹部刺痛为特点,投以活血化瘀、镇逆安神之法,疗效显著。
中医药辨证论治,根据不同证型,既注重共性,又强调兼顾个性,针对不同的病因病机,准确用药,兼顾他症,做到因人而异,随证加减,体现出中医药治疗产后抑郁的独特疗法与优势所在。金涛认为,产后抑郁多责之心肝两脏,将本病归结为肝气郁结,兼有血瘀或血虚、肝郁化火、心气虚、心血虚、心阴虚六种证型,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加用抗焦虑抑郁中药,配合运动疗法等,收效甚佳[14]。蔡香君认为,中医药能充分发挥多中心、多靶点治疗优势,尽快摆脱抑郁,安全有效[15]。施国惠研究发现,单纯中药治疗产后抑郁比单用西药疗效更好,与西药联用,可提高西药疗效,减少西药用量,降低不良反应[16],对产后母乳喂养具有一定意义。
产后抑郁症的用药应根据亡血伤津、瘀血内阻、多虚多瘀等临床特点,做到“勿拘于产后,亦勿忘于产后”,结合具体病情,因人因证,灵活掌握,辨证施治。杨歆科和唐启盛强调,调整脑神的重要性,提出“补虚祛瘀,颐脑醒神”的治疗大法[17]。临床实践,亦遵仲景之训,产后气血俱去,多为虚证,但亦有不虚者,全实者,治疗当随证随人,辨清虚实,不得执有诚心,概行大补,以致助邪[11],充分体现了中医药因人因病论治的独特优势。
除有效的药物治疗外,临床治疗亦强调进行积极有效的心理疏导。唐启盛等提倡在应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可通过怡神养形与调形治神,加强对产妇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以开设专题讲座[18]。从孕期开始,向患者及家属普及早期识别,产前教育,普及妊娠、分娩等相关知识,减少产妇由于分娩、妊娠而产生的紧张、焦虑情绪,帮助产妇完成自我分析,自我化解,增强产妇信心,完善自我保健,对促进疾病转归具有积极作用。
综上,中医药辨证分型治疗产后抑郁症患者疗效显著,联合心理疏导,能尽快帮助产妇脱离抑郁状态,值得深入研究并推广。
[1] 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19-221.
[2] 许淑娟.头皮针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
[3]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张道龙(译).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案头参考书)[M].5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14:81-83.
[4]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61-390.
[5]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CCMD[M].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3-84.
[6] 王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20-223.
[7] 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7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
[8] 林佩琴,李德新(整理).类证治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92.
[9] 宋雪桦.产后抑郁因素及护理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临床护理, 2011,3(3):231-232.
[10] 张娟.《傅青主女科》对产后抑郁症的认识[J].河南中医,2009, 29(4):346.
[11] 张景岳.景岳全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2] 徐春芳,袁绿化,王巧艳.补心丸治疗产后抑郁症 30例疗效观察[J].山东中医杂志,2006,25(1):28-29.
[13] 徐哲.产后抑郁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相关因素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3.
[14] 高艳敏,周晶晶,金涛.金涛从心肝论治产后抑郁经验[J].黑龙江中医药,2014,43(4):33-34.
[15] 蔡香君.中医药干预产后抑郁症的临床对比研究[J].河北医药, 2015,37(12):1830-1833.
[16] 施国惠.产后抑郁症中药治疗研究现状[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1,22(4):201-203.
[17] 杨歆科,唐启盛.论产后抑郁症“补虚祛瘀,颐脑醒神”治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4):1131-1135.
[18] 唐启盛,杨歆科,赵瑞珍,等.产后抑郁症中医辨治研究进展[J].北京中医药,2013,32(3):163-168.
10.12010/j.issn.1673-5846.2017.02.032
沈阳市沈河区中医院,辽宁沈阳 110013
李丽(1973-),本科学历,学士学位,社区办主任,主治中医师。研究方向:中医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