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扶贫背景下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研究*
2017-01-26王慧
王 慧
(泰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泰州 225300)
·休闲农业·
旅游扶贫背景下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研究*
王 慧
(泰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泰州 225300)
[目的]旅游扶贫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具有天然独特的优势,是旅游资源丰富地区农民脱贫的重要手段,是解决旅游资源富集但贫困地区的有效途径。因此,加快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既可以保护自然资源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又有利于贫困地区农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方法]文章以旅游扶贫为背景,分析旅游扶贫的特征特色,提出人、自然和旅游三位一体的“立体化”乡村旅游模式及以政府为依托,科学制定乡村旅游扶贫规划,农业与旅游共同发展的“政府扶持,农旅互助”的旅游扶贫模式。[结果]基于上述分析指出以旅游扶贫为契机,发展招商引资; 以旅游项目启动扶持为重点,推动造血式扶贫机制的形成; 提高当地农民的参与意识和管理能力; 将旅游扶贫计划纳入国家扶贫体系中等4个方面针对性对策建议。[结论]为寻找乡村旅游开发工作的具体对策以及布局旅游扶贫发展模式提供策略,且对今后的乡村旅游扶贫发挥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以期实现更多地区脱贫和旅游发展的双赢。
旅游扶贫 乡村旅游 模式 战略布局 构建策略
0 引言
乡村旅游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种新兴旅游模式,与乡村紧密相连,以其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功能成为现代社会人们回归自然和发展农村经济的一种重要内生力量。旅游扶贫是指在一些贫困但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使当地农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且保障当地的政治、经济及文化和谐发展[1]。扶贫办指出, 2016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约为7017万,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发[2015]34号)明确提出,确保2020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因此,旅游扶贫作为扶贫攻坚中的有效方式,研究切实有效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显得极为重要。目前某些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良好,如甘肃省积极调整农业结构,以乡村旅游为主体,调动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不断拓展新农业,拓宽农村空间,实现农业升级,并增加收入。另一方面从经济角度出发,乡村旅游农户单位能源产出的经济效益(4.53元/kgce)相比传统农户提高2.86倍,且生态效益(0.11元/kgce)和社会效益(1.09元/kgce)也显著提高[2]。但全国各地的乡村旅游发展不平衡、差距大等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当前有必要在旅游扶贫的背景下,科学合理地规划乡村旅游模式,构建完善的乡村旅游体系,让乡村旅游带动当地相关产业发展,实现脱贫致富。
1 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概况
1.1 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乡村旅游的重点是借助乡村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未经开发的天然景观,以异于城市化的乡土文化为基础,整合农村的自然旅游资源加以开发,还原朴素的本色生态旅游,着重表现农村自然朴素而又亲近自然的新旅游模式[3]。至今我国大部分省市的乡村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旅游产业,其旅游收入在当地政府经济收入中占有很大比例。目前,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主要包括3种:(1)侧重于自然景观旅游的景区开发。依托当地乡村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区位因素,当地政府投入资金进行合理开发和建设,将其转化为具有观赏或休闲娱乐价值的天然生态旅游景点,如我国北部沿山沿河乡村所开发的黄河游览区、黄山游览区等; (2)针对人文资源与历史背景区域的景区开发。某些历史悠久的乡镇乡村有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或发生过有转折意义的历史事件,或诞生过远近闻名的历史人物。政府通过宣扬当地精神文化来开发乡村旅游业,形成具有历史内涵和人文气息的旅游景点,如遵义的红色精神旅游胜地,韶山的毛主席故居等; (3)民俗风情旅游。依靠当地别具特色的民俗民情,通过宣传吸引国内外的游客前来体验。
1.2 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提出到推广,乡村旅游扶贫模式至今已初具规模,但其中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基础旅游设施不完善。如栾川县的道路狭窄,导致游客在行驶途中艰难。公共设施简陋,住宿条件差,难以留住游客。其次旅游项目单一,特色不突出,进而缺乏凝聚性,降低对游客的吸引力。甚至有些乡村由于过度依靠乡村旅游业发展,对乡村进行不合理的效益型开发,导致在自然风景上过渡投入而忽视人文风情的表达,有的却在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的宣传上大做文章,忽视基础旅游设施的建设,以至于该现象导致的“木桶效应”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乡村旅游业后期的发展完善[4]。最后旅游管理水平低,由于贫困地区的农民普遍文化素质较低,又缺乏旅游专业方面的培训,导致建成的旅游项目在管理上受到限制。
2 旅游扶贫开发的含义、特征及其原则
2.1 旅游扶贫的提出及实践
旅游扶贫是利用乡村独特自然特色和地理优势,开发乡村旅游业,刺激旅游经济缓解当地旅游财政收入的缺口。多年的实践证明,乡村旅游是一条帮助农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好途径。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旅游扶贫理念,“十二五”期间,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我国带动了约10%的贫困人口脱贫。预计到“十三五”末,可以带动约1200万贫困人口脱贫。可见,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工作关乎国家战略与民生。无论是在我国西北的草原地区,青海西藏的高原地区,还是西南的云南贵州等地,都大力开展旅游扶贫理念下的乡村旅游建设,建成了依靠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封闭环境下的人文特色为一体的扶贫乡村旅游。2015年国家旅游局携手国务院扶贫办共同宣布,到2020年在全国形成15万个乡村旅游特色村, 300万家乡村旅游经营户,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超过20亿人次,收入将超过1万亿元,受益农民5000 万人,预计带动约1200万贫困人口脱贫。2016年全国减贫1240万人旅游扶贫覆盖2.26万个村。
2.2 旅游扶贫的特征
我国贫困地区分布范围广,呈现面状分布,很难通过对贫困点的经济投入来扭转这一趋势,因此贫困乡村必须找到内在经济源头来支撑本地的基础经济建设[5]。旅游扶贫正是在该复杂的大环境下孕育而生,正因为如此,旅游扶贫有它独有的特征:(1)政府主导。农村旅游项目建设是永久性的工程,一经投入使用即可长期存在并产生可观经济效益。许多成功案例表明,只有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旅游扶持才能取得显著成功。(2)当地特色。以当地特色资源为依托,优化组合当地自然和人文资源。(3)持续性强,返贫率低。在旅游扶贫的背景下,发展可持续的乡村旅游,可实现当地农民彻底脱贫与地方经济持续增长的双赢。
2.3 旅游扶贫的原则
旅游扶贫以旅游建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为目的,通过综合可利用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现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甚至经济跨越,但是旅游扶贫在实施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力求经济投入轻量化,经济产出高产化,实现贫困地区落后状况改善后还能自给自足和谐发展; (2)坚持旅游与地区资源高度利用,争取在乡村旅游建设中在本地取材,本地消耗; (3)开发过程中对自然资源要做到合理化,绿色化及可持续化。
3 基于旅游扶贫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构建策略
3.1 “立体化”的乡村旅游模式
“立体化”模式是从乡村旅游项目构建初期至旅游项目投入运营,均采取“人-自然-旅游”三位一体的立体化开发思路,即人促进自然与旅游的结合,自然提供人和旅游建设的基础,旅游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6]。“立体化”模式具有很鲜明的特征,开发过程强调三者联动,其中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开发进度及效果,强调旅游开发的整体性,保持人、自然和旅游关系的平衡,促进当地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7]。
3.2 “政府扶持,农旅互助”乡村旅游模式
2016年9月30日,国家旅游局发布《关于实施旅游万企万村帮扶专项行动的通知》指出, 5年内帮助100万左右的贫困人口脱贫。帮扶、互动如贵州,贵州省历年来是我国扶贫的主战场,扶贫任务相当艰巨。对此政府下发了《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其中都匀市墨冲镇通过“农旅互助”模式,以蔬菜产业园为核心,在良亩村已有的果林及河流资源的基础上,将良亩村改造成“上山有花看、下山有菜吃及水里游鱼虾”的生态农业旅游形态,真正做到了以农促旅,以旅兴农,有效地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
4 旅游扶贫背景下乡村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4.1 以旅游扶贫为契机,促使招商引资工作的推进
乡村旅游既是当前也是未来旅游开发的中心和焦点。在我国旅游扶贫政策的推动下,乡村旅游的开发工作进入了崭新的阶段,迎来乡村旅游的黄金时期。旅游扶贫是贫困乡村发展的资源平台,但仅依靠理念无法给贫困乡村带来实质性的旅游项目,难以实现经济跨越。结合扶贫政策、开展招商引资,依靠现有的旅游设施和经济基础,吸引大企业进驻当地,不仅能为当地注入流动资金,而且能加快当地旅游业基础设施的建设[8]。
4.2 以旅游项目启动扶持为重点,推动造血式扶贫机制的形成
发展乡村旅游的目的是建造稳定的具有经济再生能力的旅游设施,形成自给自足的乡村旅游体制[9]。在贫困乡村旅游的建设初期,经常出现资金投入的现象,这样的经济漏洞很难由地方政府全部承担,因此乡村旅游应以旅游项目启动为根本落脚点,将造血式扶贫机制下的旅游项目参与到经济造血中,成为扶贫机制的主体构成。为了更好地提高乡村旅游的造血能力,应引进大量旅游方面的专家学者前往一线,帮助扶贫,号召旅游相关专业的学生和志愿者相继参与,为贫困乡村旅游提供可持续的帮助。同时提升当地农民的自身能力,更好地推动造血式扶贫机制的形成、发展和完善[10]。
4.3 提高当地农民的参与意识和管理能力
首先要调动当地农民对乡村旅游项目开发工作的积极性,并参与其中,使农民真正参与到旅游业的发展中,通过旅游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旅游服务意识,将旅游工作与农民自身利益结合起来,增强其对乡村旅游的认识,理解参与的含义。其次,农民管理能力的提高可以更快更好地发展旅游,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4.4 将旅游扶贫计划纳入整个国家扶贫体系中
旅游扶贫计划是近10几年来新兴的扶贫政策,逐渐在基础旅游建设计划中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指导思想。旅游扶贫是我国扶贫政策在乡村贫困地区的大胆尝试,并在一些地区已经取得不可忽视的成效,在当前阶段贫困地区的扶贫政策不能依靠一味的资金倾注,而应采取更生态更循环的旅游扶贫来解决贫困问题[11],因此对于贫困乡村的旅游扶贫计划应纳入整个国家扶贫体系当中,将乡村旅游扶贫作为城乡建设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样不仅有利于从宏观层面调节乡村旅游扶贫政策的运行姿态[12],而且在纳入国家扶贫体系后可以共享扶贫体系中的大量资源来推动乡村旅游建设更上一层楼。
5 结论
在旅游扶贫背景下,以当地政府为依托,运用科学合理的扶贫政策,通过发展招商引资,以旅游项目启动为重点,结合贫困地区特有的自然风景及人文特色,带动当地农民积极参与,发展贫困地区独特的旅游模式,实现造血式扶贫机制。
[1] 何昕彤. 民族贫困地区旅游扶贫模式的探析——以平武县白马藏族乡为例.现代商业,2017,(03): 191~192
[2] 席建超, 赵美风,李连璞,等.旅游诱导下乡村能源消费模式转型与综合效益评估——六盘山旅游扶贫试验区的案例实证.自然资源学报,2013,(06): 898~910
[3] 于颖, 刘勇.乡村旅游扶贫模式探究.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11): 98~99
[4] 许金如, 刘小中.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多重矛盾及其化解途径.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5): 83~89
[5] 李丹丹. 浅谈乡村旅游的开发与发展.当代青年月刊,2015,(6): 103
[6] 毛峰. 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创新与策略深化.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 37(10): 212~217
[7] 谢萍, 李慧敏,安玥娇.基于扶贫视角的青川银杏沟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科技展望, 2015, 25(26): 220~222
[8] 陈袁丁. 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扶贫问题浅析——以恩施市太阳河乡为例.中外企业家,2014,(4): 198~199
[9] 朱虹. 发展乡村旅游推进扶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老区建设,2015,(21): 12~17
[10]杨静. 基于精准扶贫背景下贵州省乡村旅游开发利用模式研究.旅游纵览月刊,2016,(2): 200~202
[11]张辉, 崔泽民,宋玮,等.英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启示与建议.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 37(4): 62~68
[12]黄震方, 陆林,苏勤,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理论反思与困境突破.地理研究, 2015, 34(8): 1409~1421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RURAL TOURISM UNDER THE BACKGROUNDOF PRO-POOR TOURISM*
Wang Hui
(Economy and Management School of Taizhou College,Taizhou, Jiangsu 225300, China)
With its unique natural advantage in poverty-relief program, pro-poor tourism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help people in areas that are rich in tourism resources to shake off poverty, and it is also an effective way to solve the conflict between rich tourism resources and poor local economy.Therefore, speeding up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not only protects natural resources environment to build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ut also is conducive for poor people to getting rich. On this background,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features of pro-poor tourism, and proposed a three-dimensional rural tourism mode in which people, nature and tourism were a trinity. This mode trie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tourism by a pattern of "government-favored, mutual aid of agriculture and tourism" based on the scientific planning. Four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mode of rural tourism were proposed, such as inviting investment, fostering the blood-making poverty alleviation system, raising the participation awareness and management skills of local people, and emerging the pro-poor tourism into the national poverty alleviation system. Theoretically, the paper can provide a support for rural pro-poor tourism and achieve a win-win situation of poverty eradica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pro-poor tourism; rural tourism; mode; strategic layout; construction strategy
10.7621/cjarrp.1005-9121.20170330
2016-04-11
王慧(1982—),女,湖北荆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Email: 19591458@qq.com
*资助项目: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新城镇化建设中的旅游产业融合研究——以苏中为例”(2014SJD770); 江苏省泰州学院2015年校级课题一般项目“基于产业融合背景的泰州乡村旅游发展研究”(TZXY2015BKT008)
F590.75
A
1005-9121[2017]0319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