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信仰教育的路径探析

2017-01-25朱玉福谭玉兰

知与行 2017年3期
关键词:理想信念信仰马克思主义

朱玉福,谭玉兰

(广州工商学院 思政部,广州 510850)

大学生信仰教育的路径探析

朱玉福,谭玉兰

(广州工商学院 思政部,广州 510850)

新形势下,大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信仰危机问题,因此,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就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在大学生信仰教育语境下往往存在一些误区,即信仰与宗教混淆,信仰与理想信念重叠,马克思主义信仰抽象空洞等。所以,开展大学生信仰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澄清信仰与宗教的关系。信仰与宗教绝非同等,两者具有不同的特质,信仰不是宗教,宗教代替不了信仰。二是把握信仰与理想信念的辩证关系。理想信念和信仰都属于人的精神活动,但其各自发挥的功能和作用不同。信仰是一种理想信念,但又不是一般的理想信念,是理想信念中最集中、最专一和最高层次的表现形式。相较于理想信念,信仰是最为恒定的,具有终极性和排他性的。三是厘清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要旨和内涵。马克思主义信仰内涵是包括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和树立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信仰两个方面,是合规律的“真”信仰,是解放发展人的“善”信仰,是实现人的价值的“美”信仰,是最科学、最崇高的信仰。四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信仰性质上同质、价值上同旨和内容上同构关系。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着力点和主要内容,帮助大学生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改造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学习和实践中砥砺前行,成长成才。

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信仰即由“信”而“仰”,由信奉而生敬仰之意,由笃信而付诸不懈践行之努力。信仰是一种基于现实的科学认知和终极价值关怀,一种实践的价值理念和精神,一种恒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种强大的精神和实践动力源泉。

人,总要有信仰,时代呼唤信仰,信仰是心灵的抚慰剂。有什么样的信仰,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信仰支撑着人生价值,赋予生命以强大的力量,能够帮助拨开人生重重迷雾,把好人生航舵,不会被纷扰的外像所牵累,做好自己,让心灵获得永恒寄托和慰藉。信仰是道德的指南针。一个人有没有信仰,就会直接决定其有没有道德良知和道德情感。有什么样的信仰,就会有什么样的道德思想和道德行为。信仰不同,必然会导致道德观不同,最终导致道德行为的不同。科学的信仰孵化正确的道德思想,正确的道德思想引领正确的道德行为。反之,低级、庸俗的信仰必然产生庸俗、有害的道德思想,而庸俗、有害的道德思想必然催生错误的道德行为。信仰是精神的守望者。人活着需要精气神,人需要精神的支撑[1]。信仰是精神的秉持和坚守,是精神生活的基石。一个人一旦持有了信仰,精神就会获得充实,心灵就会得以净化,真正感觉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就能在自我发展和社会工作中发挥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一、大学生信仰危机

在利益重构调整的社会转型时期,在利益多样化、价值多元化和竞争激烈化的今天,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出现精神缺失和信仰危机的现象。表现之一:部分大学生对眼前的一切感觉麻木,觉得无聊、空虚、没意思,丧失斗志,甚至面对困难失去生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无聊地打发时光,这属于典型的信仰虚无主义[2]。表现之二:部分大学生不切实际,一味好高骛远,把自己的理想定得“高大上”,又不付诸行动,当现实情况与其目标理想相去甚远时,感到困惑和茫然,以至于要么对自己的信念产生动摇,要么对现实社会产生怀疑、仇视,这就是典型的信仰异化问题。表现之三:部分大学生,把金钱和权位作为成功的人生信条,大肆奉行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出现严重的信仰扭曲问题。

二、大学生需要马克思主义信仰

大学生是一个非常重要而且特殊的群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国家的强大需要教育的强大。高等教育的发展关乎于国家的发展,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基础地位必须夯实,必须高度重视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3],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说其特殊,主要在于大学生一方面作为学习文化知识的主体,远离社会的尘嚣;另一方面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群体,又会积极地观察、体验和参与社会活动,而且其思想和行为会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人的信仰不是与生俱来的,科学的信仰更是离不开教育。现今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出现信仰危机问题,因而开展信仰教育十分迫切和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眼于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趋势,立足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历史必然性,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增强为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的信念和信心。然而在大学生信仰教育语境下往往存在一些误区,即信仰与宗教混淆,信仰与理想信念重叠,马克思主义信仰抽象空洞,等等。因此,开展大学生信仰教育,必须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需要澄清信仰与宗教、理想信念之关系,需要厘清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最崇高的信仰。

(一)宗教代替不了信仰

提到信仰,人们容易联想到那些虔诚的宗教信徒,一步一叩,转山朝拜的佛教信徒,胸配十字架、默念上帝佑护的基督教徒,甚至那些惯用人肉炸弹的激进宗教分子等。所以,人们往往把信仰与宗教捆绑在一起,信仰好像就是宗教的代名词。

诚然,早期的信仰确实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众所周知,宗教是一种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任和敬畏,而维系这种信任的精神力量就是宗教信仰。宗教和信仰确有相通之处,即自我约束和内敛于心的精神寄托。这种精神寄托能给人带来一种心灵的安慰,一种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认识,以及对整个社会逐渐形成的共识,进而主动加强自我约束,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不逾矩”,最终符合宗教和社会的需要。

但是,信仰与宗教绝非同等,两者具有不同的特质。首先,宗教具有单一性,信仰具有综合性,换言之,宗教只是一种信仰,不能等同于信仰。信仰除了宗教性还有其他丰富内涵,也就是说,信仰的内容可以是宗教,也可以是其他内容,可以是总的价值指向,也可以是具体的价值诉求和信念圭臬。简言之,信仰是对大自然的心灵仰慕,对未知领域的敬畏,对社会公正的内心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情感寄托等。由此可见,宗教充其量只是“对未知领域的敬畏”,而信仰除此之外还包括对“大自然的心灵仰慕”,对“社会公正的内心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情感寄托”等更多内容。人可以没有宗教,但不能没有信仰。其次,宗教具有个体性,信仰具有社会性。相比之下,纯粹的宗教,其内容大同小异,本身没有高低好坏优劣之分,大多属于个体行为,没有更多的社会目的。而信仰一旦形成,就会超越个体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目的,形成积极或消极的社会影响。最后,宗教带有虚幻盲目性,信仰具有现实基础性。宗教相信宇宙中的一切是由神所创造,相信“头顶三尺有神明”,而且无须证明,笃信不移。而信仰特别是科学信仰,相信科学,相信无神论,相信人的主观能动性,立足现实,基于规律性对未来可预见的理想寄予强烈的坚守和期望。

(二)信仰是理想信念的终极关怀

理想信念和信仰都存在于人的心灵世界,都属于精神活动,有很多共通之处,但其内涵和精神并不相同,各自发挥的功能和作用也不同。概括说来,理想是人们基于现实设想将来有可能实现的愿望, 信念是人们对理想实现持有的坚定不移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理想是信念的基础和前提,信念是理想的确证和保障。理想是一种意识,信念则更侧重于人的情感和意志,后者能将前者凝固和升华并保证其逐步向现实的转化。至于信仰,其实就是一种理想信念,但又不是一般的理想信念,是理想信念中最集中、最专一和最高层次的表现形式。信仰是知情意的结合,是对理想的强力确证,是对信念的奋力开启。信仰在人的精神理念世界中发挥统摄作用,在态度和情感方面,要求信仰者对信仰对象全情投入和恒久专一。另外,理想信念靠坚守情感和意志来实现既定的希望和目标,而人生的希望和目标会随着情境和时间的变化而有所改变,理想信念也会随之有所调整和改变。相较于理想信念,信仰是恒定的,具有终极性和排他性,且不附带功利性和条件性。因此,信仰一旦形成,不会轻易改变,他最终会凝练成一种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从而锻造一个人愈挫弥坚、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

(三)马克思主义是最真、最善的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即坚持马克思主义;树立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信仰,即在具体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两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前者是实质和核心,后者是具体内容和表现形态。概括说来,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通过不懈努力奋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具体说来,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诸领域中,在各具体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并将其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和价值归属。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鲜明的要义和丰富的内涵,既不抽象也不空洞,是人生、道德和社会政治信仰的有机统一,是真理与价值的有机统一,是最真、最善的信仰,因而也是最美的信仰,是人类最科学、最高尚的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符合客观规律的“真”信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真理。信仰马克思主义,就是相信科学,就是坚持真理。马克思主义从实践出发,深刻阐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揭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从社会基本矛盾入手,探索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基本规律;从生产力入手,实事求是评价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从最常见的商品入手,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且自身难以解决的矛盾,预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而取得人类社会最终解放和胜利。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美好、最理想的社会,是基于现实可以预见且正在被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所一步步验证和实现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发端于客观现实,实现于社会实践,从来不相信上帝和神灵,把实践的观点贯彻到底,接受实践的检验和证明,又指导新的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指出,人类社会的理想目标即共产主义,他是一种一定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和社会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体现和发展归属。在立足于社会实践方面,在揭示和尊重客观规律方面,马克思主义信仰超越其他任何信仰,是最真、最科学的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解放发展人的“善”信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信仰就是把最善的道德作为信仰,就是把关怀人类作为信仰,就是信仰自己,信仰人民。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认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的发展是一切发展的基础。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理论基石,是广大人民群众思想源泉,从其诞生之时就高度重视无产阶级的力量,只有团结并紧紧依靠这支政治力量,才能把资产阶级和整个资本主义送进历史的坟墓,开创和建设社会主义,实现人类美好的共产主义伟大理想。人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人能够摆脱各种束缚而实现自由和全面发展,人和人类社会进行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实现人自身的解放与发展。个人的解放与发展必须与整个人类的解放和发展紧紧依偎在一起,单凭个人的解放发展不仅不能带来整个人类的解放和发展,个人最终也实现不了自身解放和持续发展。只有整个人类社会的解放和发展才能使每一个人获得真正的解放和自由发展[4]。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历史使命就是推翻一切阶级剥削和阶级统治,建立人人平等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制度,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民群众自身的利益需要,为实现共产主义而不懈奋斗。马克思主义的人类解放发展理论内涵个人发展和整个人类的发展,把个人的自由发展问题与整个人类社会的解放发展问题紧紧联系在一起。马克思主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来理解、认识个人在社会中的价值,并通过科学的途径来解决个人信仰问题。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个体生命在献身人类进步的实践中获得不朽和永生,个人在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必然不断实现和超越自我,从而自身不断获得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人”是每个人心中的“上帝”。信仰马克思主义,就是把人作为社会的主体,把人的尊严、价值与个性自由、全面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实现了信仰最大的人道主义关怀和人的终极意义的善。

马克思主义遵循着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找到了人类实现理想价值的美好目标——共产主义,夯实了人类实现理想价值的现实基础——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不断前进,马克思主义将永远不断创新发展,被现实实践永远检验和证明,这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的最鲜明特色和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信仰彰显着科学规律之美,蕴含着人性解放之美,闪耀着价值实践之美,绽放着和谐发展之美,是人类最崇高、最美好的信仰。

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时代主题

在大学生出现了信仰问题的今天,开展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信仰教育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那么,什么是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信仰教育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学的理论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思想基础,高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不懈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当下必须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3]。基于大学生的身心成长和发展特点,结合大学的教育教学规律,帮助大学生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完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学习和实践中砥砺前行,成长成才,这无疑是对大学生信仰教育和信仰锻造的重要着力点和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信仰都是先进思想文化的集中体现,两者在性质上同质、价值上同旨、内容上同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塑造和培育公民人格的思想道德力量源泉,是塑造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价值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理论指导和价值引领,一方面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铸造提供科学的指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需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同时又可以巩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内涵,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统一的、一致的,本质上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中国表达,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质就是在树立和锻造马克思主义信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信仰同姓“社”,两者在性质上同质。马克思主义信仰从来不回避其阶级立场,旗帜鲜明地站在人民群众一边,同一切伪科学、假主义做不妥协斗争,彻底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及其意识形态,坚决捍卫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坚持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根本,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在社会思想和文化价值日益多元化的今天,为了确保社会主义旗帜永远高扬,确保社会主义事业持续发展,与一切非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思想进行甄别、较量,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价值,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多元文化思想,引领错综复杂的社会文化思潮,共同铸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信仰拥有共同的价值观,两者在价值上同旨。马克思主义认为,信仰是一种恒定的价值观,科学的信仰能够引领人们实现美丽高尚的理想目标。一个人持有的信仰越崇高,能够感到存在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整个人生越充满激情,越能够更加积极地投入美好而高尚的共产主义事业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体现,他通过解决社会主义社会人们的理论遵循、思想导向、行为规范、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问题,赋予社会主义强大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引导全体国民高扬社会主义旗帜,坚定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坚定社会主义道路,全身心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内容和结构上同构。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信仰拥有共同的内涵要义。两者都是最科学、最先进的思想文化,都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精神旗帜和思想武器,两者都有整体价值目标,也有具体价值指向,内存理论、制度、规范等架构,涵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环境等诸方面具体内容,相互关联,形成有机的整体。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信仰有着共同的科学结构层次。两者都尊重人的认知发展规律,注重循序渐进的发展层次。马克思主义注重从人生信仰、道德信仰和政治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两者都要求由低到高,循序渐进,既高屋建瓴目标明确,又见微知著落地生根。

总之,在进行大学生信仰教育过程中,应以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为目标,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引领和着力点,不断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着力引领大学生加强德学修养,坚持以德为行、以学为上,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自己,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行动砥砺自己,不断解决思想认识、人生态度、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问题,树立和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道德追求和政治抱负,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自觉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1] 李大伟.人要有点信仰[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11.

[2] 荆学民.当代中国社会信仰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47.

[3] 新华社.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新华网,2016-12-08.

[4] 刘建荣.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精神实质[J].哲学研究,2013,(1):21-22.

〔责任编辑:崔家善 陈奕诺〕

论点摘编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华美国人对中共廉政建设之探究

魏继昆、雷青松在《学术交流》2017年第2期撰文指出,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些在华的美国人对中共廉洁政治建设尤为关注并予以探究。从其探究的内容看,首先关注的是中共党员及其干部是否清正,然后重点探究的是中共领导的政府是否廉政,最后延伸探究的是中共领导的社会是否清明。同时他们还探究了中共廉洁政治形成之因,即在于中共党员忠于“主义”,具有崇高的信仰,中共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并得到了人民拥护,中共直接领导的地区致力于财政制度的构建。他们的探究既呈现了一定的客观性、正义性、深刻性和促进性,同时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局限性。

(崔家善 摘)

2017-01-18

朱玉福(1970-),男,安徽六安人,副教授,硕士,从事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

G641

A

1000-8284(2017)03-0107-05

社会热点论坛 朱玉福,谭玉兰.大学生信仰教育的路径探析[J].知与行,2017,(3):107-111.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信仰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2021年9月1日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论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