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城说“信”
2017-01-25吴小雁
◎文/ 吴小雁
一座城市,值得让人长久流连和执迷的会是什么?
是信用的嵌入。
曾经有一项调查名为“你的信用能抵钱吗?”聚焦的是怀揣梦想奔赴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遇到的第一个场景——租房。调查结果显示:有80%的人选择了“最好能免掉押金”的选项。
免掉押金的关键是什么?是必须得有信用。
那么,这个问题有解吗?
一个相当积极的信号来自目前热闹非凡的共享单车领域。自从不久前芝麻信用接入ofo,“免押模式”已开始在越来越多的城市中实现,这也是让民众具象感受“信用有价”的一个高频场景。据悉,信用免押服务模式已深入8大行业和全国381个城市,全国近2000万人使用过信用免押服务。无疑,用信用代替押金,打造“信用城市”,对城市管理者来说,既是一个课题,也是一种考验。
信用于城市,是一种价值。
在安徽合肥,创业者、小微企业可以通过社会保险、劳动就业、企业用工等信息来完善自己的信用度,获得更多的信用贷款服务,不需要提供任何抵押、担保,最快只需要几分钟就可以在网上申请到贷款。
信用于城市,也是一种财富。
在浙江温州,以金融领域信用建设为突破口,创建“信用+金改”监管模式。在全国率先开通金融信息、政府信息、民间信息“三位一体”的信用信息查询服务平台,为全方位服务中小微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查询提供有力支撑,同时推出企业授信总额联合管理机制。这让温州的金融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社会信用和银企信心不断回升。
信用于城市,还是一种支撑。
在上海,信用立法工作取得实质性突破。在无先例可循、无经验借鉴的背景下,上海市出台我国首部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综合性地方行政法规《上海市社会信用条例》,以信用立法形式规范社会行为,为地方社会信用立法探索提供重要参考,也为全国社会信用立法提供重要支撑,意义深远。
信用于城市,更是一种“软实力”。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一座城市,如果有了信用的嵌入与支撑,便是“颜值”和“气质”的内外兼修,也是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的“双高”标志。因此,城市是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最关键、最核心、最有效的主体。
目前,全国已有43个城市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创建活动,努力践行先行先试、率先突破,探索出各具特色的新经验新模式,引领和带动了更多城市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城市信用建设,以“春风化雨”式的文明品质,不断将诚信浸润在各种创建载体之中,并以滴水穿石之力直抵人心,根植于最深处。
信用建设于城市,风正劲,路渐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