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实体之路
2017-01-25本刊评论员
本刊评论员
振兴实体之路
本刊评论员
振兴实体经济,是一个循序渐进、深度调整的过程。在新旧接续之间,浙江实体经济发展已找准新的发力点,正插上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坚硬翅膀,华丽破茧,步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实体强,则经济强;实体兴,则百业兴。要想保持经济竞争力,必须重视实体经济。李克强总理3月5日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实体经济从来都是我国发展的根基,当务之急是加快转型升级。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实体经济优化结构,不断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回看年初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聚焦转型升级,振兴实体经济”工作任务,道出的无疑是同一思路、同一路径。
振兴实体经济,须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振兴实体经济的一项核心任务,就是改造传统产业、修复传统动能,让“老经济”焕发“新活力”。如马云所言,不是实体经济不行了,而是某些企业的实体经济不行了,这是企业的问题,不是实体经济的问题。对于那些处于危机边缘的传统产业,唯一的选择就是“脱胎换骨”。浙江作为民营经济大省,同样也是中小微企业大省。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传统中小微企业“船小好调头”的先天优势,加大“四换三名”和“互联网+”、“机器人+”、“标准化+”推进力度,推动中小微企业在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等方面寻求变革。另一方面,要持续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鼓励和支持优势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加大兼并重组力度,着力形成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和“隐形冠军”。同时,充分发挥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试点的作用,从传统产业亟待改造提升的地区着手,探索去产能、去杠杆、降成本创新路径,适时扩面推广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成功模式和经验。
振兴实体经济,须培育壮大新经济。实体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不再是仅仅依靠劳动、资源和资本的投入,而是依靠创新附加更多的软价值,进而提升经济的软实力。在浙江,以信息经济为引领的八大万亿产业,正成为“十三五”期间浙江经济“短跑冲刺”的力量爆发点和“中长跑竞赛”的能量蓄积器。新时期,浙江在积极发展八大万亿产业、继续放大既有优势的基础上,要充分把握人工智能、虚拟现实、金融科技等新兴数字技术带来的新机遇,培育更多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创造独具浙江特色的新经济发展模式,为实体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
振兴实体经济,须持续深化“双创”战略。“双创”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结构升级的重要力量,要不断引向深入。对浙江而言,既有“双创”土壤,更有“双创”基础。要充分发挥特色小镇等各类“双创”载体的作用,让更多的创业创新资源流向实体经济;要充分发挥民营企业作为创业创新主体的作用,加强对创新型小微企业的引导和扶持,激发其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打造聚焦“实体”的创业创新生态。
振兴实体经济,须全面提升质量水平。实体经济之魂,在于质量。振兴实体经济,要立足于现有生产和供给满足国内消费升级带来的品质提升需求,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浙江在以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还应深耕质量建设。一则,要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加快标准强省、质量强省、品牌强省建设,加强计量、标准、认证、认可制度建设,为企业创造发展空间、促进企业质量升级。二则,要在“工匠精神”上做文章,厚植工匠文化,培育众多的“浙江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浙江品牌”,推动浙江经济发展步入质量时代。
振兴实体经济,须调整优化虚拟经济。虚拟经济需要以实体经济为基础并为实体经济服务,实体经济也要逐渐适应接纳虚拟经济平台来提升效益,两者“举案齐眉”,才是振兴实体经济的最佳路径。要充分发挥虚拟经济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积极探索金融发展新模式,加快构建多层次、多样化、服务能力更强、适用对象更广的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
振兴实体经济,是一个循序渐进、深度调整的过程。在新旧接续之间,浙江实体经济发展已找准新的发力点,正插上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坚硬翅膀,华丽破茧,步入全新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