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点引领 多措并举推动经济发达镇实现“五个转变”
2017-01-25山东省编办
● 山东省编办
试点引领 多措并举推动经济发达镇实现“五个转变”
● 山东省编办
山东省在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中,明确了“扩权强镇、打造县域经济社会次中心”的目标定位。在广饶县大王镇被确定为全国试点单位基础上,山东先后分两批遴选19个镇开展试点。试点中,坚持以体制改革为引领,在集中抓好下放管理权限、优化机构设置、理顺县镇关系等重要任务的同时,统筹推进配套改革,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增强试点镇发展内生动力,努力实现“五个转变”。
一、实施精准放权,试点镇从“有责无权”向“权责一致”转变
山东省把放权作为试点重点,按照“权责一致、能放则放”的原则,采取委托或授权的方式积极推动权限下放。全面梳理县级管理权限,实现精准放权,将试点镇急需管用的权限予以下放,赋予试点镇产业发展、规划建设、环境保护、市场监管等方面管理权限1484项,并采取切实措施确保权限下放后有效运转。比如在村镇规划建设方面,一直以来试点镇承担了很重的建设工程监管和拆除违章建筑的属地责任,但缺少相关监管权限。针对这一问题,将相关县级管理权限作为“规定动作”下放到试点镇政府。同时,强化规章制度建设,以省政府令形式授予镇政府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权和相关处罚权,明确了镇政府的监管和执法主体资格。在试点镇设置村镇规划建设办公室,充实人员,具体承担规划建设管理职责,提高了试点镇规划建设和监管水平。
二、加大投入力度,试点镇从“没钱干事”向“事财匹配”转变
针对试点镇财权事权不对称、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等问题,进一步完善财政金融扶持政策,建立起多元化、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理顺县镇财力分配关系,建立财政主体税收超收激励机制,由县级确定试点镇年度税收基数,将镇域内税收超收部分、项目用地土地纯收益以及各类行政事业性收费全额留镇使用。从2010年开始,山东省财政连续三年每年每镇安排6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试点镇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等;从2013年起,统筹使用省级小城镇发展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资金,将标准提高到1000万元。市县两级财政也加大了投入支持改革,累计投入扶持资金近10亿元。此外,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镇区建设,协调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到试点镇设立分支机构,鼓励设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为试点镇提供多元融资方式。
三、推进产城融合,试点镇从“粗放扩张”向“集约发展”转变
改变“摊大饼”式的粗放发展模式,逐步形成了产业集群、功能集成、人口集聚的集约发展方式。试点镇根据各自特点,以镇区建设为基础,着力打造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城融合发展。如设有开发区的大王镇、寿光市羊口镇等实行“镇区合一”管理体制,为产城融合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扩展镇区园区发展空间,加大用地支持力度,在给予每镇每年50亩用地指标基础上,2013年进一步明确凡符合条件的新上项目,省级采取点供方式优先审批、实报实销。加快推进户籍、就业、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以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为基本落户条件,鼓励创业、创新型人才在镇区安家落户,并享有同等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推动农民宅基地使用权有序置换流转,引导更多农村人口向镇区转移。
四、完善服务体系,试点镇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进一步优化便民服务,按照简化环节、优化流程的原则,编制公布了试点镇权力清单、运行指南和便民服务手册。所有下放权限和其他管理服务事项全部纳入镇便民服务中心,实行“一门”办理,“一站”服务。推进试点镇综合行政执法,以镇执法办公室为依托建立执法平台,统筹辖区内县派驻执法力量和基层执法力量实行联合执法,切实解决了“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问题。完善公共事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试点镇基本实现了水、电、暖全覆盖,义务教育条件不断改善,公共文化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健全。
五、创新编制管理,试点镇从“传统管理”向“灵活高效”转变
结合下放管理权限,推动编制资源下沉,山东省适当提高试点镇编制核定标准,增加人员力量,满足基层工作需要。积极推广胶州市李哥庄镇的做法,探索实行镇工作人员岗位化管理,编制分类管理,人员统筹使用,提高了编制资源使用效益。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对试点镇急需的建设、规划、环保、安监等方面人员,优先安排编制使用计划,优先选拔配备,提供了人才支撑。为解决编制不足的矛盾,积极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对事务性、辅助性工作和具备条件交由社会组织和企业承担的事务进行购买,实现了从花钱养人到花钱办事的转变。
通过几年的试点,试点镇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体制机制更加合理顺畅,内生动力不断增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引领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为加快发展增添了新动能。试点镇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快速提升,据统计,2016年公共预算财政收入、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城镇化率均较试点前大幅增长,分别高于山东全省平均水平312.5%、55%和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