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须认真
2017-01-25□吴语
□ 吴 语
凡事须认真
□ 吴 语
小时候,父母和老师都会满怀希望地教导我们:学习要认真,不能有半点马虎。进入单位、参加工作后,听到领导最常讲的话莫过于“做事要有责任心,要认认真真”。我们伟大的导师毛泽东也曾谆谆地告诫我们:“世界上的事,怕就怕‘认真’两字”。
为什么“认真”几乎被所有领导、长辈、老师所强调?因为“认真”决定着一个人人生的道路及方向,决定着工作的成效及质量,决定着事物的成败及生命。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发生的中原大战,冯玉祥部下的一名参谋,误将电令中的会师之地沁阳写成了泌阳,导致贻误战机而败北。后人戏称此战“败在一撇上”。
看上去,是多写“一撇”导致了战斗的失败,但实质上,缺失认真才是导致战败的根本所在。
认真是什么?认真就是全神贯注,心无旁鹜、全心聚焦;认真就是甘愿投入,舍得投入时间、愿意投入精力;认真就是选择舍却,舍却享受、舍却名利;认真就是坚忍不拔,坚持不懈、锲而不舍。
有人说,认真是一种养成,也有人说认真是一种能力,还有人说认真是一种态度,但我更要说,认真是一种品德。因为品德高尚的人,必定是一个极富责任性、极讲诚信的人,他们对待承诺所做的每一件事,哪怕没人监督、没有名利,也会一丝不苟、全身心地去完成。党性、良心、道德,在他们看来比什么都重要。而一个品德低下的人,必是一个处事看“眼色”、干事看利益的人,当所干之事与自己利害关系不大时,马马虎虎、粗心大意,应付了事等现象,就会在他们身上发生。
对“丝毫”的严格要求是认真的要义之点。为什么是否认真关乎成败?因为事物的变化,往往由于丝毫的差别或多缺,一丝一毫牵动全盘,“败在一撇上”就是有力的证明。同样,成功、成就和辉煌,往往也孕育于丝毫的认真之中,求真、求准、求深这些认真的“代词”,每每是通达非凡的阶梯。德国科学家巴特劳特是一个十分认真的人,他想不通,为什么莲会“出淤泥而不染”?他做了试验:将炭黑撒到莲叶上,再用喷壶洒水,果然,污物和着水珠一同滚落,莲叶洁净如初。用显微镜观察,发现莲叶表面是许多乳头状的小包,包上有一层很薄的蜡膜,污物只能停留在小包的顶端,很容易被水珠带走。根据这一发现,巴特劳特发明了今天已被广泛应用的“自洁薄膜”。
对工作的执着专注是认真的可贵之处。执着和专注是认真显著的特点之一和可贵之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认真彰显的是真功夫、长功夫、笨功夫,是一种紧盯目标、不畏屈挠的内在修炼。有了这种修炼,金石可镂花,滴水可穿石。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年轻时只有初中文化,干的只是一个门卫。他选择了费工费时的打磨镜片作为自己的业余爱好,一磨就是60年,借着自己研磨镜片,他终于发现了当时科技尚未知晓的另一个广阔世界——微生物世界,从而成为了当时十分显赫的巴黎科学院院士。我国古代医学家李时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孜孜不倦27年,终于成就了流芳百世的医药经典《本草纲目》。真是:专注在一艺,其艺必工;执着在一职,其职必举。
对目标的默默追求是认真的难能之在。目标易定,但要达成目标,必须与认真为伴,其过程很可能是寂寞的远征,不是一处认真,而是要处处认真;不是一阵子认真,而是要一辈子认真。有一个“积叶成书”的成语故事,说的是元末明初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陶宗仪,从小就立志成“家”,坚持认真读书,即使在田地干活的间隙也不忘看书。田里没有纸,每看到什么、想起什么、或听到什么,他就立即摘树叶记录下来,回家就存储在瓦罐里。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十年中竟积攒了几十罐树叶。后来他将瓦罐一一打开,对树叶记录的内容进行整理修改,最后写成了长达30卷的《辍耕录》。沉潜在目标中的认真,就是需要这样远离红尘熙攘、摈弃功利躁动、抵御各种诱惑,默默地向目标奋进。
凡事须认真,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当然也是如此。曾见否,因政策定偏,信访接踵而至;因规划编歪,工作难落实处;因矛盾解错,问题成倍出现。国土资源管理事关国计民生,来不得半点马虎,需要我们用认真来作为座右铭。须牢记:认真是成功的秘诀,粗心是失败的伴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