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大学生党员榜样示范作用的路径探析
——以朋辈效应为视角

2017-01-25马曌堃

知与行 2017年7期
关键词:示范作用朋辈榜样

马曌堃,李 伟

(天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50)

·大学生群体问题研究专题·

发挥大学生党员榜样示范作用的路径探析
——以朋辈效应为视角

马曌堃,李 伟

(天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50)

就整个大学生群体而言,大学生党员无论是在思想政治觉悟还是承担社会责任义务等方面,无疑是属于比较先进的一部分人,同时也是不断推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年轻力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离不开大学生党员的榜样示范作用。而大学生彼此之间因年龄、经历和环境的相同或相似而建立起来的朋辈关系,则为大学生党员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提供了便利的人际交往条件。但是由于部分大学生党员事实上对党员身份的认同感缺失,不愿意承担起党员应有的责任义务;同时一些大学生党员的入党动机比较多样化且带有显著的实用主义功利色彩;更重要的是在市场经济与西方社会思潮的裹挟和侵袭之下,有的大学生党员崇尚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艰苦朴素与集体主义观念一定程度上有所弱化。最终导致当前大学生党员的榜样示范作用在同辈群体中存在着难以生成、无法持续以及影响力有限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群体对于中国共产党党员先进性的认识,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基于大学生朋辈之间在生活方式和兴趣爱好等方面具有较大的相似性,以及朋辈关系对于大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形成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立足于构建大学生朋辈关系平等互动的交往模式和多样化的交往活动,分别从大学生党员身份认同意识与朋辈互助交往的角度,不断强化大学生党员的责任意识和模范带头作用,探讨大学生党员发挥榜样示范作用的朋辈路径。

大学生党员;榜样示范;朋辈

大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力量,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重任,而大学生党员无疑又在其中起着重要的带头作用。据中央组织部党内数据统计,“截至2016年6月30日,全国高校在校大学生党员总数逾211万人,占全国高校学生总数的7.7%,共有学生党支部7.96万个”[1]。大学生党员作为青年学生群体的先进代表,其言行举止对于同辈群体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基于大学生社会交往的集群化与圈层化特征,立足朋辈关系视角探讨大学生党员发挥榜样示范作用的基本途径,对于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党员发挥榜样示范作用面临的主要问题

从大学生党员自身层面来看,大学生党员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主要是建立在大学生党员良好的综合素质基础之上,特别是大学生党员自身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影响大学生党员榜样示范作用的发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大学生党员身份认同感缺失导致榜样示范作用难以生成

党员身份认同是大学生党员自觉履行党员义务的思想前提和情感基础,同时也是大学生党员发挥榜样示范作用的首要条件。党员身份认同的形成依赖于诸多条件,从个体主观层面来看是否坚信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成为影响大学生党员身份认同的重要因素。然而在较长一个时期以来,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丑化、抹黑和诋毁,“尤其是互联网上这样的言论可以说是不胜枚举,一些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也开始产生迷惑甚至迷茫,就连一些党员干部也不敢理直气壮地讲共产主义甚至对共产主义信仰产生动摇”[2]。可以说,部分党员在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和网络言论的冲击之下,对共产主义缺乏科学的认识,没有牢固树立甚至动摇放弃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结果则是其内心难以建立起对党员身份真正的认同。

党员身份认同感缺失导致大学生党员没有积极履行党员责任义务,而大学生党员榜样示范作用的影响力则又主要是来自于大学生党员责任义务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当前校园里部分大学生党员不能自觉主动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积极性降低,无法在实践行为层面给身边的大学生群体带来正面的示范和引导。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使党员的榜样示范作用难以有效呈现,相反还会削弱非党员学生对共产党员形象的正确认知。可以说,就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社会影响力而言,大学生党员在校园学习生活中能否努力践行党员的责任义务从根本上决定着其榜样示范的发挥程度。

(二)大学生党员入党动机多样化导致榜样示范作用难以持续

从意识的主观能动作用来看,入党动机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党员是否合格,同时也能体现出一个党员能否成为榜样及其示范作用的发挥程度。实事求是地讲,当前大学生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出发点具有多样性,不同的入党动机对应着不同的入党后的行为表现。绝大多数大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入党观念,愿意接受来自党组织的重重考验将自己锻造成为合格的共产党员,志在为国家、社会与他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而少部分大学生的入党动机则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功利性和模糊性,既有党员身份便于谋取学业和就业双重资本的功利心,也有出于家长亲戚的催促或者是盲目跟风的选择。

大学生党员入党动机多样化的直接后果就是入党前后行为出现明显的偏差。一些大学生参加各项组织活动均以入党为最终目的,入党前为争取入党资格积极参加党课培训和各类集体活动,而在入党后则对组织活动漠不关心、放松对专业课程的学习、降低对自己各方面的要求,如出现了挂科、作弊等不良现象。这些行为表现都将给身边和后续准备入党的同学带来不良影响和错误引导,有损大学生党员的整体形象,一定程度上妨碍大学生党员榜样示范作用发挥的长久性和持续性。

(三)大学生党员集体主义观念弱化导致榜样示范作用有限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以及微文化环境的生成,网络信息媒介技术的革命性变革极大地改变了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大学生的思维观念和生活方式,特别是在当前微文化时代场域下网络交往的去中心化与人的主体性的极大提升,既赋予网络信息时代大学生独特的个性特征,同时也导致不少人“行为退缩化,逃避于‘信息茧房’,陌生于社会交往”,“部分青年人似乎正在成为键盘世界的热心肠,现实世界的陌生人”[3]。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意识日益被注重个体感官体验的碎片化网络信息所消解,部分大学生党员亦不例外。而大学生党员集体主义观念的弱化,则在一定程度上又会解构其榜样示范作用的形成及其彰显。

就学生党员队伍整体而言,绝大多数大学生党员对于党员身份及其内在职责规定有着明确的认识,能够把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较好地统一起来。但是一些大学生党员由于集体主义观念和意识不强,在日常校园学习生活实践中出现我行我素,脱离大学生校园集体活动,缺乏与老师和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具体表现在学习生活中只关心个人利益得失,忽视对他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考虑;缺乏服务同学、关心集体、奉献社会的精神品质,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不强。可以说,大学生党员集体主义观念弱化的同时往往会出现脱离群众的情况,这与大学生党员身份的先进性和角色的模范性的要求不相符合,不利于大学生党员群众基础的建立以及榜样示范作用的发挥。

二、朋辈关系对于发挥大学生党员榜样示范作用的有利条件

朋辈一般指年龄相仿具有相近的价值观念、生活背景、共同语言以及相同的兴趣爱好而且易于结成同伴的人群,朋辈关系即朋友同辈间依托各种媒介方式建立起来的联系。依托校园大学生朋辈关系探讨提升大学生党员榜样示范作用的影响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平等互动的朋辈交往模式易于大学生党员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大学生党员作为大学生群体的先进代表,其榜样示范效应的主要作用对象就是校园里的大学生群体。有调查显示校园师生对大学生党员利用朋辈关系开展活动的接受度较高,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情感等方面遇到困惑时,绝大多数人会优先选择向同学朋友倾诉并寻求帮助。大学生群体基本上处于同一年龄阶段,相似的学习生活经历使得相互之间能够形成共同的兴趣爱好因而便于开展集体性活动。可以说大学生党员之间、大学生党员与非党员学生之间既是朋辈关系的缔结者和维护者,也为大学生党员依托朋辈关系发挥其榜样示范作用提供了实践基础。

同时也有部分学生发现在利用朋辈关系开展系列活动时有个别大学生党员在知识储备、社会经验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因而对其他同学的帮助示范作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表明学生们对这一活动模式开展程度较为关心,能够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为了使朋辈关系在发挥大学生党员榜样示范作用时被更多的学生所接受认可,这就要求大学生党员明确党员身份,重视自己言行对普通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行为、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以期实现大学生党员与其他大学生之间的高效互动和双向学习。

(二)多样化的朋辈交往活动为大学生党员展现榜样力量提供空间

通过朋辈交往互动发挥大学生党员榜样示范作用离不开特定的平台和载体,目前各高校大学生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活动主要依靠党校、团委以及学生社团和学院班级来组织开展,以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实施课堂教学、互助小组、心理辅导、讲座论坛、体育文化比赛等。作为校园文化实践活动的主体力量,不同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既能够提升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促进大学生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交往和互动。从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角度来看,朋辈关系的良性发展构成多样化校园文化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

另一方面,根据2014年有关调查研究显示“84.5%的大学生使用微信,是因为使用微信能方便圈内好友沟通;65.8%的大学生选择通过微信结交一些新的朋友”[4]。鉴于微媒体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借助新兴的移动互联网终端,利用微博、 微信和微视频等互动载体,在网络虚拟平台和空间里实现人与人之间信息传递和交流”[5]。可以说朋辈群体高频率的沟通和交流是微媒体能够深刻嵌入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动力,而大学生人际沟通的“微互动”特征则又极大地助推了其朋辈群体交往的积极性。为此大学生党员在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同时可以利用虚拟空间如微信朋友圈的影响效应,促进党员榜样示范作用的发挥。

三、大学生党员榜样示范作用朋辈效应的形成路径

通过朋辈群体的交往互动发挥大学生党员榜样示范作用,主要目标在于大学生党员能够明确党员身份、履行应尽责任,为周围同学树立正面典型,使大学生党员在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同时能够带动周围同学朋友乃至同辈群体共同进步。当然,这一目标的最终实现,离不开大学生党员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朋辈路径的有效建构。

(一)增强党员身份认同意识,履行大学生党员应尽的责任义务

党员的身份认同意识是大学生党员榜样示范作用发挥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生党员只有内心真正认可接受党员身份,不仅要实现组织上入党更要努力做到思想入党,才能在社会实践中切实承担和履行党员的责任和义务。换句话说,大学生党员榜样示范作用的发挥是建立在党员切实履行责任义务的基础之上的。大学生党员榜样示范作用朋辈效应的形成,是众多参与者多方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大学生党员自身的言行举止,对于党员榜样示范作用的朋辈效应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大学生党员作为大学生群体的先进代表,在与同学相互交往的过程中要想实现党员榜样示范的朋辈效应,首先要求大学生党员在日常学习生活实践方面具备高于同龄人的水准,并且能够切实承担和履行党员应尽的责任义务。然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大学生党员身份认同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只有大学生党员真正认同其党员身份,并且能够以党员的标准要求和规范自我,那么大学生党员榜样示范的朋辈效应才会得以彰显。毋庸置疑,大学生党员的身份认同意识与履行党员的责任义务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就党员榜样示范作用发挥的实际情况来看,一些大学生党员的党员身份意识不强,在校园文化建设和朋辈交往中并未体现出党员应有的素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党员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和朋辈群体交往方面存在榜样示范作用的“缺席”。大学生党员身份认同意识的建立需要内外两个方面的支持,既需要社会媒介和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加强对大学生党员身份的重视和凸显,积极表彰和宣传大学生党员先进事迹,为大学生党员增强身份认同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另一方面更离不开大学生党员自身的努力,通过积极加强思想理论学习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强化党性修养,逐步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和了解从而促进对党员身份的认同。总而言之,大学生党员榜样示范作用朋辈效应的形成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其落脚点在于使优秀大学生党员通过榜样示范带动同龄人进而实现大学生群体的共同进步,大学生党员自身的党员身份意识以及承担的党员责任义务状况作为关键性因素,需要得到重视。

(二)构建朋辈互助交往模式,彰显大学生党员模范带头作用

朋辈伙伴是每个大学生在校期间接触和交往最为密切的群体,大学生党员榜样示范作用的影响对象和目标指向也是大学生朋辈群体。朋辈关系的建立首先是基于相同或相似的经历认识和兴趣爱好,离开对朋辈群体施加的积极影响,大学生党员的榜样示范作用便失去意义。而大学生党员要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则需要进一步强化和巩固大学生党员与非党员大学生之间的朋辈关系。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校园文化实践活动,有助于构建良性发展的朋辈互助交往模式。

朋辈交往是大学生党员榜样示范作用得以实现的重要渠道。从大学生朋辈交往实践来看,基于相同或相似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大学生的朋辈交往具有主体的双向性、过程的平等性以及行为的示范性等特征,而这也为大学生党员榜样示范朋辈效应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构建朋辈互助交往模式需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朋辈互助交往活动,其中大学生党员在日常校园学习生活中对其他同学的关心和帮助是第一位的。比如为了使大一新生快速融入适应大学校园生活,高年级大学生党员可以深入宿舍了解大一新生的思想困惑和生活状况,从而在课程学习目标制定、校园社团选择等方面给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大学生党员还可以利用自身在专业知识、相关等级考试等方面的优异表现,给身边的同学做学习辅导;研究生党员可以结合自身的科研经历,在复习考研、导师选择、确定研究方向、文献资料检索等方面对考研族进行指导;已确定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党员可以分享其在简历制作、面试技能等方面的宝贵经验等。另一方面,大学生党员也要加强自我学习意识,积极主动地学习身边同学的长处,通过与不同学科专业同学的交往学习,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朋辈之间的交流学习既可以增进相互了解,从而使得朋辈互助交往特别是大学生党员对非党员同学的指导和帮助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也将进一步凸显大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扩大大学生党员榜样示范的影响范围。

综上所述,大学生党员发挥榜样示范作用的朋辈路径研究应该得到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大学生党员的带头作用,更不能忽视非党员大学生的行动自觉。充分调动大学生党员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同时利用大学生同辈群体之间的朋辈关系,以大学生党员的榜样示范作用为纽带,进而带动大学生整个群体能够自觉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然,通过大学生党员榜样示范作用的发挥,形成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以及良性的人际关系互动,都离不开大学生党员自身的能力素质,特别是大学生党员要不断地加强思想政治和社会实践层面的锻炼,真正体现出党员作为大学生群体优秀代表的先进性。只有不断把党员的带头作用和应尽的责任义务贯穿于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始终,才能真正意义上获得大学生同辈群体的认可和拥护,并且能够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做到同向而行。

[1] 吴晶,胡浩,施雨岑.风起扬帆正当时:十八大以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纪实[N].人民日报,2016-12-08.

[2] 朱继东.在回答好时代问题中高举共产主义旗帜[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4):34.

[3] 蒲清平,张伟莉,赵楠.微文化:特征、风险与价值引领[J].中国青年研究,2016,(1):66.

[4] 郑晓娜.大学生微信使用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全国 208所高校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2014,(2):83-86

[5] 骆郁廷,高飞.论思想互动微交往[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6,(5):48.

〔责任编辑:徐雪野〕

2017-05-23

天津大学2016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任务项目“社会心态视野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YJ201611)

马曌堃(1994-),女,河北张家口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416

A

1000-8284(2017)07-0112-04

社会热点论坛 马曌堃,李伟.发挥大学生党员榜样示范作用的路径探析——以朋辈效应为视角[J].知与行,2017,(7):112-115.

猜你喜欢

示范作用朋辈榜样
朋辈联合CBL在肾内科低年级住院医师技能教学中应用及效果评价
朋辈携手共赢成长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心理节活动掠影
优秀朋辈辅导员人格特质研究
——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例
高校教师在践行核心价值观中的示范作用
高校朋辈辅导的差异化策略研究——基于北京本科院校大学生朋辈辅导员工作情况的调查分析
构建和谐班级
语教学要耳听为实
榜样
榜样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