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逻辑与历史统一视域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

2017-01-25肖贵清

中共党史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理论体系成果马克思主义

肖贵清 王 然

逻辑与历史统一视域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

肖贵清 王 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总结新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一方面体现在纵向的历史发展视域中,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形成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等重大理论成果一脉相承,具有内在一致性;另一方面体现在横向的理论逻辑视域中,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领域的理论观点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在理论逻辑与历史发展统一视域下,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追求、实事求是的方法论特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价值立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准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从理论逻辑与历史发展两个维度统一的视角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脉络、思想内容和逻辑结构,“在它们的历史的或逻辑的形成过程中来加以阐明”①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7页。,避免孤立和片面的理解,对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基本原理、理论精髓和历史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历史统一视域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先后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等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形成了内在统一的理论发展链条,呈现出历史统一视域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

(一)整体性的独特维度

历史统一性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整体性的独特维度是相较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而言的,后者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相互贯通、有机融合,呈现出理论逻辑统一视域下的整体性。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8页。,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运行规律的基础上,揭示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13页。历史趋势,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指明了道路。其中,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方法,政治经济学是主要内容,科学社会主义是理论主题,三者有机融合、互相贯通,构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呈现出理论逻辑统一视域下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既应该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分门别类地研究,更应该进行整体研究,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①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 (1978—2008)》,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70页。。整体性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分门别类的研究不同,它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这三个组成部分有机结合起来,揭示它们的内在逻辑联系,从总体上研究和掌握马克思主义”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 (1978—2008)》,第471页。。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主要是指三个组成部分之间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在理论逻辑统一的维度上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整体性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就是要从总体上理解三个组成部分的理论内涵和逻辑联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总体特征和理论精髓。

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整体性不仅体现在横向理论逻辑视域中,还体现在纵向历史发展的视域中,即这一理论体系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理论成果紧密联系、内在统一。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概念,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③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2页。。在这一理论体系发展过程中先后产生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等理论成果主题一致、逻辑相通,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过程中不断开辟新的境界、写出新的篇章,体现出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统一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整体。习近平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114页。他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各理论成果比作同一篇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以通俗的语言表达了其间的有机联系和内在统一。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立足当代中国实际,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实践经验,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以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线,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领域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治理理论的新发展,科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国家治理、怎样实现国家治理”这一当前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主题、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视域、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话语、提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境界,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成果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构成统一的有机整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中写下了新的精彩篇章。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最新成果,应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整体中加以认识和把握,在各理论成果的历史统一性中理解其基本内容和理论精髓,与其他理论成果一起作为党探索现代化建设规律的重大理论成果,做到“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9页。。

(二)各理论成果构成同一发展过程的有机环节

历史统一视域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从根本上取决于其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理论成果具有相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由于历史条件不同,各理论成果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过程中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是同一理论发展过程的有机环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

判断理论成果是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不能以表面上是否一致为依据,而应透过现象看本质,以贯穿其中的带有根本性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一致与否为判断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而产生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国情和时代背景中的发展和应用,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①《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118页。。各理论成果的理论内核、根本观点和形式特征是一致的,具有共同的思想基础、理论主题、方法论特征、价值立场和文化底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习近平指出:“世界在变化,中国也在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必须随着形势和条件的变化而向前发展。”②《习近平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强调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人民日报》2013年3月20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实事求是的理论原则,在对客观规律的不断把握中实现丰富和发展。这一过程中相继产生的理论成果虽然在理论侧重上存在一些差异,但却是同一理论原则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具体运用,“它们的流动本性使得它们同时成为一个有机统一体的不同环节,在这个统一体里面,各个环节不仅彼此不矛盾,而且每一个都是同样必然的,正是这个相同的必然性方才构成了整体的生命”③〔德〕黑格尔著,先刚译:《精神现象学》,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2页。,从而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理论的发展中凸显出理论的整体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以实事求是为根本理论原则,是客观现实在思维观念上的能动再现,“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03页。,是对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内在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实现了理论认识和社会实践的辩证统一。它既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出发,“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⑤《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01页。。又坚持辩证观点,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98页。,“研究每一个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长途中的每一个过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质”⑦《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10页。,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看作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始终针对实践发展不同阶段的具体情况做具体的分析,不断把握具体历史条件下的发展规律,保持理论认识与社会实践始终统一。

实事求是的理论原则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不同发展阶段产生的理论成果虽然在理论侧重上有所不同,但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运用和发展,不能否定其内在的统一性,更不能将其看作相互对立和否定。表面看来不同发展阶段产生的理论成果存在一些差异,然而这并非源自主观臆想,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于实际情况得出的理论认识,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⑧《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96页。。联系各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实践环境可以发现: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所依据的基本国情、所针对的主要矛盾、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具体表现,而各个理论成果都是党在具体历史条件下按照实事求是原则进行理论探索的成果,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不同发展阶段上产生的理论背后体现出来的是相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存在表面差异的具体结论是同一理论内核在不同历史情境中的应用和表现,是对不同历史条件下现实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是历史条件的变化而非理论内核的变化导致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各理论成果在理论侧重上的差异。这恰恰表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是“从客观实际中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17页。,具有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毛泽东指出:“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96页。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认识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应当避免将各理论成果割裂开来,孤立、片面、静止、抽象地加以看待,以一个理论成果去否定另一个理论成果,以这一历史条件下的理论成果去否定另一历史条件下的理论成果。各理论成果是同一理论整体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展开和表现,构成同一理论发展过程的有机环节,应当坚持联系、全面、发展、辩证的观点,透过现象看本质,超越“事物之片面的、现象的、外部联系的东西”,达到“事物的全体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东西”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86页。,在具体历史情境中、在整个理论体系内、在辩证思维指导下理解不同观点蕴含的一以贯之的理论精髓和方法论特征。

(三)各理论成果在发展过程中呈现继承性

历史统一视域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不仅在于其是一个拥有共同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完整体系,各理论成果构成同一理论发展过程中的有机环节,还在于各理论成果具有继承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理论成果都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不仅在于其中“包含的许多基本原理、原则和科学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是有普遍意义的,现在和今后对我们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注释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59页。,还在于各理论成果依据共同的基本国情和实践基础、面临共同的主要矛盾和目标任务,前一理论成果在发展了的历史条件下仍然具有适用性,被随后的理论成果所继承,以新的形式继续发挥指导作用。理论成果适用与否取决于现实情况与实践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理论与实际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做到理论探索的与时俱进。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理论成果基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实践基础,其适用性不可避免地受到时代局限。然而,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各理论成果的产生有着相同的时代背景、基本国情、理论主题和思维方法,各理论成果所针对的实际情况和矛盾问题具有长期性和普遍性,这些理论成果的基本内容为随后的理论成果所重申,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深化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随时代发展产生的新的理论成果,是对原有理论成果的坚持和发展,而非对原有理论成果的否定和替代,体现了各理论成果的继承性。习近平在十八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对中央作出的仍然有效的各项重大战略部署,我们都要一以贯之地贯彻。”⑤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399—400页。这就明确肯定了原有理论成果和政策部署的有效性,充分体现了理论成果的继承性和理论体系的整体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既体现了理论的开拓性和创新性,又体现出鲜明的继承性和统一性,新的理论成果不是抛开原有理论成果另搞一套,而是结合新的实际继承、调整、充实和完善原有理论成果和工作部署,用新思路、新举措把既定的科学目标和好的工作蓝图变为现实,坚持“一张好的蓝图一干到底”①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00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张现代化建设的蓝图越绘越好,在理论成果的继承性中体现理论体系的整体性。

二、逻辑统一视域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不仅体现在纵向的历史发展进程,还体现在横向的理论逻辑展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各个阶段,党始终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解决了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诸多方面的重要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形成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基本理论观点。它们构成了内容系统、逻辑严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理论观点的内在联系中体现出理论体系的整体性。

(一)基本理论观点在整体性视域中得到阐明

整体并非部分的简单组合,而是通过一定形式的内在联系而组织起来的有机系统。各部分作为构成整体的有机环节,一旦脱离整体即失去其原有意义,只有在整体视域中、在与其他部分的相互联系中,其本身的内容和意义才能得到全面准确的阐释。“知识只有作为科学或作为体系才是现实的,才能呈现出来”②〔德〕黑格尔著,先刚译:《精神现象学》,第15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总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规律得出的科学认识,是一个完整系统的理论整体,有着自身的逻辑框架和结构形式,并非各组成部分的简单罗列,只有作为一个内部协调一致的统一整体才能得到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其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立论依据,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首要前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任务目标,改革开放理论是总体战略,统筹推进“四个全面”是战略布局,协调推进“五位一体”建设是总体布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以及外交和国防战略是重要内容,加强党的建设和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是根本保障。这些基本理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有机环节,不是互不相干的孤立存在,而是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

全面深化改革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将这一理论观点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整体中才能得到科学理解和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③《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10页。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深刻领会和把握这个新概括,有助于我们深刻领会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谛和要义。”④《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76页。全面深化改革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和有机构成,完整准确理解其科学内涵和具体要求,必须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在理论体系整体中加以把握。立足总依据,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解决当前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依照总布局,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增强系统性、协调性、整体性,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实现各领域改革全面推进;服务总任务,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结合全面深化改革与其他理论观点的相互关联,认清这一理论观点在理论体系整体中的地位作用,就能实现全面准确认识,脱离这些联系和理论整体,就无法正确理解这一理论观点的具体内涵。准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各理论观点不能将其割裂开来,将一时一地针对某一问题的观点绝对化,以孤立片面的方法考察其理论内涵,僵化教条式的理解。要在理论体系中、在与其他理论观点的相互联系中进行理解和把握,实现多领域、多维度的理论透视,防止断章取义、以偏概全,使其在整体性视域中得到阐明,确保理论认识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二)基本概念范畴的融会贯通

逻辑统一视域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不仅体现在特定理论观点必须在理论整体中、在与其他观点的有机联系中才能得到阐明,还体现在理论体系基本概念范畴的稳定性和统一性,不同理论成果和理论观点所使用的概念范畴相互间融会贯通。概念范畴是理论认识的基本要素和集中表达,是理论内容的总结提炼和话语凝结。概念范畴使用上的不同体现出理论总体框架的结构性差异。概念范畴的融会贯通则体现出理论观点在问题意识、立论前提、逻辑框架和话语表达上的内在一致,透射出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列宁指出:范畴是“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的梯级,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①《列宁专题文集 (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32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而形成的认识之网,其概念范畴就是将各基本观点联为有机整体的理论钮结。

例如,小康社会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具有典范意义的概念范畴。1979年,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概念,而是‘小康之家’。”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37页。他将中国式的现代化概括为“小康之家”,运用这一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概念描绘国家发展目标,使现代化建设与民众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自此, “小康”一词就成为表达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概念,在十二大上被正式确立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并为此后历届中央领导集体所坚持和发展,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接力探索的理论成果。随着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小康社会的具体内涵经历了从“总体”到“全面”、从“三位一体”到“五位一体”、从“建设”到“建成”的丰富发展,但其作为现代化建设目标的理论概括始终不变,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不同发展阶段基本概念范畴的一致性。同时,小康社会还是融会现代化建设方方面面的奋斗目标。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包括“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790—791页。五个方面,涉及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多个领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各领域理论共同的概念范畴,是连接各领域理论观点的重要钮结。

(三)基本理论观点的文本依据呈现整体性特征

理论文本为理论内容提供文字载体和正式表达,理论的框架结构和基本观点最终要以文本为依据加以确定,文本依据的整体性是理论体系整体性的重要体现。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及其他重要会议通过的主要文件以深刻的思想内涵、严密的理论逻辑和准确的概念范畴,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经典文献,为进一步深入分析和研究这一理论体系提供了文本依据和建构基础,并在对理论观点的论述中呈现出整体性特征。认真梳理研究这些经典文献,在文本依据的整体性中理解和体会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对于正确理解和全面掌握理论体系具有基础性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文本依据的整体性集中体现在新时期历次党代会政治报告的一致性,其报告主题、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既随时间发展和时代进步而不断丰富,又贯穿有共同的理论内涵和原理方法,形成了与时俱进又内在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文本群,体现出理论体系在不同发展阶段继承性和创新性的内在统一。1982年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页。这一重要命题,实际上成为了十二大报告的主旨和主题。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不断推进和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探索的不断深化,这一命题的内容更加丰富、表达更加简练,但其基本内涵和核心概念始终不变,并为此后历次党代会所坚持和继承,成为新时期历次党会的主旨和主题。围绕落实这一主题,历次党代会报告精心筹划、谋篇布局,逐渐形成了一整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基本原理并不断加以丰富和发展。这些概念和范畴作为党代会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经提出其理论内涵和表达方式即基本确定,逐渐固定为报告文本的基本内容,并为随后的党代会报告所坚持,体现出报告内容的继承性。同时,结合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任务和实践要求,历次党代会报告还在政治、经济、文化、国防外交和党的建设等领域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理论观点,虽然这些观点的理论侧重和具体表达有所不同,但都围绕共同的报告主题、拥有共同的话语表达、遵循共同的理论原则,相互融合、相互贯通,为在不同历史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方法途径和观点支撑,使新时期历次党代会政治报告在具体观点层面也呈现出继承性。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整体性把握

无论从纵向的历史发展脉络来说,还是从横向的理论逻辑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都构成了一个完整统一并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体现出整体性的理论品格。因此,我们应当在历史发展与理论逻辑两个维度统一视域下,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改革开放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为指引,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线,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原理为主要内容,全面、系统、准确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先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它在各个发展阶段上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将这一过程中产生的实践经验马克思主义化,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②《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109页。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坚持而不是背弃马克思主义,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各理论成果共同的思想基础。习近平还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③《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75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各理论成果所处的发展阶段、实际情况有所不同,但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理论成果的创新性中体现出思想基础的统一性。

(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追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苦苦追寻的奋斗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如一的目标追求。改革开放以来,党始终坚持将是否有利于解放发展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紧紧围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制定了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不断丰富和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目标要求的理论认识。在这一过程中先后提出的“小康社会”的现代化建设目标,“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和“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不同时期的具体化,在不同发展阶段明确了中国发展进步的目标要求和实现路径。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目标追求贯穿其各个理论成果和基本理论观点,深刻理解这一目标追求对于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渊源、立论基础和价值指向具有重要意义。

(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主题

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20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改革开放历史条件下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几代共产党人接力探索的理论结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过程中,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主要矛盾没有变,解放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任务没有变,改革开放的实践基础没有变。共同的历史条件使得各理论成果和全部基本观点具有共同概念范畴、文本依据和原理方法,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理论主题,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国家治理、怎样实现国家治理”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在不同阶段、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上丰富和深化了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呈现为完整统一的理论整体。

(四)实事求是的方法论特征

实事求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逻辑起点,又是贯穿于这一理论体系发展始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的最本质的理论原则和方法论特征,是这一理论体系的精髓。邓小平指出:“从一九七八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这些方针政策,归根到底就是恢复和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根据这条思想路线来探索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54页。党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实践环境和具体任务,针对在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分别突出强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其目的和归宿,也都是为了做到实事求是。它们既反映了党的思想路线精神实质的一脉相承性,又体现了结合实践发展在具体表现方面的时代特征。把握了这个方法论特征,就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各理论成果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质。

(五)为人民服务的根本价值立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始终坚持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并将其具体化为“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总结提炼出“为人民服务”的根本价值立场,以新的内容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各理论成果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立场,并在不同发展阶段赋予其新的内涵。邓小平指出:“我们想事情,做工作,想的对不对,做得好不好,要有一个根本的衡量尺度,这就是人民拥不拥护,人民赞不赞成,人民高不高兴,人民答不答应。”③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193—194页。江泽民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④《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5页。胡锦涛指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第15页。习近平上任伊始即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②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页。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具体内容不断丰富,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追求始终坚持不变。这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始终的根本价值立场。

(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

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③习近平:《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十五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四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12月21日。,“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④习近平:《出席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并访问欧洲四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欧盟总部时的演讲》,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2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也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等理论成果,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又是中国的,既源于科学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发展,又具有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它在形式上获得了中国话语与中国风格的阐释和表达,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⑤《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34页。,具有“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1921—1949)》第1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651页。;在内容上充分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⑦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26页。;同时提出要注意吸收和借鉴那些“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⑧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87页。,结合时代需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品质、思想方法和价值理念中获得涵养、滋养、营养。它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时代化、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华文化的深厚土壤中生根发芽、开枝散叶,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和掌握。

总之,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等重大理论成果以及蕴含于其中的全部理论观点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党在新时期理论探索环环相扣的完整链条。我们不能忽视各理论成果间的内在联系和有机统一,孤立片面地加以考察,而应将其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整体中去认识,充分理解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历史发展规律艰辛探索的一贯性,在整体性视域中实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把握。

(本文作者 肖贵清,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然,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北京 100084)

(责任编辑 王志刚)

*本文系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研究专项工程项目“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理论创新研究”(16ZZD023)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理论体系成果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工大成果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再认识①——兼论“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