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务舆情回应需要强化五大能力

2017-01-25刘小亮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议程政务舆情

刘小亮

(中共上饶市委党校,江西上饶334000)

政务舆情回应需要强化五大能力

刘小亮

(中共上饶市委党校,江西上饶334000)

政务舆情是群众诉求的集中反映,做好政务舆情回应工作是解决群众诉求、拉近党群干群关系、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重要载体。新形势下,做好政务舆情回应工作要注重舆情的监测、分析、研判,重视日常“微舆情”的回应,加强科学回应、议程设置、通力协作等能力建设。

政务舆情;回应;能力建设

2016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建立健全政务舆情收集、研判、处置和回应机制,加强重大政务舆情回应督办工作,开展效果评估。”8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政务公开工作中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的通知》更进一步指出:“一些地方和部门的政务舆情回应工作仍存在工作理念不适应、工作机制不完善、舆情回应不到位、回应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因此,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如何提升政务舆情回应实效已经成为政府面临的新挑战、亟需解决的新问题,也是提升政府社会治理能力、增强政府公信力的内在要求。

一、强化日常“微舆情”回应的能力

当前,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对于政务舆情仍存在着“重非常态,轻常态;重群体,轻个体;重宏观,轻细节”的舆情回应思想。其实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思想,注重回应机制常态化、注重解决个体需求、注重处理好细节才是做好政务舆情工作的根本之道。舆论危机往往是地方治理危机或者行业部门管理危机的综合反映,改进政府治理方式、优化行业部门管理才是根本之道,其次才是注重舆论引导,不应本末倒置,舍本逐末。

(一)注重回应机制日常化

重视群众诉求、解决群众需求要表现在日常、工作在平时。在当前的舆论场,提升重大、热点舆情回应率理所当然,但由于公共资源的稀缺性、舆论关注的有限性,重大、热点舆情较少,这不等于政务舆情的日常工作就无事可做。提高网友问题的在线回应率,处理好群众问题的线下反映才是舆情日常的主要工作。只有做到回应日常化、常态化、良性化,才能积累广大网民或线下群众的点滴信任,才能打下政府公信力的根基,才能在重大舆情面前“处之泰然”。

(二)注重解决个体诉求

群体诉求固然重要,因为可能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和影响社会稳定。但群体诉求本质上也是由个体诉求集聚而成;另外,在当前的新媒体传播环境下,个体诉求也是阶层诉求的具体反映。任何一个个体诉求的背后皆是一个阶层的诉求,稍处理不慎,就可能点燃舆情“炸弹”,导致“小事拖大、大事拖炸”,引发重大舆情。例如今年的“雷洋案”、“徐玉玉案”均触动了中产阶级的利益,引发了中产阶级的焦虑与共鸣,一定程度上加剧促使舆情“一发不可收拾”。因而,舆情回应要不分群体、一视同仁,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科学回应每个群众的诉求。

(三)注重处理好细节

从宏观上把握整个舆论发展规律和舆情的发展态势非常必要。但细节的处理往往决定舆情回应的效果,有时一个不合适的行为举止、一句不恰当的话语甚至一个不适当的表情都可能导致整个舆情回应“满盘皆输”。干部应对舆情的一举一动都代表着政府的形象,一点一滴都体现着对人民的感情。舆情回应过程中需摒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不良作风,注重态度、沟通、处理上的任何细节,以“点滴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的尊重和信任,才能从源头上获得良好效果。

二、强化监测、分析、研判的能力

当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微博、微信、论坛等社交媒体成为引发舆情热点的主要阵地,普通民众也成为舆论信息的制造者、传播者。舆情产生和传播方式的改变加剧了舆情管理的复杂性和不可控性。因此,引进监测系统、拥抱大数据、培养专业人才对新媒体下创新舆情管理非常必要。

(一)充分发挥舆情系统的监测作用

《通知》要求“切实增强舆情意识,建立健全政务舆情的监测、研判、回应机制。”舆情监测系统是舆情管理的基础设施,但充分发挥其基础作用还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要进一步提升监测技术水平,提高监测的实时性、准确性;其二要改善监测的管理模式,促使自下而上依赖领导个人决策的管理体系转变为自上而下、部门协调、相互支持的管理模式,提升舆情监测回应的速度、准度与效度。

(二)着力强化大数据的分析作用

大数据时代是舆情管理创新的机遇与挑战,运用大数据技术收集有价值信息进行有效分析是舆情工作的关键,也是提升舆情回应实效的保障。一方面要利用大数据技术深入分析舆情的发展态势、传播特点、关注情况,综合梳理各阶层、各年龄段的意见观点,总结成报告作为舆情科学决策的依据;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所有舆情进行深入剖析,寻找发展规律,构建理论模型和回应体系,促使舆情管理走向科学化、程序化、标准化。

(三)高度重视专业人才的研判作用

做任何事情,人才都是关键,舆情研判更不例外。舆情监测系统是个专业的监测平台,机器代码或数据如何准确转化为人类语言,如何从整体上全面、客观、科学分析舆情态势,避免“拍脑袋决策”,这都需要专业人才作为支撑。因此,要引进或培养专业人才,组建政务舆情管理专业团队,将专业团队与专业系统、大数据充分结合,促使专业性贯穿舆情产生、分析、研判整个过程。

三、强化科学回应的能力

当前,一些部门或地方政府在舆情回应的过程中,存在着自说自话、答非所问等问题,有的只谈“我做了什么”,而忽视回答“你关心什么”;还有的只知道“据理力争”“我没错”,而不反思群众为什么说我们的错。因此,提升舆情回应内容的有效性是做好政务舆情工作的重要抓手。

(一)要端正态度

对群众而言,发生任何事情最想看到的都是政府认真、真诚、负责的态度。面对舆情,态度是第一位的,态度可以第一时间给群众带来温暖;“态度比真相、比行动更重要”,没有良好的态度,再好的行动也挽回不了已经“心寒”的群众。态度要体现在表达上,落实在实际行动中。官方表达要以群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作为最大考量,以卑微、谨慎、真诚作为最好形象,以“统一立场、速报事实、慎报原因、换位思考、再报跟进”作为最优表达,以此带给群众最踏实、最坚定的社会安全感。官方行动要化口头表达为实际行动,不徇私舞弊、不回避问题,坚持“以疏为主,疏堵结合”的原则,少删帖少关评论,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赢得群众的信任与满意。

(二)要提升速度

《通知》要求“对涉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务舆情,要快速反应、及时发声,最迟应在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对其他政务舆情应在48小时内予以回应,并根据工作进展情况,持续发布权威信息。”“舆情回应,唯快不破。”没有速度,就没有主动权,没有主动权,就没有回应实效。特别是对于新媒体舆情,信息传播速度和舆情发酵烈度成几何倍数增长,短时间内就可能形成重大舆情,如2016年北京和颐酒店女生遇袭事件,短短三小时,微博阅读量就达28亿人次。这就要求我们各级政府与部门要对自身提出更高要求,坚持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提出的“黄金4小时”原则,善于“争分夺秒地与时间赛跑”,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争当事件的“第一定义者”,把握舆论主动权,初步实现“以快取胜”。

(三)要把握准度

面对舆情,第一时间发声固然重要;但如何说、说什么同等重要。第一,要根据舆论发展态势精准对焦舆情的痛点、找出关注点,重点回应群众关注点,不避实就虚、不欺上瞒下,倘若自身有错,应真诚坦然认错,争取群众理解与支持;第二,要精准科学剖析当前政策和事件始末,尤其涉及到环境污染、司法侵权等专业问题时,应组织相关专家或学者等人士进行专业解读、释疑解惑,避免滋生谣言,做到事实全面、客观、合理、合法,有问必有答、有答必准;第三,要把握时机、前后一致,不能急发声、乱发声,坚决杜绝回应“打脸”现象,选择恰当时间点、统一口径、依次有序地发出权威声音,至始至终体现政府形象。

(四)要彰显温度

舆情回应涉及社会关系,具有互动性、社交性,不仅要诚恳、快速、准确地讲,更要讲究表达方式、兼具人情味。一方面,舆情回应是一种利益的博弈,要具备坚定的立场。面对波涛汹涌的意见群体,政府或部门要综合梳理不同意见,进行精准研判、换位思考,平衡各方代表的利益,沉着应对各方情绪,确立价值立场才有可能与当事人、群众打成共识。另一方面,舆情回应也是一种双向沟通,要具备沟通的艺术。在科层制的影响下,要避免讲粗话、官话、套话,要学习网络用语、关照公众情感、体现人文情怀,讲新话、真话、实话,彰显说话智慧,让群众听得懂、能接受。

四、强化议程设置的能力

当前,在新媒体的传播环境下,政务舆情回应通常处于被动应付的局面,谣言四起、质疑不断,耗费了政府大量精力,这都源于政府丧失了议程设置的主动权。强化议程设置,政府要做好以下三点:

(一)议程主体的主导性

传统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报纸等大众传播媒介在议程设置中处于垄断地位,可以有选择地向受众传递内容,进而引导舆论方向。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影响力日渐下降,政务微博、微信公众号、客户端等主动介入,这是政务媒体创新和主导舆论议程设置的重要机遇。政务新媒体要抓住有利时机,打造有特色、有内容、受欢迎的新型政府媒介,加强与受众的沟通互动,提供让受众满意的服务,从而形成良好口碑,进而在议程设置中发挥主导作用。

(二)议程内容的贴近性

议程内容好坏关系到议程设置的成功与否。议题内容要有可读性,了解受众的痛点和痒点,结合受众心理特点,精准判断受众的喜好,避免枯燥泛味、官样文章;同时,议题内容需客观真实,不能背离事实而哗众取宠,不能超越大众的经验常识,避免出现错误的引导,导致舆情回应预期与事实相反;议题内容还需少而精,充分考量受众的接受能力,不求量的多少,应求质的优良,不过度、不过量,让受众感觉舒适、不厌烦、不抵触;议题表述需符合互联网语言形式,贴近生活、贴近受众、贴近事实,不假、大、空,避免与受众习惯相脱节。

(三)议程设置的动态性

舆论具有多元性,受众之间相互影响,舆情热点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这就需要政府需根据舆情风向适时调整议程设置。议程设置的动态性需要政府全盘谋划、系统预案,舆情爆发初期需建立一整套议程方案,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进行议程设置,体现政府的行动力、影响力;同时,政府要敢于担当、敢于亮剑,对自身错误要诚恳地进行自我批评、敢于担责,对散布谣言的议程设置主体要实事求是、合法地进行封堵,不做沉默者、不为官不为,体现政府的可信性、权威性。

五、强化通力协作的能力

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主渠道、主阵地和主力军,谁掌握了互联网,谁就掌握了新时代的喉舌。因此,政务舆情回应不仅仅只是宣传部门的事,它更关系到党的公信力、执政能力建设,做好舆情回应工作更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在理念上、行动上的通力协作。

(一)理念上要高度一致

当前,一些地方政府或职能部门领导互联网意识还比较淡薄,看不见互联网发展给施政环境带来的深刻变化,看不起舆情回应的新方式新方法,看不懂新媒体传播规律和发展态势。思想上重视、理念上一致是做好舆情工作的前提。第一,“一把手”要树立危机意识,职能部门要强化看齐意识。舆情回应通常涉及多个部门,需要协调各种关系,没有“一把手”的高度重视和统筹协调,工作往往开展不顺。如天津港爆炸事故新闻发布会,由于主要领导的缺席,导致职能部门不敢发声、不敢担责,进而引发次生舆情危机。第二,要树立公开理念。坚持“公开是常态,不公开是例外”的原则,对能公开的信息在群众要求公开之前进行公开,对不能公开的信息也要在群众要求公开之前做好解释,尽量使舆情事件公开、透(

)明,增强群众的知情权,让群众参与监督。最后,要强化协作配合理念。面对政务舆情,各职能部门要树立“一盘棋”思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不能相互推诿、相互扯皮,发扬协作精神、共同维护党的信用及形象。

(二)行动上要密切配合

理念是行动的方向,但行动比理念更重要。上级政府要及时“到位”。面对重大舆情,本级政府的回应往往不具备权威性,上级政府或部门应及时介入,还原事情始末,告知公众真相,才能稳定民心、平息舆情。本级政府要确保“守位”。本级政府是重大舆情的具体责任人,要协调、统筹、督促好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行动有序地做好舆情回应工作。同级部门不能“缺位”。舆情事件涉及的同级各部门都是具体实施者,在公开回应过程中,应统一“亮相”,不能只让宣传部门冲在最前面,尤其是涉及到具体业务,部门的“隐形”可能进一步激化舆情,如温州动车事故,由于涉及业务不熟悉,业务部门又“缺位”,铁道部王永平一句“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进而引爆舆论场,酿造次生舆情危机。第三方机构或部门要善于“补位”。在特别重大舆情面前,由于事件涉及政府本身,政府容易陷入“塔西佗陷阱”,这就需要积极引入第三方组织,进行“补位”回应。如雷洋事件中警方委托第三方进行调查,导致舆情开始扭转,回应实效逐步显现。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EB/OL].http://www.cfen.com.cn/zyxw/yw/yw_7289/201611 /t20161116_2459254.html.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政务公开工作中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的通知》[EB/OL].http://www.xuexila.com/fanwen/fanw en/1296449.html.

(责编:李 园)

D63-39

A

1008-8431(2017)01-0047-03

2016-11-16

刘小亮(1987-),男,中共上饶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讲师。

猜你喜欢

议程政务舆情
德国《2010议程》议会辩论的话语分析
第六届全球深商大会议程
政务
政务
政务
政务
G20为推动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注入新动力
舆情
舆情
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