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北仑“红领之家”参与社区矫正的探索与实践
2017-01-25朱斌荣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新碶街道党工委书记
朱斌荣(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新碶街道党工委书记)
俞金根(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司法局局长)
陈军浩(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红领之家社会服务中心主任)
孔 一(浙江警官职业学院教授)
宁波北仑“红领之家”参与社区矫正的探索与实践
朱斌荣(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新碶街道党工委书记)
俞金根(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司法局局长)
陈军浩(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红领之家社会服务中心主任)
孔 一(浙江警官职业学院教授)
社区矫正应当强调监管还是倡导帮教?应当强化国家执法力量(如警察)还是培育社会力量(如社会组织)?应当对罪犯进行有意区隔还是模糊其与普通人的界限?这是中国社区矫正从理论界到实务界广泛争议的问题。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红领之家”参与社区矫正的实践一定程度上为回答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线索。——题记
社区服刑人员既是比较容易影响社会稳定的重点人群,也是需要给予特殊关爱的敏感人群。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加强和改进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措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以促进特殊人群顺利融入社会”要求,进一步增强做好新形势下特殊人群服务工作的效能,我们应以深化平安浙江建设为目标,创新探索关爱特殊人群工作模式,寓管理于服务,以服务促管理。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的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社会服务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问题,流动人口从“户籍人口”转变为“外来人口”、从“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给治安管理、环境卫生、社会服务等方面带来巨大压力。这不但增加了政府管理社会的成本,也使政府在许多场合被动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弱化了政府的权威。这就给社会组织发挥其优势作用提供了空间,尤其是对社会特殊人群的服务工作中,社会组织应该能够发挥更好的作用。
一、“红领之家”概况
2001年10月注册的宁波市北仑区红领之家社会服务中心是宁波市第一家民办非企业性质的社区服务组织,2012年5月开展的红领之家党员志愿服务是服务中心的一个服务内容。“红领”是指拥护中国共产党党章、爱好公益、乐于奉献的中共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以及其他积极向上的热心人士。“红领之家”成立的初衷,主要在于培育党员干部队伍,服务人民群众,促进社会公益事业。近年来,随着志愿精神的传播弘扬和基层党组织的重视推动,越来越多的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群众加入到了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中。截至2016年6月底,“红领之家”共有注册“红领”950名,其中党员、入党积极分子568人,249人为特殊人员,四年来,累计开展活动1431次、29731小时。“红领之家”也先后被评为全国志愿服务100个最佳服务项目典型代表、浙江“好人榜”、宁波志愿服务20周年突出贡献奖等十余项荣誉。负责人陈军浩先后获得全国优秀社区志愿者、浙江省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宁波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2014年8月,由宁波市北仑区政法委牵头,新碶街道办事处、北仑区司法局等多部门协同成立了宁波市首家“红领之家社会服务工作室”,积极探索开展政府购买特殊人群服务机制的改革试点,着力推动社区矫正工作理念由传统防控型向现代服务型转变。依托其党员志愿者团队开展针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管理、帮扶救助和心理矫正工作。目前,已初步构建完成政府主导推动、社团自主运作、社会多方参与的工作格局,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2014年9月,“红领之家”开始承接新碶街道121名社区服刑人员的学习教育、社区服务、结对帮扶(走访了解、心理辅导、困难帮扶)。通过服务专业化、运作网络化、项目品牌化、学习多样化、帮扶一对一开展服务工作。两年来,“红领之家”所联系的249名社区服刑人员脱管率、再犯罪率均为零。
二、“红领之家”参与社区矫正的理念与实践
(一)服务专业化,彰显精准性
1.网格化分级管理模式。创新“片区化”走访结对帮扶,即将“红领之家”所在的新碶街道16个社区、24个行政村以就近、方便原则划分为10个区域,每个区域选聘一位持证社会工作者作为区域负责人,作为其他志愿者和社区服刑人员结对走访的联系人,开展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日常走访、上门服务。两年来,累计走访2685人次。在入矫初期即对辖区内社区服刑人员再犯危险进行评估,作为分级管理的依据。根据犯罪类型、矫正类别、矫正表现、性格特长、年龄性别等不同情况,开展分类教育、个别教育和社会帮教。通过服务联席会议制度,邀请司法局、禁毒办、卫生局一起参加每月的定期会议,讨论走访中发现的问题,探讨解决方法。
2.志愿者积分管理模式。让社区服刑人员注册成志愿者,与红领志愿者一起参加活动、学习。通过“五制并施”,实现活动的规范化。“红领之家”建立健全以公信互动、公开透明为特点的激励型管理机制。
(1)成员实名制(真人真事真记录)。社区服刑人员和普通红领一样具实填写申请表申请加入“红领之家”志愿者组织,通过审核后,每人给予唯一编号并发放红领成长卡。每次活动结束后都会有集体合影(有图有真相)上传“红领之家”论坛,有效杜绝了服务“做假账”,消减部分社区服刑人员自认为的不公平。“红领之家”刚介入特殊人群服务的时候,有些社区服刑人员并不认为参加活动是应尽的义务,参加活动不积极。针对这种情况,每次活动我们都会现场签到核对人员。在一次护绿活动中社区服刑人员小王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活动组织者记得小王的资料里记录的年龄应该比较年轻,但是实际看上去年纪较大,经询问,原来参加活动的不是小王本人而是其公司的员工。我们第一时间联系了小王,询问其为何报了名却不来参加活动,他说自己身体不舒服,让员工来代替。我们对小王进行了说服教育:公益服务必须自己完成,这是法律规定,身体原因可以请假,下次要找机会补上这次活动。
(2)活动申报制(变被动为主动)。每次服务活动都会提前在论坛、QQ群以及微信群中公示。我们的活动设计原则是:每月活动项目多,每次活动名额少,也即对每一项志愿服务活动设置人数限制,按照淘宝抢购的模式实行网上申报,先认先得,这就促使参与者每次活动都需要选择好活动项目后第一时间报名,以确保能够参加。同时,为了确保志愿者能够方便、公平的报名,我们把每次活动发布的时间都安排在晚上7点左右,以错开上班时间,避免部分志愿者上班时间无法报名的矛盾。这些举措有效调动了社区服刑人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同时,对少数参与活动不积极的社区服刑人员采取短信、电话方式进行个别提醒。
(3)服务积分制(量化促公平)。为实时记录每位社区服刑人员参与活动、学习的情况,我们制作了“学习记录”“走访日志”“活动足迹”蓝黄红三原色个人档案,规定社区服刑人员一旦参加志愿服务、学习教育便会获得相应积分,积分标准主要依据服务时长、服务难度和社会价值确定,一般以参与活动1小时积1分换算。同时,“红领之家”专门安排了1名工作人员负责登记工作。在每次活动结束后,工作人员都会将参与人员的总时长换算成积分并记录在个人成长卡上;在每月月底,进行积分汇总和电子档案归档,志愿者也能在“红领之家”论坛上查看排名和进行意见反馈。
(4)积分兑换制(以服务换服务)。社区服刑人员在完成基本分后,可以用多出的积分兑换爱心券,有需求时,用爱心券“购买”其他服务项目,让社区服刑人员感受“付出我的享受,享受我的付出”内涵。目前已有的爱心券分以下几类,学习类:书刊杂志订阅卡、挂历、台历;文体类:文艺演出门票、文体场所活动卡、健身门票;家政类:家庭保洁、水电维修、管道疏通、美容美发;其他类:保险卡、体检卡。犯危险驾驶罪的社区服刑人员小李参加活动非常积极,几乎每月都超额完成活动任务,累积了不少积分。他兑换了一张体检卡,这在“红领之家”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但就是这件普通的事情带给志愿服务者不普通的力量。这张体检卡是小李给母亲兑换的。兑换时,小李说,给妈妈钱让她去体检,妈妈一直在说身体没问题,不花那冤枉钱。小李知道体检卡有时效,妈妈舍不得浪费,肯定会去体检。可一个多月之后,小李告诉我们,他妈妈没有去体检,而是每天带着体检卡,逢人便拿出来亮一下,说这是她儿子做好事得来的!李妈妈讲这句话时,流露出的是自豪与幸福。小李曾经危害过社会,但在政府与社会的教育帮扶下回归社会,在“红领之家”提供的志愿服务平台上,以服务群众来回报社会,人性的善得以激发,从而提升了自我。红领积分兑换制,不仅是给社区服刑人员一些物质回馈,更是对劳动和劳动者的尊重,使得社会服务充满人情味,传递了正能量。
(5)项目互动制(锻炼助成长)。即服务活动的组织、策划、成果在论坛上向所有志愿者公开,并提供建议渠道,让每一个社区服刑人员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活动,同时培养其组织协调能力。每个月组织的活动多达几十个,而我们的工作人员仅有几人,这就使得工作人员不可能每项活动都能亲自参加。在长期的活动中,我们发现有几名社区服刑人员非常积极且认真负责,于是我们尝试委托他们来负责某项活动。社区服刑人员小陈就是导医活动的组织者。导医很辛苦,负责人必须提早要到达集合地点,服务中一站就是3个小时。特别是节假日,患者很多,时时都要应答咨询和引导,志愿者有时连喝水都顾不上。小陈说自己以前也是一位党员,因重大事故犯了罪,自从出事后给家庭带来沉重压力和精神负担。他说“红领之家”的活动很有意义,而且每个成员都很热心,富有正能量,只要自己有时间都会来参加活动。目前,他的积分累计达到了189.5小时,被“红领之家”评为五星级志愿者。
(二)运作网络化,体现公正性
工作室加强“网络互动”,实现活动联动。工作室定期把活动内容、时间、地点发布在论坛、QQ群、微信公众平台和微博等网络平台。通过短信通知和回复的方式进行报名与确认,从而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加方便志愿者报名和参与活动,激发活动热情。网络平台运用的同时也加强了阵地展示,吸引社会关注。自从建立了微信群后,一有活动发布,大家就在群里积极报名参加。有些没有“抢到”活动资格的社区服刑人员主动要求再增加名额。他们说以前听过购物秒杀,现在他们领略了服务也要秒杀。
(三)项目品牌化,激发正能量
工作室以公益性志愿服务为核心理念,将社区服刑人员原本强制性的社区服务和教育学习融入其中,并提供多样化选择“菜单”。
1.“敬老”日。为倡导社会爱老敬老氛围,培养感恩情怀,我们将每个月第一个星期日下午定为红领敬老日,走进福利院开展洗头、理发、剪指甲、聊天、医疗等服务。第47次红领“敬老”活动适逢清明小长假的第一天,小胡带来了2个朋友一起来参加活动,他说,在敬老院他学会了给老人洗头,学会了怎么去尊敬老人。去标签化让大家平等地一起参加活动,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帮助。
2.“秀山”日。为引领全社会环保理念,我们在每个月第二个和最后一个星期日上午开展红领秀山行动,走进游步道,清理垃圾并劝导游客环保出游。
3.“护绿”日。为了引领大家保护绿地,维护公共场所环境卫生,我们在每月第二个和第四个星期日下午开展红领护绿行动。走进绿化带、公园清除垃圾、宣传护绿。
4.“亲水”日。响应省委“五水共治”号召,我们在每月第三个星期日下午开展红领亲水行动和保护母亲河行动,清除河道垃圾,劝导居民不向河道倾倒垃圾。第一次亲水活动时,住在西太河沿岸贝碶村的张老伯看到后,指着我们说,“喏,又一批作秀的人来了,看你们能做多久”。当我们第七次开展活动打捞垃圾时,捞垃圾的网兜散开了,志愿者正在用捡来的绳子加固时,张老伯看到后说,你们等会儿,随后就回家拿来老虎钳、铁丝,帮我们修复了网兜。从排斥到认可,再到主动参与,志愿者经受住了考验,西太河沿岸的张老伯们用行动支持公益活动、参与政府工作。
5.“靓城”日。为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打造幸福美丽新城区,我们从2014年9月开始在每个月第一个和第三个星期日上午,开展公共设施清洁养护为内容的 “红领·靓城”行动。
6.“导医”日。“红领之家”从2012年7月14日开始每个周末在北仑人民医院、北仑中医院开展导医、自助挂号、自助取单等志愿服务。2015年一天早上7点多,60多岁的王阿姨来到了北仑人民医院。一进医院门诊大厅,看到挂号窗口前长长的排队人群,顿时打怵了。正当王阿姨不知所措时,一位戴着小红帽、穿着白色志愿者背心的小伙子上前询问是否需要帮忙。他就是社区服刑人员小乐。王阿姨在小乐的帮助下,第一次使用自助挂号机完成了挂号,并且顺利找到了就诊科室。当王阿姨拉着小乐的手说谢谢的时候,小乐知道在王阿姨眼中,他并不是“坏人”,而是乐于助人的“好人”。
7.“领轨”日。帮助乘客熟悉轨道交通出行流程,进一步展现宁波文明城市形象。我们在宁波轨道交通一号线二期中河站开展协助乘客自助购票、刷卡进站、引路、维持秩序等志愿服务。
8.“助残”日。在每个月第二个星期日开展光明行走行动、光明影院活动、光明联谊活动、盲文传送服务。
9.“献血”日。在每个月第四个星期日开展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志愿者招募、无偿献血服务宣传。
10. 不定时开展文明督查、暖冬行动、爱心义卖、抗洪救灾等突发性、应急援救等志愿服务活动。
(四)学习多样化,提升自律心
工作室倡导多样、灵活的教学,通过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每月设定一个学习日,不定期开展各类学习讲座和交流活动,开展包括法律知识、时事政治、道德文化等内容的学习,通过典型宣传、示范带动,培养特殊人群自律自爱之心。社区服刑人员可根据活动内容、时间安排进行自由选择和课时组合。2014年9月13日我们第一次邀请北仑党校高级讲师、国家高级心理教练、国家婚姻家庭咨询师张力娜老师讲了一堂课《扣好人生中的第一颗纽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社区服刑人员小胡听完张力娜的讲座后,在QQ志愿群这样写道:“听了今天的课,心灵确实受到了不少教育,好像春天的风吹在脸上啊……好舒服!在我看来,今天的课让我受益最大的就是接受自己。”现在他在北仑的进港路开了一家汽配店,生意不错,一家人一起经营着这家店,有了孩子,生活也很幸福。
(五)帮扶一对一,增强自信心
工作室依托“红领之家”已注册的568名党员(包括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志愿者队伍,创新党员志愿者与社区服刑人员“一对一”志愿帮扶结对模式,由红领带领社区服刑人员开展学习教育、社区服务和社会活动,截至目前,志愿结对率达到100%。依托社会工作师、心理咨询师和特长志愿者对特殊人群进行心理矫治。通过组织和举办职业技能培训、开展就业指导、举办专场招聘会,提升特殊人群的自信心。同时,通过党员志愿者的“传帮带”影响和感化社区服刑人员,有效缓解区域社区矫正工作“人少事多”的矛盾,使得社区矫正工作者集中精力专注执法。
王某与丈夫因收购赃物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两夫妻分别被判有期徒刑1年6个月,缓刑2年。13岁的儿子为此特别排斥父母,产生自卑心理,不合群,不爱说话,学习成绩下降明显。王某对此感到悔恨和心痛。周末,王某让儿子一起参加公益活动,儿子不愿来,怕别人知道自己的父母都是罪犯,让他抬不起头来。有一次因为学校布置了假期社会实践的作业,每个小朋友都必须完成,没办法他只能跟着妈妈来参加活动。在一次“秀山”活动中,下坡时我们时不时提醒他小心脚下、注意安全,这些温馨话语打动了他,而后和他聊了学校里的事情及他的妈妈。活动结束后他对他妈妈说,下午还有活动吗?我要来参加。孩子封闭的心慢慢被打开。前段时间,孩子即将小学毕业,因父母还在服刑中,他们在北仑买了房子户口也不能迁移,基本没有在本地升学的机会。我们知道这个情况后,通过研究政策了解到:根据北仑区实施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积分管理的规定,参加公益服务可以加分,我们就为他提出加分申请并最终帮助孩子被一所中学录取。
小金18岁,从舟山举家搬迁来到北仑生活,生性老实,在北仑没有亲戚朋友。当时他在读职高时认识了一些外地人,他的一个朋友偷盗手机被判拘役,他也牵扯其中,被判拘役5个月,缓刑10个月,学校开除了他。知道情况的邻居都歧视他,背后指指点点,让他压力很大,越来越孤僻,几乎不与外界联系。红领组织的第一次活动,也是母亲陪着孩子来参加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新碶街道芝兰社区党总支书记黄伟君知道了他的情况后,主动对其及家长开展心理辅导。每次帮教谈话,黄伟君都刻意营造轻松融洽的氛围,以友善、尊重、真诚的态度跟小金及母亲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经过几次辅导,小金已能正常地与人交往并参加各种活动了。
三、小结
“红领之家”在志愿服务的大平台上,把社区服刑人员无差别地融入到中共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以及其他积极向上的热心人士之中,去“恶人”“坏人”标签,激发他们人性深处的善,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互动使他们在社会这面镜子中看到了接纳、尊重和认同,帮助他们恢复自尊、重建自信、强化其实现自我价值的动机,促进他们回归社会的主动性和行动能力。
两年来,工作室组织开展社区服务活动625次,社区服刑人员3586人次参与;组织集中普法教育31次;志愿者结对481人,实地走访2685次,电话联系1628次;组织集中心理辅导11次,为5人个别辅导21次;和社区联合开展设摊招聘22次,帮助10人成功就业。工作室所联系的249名社区服刑人员脱管率、再犯罪率均为零。目前,已初步构建完成政府主导推动、社团自主运作、社会多方参与的工作格局,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十三五”期间,我们将在这些方面持续努力,力争取得更大实效:(1)引入评估。在网格化分级管理中加入专业风险评估,对高风险人员在社区矫正机构严格管制一段时间后进入“红领之家”参与红领服务和学习教育。(2)机构培育。在北仑区乃至宁波市设立红领机构,服务范围扩大。(3)人才孵化。与院校合作,让社区矫正专业学生到“红领之家”进行实习或实践。(4)内容拓展。开展入矫培训、配合矫正执法等工作。(5)基地建设。打造“红领之家”社区矫正社会化研究实践基地。
(责任编辑 张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