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年之声”扣住共青团改革的脉搏
2017-01-25胡献忠
文 | 胡献忠
让“青年之声”扣住共青团改革的脉搏
文 | 胡献忠
大数据时代推进群团改革,最需要改变的是观念
“青年之声”既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共青团改革的根本要求。大数据时代生成的无所不在的即时网聚互联,全球化浪潮展示的360度平视世界,以及市场经济下社会人的个性化、原子化、多元化动态,相互交织、相互推动,给我们带来了目不暇接的全新变化。“豪华落尽见真淳”,缤纷表象的背后却蕴含着一种返朴归真的价值理性,以人为本、客户至上、免费、共享、众筹、众创、跨界等等,这些观念和思维对很多传统的思想意识、组织机构、行为习惯产生极大影响甚至是颠覆性冲击。在此背景下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群团改革,打好共青团改革攻坚仗,从观念上需要理清以下几点:
第一,正本清源,回归团的本质属性。中国共产党最初创建青年团,是为了实现青年利益、引领青年精神,从而为党凝聚力量,不是为了设几个职级岗位。回归团的本质属性,就是要秉持“让青年有更多获得感”的目标,进一步密切团青关系,更好地服务青年,引导青年,从而使共青团成为执政党名副其实的助手和后备军。
第二,共青团改革的关键是转变工作方式。整合机构、裁减编制只是改革的表象之一,是实现机关“瘦身”、基层“扩围”的重要手段。共青团改革的要害在于去除工作方式中的行政化、机关化,构建“扁平化、纵横交织”的组织格局,从而实现“小机关、强基层、全覆盖”。“青年之声”就是这样一种正在探索中的新的工作模式,它以互联网形态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基层组织,以扁平化方式生成了直接联系青年、服务青年、引导青年的新通道。
第三,共青团改革要走在群团改革的前列。在22个“国家级”群团组织中,唯有共青团与执政党有着特殊的政治关系,唯有共青团才能将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更为有机融合集于一身,也唯有共青团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建构通过互联网服务青年、引导青年的庞大复杂的新媒体工程中,共青团要率先发力,敢为人先。
第四,共青团改革对执政党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执政党的根基在社会和民众之中,也可以说是以民众为根、以社会为本、以国家为用。而党在基层社会的全部工作和活动,必须在机制上超越对政府行政一体化结构的依赖,在策略上要超越对政府行政资源的依赖。从长远战略上看,共青团改革要做的,也是在国家与原子化社会之间,不依赖于行政体系,而通过基层组织和骨干重建社会中间层网络,把团员的先进身份和优秀品质转化为融入社会的优势,进一步密切联系青年。在这个意义上讲,共青团改革是“为党组织探路”,或是“让党组织有获得感”,都不为过。
进一步科学认识、理性开发“青年之声”的功能
“青年之声”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简易到完善,有一个不为常人理解的发展过程。目前正在进行着从内容向产品、从问答向综合服务、从机关向基层、从基础建设向品牌推广的深化和升级,这是一个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成长。正如所有合乎规律、具备发展潜质的新生事物一样,“作始也简,将毕也钜”。
第一,“青年之声”是共青团“网上航母”。很多人把“青年之声”比喻成直通青年的高速公路,我更愿意把“青年之声”这一大型的复合型平台,称之为共青团“网上航母”。建造完善这艘网上“巨无霸”,就是要重构团青年联系纽带,打造共青团组织形态升级版,我在一篇文章中曾把当下的“共青团+互联网称”称作4.0版新形态。借助这种新形态,推动形成党政、青年及社会各届对共青团的新认知。
第二,利用市场配置资源,打造强势“O to O”。要把互联网技术用足用够,运动市场的杠杆撬动资源,把共青团的信誉优势和新媒体的技术优势有机嵌入,把虚拟空间和物理空间无缝对接。我们既需要琳琅满目的、应有尽有的淘宝天猫网上商城,又需要快捷精准的物流公司和快递小哥。他们能够实现网上网下完美融合,让每位顾客满意,我们这个有95年厚重历史、8000多万成员和无限创新精神的青年组织,有什么理由说“不”呢?
第三,主动出击,推动拐点早日出现。如果群众工作的全过程都靠行政力量支撑,肯定不会长久,但最初启动时的行政推动是必须的,而且是有效的。推动“青年之声”运作形成拐点,需要主动出击,主动作为。我们认为,什么时候“工作链”生成了,什么时候就可以自转了。其实,共青团改革去行政化、机关化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在破除路径依赖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在破除内卷化过程中释放组织的适应性,依靠组织的内在动力而不是行政管制力来推动共青团事业的发展。
“上接天线,下接地线”,吃透政策和基层,才能真正当好桥梁纽带
“青年之声”不仅仅是个技术问题,更渗透着青年工作的情怀,是把党和政府的政策、社会的正能量传递给普通青年。
第一,全面把握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的精神实质和操作程序。与青年有关的政策,如就业创业、社会保障、权益保护等大多散在各部委的具体条条之中,需要以块状形态予以整合。此项工作非共青团莫属,各级团组织要把这些支持青年发展、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政策和法律法规用足用够。在运用过程中,要体现出相当水准的专业性。
第二,千方百计推动青年需求上升为政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李克强总理强调:“把老百姓的日常感受,变成政策的起点和终点。”青年的需求就是我们的追求。要运用大数据技术对青年在互联网上反映出来的需求进行综合分析,向决策部门提供精准信息和政策建议。
第三,寓思想引领于无形之中,要如春风化雨。了解当代青年思想活动的特点,接受事物的规律。有些时候,不是青年的口味变得快,而是我们没有及时跟上这种变化,没有把握好变化背后的实质和规律。要注重实践育人,关注、推动青年利益的实现,从日常生活和具体事例切入服务青年,影响青年。同时,要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艺术性,“善宣传者,贵在处处宣传人于无形之中,使人受宣传影响而不自觉”。
(作者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常务副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