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大数据思维实现“青年之声”与学校共青团的深度融合
2017-01-25文|冀娟
文 | 冀 娟
运用大数据思维实现“青年之声”与学校共青团的深度融合
文 | 冀 娟
2016年国庆节前夕,网友纷纷在“青年之声·郑大”微博平台提问“怎样才能缓解乘车压力?”国庆公交乘车难成了热门提问。接到学生的诉求,校团委联合郑州公交公司,开展校企合作,启动假期“学校——火车站公交直通车”试点,得到7000余名同学的关注。
在“青年之声”上,这样的案例几乎每天都在校园里生动地发生着,点燃着青年人聚集的互联网。
运用大数据,问题导向解决现实需求
成立近2年来,“青年之声·郑大”完成了从无学生知晓,到学生主动使用的跨越,网站提问数17000余个,浏览量1500余万,微博解决问题3万余个,微话题#青年之声·郑大#阅读量达800余万。各类平台收到的问题中包含生活类问题1万余个,学习类问题8000余个,就业创业类问题5000余个,心理健康类问题4000余个,还有其他各类问题。
通过梳理问题,“青年之声·郑大”成立了“青椒学堂”,定期举办讲座,呼应青年思想需求;开展“青心服务”,举办校友谈人生、简历大赛、面试大赛等,为青年成长服务护航;开辟“青创空间”,让学生感受创新创业的魅力;打造“青火组织”,把资源下移,支持各班团组织建出活力,营造青年成长的良好微环境;线上开通维权微信平台“厚德助姐”,有件必受有件必复,切实做好学生权益维护贴心人。我们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调研和实际工作,在全国高校率先编写了《青年之声·郑大案例集》3册,梳理、总结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探索平台利用与工作开展的契合点,就普遍问题提供典型工作做法,为高校共青团工作提供重要依据与思路。
构建大网络,纵横结合实现有效引领
“青年之声·郑大”诞生于15年初,但是如何让郑大7万余名学生了解、认可、使用青年之声却并不是一件容易事。为了切实将平台建“活”、建“火”,“青年之声·郑大”脚踏实地,不定期发布实用信息和生活小常识,让学生了解“青年之声”;同时,确保24小时内回馈问题,解决率保证100%,使学生信任“青年之声”;为了持久给予“青年之声”活力,我们探索了“网格化”工作法,用纵横思维理念,纵向打通团员、团支部、基层团委、学校团委各级团组织,使各个子节点互通有无;横向倾听“青年之声”,串联共青团工作,线下服务联盟建设全面铺开,逐渐使青年学生对平台从接纳到依赖。
在工作摸索中,“青年之声·郑大”已经成立了“心理健康”“权益维护”“职业规划”“学业帮助”“生活服务”“成长服务”6个联盟,第7个“困难帮扶”联盟正在筹备,线下匹配建立校园“彩翼”基金体系,统筹校内微公益,解决青年遇到的困难。同时邀请党政领导、专家教授、团干部、辅导员200余人担任指导老师,学生干部、校园之星等500余人组成青年帮帮团,实现了各种资源与“青年之声”的对接。
拓展大格局,深入融合推动改革创新
“青年之声·郑大”的实施,带来了团青关系的明显转变,学生在团学工作中不再处于被动地位,而是成了团的工作的主人翁,团的工作也不再只是盲目地供给资源,而是贴近学生,把脉问诊,找准问题所在,以此来统筹和设计团的工作,以更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工作成果服务广大青年学生。与此同时,“青年之声”也带来了团干部24小时工作状态,以及应对复杂问题,提升自身本领的新挑战。
是压力也是机遇,转变和挑战也拓展了团的工作新格局,形成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青年之声·郑大”曾接到新疆志愿者求助为家人看病,联系郑大一附院接站并第一时间救治,实现了团际之间的联通;为广泛受郑州市民关注,遭受家庭重大变故的郑州“鸡蛋哥”的鸡蛋销售救过急,实现了与社会的联通;对接学生实习实践需求和企业资源,实现了和企业之间的联通;为学生追回近2万元理发会员卡费用、建立校内二手平台等,实现了校内资源的联通;和学校共青团思想引领、组织建设、素质提升、权益维护四大职能,实现了团内工作链条的联通……通过各项资源的整合,有效实现了“青年之声”的“四个融合”。
(作者系郑州大学团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