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互联网+”在博物馆工作中的应用和发展
2017-01-25安明凯
安明凯
(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博物馆,山西 临汾 043500)
浅谈“互联网+”在博物馆工作中的应用和发展
安明凯
(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博物馆,山西 临汾 043500)
“互联互通,共享共治,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已成为当今全球互联网领域的最强音。这对于终年与年代久远的文物打交道的博物馆及文物工作者而言,能否走出一条崭新的高科技与古老文明相结合的创业道路,是摆在广大文博人面前的重大考验!对县市博物馆来说,如何运用互联网载体找准博物馆的职能定位,不断探索具有信息技术时代特征的新型服务手段将是今后工作中的“切入点”和“落脚点”。
“互联网+”;博物馆运用和发展
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中国乌镇的成功举办,标志着我国倡导的“互联互通,共享共治,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已成为当今全球互联网的“最强音”。互联网技术的加入,促进国内诸多行业的进步与发展。其在博物馆宣传领域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容小觑,该技术的加入,促进博物馆走出了实体经营的“大门”,通过互联网“发声”,使更多的藏品信息走入寻常百姓家。这对于终年与年代久远文博工作者而言,能否走出一条崭新的高科技与古老文明相结合的创业道路是摆在广大文博人面前的重大考验与崭新课题!对县级博物馆来说,如何运用互联网载体找准博物馆的职能定位,不断探索具有信息技术时代要素的新型服务手段将是今后工作中的“切入点”和“落脚点”。下面围绕“互联网+”这个命题,与大家分享一些观点及看法。
一、“互联网+”把博物馆搬进了千家万户
目前,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使博物馆走进千家万户,实现了国家博物馆与家庭互联网的普遍连接。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实现了用户在家里即可观赏、品鉴文物的“愿望”。除此之外,3D打印技术的出现,更是实现了将珍贵的历史展品,送到用户手中,观赏、浏览文物。互联网技术,必将成为国内、国外,博物馆传播与发展的主流趋势,其必将在实践中逐步得到成熟和完善。
(一)国内大型博物馆捷足先登,争奇斗艳
1.国家博物馆和首都博物馆开通互联网站
网页界面内设浏览界面、查询界面、门票界面、学习界面。其中,在浏览界面中,每幅展品旁边配有相应的解说文字和图片。当前,我国国家博物馆的官方网站总粉丝量已经高到160万以上,微信语音向导取代了人工向导。同时,在首都博物馆互联网终端中,还开设了网上体验馆、互动漫游以及3D展示等等,服务更具人性化。
2.中华艺术宫,是我国国内首个创建虚拟浏览的博物馆网站
中华艺术宫由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改建而成,具有与世界接轨的信息技术“软实力”。为观众提供二维码接入、在线互动参与、艺术信息数据查询等服务,用户通过互联网终端展开“虚拟浏览”的页面,即可查看浏览路线和具体的藏品信息。
3.国内虚拟博物馆中,陕西博物馆首屈一指
扫二维码,用手机控制大屏幕,将馆藏精品把文物“带回家”。通过手机扫描弧形屏上的二维码,安装APP后,就可以用自己的手机掌控整个弧形屏的操作。该技术应用在展示中在全国属首次尝试,观众来到此区域可以通过弧形屏了解到三项内容,包括近三个月中陕西省内已撤展的临时展览、对接全省七个一级博物馆的虚拟现实展示、48件精品文物的三维互动展览。
(二)对接国际发展趋势,前瞻未来
1.英国威尔档案博物馆新亮点
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在博物馆的运营中,首先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英国威尔档案博物馆结合当地历史、档藏珍品和手机定位三项信息技术,给动态走进博物馆范围内的每部手机提示信息,使游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逐渐培养人们对观赏文物的兴趣,人们通过博物馆平台领略当地人文史观。
2.技术支撑可触摸文物
诸多博物馆为满足观赏者想要亲身触摸文物的需求,通过3D模型将大量文物“复制”出来,将原本只能“观赏”的文物,变为可触摸化。目前,在英国化石标本3D数据库中,就应用了英国各大文博机构的化石标本。不同标本旁,均配有与之相一致的3D图像和3D模型。
二、“互联网+”把馆展全过程贴近了群众
博物馆在多年的探索实践中,走出了一条互联网技术支撑下的贴近群众、服务群众的发展道路。
(一)“互联网+”馆藏文物展示的“新通道”
1.信息的网站连接
互联网技术在博物馆展示应用中,不断拉近了历史文化信息与人们的紧密连接,使更具现代特点的设备成为文物信息展示的枢纽,达到人与人之间、人与事物之间、人与系统之间的有效连接,使信息化服务效率得以提升。博物馆中文物展示的主要区域居中在展厅,而与之相配伍的数字化信息主要被存储在计算机中,增加了观众一边观赏文物一边了解文物信息的难度,即使获取信息也仅仅是主要集中在藏品展示区域内小范围的文字信息,不方便观赏者进行记忆和收集。而智能化的互联网终端的使用,实现了博物馆功能的最大化,将更多在实体馆内无法实现的功能得以发挥出来。是一种更为便捷和智能的方式实现信息传播的形式之一。很多教育活动以及与观赏者互通的活动在互联网博物馆中得以实现,拉近了观赏者与文物之间的距离。同时,也促进了观赏者身份的转化,使其成为文化的传播者和宣传者,博物馆“发声”范围越来越宽广。
2.信息服务一体化
互联网技术的推广中,更为注重信息服务的一体化。其帮助服务与服务之间、设备与设备之间、线上与线下之间的有效连接,所带给客户的感受更为丰富和全面。信息服务一体化更适宜当代博物馆的传播与发展,其用户的粘性更为良好。其中不可忽视的是博物馆产业链条更为紧密,实现了展览、新闻、交通、旅游、社教,出版物、文创产品之间的紧密连接。除此之外,信息服务一体化的用户范围也随之加宽,很多大学生以及文化探究者加入其中,构成更为丰富的用户群体。
(二)“互联网+”馆藏文物展示的“多综合”
1.服务对象群众化
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人均收入随之得以提高,人们除了对必要的物质条件提出较高的要求外,文化等精神领域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多,这就促使公众对博物馆需求的产生。博物馆不单单作为一种旅游观光者浏览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公民了解民族文化、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博物馆可实现不同时间和空间的转移,将历史遗留信息以最真实的状态展现出来,以达到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
2.服务内容综合化
公众精神文化的不断提高,促使博物馆成为人们生活领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单纯的观光浏览已经难以满足人们对博物馆文化的需要。因此,作为博物馆的管理者,应与时俱进,站在时代发展的角度上,对现有的博物馆服务加以改良,通过加入现代化的传播方式,实现服务的全面化。其中,应将网络传播作为一种新兴的博物馆传播方式加以宣传和推行。例如:在馆藏等方面的建设中,可通过三维立体化展示藏品。此外,在对外宣传上,可加入远程学习、在线讲座等服务类别。
三、“互联网+”将进一步夯实基层博物馆基础工作
(一)立足实际,开启破冰之旅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用新思维审时度势
基层博物馆是集实体文物、文化一体的服务、传播阵地。作为博物馆的管理部门,应积极转变管理观念,树立正确的管理意识,站在互联网的高度和视野上思考问题,将本职工作与互联网相连接,实现虚拟空间到现实空间的相互转化。据相关资料统计,目前,在我国的4000余所博物馆中,公民平均走进博物馆的频率为两年一次。除部分热门的旅游景区的博物馆外,多数的博物馆人烟稀少。简而言之,目前,国内诸多博物馆并未发挥其职能作用。文化资源的利用与传播不到位。广大文博工作者要用放眼世界的眼光谋划好博物馆的长远发展。
2.探索践行,立行即改,在实际工作中提升品位
部分博物馆与人们的生活相互脱离,不在人们的视野范围内,逐渐成为城市的“摆设品”。导致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含城市规划上的问题,也有对于博物馆馆藏的开发与管理不到位造成的问题。但不可忽略的重要原因是因为,与时代发展不同步的问题所造成的。言下之意,是难以跟紧“互联网+”时代的步伐造成的。由于基层博物馆受到技术、资金、人才的局限,跟不上时代;另一方面,一些博物馆还躲在深闺高阁,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想做、不会做的守旧思维,工作上迈不开步子、理念上没有路子。“互联网+”为博物馆长足发展提供了平台,也是一个契机,必须认真抓好落实。
(二)加大投入,建章立制,逐步加强与博物馆有关的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政府投入与专项资金补助。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要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将区域内文物管理的发展规划纳入政府的议事日程,每年都要分阶段按步骤地实施好博物馆的信息硬件建设,并在资金和技术上向“互联网+”建设倾斜,争取解决好制约博物馆发展的“瓶颈”问题。
G26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