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叙事手法

2017-01-25张鹏宇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9期
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守望者

张鹏宇

(河北省廊坊市,河北 廊坊 065000)

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叙事手法

张鹏宇

(河北省廊坊市,河北 廊坊 065000)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著名小说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的一部长篇小说,其叙事手法采用第一人称,以中学生的口吻和措辞对其想象的听众叙述,并赋予听众一些特质。小说在叙事手法和策略上面有重大突破,不同于同时期的其他小说,、在叙事手法上有了全面的创新!严格来说,小说故事情节的设计很简单,也较为普通。但是其叙事手法、叙事角度确是非常的新颖,阅读起来更为有趣。小说从特殊的角度为大家展示了一位美国少年,在其成长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困惑、失落、沮丧等一系列的心灵成长、变化,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丑恶,小说的成功因素,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在于对主人公性格的塑造!

麦田里的守望者;叙事策略

塞林格创作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就是根据自己的成长经历,以他自己本人曾就读的学院为故事背景,将其自身所经历的过的一些事情加入其中,所以让人阅读起来,会更加生动和真实!霍尔顿是小说的主人公,他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的家庭中,家境较好,长得也是一表人才,刚年满16岁的他已经是高大英俊。16岁,本应该是一个认真学习的年龄,但是他却对学校生活没有一点兴趣,并且有着很浓厚的厌学情绪,所以,逃学成为常事。因为不遵守学校纪律,被学校开除了三次了。小说的剧情虽然仅仅是局限在主人公流浪纽约的三天时间中,但是却向读者们展现出了一个真实的中学生校园生活以及心路成长历程。霍尔顿看到了社会的阴险和黑暗,在利益面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和微妙起来。在小说的最后,霍尔顿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想法,那就是,想成为一个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土的,远离复杂社会的丑恶,回归本性做回原来的自己的一位麦田守望者!

一、《麦田里的守望者》作品中叙事策略的探究

(一)叙事层理论的概述

叙事层理论最开始是《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中提出的,作者是热奈特。热奈特认为叙事描述的每一件事情,都属于一个故事层。那么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产生这种叙述行为所处的故事层。书中的人物也同样可以成为故事的作者,每一个人物都可以拥有在书中的叙事话语权利,可以通过信件、回忆、交谈等方法将自己转变为故事的叙述者。

(二)三层叙事技巧探究

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作者塞林格同样也是运用了叙事层的手法来描述和展现主人公霍尔顿的成长,不同的是,塞林格运用的是三层叙事的写作方法。这三层分别是:第一层,以作者的视角进行阐述,作者是阐述人,向读者阐述了年仅17岁的霍尔顿,正在精神病院中为人们讲述关于自己的一些事情。在讲述的过程中,主人公霍尔顿转变成为了第二层叙事的阐述人,增添了故事的生动性以及趣味性。而在主人公霍尔顿以阐述人的身份为大家讲述自己曾在纽约的经历时(也就是书中他的三天流浪生活),其中包含了关于霍尔顿弟弟的回忆,这就是第三层的叙事!这种故事中嵌套故事的叙述手法,让整个小说层次更加分明,逻辑更加严谨,同样地,趣味性也更加的浓厚。

(三)小说在叙事风格上的独特性

在数不胜数的文学作品中,作品的叙事风格是多样化的。一部作品的叙事风格不单单取决于叙事手法,更重要的是需要结合故事情节,由小说主题决定叙事风格。严格意义上来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以儿童成长心路历程为题材的小说作品,儿童的年少轻狂、单纯等性格特点是成人不具备的,因此,作者塞林格运用的叙事风格为——神侃。神侃,这种叙事风格大多数情况下也只会出现在儿童文学的作品当中,并且是第一人称叙事的儿童文学作品。作者采用神侃这种叙事手法,将主人公的性格、爱好、处事风格等详尽地表现了出来。这便是采用神侃风格的好处之一。

二、小说的叙事技巧

(一)第一人称叙述者

1.第一人称叙事真实亲切,深化主题

美国著名学者、理论家乔纳森·卡勒提出,美国的传统叙事学应当遵守,不管叙述者的身份有没有明确的确定,对于每一个事件的叙述,都应该有一个叙述者。 原因是,每一个故事当中,所蕴含的问题都包含着它的叙述者与其之间存在着的联系。因此,想要更好、更加生动地叙述出一段故事,就必须明确该故事的叙述人物。因为读者们通常都是从叙述者的角度进入故事情节当中,从而了解该文学作品,所以,研究叙述者对深入研究《麦田里的守望者》是非常必要的。

第一人称叙事因为“我”参与到故事中来,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故事展开的幅度和范围,“我”的视觉范围是有限的。第一人称叙述的作品中叙述者同时又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叙述焦点因此而移入作品中,成为内在式焦点叙述。

小说一开始,主人公霍尔顿就说:“你要是真想听我讲,你想要知道的第一件事可能是我在什么地方出生,我倒霉的童年是怎样度过,我父母在生我之前干些什么,以及诸如此类的大卫科波菲尔式的废话,可我老实告诉你,我无意告诉你这一切……再说,我也不是要告诉你他妈的我整个自传……”一个鲜明的叛逆形象立刻展现在读者面前。这就是使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最大优点: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小说中的叙述者通过自身的叙述,在事件人物和读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带领读者一步步深入主人公霍尔顿的内心世界,直至最后让读者目睹了他的成长历程。

2.两个不同的主体意识, “叙述自我”和“经验自我”消解权力话语增强说服功能

“我”在第一人称作品中充当的是叙述主体,但“我”并不完全等同于叙述者。第一人称“我”可指称两个不同的主体意识,一是回顾往事的“叙述自我”(现在的叙述者)和当初经历事件时的“经验自我”。《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在“第一人称主人公回顾往事的叙述”中,“我”以“现在”的角度看“过去”;而在“第一人称主人公处在所经历事件中的叙述”中;“我”以当时的角度看当时发生的事件。一个为“追忆中”的“我”,一个为“正在经历中”的“我”。在“经验自我”和“叙述自我”之间,叙事偏向于叙述自我,因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 “我”对叙事行为本身都有着较为清醒和自觉的认识,都是叙述者在直接与读者对话。

其次,第一人称叙述的作品中叙述者同时又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其视角受到了角色身份的限制造成了叙述的主观性,叙述者“我”容易有自我中心倾向而导致叙述接受渠道的不畅通,使读者在阅读心理上不容易接受。但是,如果 善加利用,不但可以回避这种不利影响,还能营造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不可靠的叙述者:读者、作者、叙述者理想的距离控制模式

美国当代小说理论家韦恩·布思最先提出了“隐含作者”的概念,但读者会质疑叙述者的可靠性。在现代作品中,第一人称叙事往往不可信赖。叙述者本身知识的局限性、视角的有限性决定其难免犯错误。所以,叙述者有时是不可靠的。这样就形成了作者与叙述者之间的距离,读者也就不能相信“我”所说的每一句话。《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叙述者就体现出了他“不可靠”的一面。

霍尔顿因四门功课不及格,在学期结束前第四次被学校开除,不敢回家,浪迹于纽约三天两夜,这种经历和感受给他造成的精神上的问题和困苦是不言而喻的:他不满现状,反抗无力,陷于苦闷,幻想和困惑。这样的人物,其自述必然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及强烈的感情色彩。通篇叙述中霍尔顿情绪激动,满嘴粗话,随口“他妈的”。这样的叙述者不可能有成熟冷静的观察、客观的叙述和公正的纪录。其不可靠性是显然的。对于不可靠的叙述者,读者在开始时总与其有距离,甚至厌恶、鄙弃他们。但随着叙述的展开,这种距离会逐渐缩小,读者也随之把握到隐于其后的信念与规范。此时,或读者背离叙述者的信条与规范转向作者,或三者达到一致。塞林格正是充分把握了这种距离,成功地使读者、作者、叙述者在结局时趋于同一。

三、结语

本文从视点及叙述者的可靠性问题出发,探究了这篇小说中独特的叙事手法,同时以小说中的反英雄形象为切入点,展示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对人性的异化,从而引发读者对现代人生存困境的深刻反思。 塞林格的创作极大地影响了20世纪下半期西方后现代文学创作的发展 ,《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文学作品也不愧为后现代叙事文本的经典之作。

[1]张瑞华.《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象征意义[J].外国文学研究,1999(2):9-12.

[2]盖利肖.小说写作技巧二十讲[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7.

[3]申丹.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塞米立安,宋协力译.现代小说美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I712

A

猜你喜欢

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守望者
洞见塞林格——塞林格诞辰100周年
大桥上的守望者
守望者
不拒绝善于用心的人
汉白路的守望者
《麦田里的守望者》
从映射理论视角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长主题
小说《塞林格的信》出版
不赴“总统宴”的塞林格
守望者:动态漫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