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学山水画笔墨意境之感
2017-01-25王石玉
王石玉
(大连大学美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试谈学山水画笔墨意境之感
王石玉
(大连大学美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隋唐以来,山水画的用笔、用墨逐渐形成鲜明的特色。这来自于山水画的发展和当时出彩的山水画家先辈们的努力。我们作为学习、研究、探索山水画的后辈,在体会这笔墨意趣时,有自身浅薄的感受,在学习先辈们的前提下望提高自身的修养、学识。
感受;山水画;笔墨意境
一、学山水画笔墨
由于西画的影响,色彩、光影、构成等大量现代化因素的涌入冲击之下,我们传统绘画观念以及笔墨语言受到冲击,因此渴望将传统延续、发展,开启新的面貌,把山水画的民族特性带到世界之巅。因此,许多艺术家一直坚持传承笔墨并发扬中国山水画独特的人文价值、美学价值于世界舞台之上。
山水画讲究的是以线造型,线条要挺得住、有活力,不可死板。笔墨无情人有情,画家应将感情赋予自身创作作品的笔墨之中。传统山水画对线条要求更是严谨,不可模棱两可,应做到意在笔先、胸有丘壑,要求画者大胆落笔、细心收笔,严谨而不失活泼。其中线条讲究有力量,正所谓是力透纸背。线条的应用也是多姿多彩,可能老辣、可能粗狂、可能清秀、可能精细。重视质量,切记勿要焦躁。在创作山水作品中应根据画面适时地个性抒发,保证画面内容丰富又不花哨。所谓绵里针,即勿用废线条,画面中看似轻松的线条实则内涵丰富。在此,重点提及一点,即书法入画。画家会借用书法中的笔法于自身作品之中,学其精髓为画面服务。不仅为画作题跋,实践之中更是讲究书法用笔,老辣苍劲的技法可给予画面仿佛再生之能。如画家齐白石,许多作品可彰显其书法功底,他的作品形象准确,饶有书法趣味,生动活泼,并强调对客观事物的描绘在似与不似之间。
画论中常把笔墨形容为“骨”“肉”,优秀的笔墨必是有筋骨、有血肉,方可成就不可多得的作品。
墨法,山水画中墨色是基本色。墨分五色:浓、淡、清、重、焦。黄宾虹经过反复总结提出:五笔七墨法。其实际操作之中,便可知晓不止五色,根据蘸水、舔墨以及毛笔含水量的不同、饱和程度的不同,效果变换多而巧。这便是山水画创作之中独有的意趣。提及浓淡干湿,趁湿所做之文章与干笔展露其骨骼,都可尽情表现山体之优美或苍劲十足或浑厚温润。打破原有固定模式,尊重自然、师造化。
笔法之中,皴、擦、点、染结合运用。笔笔相生,千里景象始于笔下。
笔墨形态之变恰能表达丰富多样的内涵。如干枯之笔墨,观者可感受其画面营造的沧桑古朴的质感;笔墨圆润则给人清秀、灵透的质感;笔墨多而繁密时,往往给人以浑厚大气之感;然笔墨简单、灵巧时,往往给观者满腹灵气、清秀典雅之感。画家正是借助如此独特的艺术风格表达形式,在山水作品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其对笔墨的理解,观者为之惊叹。因画家经历不同、出身不同、修习不同等原因,会呈现多样的生活画卷或人生感悟,因此在观赏山水作品之时,观者既能感受到画家的绘画技巧、学术修养,也能体验其作品所营造的氛围,仿若身临其境,被画家带入到作品情绪之中。笔墨技巧不止单纯指技法,亦指画家的心画融合。画家心胸宽广、性格超然、淡泊的人格魅力跃然纸上,讲究修身养性。在提高自身文化学识的同时,高度的审美修养方能让作品在娴熟、高超技法之外,更能与观者之间进行心灵激荡,使观者赞其文人风骨。
二、赏山水画意境
画家通过作品借景抒情,观者亦可聆听画家在创作作品过程中所要表达的意识传承。古时是目识心记,现如今为外出写生,到现场落墨画至七八分再回归画室整理。
都说画如其人,若画家本人无良好的学识、修养或是对艺术的热忱,那么观其作品,显然不能达到大家风范。绘画者营造画面效果往往动静结合,方可显其作品的节奏律动。
在山水画艺术规律论之中,注重“写心”这一说。即画家通常面对自然或是借助客观事物,结合心灵的抒发寄情纸笔,在倾盆而出的情感之下挥洒而就完成创作。画家若内心浑浊则作品无法完成。完整的创作过程往往是这样的情景:在清冽的山水美的冲动之下,作者萌发的创作欲望和艺术性的抒发相融,将精神与生活所得结合,在情的指引之下,与欣赏者进行灵魂的交流。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画家的创作离不开生活的积淀。在生活中对客观事物积累的热爱,通过敏感的观察、丰富的想象力,入情入境,这样的作品因注入了艺术家的创作热情与真情实感而让读画之人也能被此种情绪所感染。对大自然的概括、取舍、总结,去粗存精,画家结合自己所学与自然结合,运用笔墨、技法、色彩,尽情展现山水画的生命力量。意境之美,乃灵魂之美。
讲求创新。世界是运动发展的,笔墨自然跟随时代。时代在发展,生活亦在变化,时代背景下生活的人们,思想、见识、情感都会变化前进,个人看问题的方式多少或有不同。推陈出新,每个画家也都是梦想赋予自身的作品独特的生命,在继承前人前提下应创新发展。在艺术家的不断摸索中,不但创新技法,甚至连绘画工具、材料都在革新。但万变不离其宗,终究是以丰富山水画的内涵为根本目的,既不墨守成规也不破坏本源。任何一门艺术都不能脱离创作主体而独立存在,因此艺术家创作作品时,会显现出当时时代的思想或者审美。无论是元四家的作品,还是黄宾虹、李可染,都在讲求创新,在对传统山水画笔墨意境深入解读之后,保留传统精神内涵之下,有的放矢地激发新的创作热情。
借景抒情。在生活的长河中对山水自然的亲身体验、观察、感悟,加之自身的文学基础,对客观事物便有独特的理解、体悟,作品中的笔墨才有灵性。既不能为自然所左右,亦不能瞎编乱造自然之美。中国山水画的美感不仅体现在笔墨上,还在其深刻的价值和意义上。
三、积累资料,学习佳作的笔墨意境
山水画文化是对传统的传承、对笔墨精神的延续。山水绘画独特的审美追求,即在师自然之下寄情山水的艺术风格,是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就陆俨少的作品初谈笔者见解。陆俨少先生的山水作品,众所周知,因其书法入画的理念在笔墨上有较强的书写性,笔法上灵动自如,章法上行云流水。险峻的山峰在其作品中得以巧妙表达、动感十足。如画家自身感悟:画山水,应追求真性情。名山大川,各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内涵。绘画者可以尽显自身的技法之能,取自己所需之景尽情抒发。若只用同种套路画尽大山大河,未免俗套。笔墨多变而不花,尤其精妙、有内涵。陆俨少的作品笔墨基础坚实、技艺精湛,胸有丘壑之下把自身的艺术追求倾泻于宣纸之上。因其对作品倾注了心血和感情,画家尊重自然的理念和创作才气便毫不保留展露于外,读其作品的人无不赞叹其行云流水的风格。其画面往往浓淡之间赋形设色之能,那陡峭的山峰、层峦叠嶂间,清泉飞溅。云水的表达亦是绝妙地萦绕于山头之间,山川之美在这位大画家的笔下多了一份大势,激情澎湃的画面可见画家的创作热情。据说,陆俨少作画时,无论尺幅大小都使用狼毫,学习绘画者知晓,狼毫存水量少、弹性大,如此的创作习惯可能是成就其独特风格的原因之一。画面干湿浓淡、皴擦点染之中,笔墨应用的淋漓尽致,章法亦切入纸墨。连一年四季、阴晴圆缺都妙然跃入纸上,透过纸张传到读画人心中,可见其大画家的功力。陆俨少擅长大块留白、巧用勾勒,陆氏画法把笔尖、笔肚、笔根的特性最大限度地运用于创作之中。画家尊重自然之余又超脱自然,极尽魅力,画面常常以小见大,云雾缭绕似仙境,在宣纸上如此细致入微的表现无人不为之赞叹。
高荐先生的山水画作接触较多,在学习生活中荣幸能亲眼见其创作过程,聆听教导。导师作品中,带有一种理想化的诗意性色彩。作品中画面布局得当、物象丰富,笔墨变化丰富而不花哨。观其作品,方可知其严谨的态度。饶有叙事性的作品,笔墨温润而层次分明之下自然物象得以精心的刻画,创作大胆,有深厚的美学理论基础支持。画面整体效果厚重、氛围强烈、明快优雅、灵动巧妙;高荐的作品个人风格较强,中锋用笔、力透纸背,山体阴阳向背,树木挺拔而苍劲、老练而不失活泼。高山丘壑之间往往幽居人家,树丛茂密;擅用积墨,往往错综复杂的山石间清流缓缓流出,积墨重重下不失透气。画面的布局上山体交相呼应、主次分明,画面单纯却难以复制,细究内容之所以致娓娓道来而不杂乱,山体饱满险壑,留白亦是极妙,想是深入生活、经常写生、经验丰富的结果。皴擦点染、积点成线;线条刚劲有弹力;侧锋擦出苍劲;设色古朴又明丽。多作青绿山水,偶尔用墨染色。不同层次的墨染更显通透,声色并茂、浑厚而苍润,有一股生命的律动。意境高远,传承李可染之外有积墨大师黄宾虹之风。
四、结语
山水文化带给人们的那份美好和感动历久弥新。欣赏时,回味大山的博大、小舟的悠闲、树木的活力、小溪的平静,万壑于心中、云海翻腾,温暖阳光下的了了人家与朦胧的远山,仿佛嗅到四季的变化,那空气中的鸟语花香一下激起了看画人的共鸣。山水之妙,如临其境。我见识虽浅,却受益匪浅。
[1]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
[2]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美术出版社,2001.
[3]黄宾虹.黄宾虹论画录[M].杭州:浙江美术出版社,1993.
J2
A
王石玉,大连大学美术学院14级美术学国画系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画理论与实践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