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物画中的线条运用特征
2017-01-25刘培军
刘培军
(海南省琼台画院,海南 海口 570100)
中国人物画中的线条运用特征
刘培军
(海南省琼台画院,海南 海口 570100)
作为中国人物画技法的精髓,线源自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所特有的哲学观念和审美特征,这也体现中国人物画的画家是运用线条把艺术追求和物象的感受相结合来统一表达的。线的艺术语言与西方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内涵迥然不同。本文首先分析了线条在中国人物画不同时期的特征变化,选出几个特征变化明显的时期进行重点分析;其次重点分析当代的线条运用的特征,从笔法、笔势和笔意三个角度分析线条的运用;最后分析了线条在中国人物画中的强大的作用,体现出线条运用的优势。
中国人物画;线条;运用特征
引言
中国画的艺术境界和中国的哲学思想是一体的,受到中国哲学的影响,线条也要在多变中求统一,中国绘画也变得日趋成熟。其中气论说、阴阳说和抒情说都对中国人物画中的线条运用有深刻的影响。不管是抽象还是具体的物象,都可以通过线条来表现艺术家内心的真实感受,因此线条的研究对中国人物画的探索至关重要。
一、线条在中国人物画不同时期的特征变化
(一)魏晋时期的圆润匀细流畅
原始社会和秦汉时期的线条简单朴素,观众看图就能明白其内容意图。发展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背景变化快,线条也呈现出多种样式[1]。动荡时期,大批的文人参与了绘画,将知识修养运用于实践,然后再将绘画实践的结论升华为理论。其次文人对于毛笔的熟悉程度使得线条的生命力得到了更好的展现。顾恺之作为东晋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画家,其画风不拘泥于礼法,狂放自由,使得中国绘画的线条发展史有了质的突变。分析顾恺之的代表作《女史箴图》可以发现,其用线圆润流畅、连绵飘逸,带给人心情愉悦的视觉盛宴,被后人沿用至今,可以说是后代人的线条画法的启蒙者。
(二)隋唐时期的“铁线描”和“吴带当风”
隋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达,也是绘画创作的繁荣时期,在继承了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踊跃出了一批阎立本、吴道子、张萱等杰出的画家。阎立本的线比起魏晋时期更有力量感,细长工致,这种线条视觉冲击效果好、转折变化硬挺、坚实。从其《步辇图》就可以看出其线条的坚实圆转和绸缎般的质感。到了盛唐时期又出现了新的题材,主要就是以唐代妇女的现实生活为原型,妇女形象多为曲眉丰,体态肥胖。张萱擅长仕女图,描绘仕女们鼓琴、按乐、迷藏等实际生活场景。盛唐时期的吴道子在画坛地位显赫,其绘画特点是形象塑造严瑾,刻画上善于把握人物神态。
(三)宋代的“白描”和“简笔”画风
两宋绘画主要体现在院体画和文人画上,是中国绘画史的鼎盛时期。画家注重笔墨意趣,线条的运用又上升到了新的境界,形态变化丰富多姿。其中李公麟的《五马图》依靠富有韵律感的线条,重点概括物象的形态,这也就是“扫去粉黛,淡毫轻墨”的白描,只需要几根富有变化的线条就把人物的动作形态淋漓精致地表现出来。
(四)明清时期的中西结合画风
明代时期大多数画作没有太多的创新,而是继承前代的传统,但是在明中叶以后的画家也有突破传统的新东西出现。陈洪绥在人物画成就显著,他的绘画深刻地提炼形象,在表达出物体的夸张效果的基础之上来表达物体的内在精神,虽然手法不复杂烦琐但是物体却又圆润有力[2]。任伯年是传统铁线描的集大成者,擅于把西方素描和画面物象处理相结合,人物绘制手法中西洋画法表现明显,明暗处理和色调处理都是人物画的重要特征。在乾隆时期,很多画家都开始创作中西结合的画作,将西方绘画的立体感和中国人物画的笔墨情趣相结合,这也是清中期后人物画的重要特征。
二、中国当代人物画“线”的运用特征
(一)灵活自如的笔法运用
笔法简而言之就是表现线条的方法,气韵是通过笔法才能表现出来的。在当代中国人物画的绘画中,笔法的运用特点是灵活自如。吴冠中的人物画就是各种的笔法来表达自身的内在感情,但他的笔法不受到笔法的约束,没有固定的模式。此外还会借助色彩和墨色的线条来体现人体的外部形态和内在结构,使得画面清新有活力。当代的水墨人物画中,笔法更是追求灵活大胆而不是教条式的运用,活泼的笔法运用能更深刻地表达绘画对象的特征和抒发画家内心的真实感受[3]。《正常男人》是李孝宣的代表作,整幅作品点线面痕迹明显,男人衣物和桌子抽屉等都是用直线描绘,画中所描绘的对象通过一种夸张的造型手法来描绘对象的神情忧郁,表达出画中男人浮想联翩,同时画家大胆尝试两种不同的画法处理脚步特征,前后脚纯线或者纯面的线条描绘笔法,体现出当代画家在绘画创作时已经跳出传统固定思维模式,笔法使用大胆、有新意。
(二)流动的笔势追求
中国的画家一直喜欢追求线条的流动之势,人物形象和动态都是通过流动的线条表现出来的。线条走势不同呈现出的画面动态也是各样。现当代的人物画也是如此。刘庆和的《初六》中六个的人物形象,就是通过线条的不同走势把人物的动作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前倾、弓腰、探头,动作各异,画面的运动感很好地体现出来,整幅画面呈现出错落有致的协调感,而且远景距离把握得当,给观者舒适的视觉享受。由此可以看出,笔势的流动性可以给画面呈现出新的观感。
(三)意识情感的表达体现笔意
“师造化”是古人认为的最好的学习方法之一,任何创作都是通过对客观现实主观情感的融合再造。所谓的笔意就是画家通过绘画创作表达的意识情感和精神情感,不同的线条在画家作品下表现出的情感不同。蒋兆和的《流民图》中,整体构架以墨线勾勒人物来表达主题的精神,线条的粗细浓淡变化表现出的情景能够引发观者的共鸣,画家不仅仅使用墨骨线条支撑画面,更加入了大量的的墨擦,以墨随笔,对现实的人进行质感表现,渲染出画面情境,能够体现出颠沛流离的流亡之路上人们凝重痛苦的表情。
三、线条在人物画中的丰富表现力
(一)画作质感的体现
线条既可以画出行云流水也可以画出枯树怪石,但是只用一种笔法是不行的,要充分运用笔中的正顺逆侧以及顿挫起收,充分了解线条,才能够做到应物象形、气韵生动。前辈画家所流传下来的描法众多,其中有十八种最为当代人熟知,分别是高古游丝描、铁线描、行云流水描、琴弦描、马蝗描、钉头鼠尾描、混描、橛头描、曹衣描、折芦描、橄榄描、枣核描、兰叶描、颤笔水纹描、减笔描、柴笔描、蚯蚓描[4],这些描法都是画家在多年的创作中依据不同的画作需求创造出来的。
(二)人物情绪和性格的表现
线条在人物画中能表达出不同的情绪和性格。比如说画工人和老人,画少女和妈妈,画搏斗场面和谈恋爱场面肯定是不同的。在塑造人物时,因人物精神气质不同,除了表情、动作、形体和外形上要充分描绘人物形象外,线条的处理上为了突出精神的不同要采取不同的表现手法。线条本身的平直舒展、短促顿挫都会表现出人物形象气质的不同。使用得当,会使得人物形象生动典型,但是也没有一种规定的标准,同样的线条在不同画家的处理方法中也会有新的特征出现。
(三)线描程式化的创新突破
中国人物画的线条还有姓名,例如:“吴带当风”“曹衣出水”等,每一个画家对对象的感受和表现的形式和艺术追求不同,产生的风格就不一样,久而久之就产生一套代表性的画法,演变成某种程式,不仅有特定的形式,还有相对应的内容。但是线条的风格要为内容服务,前人所留下的程式易于借鉴理解,但表现不同对象时不能程式化,而是要创造出新的样式风格。程式化只会窒息艺术和阻碍创造,要学会充分线的特征,创造新的程式。
(四)不同线条运用体现出各种形态和情趣
线条使用在人物画中特点众多,比如线的软硬疏密、重叠、长短、快慢等都可以表现出万物的形态,折叉股、锥画沙、屋漏痕等讲究使我们能感受到线的静谧飘逸、流动奔放、震颤残破等情趣。不仅有苍劲雄健和节奏强烈的特点,线条还有柔美纤秀和凝重古拙的特征。视觉上的张力给予中国人物画意象到位、造型优美、构图讲究的艺术特征。
四、总结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线条在中国人物画中的历史地位和在当代绘画中的作用,是中国画的基本构成因素,也是中国绘画的画面节奏和韵律。经历了历代中国画家的传承发展,线条在中国人物画中被赋予了特定的象征意义和深邃内涵。线条绘画一方面有 “吴带当风”等固定的模式,另一方面也有“锥画沙”“屋漏痕”等对人物画用线特征的新要求。这些用线看似简单,其实寓意深刻,有着精确的艺术效果。也可以说没有线条,画面中所构成的美感就很难形成生动气韵的中国人物画。
[1]张伟肖,许艳凤.线条在中国人物画中的写意性表达[J].大众文艺,2016(4):116.
[2]倪英英.论线条在中国人物画中的表现[D].山东师范大学,2014.
[3]孟红霞.试论中国人物画中的线条之美[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4):91-92.
[4]孙军良.线条在中国人物画中的作用[J].大众文艺,2010(9):27.
J212
A
刘培军(1963-),男,现为海南省琼台画院院长,国家二级美术师(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画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