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井冈山与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关系

2017-01-25黄惠运罗建清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红四军彭德怀苏区

□黄惠运 罗建清

(1.井冈山大学 人文学院,江西 吉安 343009;2.井冈山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吉安 343009)

论井冈山与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关系

□黄惠运1罗建清2

(1.井冈山大学 人文学院,江西 吉安 343009;2.井冈山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吉安 343009)

毛泽东在江西铜鼓领导发动湘赣边秋收起义并率领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奠定了井冈山与湘鄂赣革命根据地联系的基础;红五军上井冈山不仅增强了井冈山革命武装力量,而且加深了井冈山与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紧密联系;红五军编入红四军后守卫井冈山,有力配合了红四军主力的军事行动;红五军回到湘鄂赣边区,带回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成功经验,创建和发展了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中共中央的推荐和介绍,促进了井冈山与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联系;彭德怀、滕代远等红军将领既为恢复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作出了杰出贡献,又是创建和发展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主要领导人。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彭德怀;滕代远

关于井冈山与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联系,目前未见专门文章论述,只有少量论文作了间接提示。石仲泉在《湘鄂赣苏区的历史地位与苏区精神》[1]一文中指出,湘鄂赣苏区是党领导的秋收起义的最早地区之一,与毛泽东在井冈山开辟中国革命道路有着紧密的联系。夏远生撰文认为,湘鄂赣苏区和井冈山苏区、湘赣苏区等一起,实际上成为创建中央苏区、缔造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重要源头和坚实基础。[2]戴和君、涂开荣指出,毛泽东不仅指导湘鄂赣边建立党组织,培养革命骨干力量,指导工农运动,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而且他所创制的井冈山革命模式影响了湘鄂赣苏区的创建与发展,湘鄂赣苏区的革命斗争则支援了井冈山和中央苏区的创建与发展。[3]鉴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与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关系研究目前尚嫌欠缺,笔者试根据相关文献史料,专门就井冈山与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关系作一梳理与探讨,以重点揭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对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大力支援和重要影响,以及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一、毛泽东在江西铜鼓领导发动湘赣边秋收起义并率领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奠定了井冈山与湘鄂赣革命根据地联系的基础

江西的铜鼓是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县域。毛泽东在铜鼓发动湘赣边秋收起义时,湘鄂赣边区的工农武装和驻扎在修水的国民革命军是起义的主力,也是随毛泽东上井冈山的重要革命武装力量。罗荣桓元帅曾回忆说:“应该特别提到秋收起义中主要的一支部队,这就是毛泽东同志在湘、鄂、赣三省边境收集起来的部队。原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应为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是这支部队的骨干,其余的就是平江、浏阳的农民义勇军,萍乡的工人自卫队,通城、祟阳的农民自卫军,以及醴陵的起义农民。警卫团开始以江西省防军暂编第一师的名义,驻扎在修水县城。”[4]P118驻扎在修水一带的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因未赶上南昌起义,就地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湘鄂赣边区的农民和萍乡的工人也参加了湘赣边秋收起义,并跟随毛委员上了井冈山。

大革命时期,湘鄂赣边区党组织的建立及其领导的如火如荼的农民运动,为湘赣边秋收起义在江西修水、铜鼓和湖南平江、浏阳爆发奠定了坚实基础。1927年8月,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湖南平江、浏阳工农义勇队,湖北崇阳、通城农民自卫军及修水农民自卫军等集中于江西的修水、铜鼓,组建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何长工、杨立三等设计制作并率先升起了人民军队的第一面旗帜——“镰刀斧头”旗。1927年9月,毛泽东以中共中央特派员的身份,肩负中央的重托,从安源出发,赶赴铜鼓。1936年,毛泽东在陕北窑洞与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回忆到他此行在浏阳张家坊险遭团丁抓捕的经过。他说:“我跑到一个高地,下面是一个水塘,周围长满了很高的草,我在那里躲到日落……天近黄昏了,他们放弃了搜寻。我马上翻山越岭,彻夜赶路。”[5]P150

9月10日,在铜鼓的萧家祠大厅里,毛泽东以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书记身份召开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排长以上干部会议,部署湘赣边秋收起义。会上,毛泽东传达了中央八七会议精神、湖南省委秋收暴动计划和安源张家湾会议确定的具体军事部署等。9月11日晨,毛泽东在铜鼓县城大沙州检阅部队,宣布起义,号召大家拿起武器反对国民党反动派。随后,毛泽东亲自率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向浏阳白沙进军。由此,铜鼓作为湘赣边秋收起义策源地之一永载中国革命的史册。

由于临时收编的邱国轩团叛变,起义受挫。9月15日,毛泽东果断地率领三团从上坪转移,经上庄、界岭回师铜鼓,团部驻扎在铜鼓排埠万寿宫,等候一团前来会师。毛泽东在这里召开了紧急军事会议,研究部署了部队向湘南挺进的战略方案。9月17日,因不见一团赶来,毛泽东即率三团向浏阳文家市挺进。在文家市里仁学校召开的前委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坚决否定了师长余洒度“取浏阳直攻长沙”的错误主张,决定起义部队撤往湘南农村,由此开始向井冈山地区进军的征途,也搭建了井冈山与湘鄂赣革命根据地联系的桥梁。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起义部队与毛泽东率领的部队在宁冈龙市会师后,两支部队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王尔琢任参谋长,陈毅任教导大队大队长。朱毛两军会师不仅巩固和发展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而且直接影响和促进了湘鄂赣苏区的发展。苏区老干部苏兰春回忆说:“毛委员与朱军长的部队会师后成立了红四军,革命声威影响到湘鄂赣三省。”[6]P96红四军设立的赣西采运处加强了两块根据地的联系,两块根据地的人员往来、物资流通等更为紧密通达。因此,毛泽东在为中共湘赣边界“二大”起草的决议案中明确指出:“以宁冈为中心的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其意义绝不限于边界数县,这种割据在湘鄂赣三省工农暴动夺取三省政权的过程中是有很大的意义的。”[7]P52

二、红五军主力上井冈山不仅增强了井冈山革命武装力量,而且增进了井冈山与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紧密联系

红五军是从湘鄂赣苏区起家的。1928年3月16日,平江20余万农军在共产党员罗纳川等领导下直扑平江县城,“打乱了敌人围剿湘赣边区的部署,支援了井冈山的斗争”[8]P46。 1928年3月,中共湘鄂赣边特委书记郭亮被捕就义后,由滕代远继任特委书记。滕代远赴任前,湖南省委告诉他:驻防平江的国民革命军独立第五师第一团团部有党的组织,如果情况需要,可以组织暴动,成立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五军,以便与井冈山的工农革命军相配合。[8]P52

1928年7月,平江起义胜利后,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彭德怀任军长,滕代远任党代表,邓萍任参谋长。8月20日,湖南省委指示红五军避免与敌人主力作战,派一部向萍乡、安源游击,与赣西革命力量取得联系,“以与四军朱、毛相联结”[9]P46。在红五军军委和平江县委联席会议上,彭德怀提出率部上井冈山与朱毛红军汇合的主张。他说:“井冈山是黑暗中国的一颗明星,是湘鄂赣根据地和其他根据地的指路明灯。”[10]联席会议决定,按照中共湖南省委的指示精神尽快与朱毛红军会合,在最短期间内将平江、通城边界的割据局面造成,打通湘东,与赣西的朱毛红军联络。[11]P49

8月底,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红五军一部从平江黄金洞出发,沿着修水——铜鼓边境向井冈山前进。因叛徒告密,部队行至江西万载大桥时,突遭敌朱耀华两个团的袭击,部队伤亡较重,被迫折回平江、修水、铜鼓一带休整,并对部队进行整编,将原来的三个团整编为五个大队,分别由李玉华、黄公略、贺国中、雷振辉、李灿担任大队长,为再次上井冈山作准备。9月中旬,红五军运用“欲南先北”的战术,先向湖北通城、通山运动。10月,部队由通城向南回师,准备从修水直奔井冈山。部队行至江西修水台庄时,召开了红五军军委和平江、浏阳、修水、铜鼓等县委联席会议,决定正式成立中共湘鄂赣边区特委,滕代远、彭德怀、王首道等为常委,滕代远为书记。接着,红五军军委与湘鄂赣特委举行联席会议,决定将红五军主力与地方游击队合编为五个纵队,由黄公略带领一、二、三纵队在湘鄂赣边区的平江、浏阳、铜鼓、武宁、万载等地进行游击战争;彭德怀、滕代远率领四、五纵队800余人立即冲出敌人重围,到井冈山与红四军会合。

在一、二、三纵队掩护下,四、五纵队顺利向南行动。11月20日,彭德怀、滕代远率部占领江西万载县,随后召集军事和党务干部举行联席会议,决定红五军暂不返回平江,“直向赣南推进,与朱、毛取联络”[11]P39。关于这次会议的决定,1929年4月,红五军军长彭德怀在给中央的信中这样说:“后因湘粤赣大‘会剿’,为减少目标转移敌人视向计,决定盘旋游击。留一大部分在平浏、修平等处保全乡村割据,余经万载、莲花到井冈山与四军取得联络。”[12]P58会后,部队随即开进江西莲花县境,在莲花九都附近受到何长工、毕占云、夏炎、朱亦岳、张威等率领的红四军军部特务营、独立营和莲花县赤卫大队的迎接。12月11日,到达宁冈新城,同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四军会师。红四军、红五军的胜利会师,壮大了湘赣边界的革命武装力量,促进了井冈山和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三、红五军主力编入红四军守卫井冈山,有力配合了红四军主力的军事行动

红五军主力与红四军在井冈山会师,引起了蒋介石的警觉。他急忙调集湘赣两省敌军18个团约3万人的兵力,以湖南军阀何键为代总指挥、江西军阀金汉鼎为副总指挥,兵分五路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三次“会剿”。为了粉碎敌人的“会剿”,1929年1月4日,毛泽东主持召开柏露会议,制定了“围魏救赵”的反“会剿”方针,决定红四军与红五军合编,将红五军抵达井冈山的部队暂编为红四军第30团,彭德怀为红四军副军长兼第30团团长,滕代远为红四军副党代表兼第30团党代表;红四军主力向赣南进军,发展新的游击根据地;红五军(即红四军第30团)与红四军第32团留守井冈山。

彭德怀、滕代远坚决执行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但红五军部分官兵不同意留守井冈山。据彭德怀回忆:“讨论时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我们是来取联络的,任务已完成,应立即回湘鄂赣边区,传达‘六大’决议。如果我们长期留在井冈山,就会影响湘鄂赣边区的发展。一种意见是接受前委指示,保卫井冈山后方,使红四军主力安全脱离敌军包围,向白区发展。”“第一种意见是大多数,第二种意见是我和代远”。[13]彭德怀、滕代远做了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统一了红五军全体官兵的意见,一致决定坚守井冈山,掩护红四军主力突围。

红五军作为红四军编制的一部分守卫井冈山,不仅在军事上配合了“围魏救赵”方针的执行,而且还帮助红四军主力摆脱了因严重经济困难而造成的不利局面。“四军这时的困难,言之痛心,念之酸鼻,经济的困难,物资的缺乏(每日三分钱的伙食尚难接济,单衣无全套),有刻不容缓的须向外游击,但以赣西十数县之经济破产,都不愿意留守宁冈一带工作,后经前委多次讨论,乃决定第五军留守为宜,第四军即脱离宁冈向赣南进展……四军离宁冈两天,湘赣会剿军就将井冈山铁桶式的包围好了,五军与之激战四天,实因寡难敌众(我军只有步枪六百枝,敌约十八团),致被攻破。”[14]P241。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失守后,红五军突围南下追赶红四军主力。1929年4月,红五军与红四军在瑞金会合后不久,便决定红五军重返井冈山,恢复和发展湘鄂赣边区的革命斗争。红五军再上井冈山后,迅速实施了战略计划。据红五军军委向湖南省委报告:“五军拟留一个纵队和赤卫队集中在湘鄂赣边作盘旋式的游击,其余各纵队至湖南之桂东、桂阳、资兴、永兴与赣南之上犹、祟义、大庾一带发展组织,并与广东之仁化、南雄、韶关取联络,进一步与四军相呼应。”[14]P256这说明,红五军军委的战略意图是扩大和发展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紧密配合红四军主力开辟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四、红五军主力重返湘鄂赣边区,带回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成功经验,创建和发展了湘鄂赣革命根据地

曾经担任湘赣边界特委副书记的陈正人回忆,毛泽东充分认识到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对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意义与作用,“他认为井冈山地处湘赣两省边界,向前发展,一面可威胁江西赣江的下游,如吉安、南昌等地;另一方面可威胁到湖南的衡阳、长沙等地,可为夺取湘鄂赣三省政权创造条件。”[15]P21-22“但首先须建立罗霄山脉中段政权,因为那里条件很好,中段建立以后,还准备向北或南段发展,为夺取湘、赣、鄂三省政权作准备,也就是为夺取全国革命胜利作准备。”[15]P26-27

他开始摸索自己的盲品攻关套路。“平均每款酒只有大概11分钟,那我会规定自己必须每款酒都在8分钟内完成。我会看着时间,如果到点,我就必须跳到下一组题。这样每款酒的时间都缩短,最后你还有十几分钟剩。这跟跑步差不多,如果你定的目标是5公里,但可能你到4公里就跑不下去了,但如果你目标是8公里,那跑5公里就比较轻松了。”朱利安总结道,随后有点羞涩地笑着说:“我每次还是会超时。不过,可能写不完,但基本上也不会再超十几分钟了。”

平江起义胜利后,红五军和平江县苏维埃政府的成立,标志着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开始创建。1929年8月3日,湖南省委关于湘鄂赣边境目前工作的决议案指出,湘鄂赣红军可以采用“化整为零”的作战方式,到乡村分散游击,还可以集中一部分部队到非割据区域游击,一方面于经济上可得相当的补助,另一方面可以发动非割据地区的群众斗争,“如朱毛的行动由湘而赣而粤而闽,不必株守一隅”。[16]P93-948月18日,湘鄂赣边特委给湖南省委的工作报告写道:“宜春与莲花、萍乡、安福等县毗连,就地域论工作非常重要,因为宜春工作的发展,可以使此间各县革命势力,与井冈山、湘赣边特的组织取得联络,所以我们认为宜春工作亦须加紧注意。”[17]P108

湘鄂赣红军二、三纵队在万载与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的红五军一部取得联络后,在军事方面拟取积极向外发展的方针。于是,湘鄂赣边特委请求湖南省委指示红五军的指挥管辖问题,并提出“请介绍江西省委与我们发生关系”[17]P112。8月底,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红五军四、五纵队回到平江黄金洞,与黄公略率领的湘鄂赣边支队汇合,两军合编,仍称红五军,彭德怀任军长,黄公略任副军长,滕代远任党代表。9月25日,中共中央指示湖南省委:“彭德怀红军归赣委指导,同时与湘赣边、湘鄂赣边特委发生关系。”[18]P154由此,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党组织机构成为统一领导的整体,湘鄂赣边特委同时接受湘鄂赣三省委的指挥和领导,“特委在工作上受湖北省委之指挥,但同时须与湘赣省委发生密切关系,各种报告须同时送给湘赣省委各一份。”[19]P22

通过红五军的纽带传递,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学到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成功经验,在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建立农民武装,开展革命根据地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湘鄂赣革命根据地还汲取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士兵委员会的经验。在平江起义前夕,部队中也有士兵委员会,但负责人都从士兵中选任,因此工作中不免与官长发生矛盾和冲突。红五军“至与朱、毛取得联络时,才增加官长亦须当选为执委,但规定官长不得过三分之一,现在的意见要比以前融洽多了,关于违反纪律者须报告士委会决定交直接长官去执行”[11]P53。自此以后,红军官兵关系更为平等融洽,战斗力大为增强。

1929年冬,湘鄂赣的红色区域已扩展到十几个县,革命形势快速发展。湘鄂赣根据地的革命斗争得到井冈山根据地的有力支援。就拿战士们的疗伤来说。“每次作战,官兵受伤极多,没有好的军医和药品诊治,减低士兵的勇气(现有医院六个:井冈二个,平浏四个,而病伤兵在五、六百以上)”[20]P216。而井冈山根据地则在这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湘鄂赣地区作战中负伤的红军战士,有许多人都被送往井冈山的红军医院治疗。

1930年2月,因袁文才、王佐被错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失守。5月3日,彭德怀率领红五军第一、三、四纵队到达长寿街,与红五军第二纵队会合,李灿率领的第五纵队也来到长寿街会合,由此军威大振。5月5日,红五军从长寿街出发,攻打平江县城,6日将平江县城攻克。在县城休整两天后,彭德怀率领红五军第二、四、五纵队向修水进发,红五军第一、三纵队则游击到浏阳、铜鼓、万载边境。6月,湘东北的平江、浏阳,赣西北的修水、铜鼓、万载,以及鄂东南的大冶、阳新、通山、通城、崇阳等广大地区,除部分城镇外,都已成为红色区域。根据中央军委命令,湘鄂赣的主力红军红五军和红八军合编成红三军团,彭德怀任军团长,滕代远任政治委员,邓萍任总参谋长,袁国平任政治部主任。不久,湘鄂赣边部分地方红军编成第十六军,也归红三军团建制。7月12日至15日,平江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长寿街召开,红三军团派代表出席会议。7月下旬,红三军团攻占长沙后,成立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第一个省级苏维埃政府——湖南省苏维埃政府。

1930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将全国所有红色区域,划分为赣西南、湘鄂赣、赣东北、鄂豫皖、湘鄂边(即湘鄂西)、闽粤赣等特区,并要求各特区均成立中共特区委,以领导各特区的斗争。1931年3月,滕代远作为中共中央巡视员来到湘鄂赣根据地,在江西修水上衫召集湘东、湘北、鄂东、鄂南、赣北等特委负责人会议,宣布撤销中共湘委办事处,建立中共湘鄂赣特区委员会,以李宗白为书记,代行省委职权,统一领导湘鄂赣特区的工作。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将原先独立发展的鄂东、鄂南地区,除长江以北的黄梅、广济、蕲春、蕲水四县外,其余全部划归湘鄂赣特区。上衫会议首次明确了湘鄂赣苏区的范围,鄂东南苏区自此成为苏区湘鄂赣省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湘鄂赣苏区的范围北抵长江南岸,南至湘赣边区。7月,中共湘鄂赣省委正式成立,李宗白任省委书记。此时,湘鄂赣省已有20余县建立了党组织,党员发展到4万人。9月,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成立,赖汝樵任主席。在反对国民党军“清剿”、“围剿”的斗争中,湘鄂赣根据地得到进一步发展,地域扩展到湘东北、鄂东南、赣西北的广大地区,东西300公里,南北近500公里,人口300万左右,其中心地区包括湖南的平江、浏阳、湘阴(含今汩罗)、岳阳、临湘及长沙的一部分,湖北的阳新、通山、大冶、通城、崇阳及蒲圻、咸宁、鄂城、黄梅、广济、蕲春、浠水的一部分,江西的修水、铜鼓、万载、武宁、宜丰及瑞昌、宜春、奉新、高安、萍乡、靖安的一部分,共计20余县。游击区域扩展至湖南的醴陵,湖北的嘉鱼,江西的上高、安义、永修、德安、九江、分宜、清江等县部分地区。

五、中共中央的推荐和介绍,促进了井冈山与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联系

1928年3月10日,中共中央在致湘鄂赣三省委信中要求井冈山与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加强联系,充分发挥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在创建井冈山和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中的重要作用,信中明确指出:“湘东之醴、萍、茶、攸、酃与赣西南之遂川、宁冈、莲花诸县,在工作上应有一密切的联系。湘东特委与赣西南特委必须经常发生密切关系,如将来在这些地方的割据将会合时,临委可以决定此两特委合并归湖南指挥。至毛泽东的军队之分配,应看两特委之需要,由两特委共商调遣,不必专于死板的决定其驻在某地。”[21]P6指示信要求江西省委加紧各处割据局面的创造与扩大,加强与湘鄂赣苏区的联系,“对于南浔路的工作要特别的加紧,不要只专注意于赣西南的局面”[21]P36。3月27日,中央关于暴动问题致信湖南省委,介绍了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情况:“江西之西南各地,农民斗争也有很大的发展。不久以前,万安、遂川、宁冈等县均被农军及毛泽东部占据。现万安等城全已被朱培德的军队夺去,但乡村的斗争更加发展,敌军尚不敢出城清剿。”[22]P11-12

红四军主力撤离井冈山后,井冈山的革命斗争逐渐转入以永新为中心的湘赣革命根据地和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湘鄂赣苏区适时建立了与这两个革命根据地的联系,从而延续了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密切关系。1932年1月20日,中共苏区中央局致信湘鄂赣省委,要求湘鄂赣苏区配合中央苏区的革命斗争,应当向东南即是向袁水、樟树方向发展,扰乱敌人后方,配合中央苏区红军工农群众的行动来首先取得赣州、吉安两个城市。“在这一战争中要使湘鄂赣与湘赣苏区打成一片,使这些苏区(闽西、江西、湘赣、湘鄂赣)在短的时间之内,成为一大块的贯通的苏维埃政权区域,造成夺取江西首先胜利具体条件以实现这一胜利。”[23]P5-63月20日,湘鄂西中央分局给湘鄂赣省委的信中也指出:“湘鄂赣苏区的巩固与扩大问题。湘鄂赣省苏区以修铜万为中心,向南发展,与湘赣省打成一片,这个基本原则没有变更。”[24]P69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中央已经有了将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的计划,因而积极推动湘鄂赣苏区与中央苏区保持紧密联系。

六、彭德怀、滕代远等红军将领既为恢复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作出了杰出贡献,又是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

1930年8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一军团来到湘鄂赣边,与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的红三军团胜利会师,在浏阳永和市成立红一方面军。红一方面军的两个军团红一军团、红三军团都与井冈山和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有着紧密的联系,其中有成千上万的湘鄂赣子弟。红一军团的前身之一就是从修水、铜鼓、平江、浏阳走出的秋收起义部队;红三军团所属的红五军、红八军、红十六军均在湘鄂赣边成立,其中红五军一部还上了井冈山,不久又返回湘鄂赣边区,沟通了两块革命根据地的直接联系,许多红军官兵同时参加了创建发展井冈山和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彭德怀、滕代远既为恢复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作出了杰出贡献,又是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他们共同领导发动平江起义,创建了红五军和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又率领红五军一部上井冈山与毛泽东、朱德率领的红四军会师,参与了巩固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他们率部从井冈山返回湘鄂赣边区后,与黄公略率领的红五军一部会合,扩大了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武装力量,也促使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各项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回顾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与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关系,探讨两个根据地的创立和发展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彭德怀、滕代远的贡献是应给予充分肯定的。

除了彭德怀、滕代远之外,还有一批为井冈山和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作出重要贡献的红军将领,如何长工、余贲民、陈毅安、李灿、贺国中、邓萍等。以余贲民为例。毛泽东发动湘赣边秋收起义时,余贲民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副师长。邱国轩团叛变后,余贲民立即赶赴前线集结被打散的部队退向修水,并派人将情况报告毛泽东,还亲自率部赶赴文家市与兄弟部队会合。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后,他积极协助毛泽东进行三湾改编,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副团长。后受毛泽东委派,负责部队的后勤工作,兼任工农革命军被服厂厂长,千方百计地解决部队的粮食和战士们急需的冬衣问题。1928年5月,被任命为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财政部长,不久调任红军后方医院院长。1930年7月,余贲民奉命回到湘鄂边区开展武装斗争,任湘鄂赣红军军政学校校长,为党和红军培养了300余名优秀军政干部。1932年,余贲民调任湘鄂赣省委军事部长,负责领导地方武装的建设和作战。是年12月,余贲民为掩护湘鄂赣省委机关和区乡干部2000余人从省委驻地小源向浏阳方向转移,不幸中弹牺牲。

综上所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成功经验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提供了思想启示和实践指导,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则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力物力支援。两块革命根据地相互呼应支援,共同进步发展,共同铸造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杰出贡献。

[1]石仲泉.湘鄂赣苏区的历史地位与苏区精神[J].党史文苑,2010(10).

[2]夏远生.论湘鄂赣苏区的创建发展和历史地位[J].苏区研究,2015(2).

[3]戴和君,涂开荣.毛泽东与湘鄂赣苏区[J].党史文苑,2013(3).

[4]罗荣桓.秋收起义与我军初创时期[A].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册[Z].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

[5]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一[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6]苏兰春.回忆宁冈的革命斗争[A].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册[Z].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

[7]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A].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中共平江县委党史办.中国共产党平江历史(1921—2003)[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

[9]湖南省委致平江特委的信[A].中共江西省委党史委.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与各地的联系[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10]黄克诚.丹心昭日月 刚正垂千秋——悼念我党我国和我军杰出的领导人彭德怀同志[N].人民日报,1979—01—03

[11]滕代远向湖南省委的报告[A].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文献资料:第一辑[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2]彭德怀给中央的信[A].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文献资料:第一辑[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3]滕久昕.平江起义后的滕代远[J].党史文苑,2014(5).

[14]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军委给湖南省委的报告[A].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文献资料:第一辑[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5]陈正人.创立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的斗争[A].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册[Z].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

[16]湖南省委关于湘鄂赣边境目前工作的决议案[A].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文献资料:第一辑[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7]湘鄂赣边特委给湖南省委的工作报告[A].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文献资料:第一辑[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8]中央给湖南省委的指示信[A].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文献资料第一辑[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9]湘鄂赣边特委工作大纲[A].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文献资料:第一辑[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0]湖南省委巡视员蒋长卿巡视湘鄂赣边境的报告[A].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文献资料第一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1]中央致湘鄂赣三省委信[A].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文献资料:第一辑[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2]中央关于暴动问题致湖南省委的信[A].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文献资料:第一辑[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3]苏区中央局致湘鄂赣省委的信[A].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文献资料:第一辑[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4]湘鄂西中央分局给湘鄂赣省委的信[A].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文献资料:第一辑[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责任编辑:姚金果)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inggangshan and the Hunan-Hubei-Jiangxi Revolutionary Base

HUANG Hui-yun LUO Jian-qing

(1.SchoolofHumanities,JinggangshanUniversity,Ji’an,Jiangxi343009; 2.SchoolofMarxism,JinggangshanUniversity,Ji’an,Jiangxi343009;China)

Mao Zedong launched the Hunan-Jiangxi Border Area Autumn Harvest Uprising in Tonggu of Jiangxi Province,laying a foundation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inggangshan and the Hunan-Hubei-Jiangxi Revolutionary Base;the joining-in of the Fifth Red Army not only increased the revolutionary armed force of Jinggangshan,but also deepened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Jinggangshan and the Hunan-Hubei-Jiangxi Revolutionary Base;the Fifth Red Army defended Jinggangshan after being reorganized into the Fourth Red Army,powerfully cooperated with the military action of the main force of the Fourth Red Army;the Fifth Red Army returned back to the border area of Hunan,Hubei and Jiangxi with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of Jinggangshan Revolutionary Base,created and developed the Hunan-Hubei-Jiangxi Revolutionary Base;the recommendation and introduction by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promo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inggangshan and the Hunan-Hubei-Jiangxi Revolutionary Base;some military officers of the Red Army,like Peng Dehuai and Teng Daiyuan,not only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rest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Jinggangshan Revolutionary Base,but also were the main leaders who created and developed the Hunan-Hubei-Jiangxi Revolutionary Base.

Jinggangshan Revolutionary Base;Hunan-Hubei-Jiangxi Revolutionary Base;Peng Dehuai;Teng Daiyuan

2017-01-02

黄惠运(1962—),男,江西吉安人,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井冈山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史、苏区史;罗建清(1967—),男,江西遂川人,井冈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

本文系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井冈山、中央苏区时期共产党人的人情观研究”(项目编号:11DJ12)的阶段性成果。

D231

A

1674-0599(2017)02-0037-08

猜你喜欢

红四军彭德怀苏区
历史上的三支“红四军”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苏区人家
苏区创业致富人
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旧址
任弼时与湘赣苏区的“肃反”
新泉整训与红军早期的党和军队建设
彭德怀咬文嚼字
彭德怀的军事秘书谈彭德怀
彭德怀与麦克阿瑟的三次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