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新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017-01-25马立党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大众化传统媒体马克思主义

□马立党

(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 马克思主义理论系,陕西 西安 710068)

运用新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立党

(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 马克思主义理论系,陕西 西安 710068)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新媒体的发展及其应用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了空前的机遇和挑战。当今时代,掌控不了新媒体就掌握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向。新媒体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了更新思想观念、拓展方法手段、提升效益效能等机遇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巩固的威胁、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消解、网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监管困难等挑战。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不断深化对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其应对策略的认识与研究。

新媒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遇;挑战;对策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与核心是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主导权、话语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运用新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党的诸多重要会议诸如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等都直接或间接地论及运用新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问题。信息时代以互联网、手机、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了空前的机遇和挑战。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他还指出,当今时代“政治工作过不了网络关就过不了时代关”。[1]P124进而言之,当今时代,掌控不了新媒体也就掌握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向,也就不能为实现党和国家发展奋斗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和力量保证。作为新技术代表、社会思潮集散地、时代宠儿的新媒体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了哪些机遇和挑战,该如何应对?这些问题既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又是思想认识的问题,既是实践问题又是理论问题,对于问题的回答与应对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需要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深化研究。

一、新媒体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的机遇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通过宣传教育等活动使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具体化、普及化,实现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群众与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互动过程。媒体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今时代进入到了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和支撑的新媒体时代。一般而言,新媒体指所有与传统媒体相比较,在技术、运营、产品、服务等商业模式上有相当创新的媒体平台和机构。[2]P8广义的新媒体在外延上包括三类:一是新媒体平台,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二是新媒体形式,包括BBS、播客、维客、论坛社区、微博、微信等原生的媒介;三是新媒体形态,包括网络电视、网络报纸、网络杂志、手机报、手机电视等。狭义的新媒体主要指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相对应的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媒体。新媒体对人类社会发展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机遇。

(一)助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观念的解放与更新

新媒体代表着人类科技、生活、交往的新思维、新方式、新工具、新能力,它的发展及其应用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而言不仅意味着媒介形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带来了人们思想理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以及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等的一系列深层的、累积的、互动的、裂变式的反应与变化。人类的科技史、思想史以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史均表明,新工具、新媒体的发展既来自新思想的破晓与引领,反过来也催生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与改变,进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变迁与进步。马克思曾指出,媒体“它无所不及、无所不在、无所不知。自由报刊是观念的世界,它不断地从现实世界中涌出,又作为越来越丰富的精神唤起新的生机,流回现实世界”[3]P179。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媒体与人类精神生活的交互影响以及对人们思想观念解放带来的深刻影响。新媒体是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也是社会关系变化、社会意识鼎新的独特力量。信息网络时代,蓬勃发展、广泛应用的新媒体呼唤、逼迫、催生着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与解放,这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来说是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的绝好机遇、最大机遇。

(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法与手段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互联网、手机、微博、微信等作为新科技、新媒体、新工具的代表,它们“一方面既承担着大众传媒的功能,另一方面也为海量信息内容的传播提供新的空间和途径。”[2]P12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有着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它的发展与应用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插上了信息化的翅膀,增添了如虎添翼的威力。以互联网新媒体为例,近些年中央各大主流媒体纷纷创建自己的网站并致力于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强大影响的知名品牌,诸如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光明网、求是网等一批知名网站;党、政、学、研、军、社等机构也纷纷建立了相关网站,诸如有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人大新闻、马克思主义研究网、中国理论网等等;一些经典文库、马克思主义数据库网站诸如“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国际马克思主义文库”“中国革命历史文献”“理论数据库”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上述这些网站以开放的平台、精心的设计、丰富的内容、多媒体的呈现为信息网络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提供了性能优越、功能强大的新平台、新手段、新工具。以手机新媒体为例,近些年智能手机推出了一种贴近大众、方便大众的信息工具——手机报,依托此工具用户可以设置“理论先行”“天下大事”“时政传递”等栏目将党的创新理论内容融入其中,方便人们浏览、阅读、共享相应的理论成果,正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传播的有力帮手。

(三)提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阵地

互联网、手机、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以其强大的功能、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聚集了来自草根阶层、社会精英、广大学生、党政军群等阶层、行业、职业的无数网民。互联网、手机、微博、微信日益成为各种理论、思潮、言论的传播源、集散地、发酵池。在一定意义上讲,微博、微信就是网络中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人们通向自由王国的新路,人类个体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这里得到了实现。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日均上网3.8小时,10~39岁群体占网民总数的74.7%。[4]可见,新形势下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交往不可或缺的重要平台,成为意识形态争夺较量的主战场,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阵地。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正视这个事实,加大力量投入,尽快掌握这个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不能被边缘化了。”[5]P106因此,新时代积极运用新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对引领社会思潮、占领新媒体舆论阵地进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党的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具有十分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四)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传统媒体一般是单向的、线性的、平面的,而新媒体则是多维的、立体的、交互的。新媒体是多媒体,在传播内容上融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影像等为一体,兼有视、听、读、传、载、享、玩等功能,具有更智能、更生动、更形象、虚拟性、个性化、可互动的特点和优势,这些都使得新媒体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中具有不可比拟的影响力、亲和力、感召力。比如新媒体的交互性特点可以拉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者和受众者之间的距离,有助于克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线性、固化、单向度的传播模式局限,构建起“我的媒体我做主”“你的媒体我参与”“人人都是读者、人人都是作者”的多维、互动、平等、公共交流模式,极大地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创新理论在人民群众、广大网民中的吸引力、感召力、影响力。在庆祝建党90周年活动中,由中宣部、中央外宣办、中央文明办等100家网站共同举办的网上系列庆祝活动,“用稿490万篇、图片210万张、音视频报道12万余条,专题页面总访问量达40亿人次,有近4亿人次通过博客、微博客、论坛等互动平台向党寄语祝福”[6],有效发挥了网络媒体的优势,扩大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在纪念中国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活动中,中央各主流媒体的新闻网站和商业网站的论坛与社区、网络移动传媒等积极参与其中,讲述“党的故事”“中国故事”,宣传“党的理论”“党的主张”,颂扬“抗战精神”“长征精神”,激发了通过新媒体学习、传播、交流、研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创新理论的兴趣和热情。此外,实践中一些地方探索推出的手机课堂、手机党校、微课堂、红色故事等举措,极大地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创新理论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五)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益和效能

马克思曾指出,“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市场并建立殖民地,而印刷术则成为新教的工具,总的说来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杠杆。”[7]P338作为新科技产物、新工具代表的新媒体具有强大的功能,它的发展与应用极大地提升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的效益和效能。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网站、经典文献数据库、手机报等以其网络化、数字化、快捷性、高效性、可复用性等的强大功能,超越时空限制实现实时互动交流、海量信息共享与下载,极大地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宣传、教育、传播、武装的效果,降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工作的成本,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工作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政治效益。党的十七大召开后,人民网和北京市教工委邀请成思危等十几位专家学者利用互联网开设解读十七大精神的网络远程课程,直接或间接参加上课的学生超过了100万人,有效实现了“首都百万大学生同上一堂课”的壮举。[2]P13一些官方支持、学术机构创办的网站比如马克思主义研究网、中国社会科学网、马克思主义学习网、中国干部学习网以及马克思主义类杂志期刊的手机版、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提供了丰富的可浏览、可转载、可下载、可交流、可复制的电子化、数字化学习研究资料,克服了传统媒体传播渠道窄、资金来源单一、针对性不强、使用不方便等弊端,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效率大幅提高、成本极大降低。

总之,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着前所未有、不可估量的新机遇,新媒体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的最大机遇就是创新的机遇、发展的机遇,新媒体发展浩浩荡荡,运用新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前景无限。

二、新媒体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的挑战

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新媒体的发展及其应用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了空前的挑战。

(一)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巩固带来了威胁

互联网、手机、微博、微信等作为新质生产力、新工具的代表,目前国人对其认识程度、驾驭能力远远不足。网络、手机、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发展与应用在极大地解放人们思想观念、丰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方法手段的同时,也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的巩固造成了极大冲击和威胁。美军《国防部新闻》刊文指出:进入21世纪,作战指挥官会发现,无论履行什么使命,他们都必须了解网络正在发生什么,何处会有风险,网络的结构和活动将对自己履行使命的能力产生什么影响。[8]美国一家媒体断言:“许多人错以为语言对付不了原子弹,但历史记录显示,在关键的历史关头,语言比任何先进武器的威力都强大,因为语言可以使武器变得无用。”[8]开放、自由、复杂、隐匿等特点使得新媒体更易容纳形形色色的网民和思潮,新媒体世界中多元多变多样的思想文化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相互争夺。一些新媒体的传播平台成为发泄不满情绪、散布不良言论的渠道,一些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创新理论的声音和正能量的东西往往得不到彰显甚至遭到嘲笑、侮蔑、围攻。西方敌对势力的媒体、媒体人和国内一些所谓的公知、大V通常勾结起来,竭尽渗透、攻击、诋毁、散布谣言之能事,对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造成了极大危险和危害。与革命时期军事战场上的真刀真枪相比,和平时期新媒体环境下的意识形态斗争虽不“杀人”但却“诛心”。心若被诛,则思想的长城不保、物质的长城不攻自破,前苏联就是例子。由此可见,通过新媒体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党的创新理论、引领思潮、武装头脑,捍卫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的确是一项远比革命战争年代坚守阵地、攻占城池更为艰巨复杂的挑战,特别是在西方某些国家在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占据优势、掌握霸权的情况下,这一挑战显得尤为严峻、更有威胁。

(二)对马克思主义话语权造成了极大的消解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从另一个角度审视,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与诸多思潮竞争争夺中逐渐确立、巩固、扩大话语权的过程。人类历史上每一次传媒工具的变革都会带来一次话语权的转移。互联网的技术结构——无中心的网状结构决定了它内在的去中心化特质,即对话语权的解构性倾向。“网络话语的解构功能显于结构功能,大量流行的网络话语,都是以颠覆传统政治语言或是社会语言为初衷的”。[9]P346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驱动下,信息传播由传统媒体的“主导受众型”变成了新媒体的“受众主导型”。新媒体时代一个人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对“任何人”进行传播,进而轻易地突破传统媒体的话语权壁垒,实现“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麦克风”和新媒体世界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加之,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是资本和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市场经济条件下它的活动触角更多的是指向利润与利益,而传统媒体则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意识形态使命。因此在思想多元多样多变、文化交融交流交锋的情势下,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差异性、多样性、选择性日益增强,新媒体的“去中心化”“碎片化”“个性化”“娱乐化”剧烈冲击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于权威、统一、核心、武装的本质要求,运用新媒体增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面临的挑战是现实的、尖锐的、长期的。

(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创新理论的科学性、严肃性造成冲击

新媒体在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快捷性、时效性、通俗性、个性化的同时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创新理论的科学性、严肃性、系统性等造成了消极影响。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科学的、先进的、严肃的理论体系和具有指导性、政治性、权威性的主流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通俗化不等于庸俗化、具体化不等于碎片化、生活化不等于娱乐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是理论武装群众和群众掌握理论而不是理论误导群众和群众消遣理论。现实中一些政府网站、政府微博和理论学习网站存在着“僵尸化”的问题,有些新闻网站、学习网站、商业网站、社交网站发布背离主题的健康养生知识以及吸引眼球的娱乐信息。现实中网民们受负面报道等因素影响,往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创新理论的网络宣传、网络学习不感兴趣甚至还存在着消遣、抵触、污蔑的现象,论坛中“路过”“灌水”“我顶”“打酱油”等网络流行语反映的是网民不严肃、不认真、不关心、无所谓的态度,这种即兴、感性、随性、非系统、不严肃的网络态度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于理性、严肃、认真、负责、系统的本质要求具有内在的冲突。特别是“网络民粹主义”打着爱国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旗号,实际上表达的是非理性的狭隘的族群主义和个人主义,具有极强的蛊惑性、煽动性,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要求和目的初衷,对网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造成了严峻挑战。

(四)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主体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挑战

客观地讲,当前国人对新媒体的认识以及应用还很初步,对如何运用新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更是知之不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对信息化、网络化研究不够,存在不适应、不合拍问题。”[1]P124他指出,“应该承认,对国际话语权的掌握和运用,我们总的是生手,在很多场合还是人云亦云,甚至存在舍己云人现象”,“要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的作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述好中国特色”[5]P110,强调“要解决好‘本领恐慌’问题,真正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5]P106。目前运用新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懂技术的往往不懂马列、懂马列的往往不懂技术,既精通马列又精通新媒体技术的人才相当匮乏。延安时期和建国前夕,毛泽东曾讲到过共产党人的本领恐慌问题。客观讲,新形势下在运用新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问题上,我们也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本领恐慌的问题和能力不足的危险,诸如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与年轻人存在网络代差,对新媒体“过敏”而不敢用、不会用,出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批评的马克思主义在一些领域“失踪”“失声”“失语”的问题。这些现象与问题与中国共产党人勇于创新的品质、引领时代发展的使命是不匹配、不适应的。

(五)对网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监督管理造成了新困难

保罗·利文森指出:“在新一轮信息时代来临时,权力结构将面临巨变,数字时代打破了中央集权形式,个人的角色因而变得更重要”。[10]P10传统媒体时代,党和政府还可以成为信息传播的“守门人”“把关人”。针对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态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际国内、线上线下、虚拟现实、体制外体制内等界限愈益模糊,构成了越来越复杂的大舆论场,更具有自发性、突发性、公开性、多元性、冲突性、匿名性、无界性、难控性等特点。”[11]信息网络时代新媒体自由、开放、匿名、复杂的特点使得党和政府掌控媒体权力的边界受到压缩、监管能力受到削弱,监管难度随之增大。新媒体空间既有马克思主义和党的创新理论的传播也有西方思潮文化的渗透,既有科学理论的宣扬也有反动言论的散布,既有学者的理论宣传与坚守也有名人及其粉丝的娱乐炒作与追随,既有近在身边的圈内朋友还有远在异国的敌对势力等等。总之,新媒体世界很多东西被搞得真假难辨,甚至与你交流对话的一方是男是女、是朋友是敌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等都很难搞清楚。在一些网站惟利是图、一些群众具有严重从众心理的情况下,一些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潮言论甚嚣尘上,影响恶劣。然而,在网络世界处于西强我弱的态势下,在网络监管经验不足和相关制度法规还不完善的情况下,我们对新媒体的监管还显得力不从心,在解决网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遇到的问题上办法不多。

总之,新媒体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的挑战是空前的、长期的,运用新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遇到的最大挑战是对挑战的无知与恐惧。运用新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并存的、交织的,应对得好挑战就是机遇,应对得不好机遇就变成了挑战。

三、新形势下运用新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策建议

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及其广泛应用对人们的生活与交往带来了全面、深刻、复杂的影响。新形势下运用新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理论为指导,深化认识、把握规律,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前瞻意识、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搞好相关建设与工作。

(一)深化对新媒体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地位作用和特点规律的认识与研究

要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史、科学技术发展史三者相结合的角度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传播与媒体作用关系的全面深入认识,搞清楚不同媒体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和大众化实践究竟意味着什么,有何影响、有何启示、有何规律?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本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规律的高度认识新媒体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和意义。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指导,深化对互联网、手机、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影响的全面认识与客观评估。要全面客观认识新媒体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近期影响和长远影响、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利弊何在等问题,做出理性的而非感性的、客观的而非主观的认识。新媒体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的最大机遇就是创新发展的机遇、最大挑战就是对挑战的恐惧和对机遇的麻木。目前在思想认识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对新媒体给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不能做出全面、客观、科学的认识与评估。这要求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理论为指导深化认识与研究。

(二)确立运用新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正确理念、方法、原则、态度

在理念方面,要认识到网络、手机、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媒介,不能仅仅看重其工具性的一面而忽视其价值性的另一面。要认识到新媒体独特的技术结构和强大的功能作用使得其已经超越了传统媒体的属性和功能,对当代世界和当今中国产生了全方位的革命和颠覆性的影响。要认识到新媒体境遇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象——人民群众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人民变成了网民,随之民情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就上了网”[12]。民意不可违,网民的思想与言论就必须受到足够的重视。要认识到运用新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决不仅仅是技术性、操作性的事务或工作,而且是思想的、理论的、政治的综合性课题。在方法上,要采取辩证的方法、系统的方法、比较的方法以及传播学、心理学等方法,深化对运用新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认识。在原则上,要坚持正确的立场原则,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大众性和先进性的统一、新媒体工具性和价值性的统一等等。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13]P11恩格斯指出,“……我们不知道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够强制处在健康清醒状态的每一个人接受某种思想。”[14]P91因此在运用新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过程中,特别要抓住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抓住事物的根本”和“人的根本”,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让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创新理论有更多认同感;特别要强调坚持尊重多样化和弘扬主旋律的统一,处理好一元化指导与多样化发展的关系、加强领导与发扬民主的关系、占领和引领的关系。在态度上,要辩证看待新媒体的作用与影响,决不能将新媒体视为洪水猛兽而加以拒绝、限制、排斥进而失去了创新发展的机遇,与其无法阻挡、不能限制还不如学会“与狼共舞”,站在技术、理念、道德的制高点上掌握之、占领之、引领之,使新媒体成为理论武装群众、理论指导群众实践的利器与助手。

(三)运用新媒体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网络体系构建、宣传、推广和监管

毛泽东指出,“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15]P15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以及用科学理论武装的实践力量去推动、去实现,实践发展中的困惑和难题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创新理论的思想武器来解答、来破解。客观讲,新媒体时代人民群众和广大网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创新理论是有着较大的现实的理论需求的。然而,现实中的问题主要是:现有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体系建设不完善,有些学习网站、理论网站过于专业化从而导致受众面较窄、影响力有限,作为非专业人士的网民一般知之甚少、利用较少;有些网络媒体商业化、社交化气息过重,名不副实,没有担负起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应有职责和使命。据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当前国人用手机上网最经常干的五件事是:即时通讯、看新闻、搜索相关信息、听音乐、看视频。学习网站和网络学习尚未在我国网民的网络应用中排在前列。可见,运用新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还需要下很大的力气去做好。新形势下运用新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是必须加强、改进、完善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网站体系建设。要整合媒体资源与用户资源,构建定位准确、特色鲜明、功能强大、影响广泛的网站媒体品牌。各媒体要从设计到内容、资源到服务、作用到功能、新度广度深度实用度等方面增强其吸引力、扩大其影响力,使网站、论坛、社区、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人民群众和人民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得力帮手。二是加强对学习网站、理论网站、新闻网站等媒体建设的支持与激励。要对这些网站加强扶持与支持、宣传与推广,扩大其影响力、知名度,吸引更多网民和用户成为这些网站的粉丝,成为运用新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稳定、可靠力量。三是加强对新媒体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创新理论的管理与监督。对僵尸化的网站、新媒体平台要进行清理整顿;对“挂羊头卖狗肉”的媒体要加强规范化治理;对传播散布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的思潮和言论的媒体要进行打击惩处;对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党的创新理论、弘扬正能量的媒体要进行奖励激励。

(四)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的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

西方传播学大师马歇尔·麦克卢汉指出,“没有一种媒介具有孤立的意义和存在,任何一种媒介只有在与其他媒介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自己的意义与存在”[16]P56。这一观点揭示出媒介融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是相对而言的,新媒体时代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体退出了历史舞台,没有用武之地或不再重要了。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都有着彼此不可替代的功能和相对优势,不同媒体各有其支持群体、受众群体。比如传统媒体报纸,其“以内容为王”的理念、易于管控的特点、理论上的深度等是新媒体所没有的。现实中新旧媒体呈现并存、竞争、交融的态势。因此,运用新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重要路向就是实现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相互补益、融合发展。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互补益方面:新兴媒体要借鉴传统媒体“内容为王”的理念,把传播丰富、精彩、有益的内容作为新兴媒体生存之本和价值链的源头,克服新兴媒体消费化、娱乐化、快餐化、庸俗化等的弊端。传统媒体要发挥其品牌资源、专业队伍等方面的优势,将自己的触角延伸到新媒体空间从而使自己更强大、更具吸引力。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对接融合发展方面,传统媒体要借助新媒体技术加快改造升级,比如报刊纸媒要加快向数字化、网络化、网站化、站群化发展,依托微博微信客户端、公众号有选择、有针对性地推送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方面的好文章、新成果,以更好地拓展自己的价值和影响力;要尊重新兴媒体的运行规律和传统媒体的运用规律,发挥好新兴媒体的平台优势和用户优势,发挥好传统媒体的内容资源优势,让马克思主义传播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中,打造出一条完整的传播价值链[2]P17,构建起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立体化、全方位、全天候新格局。

(五)造就运用新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古往今来,人才都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网络空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念好了人才经,才能事半功倍”[12]。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严峻挑战和突出问题是相关人才的匮乏。现实中懂技术的往往不懂马列,懂马列的却不太懂技术,既懂马列又懂技术还懂新闻的更是少之又少,这就是信息时代运用新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面临的人才匮乏和本领恐慌问题,这一问题严重制约了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效和威力。运用新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既有专业性、技术性又有综合性、创新性的要求。破解运用新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人才匮乏难题,根本的是要造就一批政治素质和业务本领过硬、能够紧跟信息科技发展前沿、具备较强研发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队伍。从长远看,必须从国家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诸方面加强规划,完善新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信息技术与管理等专业设置,培养适应新媒体时代要求、有志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事业的专业性、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从近期和中期看,主要是根据实际情况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强相关培训,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员的方向,要加强对其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媒体技能和素养的培训,鼓励、引导、培养、支持其成为新媒体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排头兵”;另一个是新媒体从业人员的方向,要对其开展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和理论,党的政策、法规和理论,新闻学专业知识和理论等方面的培训,发挥其运用新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中坚作用。

(六)建立健全运用新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

毛泽东曾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了联系,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所掌握了。”[15]P1515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人民的理论、人民的武器。作为科学理论的马克思主义不回避、不排斥作为新科技、新工具代表的新媒体。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和当代中国的具体实践有效结合并发生巨大作用,不是天然生成的,而是需要一定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支持与保障。信息时代运用新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项基础性、根本性工作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象)、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客体)、新媒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介体)之间搭建起机制化地发生作用、相互联系的桥梁,即构建运用新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常态化、规范化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为此,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贯彻尊重规律、实事求是、创新发展、问题导向、科学管用的原则,从以下方面加以努力。一是建立健全适应新媒体发展要求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体系;二是建立健全运用新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评估体系,三是构建运用新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激励机制;四是完善运用新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监管机制;五是完善运用新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保障机制;六是完善运用新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相关政策法规。

总之,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空前的、复杂的,也是动态的、变化的。在这一情势下运用新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可慌了阵脚、失了章法,而要努力做到:既要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抓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的核心与实质——增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与话语权,又要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立足实际未雨绸缪、积极担当创新施策,以求得最佳的效益和长远的发展。

[1]习近平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选编(二)[Z].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5.

[2]周小华.基于新媒体技术的马克思主义传播[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6年8月)[EB/OL]:http://www.cnnic.net.cn.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6]王晨在庆祝建党90周年互联网宣传报道表彰仪式上的讲话[EB/OL].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387/15466931.html,2011-08-20.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沈晓泓.在互联网的主战场上掌控舆论制胜权[J].军事记者,2015(3).

[9]张再兴.网络思想政治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10]冯广超.数字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1]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正确方向 创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N].人民日报,2016-02-20.

[12]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26.

[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5]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6]〔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责任编辑:朱文鸿)

To Apply New Media in Popularizing Marxism

MA Li-dang

(DepartmentofMarxistTheories,PLAXi’anInstituteofPolitics,Xi’an,Shaanxi710068,China)

To promote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continuously is an important issue relating to the prospect and fate of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new media brings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Nowadays,if we cannot control the new media,we won’t master the direction of popularizing Marxism.The new media brings to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opportunities such as updating ideas,expanding methods and improving benefits,and challenges such as threats to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of socialism,deconstruction of Marxist discourse power,difficulties in supervision of online communication.We should,based on the standpoint,view and methodology of Marxism,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and research in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as well as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new media;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opportunity;challenge;countermeasure

2017-01-26

马立党(1977—),陕西武功人,博士,西安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系政治学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

本文系中央编译局2015年度委托课题“运用新媒体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课题编号:15SQWT12)的阶段性成果。

D61

A

1674-0599(2017)02-0020-09

猜你喜欢

大众化传统媒体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陆地冰壶运动大众化推广的研究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客体关系的特点与当代启示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延安戏曲改革研究:大众化视角下的回顾与反思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传统媒体创新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