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打造内陆开放高地若干问题的思考

2017-01-25汪萌萌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内陆高地河南省

汪萌萌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经济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02)

2016年,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十次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要把河南打造成为内陆开放高地,这一战略部署不仅可以激发河南省全面发展的动力活力,服务于河南经济强省的建设,也是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举措[1]。

一、河南省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重要意义

1.是补齐自身短板,深挖发展潜力的必然选择。河南自古作为中部的人口及农业大省,受历史和地理因素的影响,开放型经济发展一直相对滞后。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可以弥补自身短板。第一,可以更大限度地发掘河南省人力资源优势的潜力,帮助吸收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第二,可以加速生产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实现技术、人才、资本、管理经验和优惠政策的高度集聚,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第三,信息化建设需要更高层次的开放来实现以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为代表的关键科学技术的应用及推广,开放高地的建设必将会推动以“互联网+”为核心理念的新业态、新模式的蓬勃发展,成为助力河南省跨越式发展的新动力。

2.是促进产业升级,打造比较优势的迫切需要。当前,要解决好发展方式转变滞后、经济结构调整不到位的难题,必须扩大开放水平。内陆开放高地将凭借政府政策支持、基础设施完善、生产要素聚集等优势,通过着力促进国内国际要素的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提高相关产业的生产率水平,从而推动产业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转移。通过加快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积极打造与周边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合作交流平台,共同构建连接亚洲各区域以及亚欧非之间的基础交通和生活设施网络。推进公路铁路水路及航空多式联运,有利于河南省发挥市场规模、人力资源、区位交通、发展载体、产业配套等优势,升级传统的比较优势,创造新的比较优势,助力早日实现“买全球,卖全球”的商业发展新格局。

3.是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潜在需求的重大举措。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战略目标的提出体现了河南省委省政府对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发展趋势的精准把握:谁抢占了开放的制高点,谁就抓住了疏通引导生产要素流动和抢占中央政策倾斜的关键力量。一方面,内陆开放高地的建设可以加快推进河南省航空、铁路建设,深挖主要城市的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地区间政府部门合作,统筹推进海陆空三条经济大通道的建设。以中欧班列(郑州)为媒介,深化河南省与中东欧的贸易合作,把郑州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的内陆交通大枢纽,提高供给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内陆开放高地这个战略平台,资本、人才、科技创新能力、管理经验等生产要素将迅速汇集发酵,不同观念的碰撞,新科技、新经济、新业态层出不穷,全球优质产品通过开放平台载体大进大出,势必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市场主体不断升级变化的投资与消费需求。

4.是拓展创新空间,增强发展动力的战略选择。创新作为党中央国务院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首,突出体现了我国运用国家力量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决心和对发展机遇审时度势的精准把握。河南省着力打通国内外各种创新性生产要素双向流动的经脉,推动制度、人才、创新要素聚集流动,成为中原腹地的科技创新资源集聚高地。河南省以开放政策为指导,以航空港、自贸区等开放平台载体为支撑,全面统筹国内外两大资源,大量引资、引智、引技,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深度开发传统市场,积极开拓新兴市场,给“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广阔的成长空间。加强与创新强国强省的交流合作,鼓励人才走出去和走回来,疏通产学研的转化通道,积极建设人才集聚高地,建成统一开放的技术交易市场,集聚并用好国际国内创新资源,加快形成多领域、全方位的大合作格局,这必将增强河南省经济发展动力的后劲。

二、河南省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制约因素

1.开放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第一,开放型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建设进程缓慢,不能及时对接国内外经济主体的需求,行政审批、商事制度等改革不够深入,群众和企业办事难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第二,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基础民生领域向社会资本开放力度不够,国有资本垄断致使其发展与市场经济严重脱节,管理体制臃肿,无法适应河南省内陆开放经济和人民的发展需求。第三,财政、金融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滞后,金融体系对大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门槛过高,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仍然突出;政府与金融体系缺乏相应的交流合作平台,金融风险与政府、企业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各自独立、缺乏联动。第四,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的发展速度低于预期,产业集聚程度较低,外向型经济发展平台人才培养、引进的渠道不通畅;自贸区内境外资本流动的制度障碍依然存在,允许外资流入的领域有限;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进程缓慢,缺乏立法支持,事中、事后监督力度不够。

2.外商直接投资在地区间、行业间分布不平衡。外商直接投资不仅可以增加输入的资本存量,缓解东道国资金短缺的问题,还可以通过控制外资的规模和分布促进该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扩大对外贸易合作规模并且以资本输入为媒介带来先进的技术和成熟的管理经验,缓解当地的就业压力。近年来,河南省加大引资力度,外商直接投资规模逐年增加,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从2008年的403266万美元持续增加,但总体上同全国及沿海发达城市相比差距巨大。2016年河南省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五,外资企业在河南省投资资金总额排名却很靠后[2]。分行业来看,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房地产业和租赁商务服务业,农业、教育医疗、社会公共管理及部分服务业外资利用率较低。就河南省各地县市而言,郑州和洛阳两地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分别位于全省第一位、第二位,远远高于省内其他地市,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也直接导致了城乡开放经济发展的不协调,乡镇吸引外资的能力大大低于市县地区。

3.对外贸易结构发展不平衡,开放领域不宽。第一,河南省的外贸依存度、经济开放程度和对外贸易对全省GDP的贡献率与传统开放大省相比差距很大。2016年1至11月,河南省进出口差距呈扩大趋势。第二,河南省出口产品内部构成不平衡,加工贸易一头独大,手机、发制品、农产品、纺织服装、铝材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要出口商品,占全省出口总值的72%,其中手机出口占全省出口总值的55.4%,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占比过小,服务贸易在低质低量状态中缓慢发展。第三,河南省未能充分融入“一带一路”国际大市场,与47个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18.8%;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长6.1%,低于全省经济发展水平[3]。第四,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开放资源地域分布严重失衡,中心城市群在国家政策、基础设施、人才和技术、载体平台建设上具有绝对优势,对边远城市及地区对外贸易发展具有严重挤出效应。

4.开放创新型人才缺乏。作为中国内陆腹地的人口大省,人力资源大而不强、人口规模和开放创新竞争力不匹配一直是困扰河南省跨越式开放发展的难题。第一,人口基数大,农村人口比例偏高,整体素质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受教育程度不高。第二,产业间人口比重不协调。2015年河南省第一产业产值占GDP的11%,从业人口占全省人口总数的40.7%;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30.6%,从业人口占全省人口总数的51%;占全省总人口数28.7%的第三产业从业人口创造出的产值占我省GDP总量的38%。第三,教育资源缺乏,高层次创新国际化人才不足。河南省仅有一所“211”高校,具有博士授予资格的单位只有6家,高端人才的本地培养受到了制约,导致大量优秀人才流出。第四,高水平科研院所数量有限,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不多,层次不高。第五,外商直接投资公司的本地高级管理人才缺乏,大都采取外来引进的方式。

5.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作为市场经济中的创新主体,企业发展在推动开放型、创新型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河南省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不足。第一,企业创新制度环境不完善,政府支持创新的政策滞后。第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缺乏,创新主体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企业创新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然存在。第三,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资源有限,国内外合作交流层次不高,高层次创新人才大量流失导致自身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成果质量和数量与创新大省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第四,企业外部创新资源利用能力不高,“引进来”和“走出去”都缺乏政府层面的沟通指导,技术并购、合资合作等方式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困难重重。

三、河南省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现实路径选择

1.以创新开放理念为引领,开拓内陆开放发展新境界。建成建好内陆开放高地,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摒除内陆心态,抢抓机遇,突出重围,加快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率先形成以思想大解放推动河南省大开放的良好态势。优化开放政策体系,总结研究国家总体战略对于促进河南省崛起给予的所有优惠政策和先行先试权,形成一套具有河南省特色的创新改革开放优惠政策体系,使河南省内陆开放高地的建设顺利推进。

2.以大招商、大开放为重要手段,推动招商引资“质”“量”齐升。第一,积极推进大型招商活动,优先引进投资规模大、前后产业关联性强的项目,形成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鼓励国内外大型企业在河南省节点城市设立各种功能性机构,支持在河南省设立的跨国公司扩大资本输入规模,减少资本流动中的政策障碍。第二,促进招商引资方式灵活多样,创新招商理念,切实增强国内外招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招商引资水平。第三,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扩大对外开放领域,提高外资利用效率,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外资投向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农业、物流及高成长性服务业。第四,强化政府对外资的事前专业化评估审核及事中、事后监督,切实保障外资流向安全可控。第五,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提高自身吸引和培育产业健康发展的硬实力,更大程度地发挥好河南省的资源禀赋优势,以开放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想方设法拉长产业链条,促进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集聚集群爆发式发展。

3.以人才培养和交流为重点,补齐开放人才支撑的短板。第一,把国际化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开放工作的关键,采取多种方式引进、培养一支具有全球视野的、专业化的领导管理队伍,提高企业家的国际化经营能力,打造一支道德品质好、技术过硬的人力资源队伍。第二,开展形式多样的城镇居民就业培训活动和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培育出一大批专业化产业工人,使素质高、技能强的劳动者成为河南省吸引外来企业、增强投资者信心的新名片,大力推进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和职教攻坚工程,加快建设创新能力强、技术水平高、能够满足国际市场的开放型劳动者大军。

4.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抓手,夯实全面开放新体制的基础。第一,完善开放的政府服务机制,给先进生产力松绑,增强经济发展活力。第二,建立健全工作考核评价体系,打造衡量开放工作的“尺子”,使各项工作的开展有标准可循。把落实开放的目标激励和约束体系放到工作的关键部分,明确考核内容范围,并以奖惩措施增强考核的威慑力,实现以考核测评开放、以考核监督发展的目的。第三,打造国际物流管理新模式,加快建设国际多式联运物流中心和分拨中心,研究并推进落实投资便利化制度,创新并改进政府管理方式,提高管理的针对性和相关部门事中、事后的监管水平,促进商业环境向国际化、便利化、市场化和法制化方向发展。

5.以载体平台基础设施建设为引擎,打造区域开放经济的核心增长极。第一,以交通基础设施先行,打通开放高地的运输渠道。大力推进郑州国际性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和一批地区性枢纽的建设,把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打造成拉动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源,以航空经济发展为着力点,使其成为“货通全国,物流世界”的城市发展助推器及国际现代产业发展基地。建成货通全国辐射世界的高速铁路网,完善内联外通高速公路网,加强内河水运网建设。第二,大力推进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使其成为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创新政策集聚高地,深挖开放平台的发展潜力,扩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鼓励国内外企业在豫设厂、扩大出口加工型企业规模,允许和鼓励外资流入河南省部分民生行业,促进区内经济综合、全面地发展[4]。

6.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突破口,培育国际贸易竞争新优势。第一,不断适应人民物质文化需求特别是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带动为引领,提升自身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缓解需求外溢的情况,把先进技术融入化工、纺织、钢铁等产能过剩产业,强化传统优势,创造新的比较优势。加快新旧经济动能转换的速度、进一步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加快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争取实现服务贸易的同步发展。第二,金融业作为国民经济资本运转的源头活水,要充分发挥其服务、培育地方经济主体的作用,加快龙湖金融中心建设,推动金融豫军崛起,助力高成长性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促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席卷全省。第三,重点围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等高成长性产业,大力引进关联性、带动性强的龙头项目,提升自身竞争能力。第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持续推动现代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提高农民的专业化水平,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快速发展。

[1]谢伏瞻.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河南日报,2016-11-1(01).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210.

[3]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统计年鉴(201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146.

[4]柯杨,郭倩.通道为“骨”,经贸为“肉”[N].河南日报,2014-05-28(06).

猜你喜欢

内陆高地河南省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燕晗高地
高地
解读:70年,重庆从内陆变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
实施“个十百千”工程 打造人才培养高地
苏格兰高地求生记
内陆移民(外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