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价值取向
2017-01-25刘相涛蒋锦洪
刘相涛 蒋锦洪
(华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发展研究中心,上海 200241)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价值取向
刘相涛 蒋锦洪
(华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发展研究中心,上海 200241)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对人民至上执政理念的根本遵循,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新诉求的责任担当,坚持人民在共建共享中实现共富的目标追求三个方面。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是其治国理政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诉求的责任担当是思想转化为行动的动态过程,坚持人民共建共享实现共富的目标追求是其思想在实践中的体现。三者互为联系,内在统一于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价值取向;人民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内容丰富而博大,涉及不同领域和多个方面。而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实践过程与理论成果,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的具体体现。对人民至上执政理念的根本遵循,不断满足人民新期待新诉求的责任担当,坚持人民共建共享中实现共富的目标追求,贯穿于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实践过程,凸显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价值取向。
一、根本遵循: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关于人民的论述,深刻指出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近代史实说明,人民群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及其建设时期,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推动作用。马克思主义政党作为无产阶级利益的代表,其政党性质决定了它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本质要求,“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根植人民、造福人民”的原则要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提出,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3]5,深刻表达了习近平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与人民融为一体的为民情怀。
人民至上原则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价值体现。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观,就要树立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价值观。习近平曾引用商汤对伊尹的话“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来阐述广大人民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在推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要想方设法解决好人民群众最现实和最关心的利益问题,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党的纲领对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先锋队这一重要性质的科学表达,表明中国共产党始终是无产阶级争取解放运动整体利益的代表这一事实。习近平指出,“党来自于人民、根植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3]367。充分认识党存在的现实基础,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前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人民至上原则就要充分认识到人民的主体性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体,不但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体,也是当下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实践和开创未来的主体。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党的领导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党和国家的事业才能繁荣昌盛。
人民群众对党员干部信任支持与否,是检验党是否具有先进性的重要标准,也是检验党员干部工作的最高准则。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我们党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取得胜利的法宝。继续保持和发扬优良作风,坚持党的光荣传统,是增强党的凝聚力,夯实党的执政根基,不断战胜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各种风险和挑战的重要保障。广大人民群众是检验党员干部领导能力的一面镜子,工作目的是否为人民群众着想,工作思路是否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工作水平是否符合人民要求,反映了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和工作能力。针对党内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习近平提出了“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4]49的总体要求,要求全体党员干部以党章为鉴,按照党的纪律规定和人民群众的期盼查找问题,正视缺点和不足,探究原因寻求解决办法,缩小与先进党员的差距,不断提高服务人民群众的水平和能力。
密切联系群众,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共同的理想信念是党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实现共产主义是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团结人民和凝聚力量的精神支柱。习近平要求党员干部能够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他把理想信念比喻成共产党员精神上的“钙”,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理想信念就不坚定,共产主义伟大目标的实现就无从谈起。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无数生死考验和各种严峻形势的洗礼,依然保持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理想信念和为人民服务的政治本色,“党要继续经受执政考验、改革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就必须始终密切联系群众”[4]42,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要正确处理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树立党性和人民性相一致、相统一的思想。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党性和人民性二者是一致的、统一的,坚持党性就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人民性就要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2016年2月20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再次提到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强调新闻舆论工作要及时反映人民群众的经验和实际情况,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增强人民群众的精神动力。习近平对党性和人民性关系的阐述,增强了广大党员干部对党和人民群众关系的认识,对党的宣传舆论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二、责任担当: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诉求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为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和制度前提。新的历史阶段,不断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奋斗的宏伟目标。习近平任党的总书记伊始就讲到,“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更好、生活的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3]4。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回顾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和中国人民的不屈斗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对幸福道路的艰辛探索,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既是国家梦和民族梦,也是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梦想。当前,我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面对改革进程中“难啃的硬骨头”,如何破解改革发展难题促进经济社会继续健康发展,考验着中央领导集体的智慧和勇气。2014年,习近平在索契冬奥会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主持人专访时,提出“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5],展现了习近平勇担历史使命的博大胸怀和不畏艰险的非凡气魄。
(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顺应人民愿望和期盼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的新方略,是事关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举措。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我国现实需要和人民期望出发,是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指向、动力源泉及政治保障的系统谋划,其价值目标在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人民意愿出发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对人民群众期盼未来美好生活的积极回应。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最广大人民的目标理想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范围上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建设小康社会依靠人民,小康社会的建设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习近平指出,“没有全民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7],突出强调了小康社会的全民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目标,不仅是静态的良好愿景,也是实现平衡、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既要保障基本民生诉求,又要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多样化需要。2012年12月,在河北阜平看望慰问困难群众时,习近平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8]。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力度,在发展中不断提高居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加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努力缩小城乡区域差距。
2.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在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全面深化改革,要在党的领导下,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不断解决中国现实问题,改善人民群众的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等生活环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所在。习近平指出:“要学习和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9]我们的改革自始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一场革命,在改革过程中始终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依靠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积极支持才使已有改革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不断冲破艰难险阻,实现改革新发展,就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主体性作用,尊重群众、相信群众,积极吸收群众的有益经验,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
全面深化改革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既是改革的参与者,又是改革的受惠者。要坚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获得实惠。自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积累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有了基本保障,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良好条件。全面深化改革在促进经济发展、积累更多社会财富的基础上,要通过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创造良好的社会公平正义环境,不断使人民群众分享到改革带来的成果,使人民群众在改革中拥有更多的获得感。
3.全面依法治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
全面依法治国是关乎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的重大战略问题。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属性,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必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在全面依法治国过程中加强人民的主体地位。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10],凸显人民在全面依法治国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全面依法治国是人民的事业,需要人民群众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广泛参与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人翁作用;另一方面,全面依法治国的目的在于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增进人民福祉,把人民的愿望和期待反映到全面依法治国的过程中,使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落到实处。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尊重宪法和法律权威,立法、执法和司法过程能够增进社会公平正义。要做到全面依法治国,首先要做到有法可依。立法的目的在于促进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立法的基本原则是以人为本。习近平曾援引王安石的一句名言,“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11]269,说明科学立法的重要性。善法就是符合本国国情,能够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保障人民幸福的法律。因此要求立法能够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问题。严格执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习近平指出,“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记,任何人都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利,任何人行使权力都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12]。执法人员要树立以民为本,执法为民的崇高理念,不断提高执法能力,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坚决杜绝危害人民群众的执法行为。司法活动过程和结果,要坚持和体现公平正义原则,做到司法公正。
4.全面从严治党提高服务人民群众的能力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正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才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把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期,全面从严治党,提高党服务人民群众的能力,是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加强党的领导作用的必由之路。面对当前各种风险考验,党员干部要勤勉务实,清正廉洁,真抓实干,以更高的党员标准要求自己,接受广大人民群众和历史的检验。习近平指出,党员干部要深刻牢记党员来自于人民,不断改进党的作风,真心贴近群众。只有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了解广大人民群众迫切的需要和期待,不断提高服务人民的能力。
严以修身、为民务实清廉,注重党员干部个人修养,自觉抵制歪风邪气,是对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做官先要学会做人的道理,指出一个领导干部的作为,取决于他本人的修为。他曾援引清代以清廉刚直著称的张伯行的一篇檄文,劝戒党员干部要为官清廉。“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止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11]205?廉洁奉公是党员干部为官做人的基本原则和道德操守,对于那些中饱私囊、贪污腐败的党员干部,只要违反党纪国法,不管是“老虎”还是“苍蝇”都要一起打,以猛药去疴、重点治乱,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整治腐败。
(二)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建设,注重民生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形成,经历了由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文明一起抓”,到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历史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是在遵循不断改善民生,实现人民幸福为主旨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生存和发展状态,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长远发展的总体谋划。习近平从不同层次和高度论述了要把以民为本、以人为本作为党的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民生为导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建设格局。
经济发展是人民幸福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前提。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3],强调物质生产的重要性和基础性。大力发展经济要统筹兼顾区域发展,协调推进城乡经济发展。继续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总体战略,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习近平指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在人,要坚持以人为本,协调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坚持共享发展理念,通过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达到共享发展的目的。
良好的政治生态是经济发展的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保障,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坚持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制度创新和制度安排,保证人民享有更广泛的权力参与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注重发挥人民政协的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不仅需要丰富的物质基础,还依赖于精神的富足。“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14]。坚定的信仰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重要源泉,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鲜明的指向性。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全体人民的事业,只有激发和凝聚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尊重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才能使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文艺是丰富和滋养人民群众内心世界的重要形式,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不断提高我国社会主义文化艺术水平,繁荣发展我国文化事业。
社会建设是促进民生发展的重要条件。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对广大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愿望的真切回应。习近平指出,抓民生要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加强改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等各方面条件,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动平安中国建设,为民生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做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化解社会矛盾,不断增进人民福祉的工作。树立国家总体安全观,“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3]201。
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基础。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环境,人类为了能够满足生活而不断作用于自然界,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天然自然逐渐转化为人化自然,烙下了人类改造自然的痕迹。为了实现人的长远发展,人类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建设新时代的生态文明。习近平多次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的事业,经济发展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得益彰的发展道路。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新增长点,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使子孙后代受益。
三、目标追求:坚持在人民共建共享中实现共富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报告最引人注目的是对共享理念的详尽论述,“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15]。这一论述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当前需求,体现了社会主义优越性,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区域之间、行业之间、不同团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如果不能适时解决贫富差距问题,有可能会使社会矛盾激化。依据我国目前的财政收入情况和世界合作共赢的发展趋势,有能力做到让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共同享有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不断夯实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习近平多次有关共建共享发展的论述,特别强调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实现更多获得感。
以人民为中心是共享发展思想的实质和核心,其目标在于实现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即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强调在发展过程中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做到人民平等参与建设,共同享有发展成果。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体现。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漫长的渐进历史过程,新中国成立后,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非常注重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使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积累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和制度基础。实现共享发展,要通过建立健全基本经济制度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深化改革分配制度,不断满足人民群众随着经济文化发展产生的新的需要,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逐渐实现全民共同富裕。
共建、共享、共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共富是共建和共享的最终指向,共建是共享和共富的基础和前提,共享对坚持共建而实现共富具有激励和促进作用。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和方向,具有目标指向作用,它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局面,广大人民既能够以主人公的精神承担起经济社会建设的责任,参与国家管理和社会建设,实现人的社会价值,又能够共享国家发展带来的丰厚成果。共享作为共建基础上实现共富的中间环节,体现了一种全面共享。每个人都有机会享受国家发展带来的机遇,有权利享受到共建的成果,从而使“人人享有,各得其所”。需要指出的是,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共享是充分尊重合理差别基础上的共享,这也是实现共同富裕道路的必经过程。
共享是涉及多个领域不同层次的全面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主体是全体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是题中应有之意。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16]。共享是全体人民的共享,不落下任何一个区域、民族和个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事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习近平非常关心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牵挂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他在多个不同场合提出要以更多的惠农政策,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让广大农民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共同享有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和机遇。保障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想方设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使改革成果惠及广大农民群众。
共享发展不仅是我们当下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对我国的未来发展的考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的事业,因此要考虑到共享发展的长远性和渐进性。教育对于国家的长远发展和民族的兴旺具有重大意义,习近平多次强调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受教育的机会,让全体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教育。对于两岸关系发展,习近平提出大陆和台湾是血脉相连“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胞兄弟,两岸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实现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此基础上,“让两岸同胞继续开创和平安宁的生活,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共享美好的未来”[17]。推进祖国统一,实现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让两岸人民共享和平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成果。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理论和实践,涉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以及外交、国防、“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是贯穿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一条红线。
[1]毛泽东选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3.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5]习近平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N].人民日报,2014-02-09(1).
[6]诗经[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325.
[7]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59-60.
[8]新华社.习近平到河北阜平看望慰问困难群众时强调:把群众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把党和政府温暖送到千万家[N].人民日报,2012-12-31(1).
[9]习近平.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 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 [N].人民日报,2013-12-05.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58.
[11]人民日报评论部.习近平用典[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
[12]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学习问答[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5.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14]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J].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22.
[15]习近平.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10-30(1).
[16]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DB/0L].[2013-03-18].http://www.npc.gov.cn/npc/dbdhhy/12_1/2013-03/18/content_1789130.htm.
[17]凤凰资讯.穿越66年的握手[DB/0L].[2015-11-08]http://news.ifeng.com/a/20151108/46154264_0.shtml.
责任编辑:孙 静
D61
A
1009-0169(2017)09-0004-06
刘相涛(1982-),男,河南濮阳人,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发展研究中心2016级博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发展研究;蒋锦洪(1961-),男,上海人,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