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外交战略思想的传统文化意蕴
2017-01-25刘丽
刘 丽
论习近平外交战略思想的传统文化意蕴
刘 丽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在对外关系中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思想基础。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一系列对外讲话中体现了他外交战略思想的传统文化意蕴。习近平外交战略思想吸收了传统文化的仁爱思想、“和合”思想、义利观,致力于构建和谐的国际关系。习近平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传统文化包含了许多人类共同的生存之道,它是中国立足于世界的重要软实力,同时也是实现与其他国家交流的重要纽带。习近平对外交流体现出了他独特的整体性、与时俱进、包容性的传统文化思维。对习近平外交战略思想进行传统文化的解读,有利于深入认识新形势下中国外交新理念、新特点。
习近平;外交战略思想;传统文化
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一系列外交活动中展现了中国特色,坚定了中国立场与观点,体现了我国外交理念新的特点。这些理念既来源于习近平对我国几十年外交经验的总结,也来源于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与提炼。“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1]习近平的外交战略思想广泛汲取传统文化的智慧,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凸显传统文化的魅力,体现其独特的传统文化思维。
一、习近平外交战略思想汲取了传统文化的精髓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体现了我们民族独有的价值观念。习近平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多种外交场合运用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名句表达我国的外交立场,体现了他对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准确把握。
(一)仁爱思想
仁爱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观念,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道德准则。“亲亲、仁民、爱物”是仁爱的重要内容,儒家思想强调爱自己然后爱他人、“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基本原则。习近平在多层次的对外关系中,秉承仁爱的思想理念,努力发展对外的友好关系。
首先,与大国交往中坚持战略互信原则。2013年习近平在担任国家主席之后,首先出访了俄罗斯,他提出了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给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2]同年,习近平在与奥巴马“不系领带”的会晤中提到中美关系要坚持“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坚持高层互动,开展跨太平洋之间的合作。在2015年9月访美期间,习近平继续强调要坚持战略互信,尊重彼此的利益。
其次,在与周边国家交往中,习近平坚持“亲、诚、惠、容”的原则,善待周边国家,与其和睦相处,共同维护周边安全,并与之一道推动周边繁荣发展。在2014年7月韩国首尔大学演讲时,习近平继续强调了“亲诚惠容”这一理念,加强与周边国家的交往与信任。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战略目标,旨在为周边国家提供发展的机会和平台,以中国传统交往为基础,推动中国与周边沿线国家的共建共享。
最后,与发展中国家交往,习近平坚持“真、实、亲、诚”的原则。中国走在发展中国家的前列,应该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共同发展。为此,习近平强调“中国在联合国的一票永远属于发展中国家”,[3]并且承诺在消除贫困方面,中国一如既往地支持他们。在2013年中国就承诺为非洲提供贷款,同时向最不发达国家提供无息贷款。这些行动充分说明习近平外交理念对我国传统文化中“仁爱”的汲取与借鉴。
(二)“和合”思想
习近平在对外活动中多次强调中国传统“和合”思想。
首先,强调以和为贵,和平发展。中国始终遵循历史的潮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针对中国威胁论,习近平强调“中国历来就是崇尚和谐的民族,‘和’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协和万邦的国家观。”[4]“中国始终做和平的建设者,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5]努力让世界其他国家消除误解与疑虑。2014年习近平对斐济进行访问时,用“命运共同体”形容了中国与南太平洋岛国之间的关系,并提出要共同发展,守望相助。同样,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时,习近平也呼吁要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习近平在多种场合强调协和万邦、人类命运共同体、达济天下的国际理念,深刻体现了和平发展意识。
其次,强调和而不同。中华文化强调兼收并蓄,广泛接纳其他国家的优秀文明,注重文明互鉴。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其产生就是多元融合的结果,中国人坚信“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而部分西方文明主张排斥其他文明的存在,遵循霸权秩序,造成不同宗教、文明的冲突,危及世界的安全。因此,习近平在多种外交场合强调,“文化交流需要理解和尊重,超越偏见和误解”、“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这充分说明了习近平对待世界文明“和而不同”的思想。
最后,强调天人合一。“和合”文化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习近平在国际社会上也多次呼吁各国重视生态环境,携手共建人类的家园。他强调,生态文明的建设关系到人类共同的未来,各国应该携起手来保护共有的家园。“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6]体现了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传统文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三)“义利”观
“义”与“利”的关系是我国传统伦理、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而我国传统儒家认为,“义大于利”、“先义后利”、“取义舍利”,这些思想成为了我国重要的伦理规范。在外交战略上,习近平也继承了传统的义利观。
第一,在与周边发展中国家的交往上,我国坚持“达则兼济天下”的原则,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人道主义援助,习近平认为,“那种以邻为壑、损人利己的做法既不道德,也难以持久”,[7]要讲原则、讲道义。同样,在“一带一路”战略中,习近平倡导正确的义利观,反对斤斤计较、惟利是图、见利忘义的思想和行为,主张周边国家共同发展。
第二,习近平主张要超越小利小义,要加强世界各国联系与合作,反对“零和博弈”,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反对霸权体制下的“霍布斯森林”。比如,习近平在出访韩国首尔大学时就倡导“放眼长远,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8]在澳大利亚访问时也强调“中国绝不会做出损人利己的事情”;出访蒙古国时也表示欢迎蒙古国搭中国发展的“便车”,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在中巴、中非、中美等关系上,习近平也多次强调了“义”字当先的理念,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第三,习近平强调,在坚持“义”为先的同时,必须坚决维护我国的核心利益与重大利益,任何时候不会拿我国的核心利益做任何交换,坚决捍卫我国的国家安全和利益。从习近平多层次外交中不难发现,我国继承传统“义利”观,在新的形势下固守原则、坚持道义,着眼于各国的互利共赢,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二、习近平外交战略思想重视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
习近平不仅在外交活动中广泛应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同时,在外交战略上,他还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带有普遍性的人类生存智慧和世界关怀意识,它是中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交流沟通的重要纽带。
(一)传统文化蕴含人类共同的生存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是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经验的总结,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的生存智慧。孔子、老子、墨子等思想家,深刻探讨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对我们处理人际关系、关爱环境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启示。习近平曾经说过,“优秀传统文化思考和表达的是人类生存的根本问题,它的智慧和价值可以跨越时空,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9]接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感化,我们可以获得理解和把握世界的能力,处理好义与利、权与民、物质与精神享受的重要关系。同时,他也强调,中国从古至今在世界上的地位,是靠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吸引力和感染力获得的,不是靠对外侵略和扩张而获得。相对于西方文化中强调性本恶、个人主义、崇利尚争的思想,中国的性本善、群体主义、爱好和平的思想描绘了一种完全不同的世界图景,可以对西方文化中偏激之处加以纠正和改善,为人类发展确立正确的价值指导。
人类只有坚持持续发展与长期的和平,所有国家才能实现自我的发展、和谐共生。汤因比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曾经说过,“美苏是‘现实的国家’,而中国是将理想变为现实的‘未来的国家’”,[10]体现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可。布热津斯基也讲道“动员人们采取政治行动从而改变世界的是思想,好的思想是精神凝聚力的源泉,而坏的思想是造成冲突的祸根。”[11]尼克松也曾讲道“最终对历史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12]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所形成的价值体系,与世界发展所需要的价值追求更加契合,更加符合人性和自然规律。习近平外交思想深刻地反映了传统文化对人类社会的价值,在国际上积极倡导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理念。
(二)传统文化是中国立足于世界的重要软实力
在新的世界形势下,国家之间的较量不仅表现为经济、政治等“硬实力”的比较,也表现为文化为代表的“软实力”的较量。而文化的力量可以融入经济、政治、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发展的“导航灯”,社会发展的“粘合剂”。[13]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为我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深厚的国家软实力。它有利于我们明确中国道路的历史文化根基,增强民族自信。我国道路的选择是根据中国独特的历史条件和文化传统来决定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坚持中国道路的内在依据和要求。习近平从历史的角度向我们阐明了传统文化存在的合法性和必要性。传统文化是我们独特的象征,是我国立足于世界文明的基础。民族凝聚力的提升离不开强大文化软实力的感召和吸引,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我国软实力的提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优秀传统文化是推动实现“中国梦”的巨大动力。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增强人们的文化自觉与自信,进而明确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为实现“中国梦”增添新的力量。习近平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道路的发展、民族复兴统一起来,从历史的视角出发,阐述了民族复兴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内源性需求和本质要求。他强调“要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坚持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14]总之,习近平强调软实力对于我国在世界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十分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重视增强我国在世界上的话语权。
(三)传统文化是中国加强对外交流的重要纽带
本世纪初,我国对外战略中开始重视文化的重要作用,将文化外交提高到政治外交、经济外交同等重要的地位。文化外交相对于经济、政治外交来讲,更具有柔性,更容易在外交中达成共识,展示国家的形象。文化外交归根结底服务于政治,实现国家的安全与发展。习近平强调,文化创新要立足本民族发展,面向世界,最后要学会运用多种传播途径将其成果传播出去,展现我国深厚的软实力。
习近平针对文化交流,提出在全球化背景下加强交流与合作,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尊重世界上不同的文明,保护文明的多样性。比如习近平曾表示“中国愿通过互联网架设国际交流桥梁,推动世界优秀文化交流互鉴。”这说明了中国愿意为世界文明的交流发展作出贡献。对于文化的冲突,习近平倡导要求同存异,尊重各国文化的发展。
习近平在出访活动中注重用文化来拉近国与国之间的距离。比如,习近平访问韩国时强调,中韩两国的文化已经互相融入到了双方生活之中,要加强两国的认同和理解,鼓励民间外交和人文交流。在访问莫斯科时专门会见了孔子学院的师生代表,访问刚果、印度、南非等国家都大力推荐中国的传统文化,在首次访美期间还向林肯中学赠送了唐诗宋词、《红楼梦》等经典。同时,还开展了许多文化合作项目,将中国的文化产品推出国门,比如中国——东盟文化部长会议、上海合作组织,中俄之间的文化展销与演出等等。
三、习近平外交战略彰显传统思维方式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注重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习近平外交战略思想不仅注重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吸收继承,也体现了特有的传统思维方式。
(一)整体性思维方式
整体性的思维一直贯穿中国哲学发展的始终。《易经》中关于世界运动变化的描述以及卦画都体现了整体性的思维,老子的“道生万物”,庄子“万物与我为一”,体现了“道”的系统性与整体特征。宋代周敦颐沿袭《易经》的思想,将宇宙的发展描述为由无极到太极、阴阳两仪最终到无穷万物的系统,而张载将自然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将“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辩证关系作为人类社会的规范,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这种整体思维也应用到了中国传统农学、医学、天文学之中,可以说,整体性的思维渗透于我国传统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封建社会统一起来的思想根据。习近平的外交战略思想也体现了整体性的思维方式。他在出访各国时多次提到各国互利共赢,倡导各国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要兼顾其他国家的利益。比如关于国家安全方面,他强调一个国家的安全只有建立在世界总体安全、其他国家安全的基础之上,脱离了其他国家的安全要素,那么本国也是不安全的,各国要加强合作,为了世界总体的安全共同努力。
他特别强调,国家战略决策的制定一定要“认清世界发展的大势”,尤其要把握长期趋势。具体来讲,习近平在外交战略上注重把握大格局,建立了由点、线、面既注重全面又突出重点的外交格局。从点来看,习近平访问了美国、俄罗斯两个大国,呼吁相互合作与支持,特别是中美两国要为世界的安全、稳定担负起责任,既要“造福两国”,又要“兼济天下”。从线来看,习近平强调,“一带一路”战略虽然由中国提出,但希望造福沿线各国,其成果由世界各国共同分享。从面上来看,我国与非洲国家、拉美国家广泛交往,巩固传统友谊,增加相互的信任。最后,从总体来看,习近平呼吁构建命运共同体,各国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只有相互合作、实现共同发展,才能实现各国自身更好发展。因此,从习近平外交的战略中可以发现其整体性思维特征。
(二)与时俱进的思维品格
与时俱进指在外交决策时要根据现实世情、国情的变化发展,关注时代的发展,把握并顺应世界历史的潮流。与时俱进是我国传统思维中比较鲜明的特征,《易经》“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强调与时俱进的作用。《二程集》中程颐讲道“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大学》中强调“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些思想都体现了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人也要学会用创新的思维、灵活的思维去作出相应的调整。
而今,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一些西方国家经济处于低迷期,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综合国力逐渐提升。然而,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发生一些摩擦,其他国家别有用心散布“中国威胁论”。美国“重返亚太”、中日关于“东海防空识别区”的矛盾以及日本右翼势力的抬头、朝核问题等,潜在的威胁着地区以及世界的安全。习近平针对当前中国面临的周边以及世界发展的情况,坚定不移地提出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和平与发展才是实现国家利益的战略抉择,并积极主动与周边国家加强交流与对话,力争消除误会与隔阂。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在此基础上,针对亚洲国家的共同发展提出了“亚太梦”,针对世界整体的发展提出了“世界梦”。这表明习近平积极致力于推动国际关系的良性发展,致力于国际和平大环境的营造。他还强调,尽管出现一些摩擦和矛盾,但是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要认清世界形势,把握发展的主流,最终实现中国的和平崛起,推动世界的和平发展。
(三)包容性思维智慧
我国传统自古以来就有包容的智慧。综观历史的发展,中华文明绵延不绝,未曾中断,原因之一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发展的品格。文化包容性就是要求尊重世界各国不同文化以及国内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尊重差异、吸收各国文化优点。儒学的产生发展,就体现了其包容性的特点。王国维曾讲道,孔子学说就是上至三皇五帝,下至夏商殷周时期各学说的集大成。又比如我国儒释道三教的合流,说明中国文化能够在尊重多元化的同时互相吸收与和谐发展。习近平对于丰富多彩的世界文明,提出要以平等为基础,以宽容为条件,因为包容是不同文明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动力。他在出访时,常常引用东道主国家的文化名言、谚语,体现对东道主国家的尊重,对其文化的尊重。习近平强调,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实现各国文化共同发展。针对本国文化,习近平强调要立足于本国国情,立足于世界文明的发展,铸就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的同时,吸收世界其他文化的优秀部分,与当代国情相结合实现文化转化与创新。同时要有开放包容的胸怀,“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然后转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15]“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16]这些都深刻体现了习近平继承了传统包容性的思维智慧。
[1]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1).
[2][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75.273.
[3]习近平.谋共同永续发展 做合作共赢伙伴[N].人民日报,2015-09-27(2).
[4]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16(2).
[5][6]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N].光明日报,2015-09-29(2).
[8]习近平.共创中韩合作未来 同襄亚洲振兴繁荣[N].人民日报,2014-07-05(2).
[9]习近平党校十九讲[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5.124.
[10]【日】山本新,秀村欣二(杨栋梁,赵德宇译).未来属于中国——汤因比论中国传统文化[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38.
[11]【美】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潘嘉玢,刘瑞祥译).大失控与大混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2.
[12]【美】理查德·尼克松.1999:不战而胜[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88.179.
[13]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49.
[1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2).
[15]习近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人民日报,2014-02-18(1).
[16]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3-28(3).
(责任编辑 胡爱敏)
刘丽,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邮政编码 200241)
D2-0
A
1672-6359(2017)02-008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