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十年来南宋四明史氏家族研究综述

2017-01-25夏令伟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明史家族文学

夏令伟

(中山大学 中文系,广东 广州 510275)

四十年来南宋四明史氏家族研究综述

夏令伟

(中山大学 中文系,广东 广州 510275)

四十年来的南宋四明史氏家族研究是在国内外宋代家族研究、宋代家族文学研究、地域文化研究、宗族文化研究等风气的影响下开展起来的。它滥觞于海外,先影响及台湾,后鼓荡于大陆;研究方式以综合研究与个体研究为主;在史氏家族的历史、政治、文学、文献及文化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学术成果,并呈现出跨学科的研究趋势。毋庸讳言,现有研究存在一定问题,也有不小的学术空间,值得进一步开掘。

史氏家族;研究综述;综合研究;个体研究

如果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学者戴仁柱(Richard L.Davis)从事这一家族研究算起,学界对于南宋四明史氏家族的研究已有四十年。期间相关研究论著甚夥,此于张如安编《宁波古代历史文化研究资料索引(1900~2008)》(北京:海洋出版社,2011年)及《宁波古代历史文化研究资料索引续编(1900~2014)》(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二书之“史浩”“史弥远”“史嵩之”“史氏家族”“东钱湖考古与文物”诸条下所收即可窥见。检视这些论著,可见四十年来南宋四明史氏家族研究呈现出以下三个特征:(1)以研究时地言,它滥觞于海外,先影响及台湾,后鼓荡于大陆;(2)以研究方式言,综合研究与个体研究相互映衬、相互融合:家族史的勾勒离不开对代表成员的重点探究,而代表成员的个体研究往往又需要置入宏阔的时代、政治背景中才能有所收获;(3)以研究内容言,家族文献、家族史、家族政治、家族文学等都受到一定关注,跨学科研究趋势明显。基于深化研究的需要,本文拟对南宋四明史氏家族研究进行学术史梳理,并就此提出一些研究体会与设想。

一、多重学术背景下的南宋四明史氏家族研究

南宋四明史氏家族研究风气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多重国内外学术背景。统而言之,约有以下数端:

1.宋代家族研究风气使然。宋代社会流动是美国宋史界的一个重要议题,而家族无疑是探讨社会流动的最佳标本。戴仁柱的研究就是在此背景下展开的,他对史氏家族兴衰史的描述正说明了这一点。其后,港台史学界受到美国这一研究风气的影响,对于宋代家族的关注渐多,如台湾黄宽重在有意开展宋代四明地区家族研究时,为了不与戴仁柱的研究相重复,“就避开史氏家族,转而从袁氏家族入手”(《宋代的家族与社会·序》,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对于黄宽重的研究,张邦炜《黄宽重〈宋代的家族与社会〉读后》(《历史研究》2007年第2期)一文曾有评说。他借评该书之机,对宋代家族研究的历史得失作了总结,认为宋代家族史研究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拓展:“进一步凸现地域个性”;“进一步把握时代共性”;“进一步做长时段研究”。当然,张文的意见是基于已有宋代家族研究的成果提出来的,从马雪、吉成名《1991年以来宋代家族史研究述略》(《中国史研究动态》2007年第4期)、粟品孝《宋代家族研究论著目录》(《宋代文化研究》第八辑,成都:巴蜀书社,1999年)及《宋代家族研究论著目录续一》(《宋代文化研究》第十三、十四辑下册,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等文所收罗的成果来看,宋代家族研究作为宋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确实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2.宋代家族文学研究风气的影响。家族文学研究是宋代文学研究的新风气,在此方面,张剑《宋代家族与文学——以澶州晁氏为中心》(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年)可谓开风气之先。彭玉平师《宋代家族与文学关系研究的拓荒之作——评张剑〈宋代家族与文学——以澶州晁氏为中心〉》一文曾谈到该书对于宋代文学研究的意义:“作为中国文学史的重要一翼,家族文学与地域文学、性别文学等一样,研究空间十分巨大。虽然魏晋和唐代家族文学研究已有一定之规模,但空白和缺失仍多。至于宋代家族文学的研究,则尚处于起步阶段。相信随着学术界研究格局的调整和关注中心的转移,宋代家族文学这一广袤而丰富的宝藏会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度地进入研究者的视野。而张剑博士的澶州晁氏家族文学研究,是这一领域最初的一个亮点,其学术理念和研究模式,可能也会对此后的同类研究给予启迪。”(《北京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在此之后,张剑、吕肖奂、周扬波合著的《宋代家族与文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接续前书关注领域,视野更加开阔,可视为宋代家族文学研究领域的典范之作。从文学角度切入史氏家族研究,无疑受到了这一研究风气的影响。

3.地域文化研究风气所致。史氏家族作为宁波历史上的望族,对它进行研究是地域文化研究的重要部分。不少研究者如张如安、俞信芳等生活在宁波,很多研究工作如俞信芳的两项史浩研究都获得了浙江省及宁波市社科联的立项资助,而陈恩黎与郑传杰、郑昕的相关研究成果则由宁波出版社予以出版,由此可见地域文化研究与史氏家族研究的联系所在。

4.宗族文化研究风气的影响。在南宋四明史氏家族研究中,史氏后人起到了重要作用。史美露、史美珩等史氏后人将对祖先的怀念融入到具体的研究工作中,一些网站如史氏春秋网也对推动史氏家族研究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二、南宋四明史氏家族的材料整理与研究

材料是研究工作的基础,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曾提出著名的二重证据法,主张“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要相互参证;对于“材料”的搜集与使用常常决定了研究的广深度与可靠性。南宋四明史氏家族的材料整理与研究主要从以下方面展开,其中不乏新材料与新见解。

1.著述。南宋四明史氏家族著述虽富,但流传至今的仅有史浩的《鄮峰真隐漫录》《尚书讲义》及史弥宁的《友林乙稿》三种。《鄮峰真隐漫录》为史浩文集,有四库全书本、清乾隆四十二年刻本等。《宋集珍本丛刊》(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第四十二、四十三册影印该书,是以清乾隆四十二年刻本为底本的。今人俞信芳从事该书校点工作,“以乾隆四十二年刻本为底本”,校以清抄本、明抄本、四库本、永乐大典等,并“所辑佚文、佚诗,计五十二篇”(见《史浩集·前言》)。此点校本《史浩集》三册已由浙江古籍出版社2016年出版。《尚书讲义》共二十卷,有四库全书本。陈良中《史浩〈尚书讲义〉思想研究》(《历史文献研究》第33辑)一文对于此书的成书、流传及价值作有详细讨论。

2.家谱。如《四明古藤史氏宗谱》《萧山史氏宗谱》等谱牒文献素为研究者所重,为勾勒史氏家族世系变化提供了主要依据。史美珩《中华姓氏谱·史》(北京:华艺出版社,2002年)以之为主要基础,在宏观描述史姓历史的同时,尤详于宋代四明史氏。该书第三章专论四明史氏,对其世系迁徙情况、兴衰过程及原因作了探究,而其他各章则论述了史氏代表人物(史浩、史弥远、史嵩之、史宇之等)及史氏家训。

3.遗物。《南宋史家祖宗画像、传记及题跋》涵括31位史氏家族代表人物的画像及传记,亦有若干清人题跋,原藏于宁波史家祠堂,由宁波市江东区档案馆于1992年征集收藏,直到2004年始由该馆刊行。对此遗物,学界比较重视,杨古城《南宋史氏祖像的绘制年代与冠服考》(《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认为这些画像乃“宋元初绘,明清重绘”,并据之探讨了南宋衣冠服饰制度。刘恒武、王力军《宁波〈史家祖像、传记及题跋〉探析》(《南方文物》2008年第2期)一文的看法有所不同:“《传记》底本以及大部分《祖像》属明代成化至万历之间作品,其援引资料丰富,叙述客观周全,可补正史、方志史氏文献之不足,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史家祖像》中24帧明代旧作画功精湛,笔道纯熟,不仅极具文物艺术价值,而且亦是明代浙东画史研究的珍贵资料。”

4.遗迹。史氏家族墓葬、石刻散见于宁波东钱湖周围,20世纪90年代初宁波市鄞州区文物管理处陈万丰及当地的艺术史学家曹厚德和杨古城曾着手编辑相关遗迹目录。1994年,曹厚德与杨古城以《林染桥史氏家乘》和《四明古藤史氏宗谱》为依据,辑成《东钱湖南宋史氏望族职官、墓葬情况简表》(见史美露辑《四明史氏》,又见仇国华主编《宁波东钱湖历史文化·四明史氏篇》,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11年),从文献上勾勒了史氏家族成员的葬地、寺庵、墓志等情况。陈锽则在1996年进行了实地考查,并相继写成《浙江鄞县东钱湖南宋神道石刻调查》(《南方文物》1998年第4期)、《鄞县东钱湖南宋神道石刻艺术初探》(《东南文化》1999年第5期》等文。2001年6月,东钱湖南宋石刻成为国务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并由此建成了东钱湖南宋石刻博物馆。目前,对于史氏家族墓葬、石刻最为全面的介绍见于周时奋《略谈东钱湖石刻》(载《故土家国》下,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年)一文,共计21处之多。

除上述研究情况外,对史氏家族材料整理贡献最大者,当属史美露。她于2001年编成《四明史氏》(未公开发行)一书,汇辑史氏资料,颇为丰富。如第二部分“史氏资料汇辑”收有历代史氏谱牒序跋、人物传记、敕命记序等125篇,第三部分“史氏画册光芒永存”收有《史家祖宗画像、传记及题跋》,第四部分“宁人研究四明史氏”,收录今人曹厚德、杨古城二人的史氏研究文章十余篇,第五部分“四明史氏遗迹实物佐证”收史氏遗迹文物考证之文居多。此后,史美露在该书基础上又续有搜罗,成《南宋四明史氏》(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年)一书。与前书相比,《南宋四明史氏》的资料搜集更为丰富,如增加《历代史氏现存谱目》,专门介绍历代史氏谱牒编撰及现存情况,又增加今人研究论文多篇,极大地便利了南宋四明史氏家族研究。

三、南宋四明史氏家族综合研究

所谓综合研究,是指从整体上把握史氏家族的历史及特征的研究,既可以是线性的史实的描述,也可以是涉及该家族某一方面的专题研究。在综合研究方面,美国学者戴仁柱是开风气之先者。早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戴仁柱即以史氏家族为研究对象,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并于1986年以《中国宋朝(960~1279)的宫廷与家族:明州史氏的政治成就与家族命运》为题由杜克大学出版社出版。2014年,刘广丰、惠冬译,戴仁柱修订的《丞相世家:南宋四明史氏家族研究》由中华书局出版。该书是戴仁柱前书的中译本,做了一定删节。它分阶段描述史氏家族的兴衰过程,注重从社会流动的角度发掘兴衰原因;在每一阶段又以代表成员作为叙述重心,并辅论其他同代成员。这使得该书在史氏家族综合研究上颇具开创性与代表性。

进入21世纪以来,南宋四明史氏家族综合研究得到加强,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专题学位论文的涌现。如叶伟华《南宋四明史氏家族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采用了与戴仁柱相类似的论述策略,聚焦于史氏代表成员,注重家族代系梳理,藉以呈现四明史氏的兴衰历程及其原因;蔡如意《南宋明州史氏家族文学与文化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梳理了史氏家族各字辈的文学作品情况,论述了史氏家族(主要是史浩与史弥宁)的文学创作,以及该家族与地域文化、佛教文化、士绅群体文化的关系;郑国画《南宋四明史氏三相政治活动及其比较研究》(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着重分析了史氏三相的政治活动,并通过比较来显示个人在整个家族和社会发展中的实际作用、地位和影响;夏令伟《南宋四明史氏家族及其文学研究》(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则对史氏家族的历史、政治与文学等问题作了论述。

2.家族传记性书籍的出现。陈恩黎《四明史氏家族》(宁波:宁波出版社,2010年)与郑传杰、郑昕《史氏家族》(宁波:宁波出版社,2011年)二书皆以史家三相作为叙述重心,勾勒了史氏家族的历史。

3.专题研究领域的拓展。如台湾黄敏枝《南宋四明史氏家族与佛教的关系》(载漆侠主编《宋史研究论文集——国际宋史研讨会暨中国宋史研究会第九届年会编刊》,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一文从寺庙坟观及与高僧的关系入手,讨论了史氏家族与佛教的关系。文末附有《史氏家族功德坟观寺表》《现存史氏家族坟墓表》,为史氏家族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周芬、张如安《论宋代鄞县史氏家族的文学创作》(《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则全面论述了史氏家族的文学创作成就,是史氏家族文学研究的拓荒之作。

四、南宋四明史氏家族个体研究

个体研究,指的是对史氏家族代表成员的具体研究。它既存在于一些通论性著作中,如何忠礼、徐吉军《南宋史稿》(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分专节讨论了史浩与张浚的争论、史弥远的废立与擅权、史嵩之拜相等问题。张如安《汉宋宁波文学史》(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分别以“史浩诗歌的贤相风范与‘真隐情趣’”“史弥宁诗的天机妙悟与诚斋风貌”二节论述了史浩、史弥宁的文学成就;更多的个体研究则以专论形式呈现,枚举于下:

1.史浩研究。由于史浩为史家三相之首,且相关文献较多,价值较大,目前对他的研究最为深入。

(1)著作方面:台湾蒋义斌《史浩研究——兼论南宋孝宗朝政局及学术》是最早专门研究史浩的著作。该书原为中国文化大学史学所硕士学位论文,完成于1980年,2009年由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出版。该书旨在藉史浩研究,窥探南宋孝宗朝政局与学术之大要,共分九章,论述了史浩的生平、交游及著述。俞信芳《帝师丞相史浩》(宁波:宁波出版社,2009年)从近百部古文献尤其《鄮峰真隐漫录》中征引材料,对史浩的生平行实进行了细大不捐地排比、考证,既依据时间线索梳理史浩的一生,又以专题形式突出史浩的宗教观念、文学艺术成就等,使得该书性质介于年谱与传记之间,具有独特意义。

(2)学位论文方面:如赵晓涛《史浩其人其词初探》(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年)评述了史浩的出处行实、文学思想及词作;乔东山《南宋名臣史浩研究》(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则分析了史浩的政治活动及政治思想。

(3)论文方面,数量甚多,可分为以下三类:一是事实证补。如庄剑《〈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订误三则》(《河北学刊》1990年第5期)、汤梓顺《南宋名臣周必大、史浩、虞允文及第年月考》(《河南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都对史浩中进士的时间作了考订;曾维刚《史浩诗辑佚四首》(《江海学刊》2012年第3期)辑补了四首史浩集外诗歌。二是事迹评述。这方面的论文有俞信芳《鄞籍中兴宰相史浩二三事》(《宁波师院学报》1991年第3期)、何忠礼《试论南宋孝宗朝初年与金人的和战——兼论对张浚和史浩的评价》(《浙江学刊》1998年第6期)、诸葛忆兵《老成谋国的南宋宰相史浩》(《文史知识》1999年第11期)、汪圣铎、乔东山《史浩与宋金和战——以德顺之败和隆兴北伐为中心》(《浙江学刊》2011年第2期)、武锋《史浩父子所睹普陀山观音灵异事件探微》(《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13年第5期)等。三是文学研究。依文体不同,又可分三类:其一,史浩词研究。赵晓岚《论史浩的词》(《词学》第13辑)全面评述了史浩的词作,而张如安、周芬《关于史浩词与道教关系的若干问题》(《宁波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则对前文的疏失作了辨析。其二,史浩大曲研究。一是关于史浩大曲的体制问题,赵晓岚《论史浩〈鄮峰真隐大曲〉及唐宋宫廷大曲之别》(《文学遗产》1999年第5期)认为:“史浩七套大曲多为‘曲’(歌舞)的表演,其文字载体则是词牌的反复吟唱,故又可定为词。在‘曲’向‘词’渐变之时,叙事性渐为主位,虽未入于‘代言体’之戏剧,作为‘大曲’之‘曲’的嬗变,却是歌舞‘声容’之‘曲’向叙事‘代言’之‘曲’转化的表现,从表演艺术言,可谓转移;从叙事文学言,可谓发展。”夏令伟《王国维论史浩大曲辨——兼论两宋大曲之变》(《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认为史浩大曲是宋代以摘遍为大曲、以词调入大曲的结果和表现。王东《史浩〈鄮峰真隐漫录〉中的表演文体研究》(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将史浩《鄮峰真隐漫录》中的大曲、致语口号、上梁文、撒帐文等归入表演文体进行研究,其认为“只有《采莲(寿乡词)》可以称为大曲,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曲破”,又认为“史浩创作中被朱祖谋归入大曲的《采莲舞》、《太清舞》、《柘枝舞》、《花舞》、《剑舞》、《渔父舞》等作品是队舞歌辞”。二是关于史浩大曲的俗字谱考译问题。吴文光、赵晓楠《关于大曲〈柘枝令歌头〉、〈柘枝令〉俗字谱及其考、译》(《中国音乐学》2000年第4期)对《鄮峰真隐漫录》的各种版本及其中载记的俗字谱进行了考、译。刘崇德则提出了对该文考译部分的不同看法(见《燕乐新说》上编第四章第三节“史浩《鄮峰真隐漫录》残存俗字谱”,合肥:黄山书社,2003年)。三是关于史浩大曲的艺术问题。杜兴梅《〈采莲舞〉的多圆结构》(《文艺研究》2001年第5期)就史浩《采莲舞》所显现的舞蹈文化由个体回旋到整体圆场的突破、舞场上循弧道圆的圆场原理、音乐流程的回归等多圆结构与多元文化的构成进行了探微。其三,其他文体研究。如朱燕青《史浩〈昌国保塯青词〉和〈昌国保塯道场疏〉摭谈》(《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一文的着眼点为史浩的两篇道教文体作品。

2.史弥远研究。研究者对于史弥远的研究并未局限于人物专论,而是常将其与南宋后期的政局联系起来加以考察。这方面的代表论著有台湾杨宇勋《史弥远年谱——以宫廷政争、宋蒙金三国关系、崇扬道学为中心》(《文史论集》创刊号,台南:国立成功大学历史语言所,1990年)、徐美超《史弥远的政治世界:南宋晚期的政治生态与权力形态的嬗变(1208~1259)》(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林啸《史弥远与南宋中后期政局》(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等。三者皆注重从南宋中后期的政局来观照史弥远。

关于史弥远的评价问题,历史上颇有争议,史美珩《是奸相还是能臣:史弥远历史真相研究》(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一书针对《宋史》《宋史纪事本末》《续资治通鉴》等史书记载的失实之处,就史弥远诛韩、抗金、废立等问题作了系列辨析,有一定参考意义。

3.其他成员研究。(1)史嵩之研究。史美珩《史嵩之起复问题探》(《宁波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对史嵩之因起复而受到的清议指摘问题作了辨正;魏峰、郑嘉励《新出〈史嵩之圹志〉、〈赵氏圹志〉考释》(《浙江社会科学》2012年第10期)对新见史嵩之资料作了考释,很见力度。(2)史宅之研究。着眼点主要在于其与吴文英的交游,有吴蓓《吴文英与史宅之关系考论》(《词学》第21辑)、孙虹《吴梦窗与史宅之交游辨证》(《词学》第28辑)等。(3)史弥宁研究。张如安《论史弥宁的〈友林乙稿〉》(载《浙东文史论丛》,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对史弥宁的诗歌思想与创作艺术作了论述。

五、目前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展望

就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南宋四明史氏家族研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1.材料运用问题。第一,存在重正史、家谱而轻文集、笔记的情况,史浩《鄮峰真隐漫录》的价值有待进一步发掘;第二,一些新材料如《南宋史家祖宗画像、传记及题跋》尚未被充分运用到研究中来;第三,对于史氏家族墓志的辑录与研究有待加强。

2.研究深度问题。由于对学术史了解不够,重复性研究较为严重,尤其体现在对四明史氏家族史的研究上;此外,描述性的研究较多,而专题性的深度研究需要加强。

3.研究规范问题。个别研究违背学术规范,有意回避已有研究,或将别人成果据为己有,不做任何说明。

那么,如何避免以上问题而推进四明史氏家族研究?在笔者看来,有以下方面可供开拓:

1.进一步搜求家族文献。如史浩的经学文献中除《尚书讲义》现存外,其他皆已散佚,笔者即从《钦定周官义疏》引文中辑得《周礼天官地官讲义》11条,若联系史浩的侍讲经历,这些材料便非常重要;又如新出土四明史氏家族墓志甚多,若将之搜集起来,与《南宋史家祖宗画像、传记及题跋》作一对比研究,必将有助于史氏家族研究的深入。

2.政治与文学的通观研究。戴仁柱认为:“最近的三十年,我仍然坚信政治史是其他所有研究的基础,尤其是研究史氏这样的政治家族。”(《丞相世家:南宋四明史氏家族研究·自序》,第6页)目前来看,从政治角度切入史氏家族研究的做法较为常见,而文学的视角也为史氏家族研究提供了另一维度,但是运用政治视角解析史氏家族的文学却较为少见。在笔者看来,史浩的诗词、大曲等创作皆有一定的政治因素,循此而观,能对其文学作品做出开创性阐释。此外,史弥远与江湖诗案、滑稽戏的关系也要从政治视角出发才能发掘出深刻意蕴。

3.拓展研究视野,确立问题意识。如在家族史的研究中,史浩之于家族的作用需要进一步发覆;史弥远与清议的关系可从胡梦昱案及江湖诗案切入以一斑窥豹。

综上所述,南宋四明史氏家族研究在家族史、家族政治、家族文学、家族文献等方面已取得了巨大进展,也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研究策略与研究范式。通过反思这些研究的得与失,对于接下来的研究必将产生良好的助益。

责任编辑:梁一群

K206

A

1008-4479(2017)05-0123-06

2017-03-0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南宋四明史氏家族及其文学研究”(批准号:16FZW020)的阶段性成果。

夏令伟(1981-),男,中山大学中文系副研究员,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宋元文学、民国词学。

猜你喜欢

明史家族文学
民国学人改造《明史》的研究趋向及其动因
我们需要文学
《明史·艺文志》史部地理类订误十一则
明史强志立当下 仰望星空展未来
HK家族崛起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小偷家族》
中国明史学会屯堡研究分会正式成立
家族中的十大至尊宝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