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舟恣来往沿洄洲渚趣
——孟浩然《万山潭作》赏析
2017-01-25孙翀
孙 翀
轻舟恣来往沿洄洲渚趣
——孟浩然《万山潭作》赏析
孙 翀
孟浩然将山水诗、田园诗熔铸合一,注重意象,清旷淡远,物我一体,逸趣翩翩。其《万山潭作》是典型代表。该诗清淡秀丽,平淡之中有深意,超越时空,其中韵味值得品赏。
清旷淡远;逸趣翩翩;物我一体;独立不媚世的人格
人的内心世界其实是生活的全部,而外在世界不过是人内心世界的影子。若把每个人都比作一个地球,内心的欲望就是地轴,内心信念则是太阳。每一个人都在围绕自己内心的欲望永不停歇的自转,并围绕着自己内心的信念作着公转。孟浩然《万山潭作》一诗展现了清空闲适,悠然自得的心情。诗人静坐垂钓,极目所见,潭下、岛上,动静相宜,互映成趣,还有那古老美丽的传说,更令人沉醉、向往、乃至放歌!此情此景,若无一颗冲澹旷达的心,如何能呈现出这般真趣?这首诗以所见所思表达了诗人内心世界的旷达澄澈。
一
孟浩然(689—740)生于“开元全盛日”时期,他才华横溢,深得大自然真趣和精髓,他以田园的情趣领略山水,又以山水的眼光观赏田园。孟浩然是继陶渊明之后,大力写作田园、隐逸题材,并将之与谢灵运所开创、谢朓所推进的山水、行旅题材结合起来,将山水诗、田园诗熔铸合一的诗人。他笔下的田园、山水,注重的是意象,与人的思想感情、性格气质融和一起,其诗清旷淡远、物我一体、逸趣翩翩,它是“孟浩然的诗”,更是“诗的孟浩然”。[1]他的诗流传于今凡270余首,除部分述及应举求仕等事,多为隐逸田园、游乐山泽之作,《万山潭作》即是其中经典代表。孟浩然曾有用世之志,然仕途困顿失意,而“因声谢同列,吾慕颍阳真”,[2]“鹿门归隐”,安居田园,不再出仕,终身布衣。自然,他的生活经历没有王维、李白、杜甫等人那样跌宕复杂,除了求仕到过长安,漫游过吴越,孟浩然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乡襄阳(今:湖北襄樊)度过的。
关于孟浩然的人品及诗品,李白诗云“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3]王士源说“(浩然)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游之中,通脱倾盖,机警无匿。学不为儒,务掇菁藻;文不按古,匠心独妙”;[4]杜甫曰“清诗句句尽堪传”;[5]王维则绘制“颀而长,峭而瘦,衣白袍,风仪落落,凛然如生”孟浩然肖像于郢州(今:湖北钟祥)亭子间。
孟浩然、王维同为盛唐著名诗人,双峰并峙,世人合称“王孟”。前者因仕途无路而隐逸,后者因仕途曲折而隐逸,相同的生活归宿使他们的诗风都以“清雅”、[6]“冲澹”[7]著称,“王如一轮秋月,碧天似洗;而孟则江月一色,荡漾空明”,[8]“王维清而秀,浩然清而旷”;[9]“王清而远,体格高浑;孟清而切,体格俊逸”。[10]论意境的高远,孟浩然似不如王维,但论意境的深,王维又不如孟浩然,《万山潭作》就是这样的代表作之一。
孟浩然选择襄阳江洲渚屿、山色风光,在有限的句子中流动转换,从垂钓绿潭、鱼游猿嬉,再到神寄游女、沿月棹歌,“万山潭”既喧闹,又沉静,既活泼,又安详,既幽深,又素净;情与景、动与静,互衬交融。与王维“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磐石上,垂钓将已矣”[11]诗相比,同样是讲垂钓,《青溪》静穆、工巧;《万山潭作》旷达、飘逸。王维诗夹杂着幽冷寂灭的心绪,孟浩然诗夹杂着耿介郁勃的心态。王维更多地强调用心灵的自我解脱来克服现世的苦难,表现出清澹空寂,诗中有画,画中有音,禅韵脉脉;孟浩然则更多体现出一种“逸宕之气”,清澹简朴中充满了趣味。
二
时代再跌宕起伏,命运再颠沛流离,孟浩然仍保持着隐逸于山泽的生活方式,时代左右了他的生活轨迹,但他的生活本质却并未改变。这一点于同一时代人中,孟浩然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万山潭作》
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
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
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
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
“万山”,环境清幽,为襄阳名胜,传有“游女解佩”古老神话,又有洲渚深曲处一弯绿潭,更增添了一层迷人的色彩。孟浩然常游此地,他的诗集中就有好几首于此得题,像《岘潭作》《与诸子登岘山》《秋登万山寄张五》《西山寻辛谔》等等。此时的孟浩然,对功名利禄已心如止水,这首诗既是他安贫乐道生活写照,也隐隐道出其品性行为与世情不合,体现出诗人理想境界的深广。
这首诗清丽隽逸,如空山滴露,不染尘埃,平淡中见深远。“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12]处处体现着时间与空间的结合、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13]换句话说,诗的高妙之处来自诗人内心的修为,与文字技能巧拙无关,所谓诗显其人、人入其诗、诗如其人就是这个道理。“心有常闲”,于是,花鸟柳情、山容水意之间自然别有一番趣味。
三
诗的妙处就在于有着美好的视觉和听觉魔力,在年复一年的琐碎里,生活给不了我们的,诗会给我们;那些逝去的、遗憾的、怀念的,在诗一行行如梦似幻的文字波澜里,我们都能找到最初的慰藉和温暖。
“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14]江水缓缓流淌,曲曲弯弯旋入一泓深潭,清澈见底,山水倒映中,诗人在独坐垂钓,心情悠哉闲适。家乡丰富多彩的人文历史、秀丽妩媚的山川,哺育了诗人,为他创作提供了灵感。他结交四方,纵浪山水,泼墨挥毫,履痕处处。
在诗人笔下,潭中之鱼在树的倒影里自由自在游动,岸上之猿在潭畔的藤树上倒挂晃动,情景幽静别致。低头间,游鱼逍遥欢快,碧波中树影荡漾,树影与游鱼的姿态,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抬头望,岛上树木苍郁,猿猴嬉戏,轻盈自在翻腾跳跃,构成一幅绝妙的画面。
花木交晖,清丽淡雅,平添“试垂竹竿钓,果得槎头鳊”[15]三分清闲。“鱼行潭树下”之后跳出“猿挂岛藤间”一句神来之笔,相映生色,摇曳生姿,更增山中静谧。上中有下,下中有上,互为烘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16]细细体味,潭侧之树影映入潭水之中,鱼儿翕翕游动,自由自在。在这里,诗人虽没有正面描写树的倒影,但读者却可以领悟出树的倒影之娉婷,与游鱼的动态美相互参差,显出美的多样性。
全诗以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潭山岛两个场景,上个场景着眼于“垂钓”、“水清”的静态场景,与“鱼行”、“猿挂”动态场景相得益彰;下个场景侧重于“游女”、“解佩”的遐思联想,“求之”的悠然神往,“不可得”的意味深长。且“鱼行”、“猿挂”,一低一高,一下一上,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互称,拓展出空间的距离美。“潭树下”、“岛藤间”,一潭一岛,一树一藤,交错相宜,出奇制胜。
神女示爱的古代神话传说就发生在此座山中,能不羡慕、神往、陶醉?“解佩”这一象征爱情的行为,给人以无穷的遐思。诗人幻想自己也如当年游历万山的郑交甫,能偶遇汉水女神,向她们索取佩带上的饰物……上个场景,以静为主,寓动于静;下个场景,以动为主,寓静于动,最后,文意陡然一变,“求之不可得”,掉头归舟,沿途通明,歌声不绝。
“回潭石下深,绿筱岸傍密”。[17]在诗中,我们看不到诗体格律的束缚,如行云流水般自然,解颐娱目,耐人寻味。高度凝练的笔墨,以一个“沿”字创出“清”的意境,又以一个“还”字作结束,整首诗,别开生面,文约意深。这首诗也印证了诗人的三个特点:“风仪落落,凛然如生”的外貌特征和精神世界一致,诗人与故乡人文精神及历史传承一致,诗与人一致。
孟浩然并不因困顿而焦躁,不因失意而扰乱内心、丧失信心,一如既往地在诗书琴笛、山水草木之间寄托生活的乐趣,这就是他的精神支柱,优雅而坚定。读这首诗,我们看不到诗人半生的坎坷与忧患,只是感受到一路不断的惊喜,犹如“泉流石上,风来松下”[18]之音,轻盈悠远,遥相呼应;有远有近,一气挥洒,在山涧流连徜徉。
四
《万山潭作》展现了人类境遇和自然景观之间广泛的联系。在孟浩然这里,山水诗中的形象,已不再是山水原形的描摹,也不是在其中简单地加入了自己的情感,而是采用了表现手法,将山水形象的刻画与自己的思想感情及性情气质合而为一。可以说在孟浩然之前,还没有哪位诗人在山水诗中如此深深地打上诗人自个性情气质的个性印记。读孟浩然的山水诗,我们不仅领略了他笔下的水光山色,更重要的是我们认识了“风仪落落,凛然如生”孟浩然本人。
没有千回百转的情节,没有错综复杂的关系纠缠,更没有期待中的冲突和矛盾,简简单单的山水情景,纯纯粹粹的自然景物,悠悠然然的山泽之乐,其间穿插郑交甫遇神女赠佩的传说,返璞归真,妙极自然。山与水对应、虚幻与现实并置,“清空雅淡,逸趣翩翩”,[19]点染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世界。
“大味必淡”,[20]所有的景物都对创造心境有所贡献。万山壁立江边,拔江而起,高耸兀立,悬崖嶙峋,伫立磐崖眺望,天宽地阔,大气磅薄。远看,大江浩荡东去,鱼帆点点;近处,无垠洲渚如茵,绿意盎然;俯视壁下,绿波东流,江碧峰青,潭水清幽。此刻诗人内心无比的恬然,如诗人自己所言“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且乐杯中酒,谁论世上名”。[21]诗人在寻山问水之间,一洗胸中的块垒。
诗人写垂钓之乐,而垂钓本身,已乐在其中,何况优雅闲适地静坐磐石之上?一个“坐”字,尽显澹宕、空逸。江水清澈与宁静的心境相契,诗中未提一个“乐”字,但“乐”已融入始终,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22]正是此诗境界。孟浩然向往而“求之”唯以游乐山泽为乐,磐石垂钓、月下放歌为追求,衬出他内心的安然,表明他彻底摈弃功名心,志不在借隐逸邀名以达荣显之途。江水荡漾,月影婆娑,山川何其美,何其奇妙,这一切,再加上美丽的情爱神话,足见诗人是醉了。
诗人借襄阳家乡典故,怀远悼近。遥远往昔的彼时与即时即刻心境交融,视觉与幻觉、情与景,于万山静寂中共振。“万山潭”作为历史与现今节点的纽带,传说中的过去与实际的现在,交汇融合在一起了,最后以“还”字作为从虚幻世界向现实世界回归,形成诗歌文字的波澜、节奏。
周朝人郑交甫遇神女事。流传已久,在《韩诗内传》《列仙传》《洛神赋》等书籍中均有记载,精彩的是,孟浩然将俗套的传说化为神奇,描述精约传神,境界全出。“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地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地分散在全篇中”,风格上“甚至淡到令你疑心到底有诗没有”。[23]浪漫的传说,美妙的场景,山、石、水、棹、舟等几何形状与鱼、猿、树、月等明暗间隔,独具匠心,写出了一种介于现实和超现实间的理想梦,令我们如沐春风。
诗歌似在告诉人们,神话传说,即使最后没有结果,也能陪我们走过美好的一段路。诗的最后,用一场梦、一场幻,来弥补人间的爱情遗憾,显得尤为动人。虽然昔日神女感情并没有开花结果,但却在后世人心中留下了美好遐想和不可磨灭的印记。最后,明月满舟,银辉一路,爱意满满……
五
“诗品出于人品”,[24]人生的意义何其深远,内容何其丰富,孟浩然的诗便是一例。诗人性格耿介不随,不乐于趋承逢迎,身上有种世俗人间少有的本然气质——我做我自己,这一气质在盛唐时期鲜有,如今依然,即便有,“至多也只是暂时的调剂,或过期的赔偿”。[25]多数人汲汲于功名、戚戚于“魏阙”(宫门之观楼,朝廷的代称),[26]连狂放有傲骨的李白,也要供奉翰林盼望得到皇帝的赏识和重用,唯有孟浩然生活着自己想要的生活,做着自己沉醉的事,写诗与做人一样“清空自在,淡然有余”。[27]
谈的是性情,说的是态度。孟浩然虽生活在开明的盛唐时代,却与东晋陶渊明很相像,以归隐林泉为趣。他们生活虽似出世,而精神是入世的。曾有的理想抱负、经邦济世的志向,经受了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矛盾挫折与痛苦后,完完全全地放弃,不再混迹于俗不可耐的宦海,受拘束于名缰利锁,成就了独立不媚世的人格。
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诚如孟浩然所言“地偏香界远,心净水亭开。弃象玄应悟,忘言理必该。静中何所得,吟咏也徒哉”。[28]他借用佛道哲学中“弃象”、“忘言”,谈抒情言志,其弦外之音、象外之旨,清空闲远,迥出流俗,超越时空。
述旧能开新,论史而寓人。“一切景语皆情语也”,[29]孟浩然活得比我们现代人真实、洒脱,他比我们近情、近理,比我们热诚,比我们天真,比我们对万物都更有信仰,对神,对人,对灵,对自然,对艺术。孟浩然诗的意义,就是这个喧嚣的世界里,那一霎清音。如果放在大时代洪流里边,孟浩然就是一曲真歌弦管,婉转的旋律透散出大自然清新美妙的宽广气息。
[1][23][25]闻一多.唐诗杂论·孟浩然[M].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
[2]孟浩然.仲夏归汉南园 寄京邑耆旧[Z].
[3]李白.李太白全集·赠孟浩然(卷之九)[Z].
[4]王士源.孟浩然集序[M].
[5]杜甫.解闷[Z].
[6][24]【清】刘熙载(1813—1881).艺概·诗概[M].
[7]【明】高棅(1350-1423).批点唐诗正声[M].
[8]【明】贺贻孙(1605-1688).诗笺[M].
[9]【明】胡应麟(1551—1602).诗薮[M].
[10]【清】朱庭珍(1841-1903).筱园诗话(卷一)引[M].
[11]王维.青溪[Z].
[12]皮日休.郢州孟亭记[Z].
[13]【清】沈德潜.唐诗别裁[M].
[14]孟浩然.登望楚山最高顶[Z].
[15]孟浩然.岘潭作[Z].
[16]陆游.文章[M].
[17]孟浩然.登江中孤屿赠白云先生迥[Z].
[18]【明】陆时雍.诗镜总论[M].
[19]【明】胡应麟.诗薮·内编[M].
[20]房日晰.略谈孟浩然诗风的清与淡[M].
[21]孟浩然.自洛之越[Z].
[22]严羽.沧浪诗话·诗辩[M].
[26]魏阙.杂篇·让王[A].庄子集释(卷九下)[C].
[27]【清】施闰章(1619—1683).蠖斋诗话[M].
[28]孟浩然.本阇黎新亭作[Z].
[29]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M].
(责任编辑 丛文娟)
孙翀,《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记者,哲学博士(后)(邮政编码 100088)
I207.22
A
1672-6359(2017)03-01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