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进一步完善“互联网+养老服务”的对策建议

2017-01-25刘良军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养老老年人服务

刘良军

进一步完善“互联网+养老服务”的对策建议

刘良军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传统养老模式已无法完全适应变化着的养老服务形势。对此,建构“互联网+养老服务”体系,与时俱进解决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成为必然。展望未来,推进“互联网+”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满足多元多样、个性化定制型的养老服务需求,是打造养老服务业升级版的题中应有之义。借助“互联网+”构建信息化、智能化和全方位、多层次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没有围墙的养老院”正逐步向我们走来。

互联网;养老服务;思考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进一步推进“互联网+”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多样、个性化定制型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当前我国60周岁以上的老人接近2.5亿,估计到2050年,更有望达到4.8亿。由此,我国养老服务业面临的压力非常巨大,也为繁荣发展养老服务业提供了更多机遇和广阔空间。另一方面,近年来“互联网+”产业迅猛发展,尤其通过发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作用,触角延伸至养老服务领域,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一、“互联网+养老服务”模式的意义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不少地方已经开始探索智慧养老模式,用“互联网+”方式打造社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这些平台以老年人切身需求为导向,竭力整合各行各业养老服务资源,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紧急救援等综合性服务项目。借助“互联网+”构建信息化、智能化和全方位、多层次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逐步构建“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一)“互联网+养老服务”是智慧养老模式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直以来,我国养老服务主要呈现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三种模式。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上述养老模式已无法完全适应养老服务形势的变化。对此,建构一种新型的多元复合养老服务体系,与时俱进解决老年人的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成为必然。而智慧城市这一发展理念的提出,许多城市都开始积极推动公共服务功能的技术化与信息化。智慧养老的概念应运而生,智慧养老模式浮出水面。

所谓智慧养老,是指依托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手段,开发建设面向当地老年人、社区、机构的物联网信息系统平台,提供实时、快捷、高效的智能化信息化养老服务。在这种互联网技术主导的养老服务模式下,凭借建立起来的养老、医疗、健康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能够将运营商、服务商、个人与家庭等有机连接起来,力求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现代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产品在养老服务业中的作用将更加突显。特别是在远程医疗、健康管理、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等方面,智能化、信息化的趋势将进一步彰显。由此,和传统养老服务模式相较,因有了互联网技术的助力,智慧养老既极大地拓展了养老服务需求响应的范围,又丰富了养老服务业务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不仅为养老服务业注入新鲜血液,更使得新形势下养老服务业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发展动力转化,在不断上档升级的基础上,与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相适应。

(二)“互联网+养老服务”是打造养老服务升级版的有效路径

1.“互联网+养老服务”有利于推动传统养老服务模式转型升级。从老年人老有所养的全过程看,养老服务业属于综合性服务产业体系。然而传统的养老服务仅包括养老生活服务、养老产品开发等简单环节。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快,待养老人数越来越多,显然传统养老服务模式需要自我革新、自我提升。因此依托互联网技术,不断创新养老服务理念、模式、产品和内容,尤其是引入“互联网+”之后,通过构建网络信息平台实现养老服务的智能化、信息化,既能促进互联网产业自身的发展,也能切实解决传统养老服务业碎片化、低端化、浅层次的问题,有效提升既有养老服务的水平与质量。

2.“互联网+养老服务”有利于实现养老服务全覆盖与专业化。“互联网+养老服务”的一个最大特点,是积极探索实践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定制型的养老服务方式。由此,一方面其能够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满足不同类型的老年人相对特殊的养老服务需求。同时,互联网的大数据、云计算等先天性优势,也能使其全方位地进行养老服务部署,尽可能实现养老服务对象、内容与过程、环节的全覆盖,适时满足不同类型老年人本应多样化的养老需求。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服务的精准、精确、精细化特点,也使得养老服务机构与人员不得不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以适应养老服务升级发展的需要。

3.“互联网+养老服务”有利于养老服务秉持人本情怀,高效服务。“互联网+养老服务”的独特优势,是实现智能科技在养老服务中的应用,通过构建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的智能化、网络化体系,改变了长期以来的被动养老服务模式,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养老服务理念。同时,借助“互联网+”建立起来的大数据平台,能够实现多种养老服务项目的共通融合,于供给侧提升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譬如,通过建立由平台管理、呼叫中心、养老服务应用、APP手机客户端、智能终端接入等子系统构成的养老综合服务平台,能够第一时间顺应、满足老年人多元多变的养老服务需求。

4.“互联网+养老服务”有利于重构老年人生活,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享。调查表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老年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能力手段赋能、人际交往赋能、社会参与赋能和情感交流赋能等方面。随着互联网逐渐走进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能够为老年人的社会交往方式增加新途径,使老年人通过网络参与个体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实践,获取更多信息,激发兴趣爱好,增强情感表达,改善孤独状况。比如,依靠语音、视频等网络功能,能够增强老年人与身处异地的子女代际交流,提升家庭凝聚力和归属感等等。

5.“互联网+养老服务”有利于丰富老年人养老服务内容和产品种类。眼下我国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日趋多样化,涵盖了生存生活、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社会交往和价值实现等方面。而“互联网+”利用大数据和网络传播为养老服务供给者提供交流和沟通的平台,使养老服务供给者通过相互学习、彼此借鉴,从而催生出互联互通、百花齐放的产业态势,极大地丰富老年人服务内容和产品种类。尤其智能型养老产品和服务的持续开发和使用,将大大减轻家庭养老负担,彻底改变老年人及其子女的养老观念和生活方式。由此,“互联网+养老服务”带来的银发经济,成为经济新常态下又一新的经济增长极。

二、“互联网+养老服务”模式的先进做法

(一)北京模式

北京“互联网+养老服务”模式的最大亮点,在于其建立起来的“五位一体”养老服务综合服务体系:一是BKCN腕带智能终端。特点是穿戴方便、操作简单,智能科技、全天候服务,既能确保第一时间启动救援机制,又能于平时进行体征检测、健康管理。二是APP云平台智护服务。即云端服务管理与监控,涵盖健康管理、数据分析、信息咨询、疾病分析等生活服务和医疗服务内容。三是社区养老服务馆。即线下进行养老服务,提供个人医疗方案、养生保健、健康体检、产品体验、信息咨询、问题解答等服务项目。四是救护服务。通过既有服务平台与120救护系统连接,实现对老年人救助过程的实时互通。五是服务监控。包括呼叫中心客服、一站式呼叫中心平台,提供紧急服务、健康咨询、医疗咨询、服务回访和评价等信息服务。

(二)杭州模式

杭州“互联网+养老服务”模式的亮点,在于其服务项目比较齐全。一是服务内容以“助急”为核心,在实现紧急呼叫、亲情通话的基础上,强化应急救助服务,尤其新增对孤寡、独居老人的主动关怀,以及特殊时段的“助急”内容,且当事老人无需付费。二是大力实施“七助”服务。即助急、助洁、助餐、助医、助浴、助行、助聊等服务内容。此类服务面向辖区所有老年人,由当事老人自行付费,价格优惠。三是提供具有区域特色的服务。即通过整合区域内养老服务资源,面向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推介所在区域政府购买服务及公益服务内容,老年人可无偿或低偿享受服务。产品包括:无线呼叫器;“一键通”老人手机;智能手表;与固定电话连接的居家式终端;服务商自行开发的科技产品等。

(三)扬州模式

扬州“互联网+养老服务”模式的关键词,是以人为本、与时俱进。一是初步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信息为辅助,功能完善、服务优良、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二是在政府保基本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推动社会力量成为担纲养老服务的主体主角,并大力发展“候鸟式”养老、“田园式”养老等低碳环保型养老模式。三是服务对象全覆盖、服务项目全辐射、服务主体全动员。如服务对象上,从原来“三无”、“五保”等特定老年人群,转向以困难和失能老年人为重点,并惠及所有老年人;服务项目上,从简单生活照料,转向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医疗康复、长期护理、精神慰藉等一揽子服务;服务主体上,通过政府主导或购买服务,着力居家养老服务,完善社区养老服务。对实在无法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实现机构集中照料。

(四)厦门模式

厦门“互联网+养老服务”模式的特色,则主要体现为这样几个“一”:一是成立一个信息化养老服务平台。通过高效整合全市各类养老服务资源,以信息化和智能化呼叫服务为核心,打造线上线下互联互动的养老服务“O2O”新模式。二是确立一个养老服务专用号,即“12349 ”养老服务热线。目前该热线可为老人提供养老咨询、紧急求援、保健康复、家政保洁、餐饮配送、送药上门、陪诊陪聊、心理慰藉等服务。三是培育一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通过养老信息化平台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有效对接,实现信息化养老精准落地社区,再依据社区掌握的数据,进行服务需求评估。其目的在于为社区居家养老人群提供更具人性化的养老服务,使社区居家养老成为老年人养老的首选。

三、当前“互联网+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政府部门对“互联网+养老服务”新业态重视不够、宣传不力,导致社会上接纳、认可的程度不高

“互联网+养老服务”既代表新的养老服务理念、产业发展方式,又是传统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方向。尤其借助“互联网+”,营造出了一种有别以往的新型养老服务业形态,能够让老年人享受更专业更便捷更优质的养老服务。然而受传统养老模式惯性思维,以及因互联网知识储备不足所带来的视野局限,一些地方从官方到民间还并未普遍认可与接纳,使其缺乏应有的民意基础与社会土壤。

(二)老年人熟练掌握智能化终端设备的能力不够,与产品设计缺乏对老年人的人文关怀同时并存

一方面“互联网+”日益影响、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品质,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便捷、高效。然而对于相当一部分老年人而言,“互联网+”还只是遥不可及的抽象概念。另一方面,互联网生产提供商和销售服务商,往往青睐追赶时尚、潮流的年轻人,以致老年人的消费需求往往被忽略。此外相关互联网产品的设计,也漠视了老年人的消费偏好,使得老年人很难精准掌握、熟练使用。

(三)老年人互联网安全知识的匮乏、数据信息个人隐私保护的失控,以及网络欺诈行为的屡禁不止,制约“互联网+养老服务”前进步伐

随着事关老年人数据采集、加工和应用的推广,数据泄露事件时有发生,进而给当事人造成一系列的危害。同时在网络空间里,大数据往往也是很容易被发现的大目标,是黑客攻击通常选取的对象。此外,长期以来互联网金融应用与老年人无关的事实,既让老年人掌握的互联网安全知识较少、接受新鲜事物较慢,也使其对网络欺诈的识别能力较弱,由此成为网络诈骗中最容易受害的人群。

(四)养老产业供给不足,线下服务质量良莠不齐,使得“互联网+养老服务”惠民红利不能充分释放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结构问题,更是老有所养的供给侧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互联网+”的引入,实质在于对养老服务供给资源的集约化管理和供需有机衔接。由此,供给不足将导致“互联网+”优化市场资源配置的潜力难以完全发挥。同时,“互联网+养老服务”模式下,尽管互联网企业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在线产品的质量,一旦线下体验不理想,也会让老年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五)相关“互联网+养老服务”制度不完善,导致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成为养老服务行业共同的痛点

“物之所在,道则在焉。”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智慧养老只能沦为虚幻的说法和概念。眼下由于养老服务产业具有较强的社会公共服务性质,使得不少机构提供的服务是低偿、甚至是无偿的,由此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而商业模式难以成熟的根本原因,还是相关制度不完善。推进智慧养老产业繁荣发展,固然政府希望通过购买公共服务等方式引进社会资本,但在补贴资金额度、服务市场定价等方面,仍需要有完善的制度作保障。

四、进一步完善“互联网+养老服务”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须加大对“互联网+养老服务”的扶持力度

养老服务业具有投资大、风险高、周期长、收益低等个性特点,地方政府在其发展过程中的支持、辅助作用十分重要。对此,地方政府应切实把握“互联网+”所带来的养老服务业改革发展良机,统筹协调、多方兼顾、科学谋划,搞好符合本地实情的“互联网+养老服务”政策设计、决策部署,推动本地养老服务业稳中求进、行稳致远。比如,通过线上线下系列调研考察,对本地养老服务产业的市场供求状况进行详细分析,有针对性地制定扶持“互联网+养老服务”的优惠政策,鼓励“互联网+”与养老服务业深度融合。又如,地方财政预算应持续加大对本地养老服务业的资金投入,以此带动、吸引民间资本力量,多方筹集资金,确保本地养老服务业能够搭乘“互联网+”的快车、便车。再如,针对“互联网+”的网络诈骗、信息安全等问题,政府也应果断出击,多管齐下,加大对“互联网+养老服务”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惩处力度,切实保障老年人分享互联网红利的权益,等等。

(二)全面构建“互联网+养老服务”工作大格局

“互联网+养老服务”能否在一地开枝散叶、做大做强,今天看来工作格局的建构处于重中之重。一是建构医养结合格局。建立医养结合服务网络,实现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的互联互通、有序共享。要鼓励支持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的医养结合,推进有条件的基层医疗机构向老年护理院转型。二是建构智能养老格局。打造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既实现民政、医疗、公安等多部门老年服务需求海量数据共享,力争最大限度整合养老服务和管理资源,又提供多元多样、个性化定制型、快捷方便高效的智能养老服务。三是建构设施连通格局。完善养老投融资政策,广泛采取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租赁等多种方式,建立健全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实现设施连通、互助共享,培育壮大养老服务产业集群。尤其要加快建成一批示范效果明显、群众满意度高的适老住区,以此探索建立适应人口结构变化的宜居空间布局。四是建构养老保险格局。通过采取社会保险强制、商业保险自愿相结合的方法,实施政府补贴、保险缴费和使用者负担三合一的筹资来源渠道,构建适合老年人的福利普惠型长期护理保险体制机制。

(三)凝聚关心支持“互联网+养老服务”的社会合力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年人的今天是我们的明天,老年人的幸福折射社会的幸福。对此,在人口老龄化加速的今天,全社会都应关注、支持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一方面,在大力倡导尊老、爱老、孝老的人文风尚前提下,应多手段、多途径、多层次加大对“互联网+养老服务”的发展现状、未来趋势,以及国家“互联网+养老服务”方针政策、制度规定等的广泛宣传,使“互联网+养老服务”的概念和意识深入人心,营造“互联网+养老服务”的良好社会氛围。另一方面,鼓励支持教育机构、尤其是中高等职业教育和社会办学力量,积极开办养老服务专业,努力培养能胜任“互联网+养老服务”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高素质从业人员。同时,相关部门、社会组织与志愿服务者,也应经常性地深入老年人家庭、社区、养老机构,采取老年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其普及互联网养老服务产品的使用知识和操作技能,使老年人能享尽享“互联网+养老服务”的红利、便利。

(四)持续创新“互联网+养老服务”体系、产品和服务

一是探索建立养老服务产品和养老服务质量的标准化体系。与发达国家老年人产品和服务大都有比较完善的标准化体系相比,我国目前的老年产品和服务质量标准化工作明显滞后。因此,在推进“互联网+养老服务”过程中,应补齐短板,发挥后来优势,确保产品与服务规范、标准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老年人对于“互联网+养老服务”的消费偏好与体验黏性。二是充分运用“互联网+”战略思维,不断丰富养老产品和服务。要从日常生活用品、生活照料服务、健康管理、远程医疗、文化服务、金融、房地产、旅游等多方面、多角度,全方位打造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三是持续加大互联网养老服务产品的研发力度,不断推出人性化的产品与服务,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亲近网络、喜欢网络、精于网络,真正融入互联网时代。既提高自己养老生活的便利度,又推动养老服务产业稳步向前发展。

(五)积极引导老年人适应“互联网+养老服务”新常态

老年人既是养老服务业的服务对象,又是养老服务产品与服务的需求者、消费者。毋庸置疑,习惯了“养儿防老”的传统思维,如今面对“互联网+养老服务”的社会现实,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是老年人接受、认可互联网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老年人要持终身学习理念,以“老顽童”的心态主动接近互联网,积极了解互联网,尤其“百闻不如一见”,通过大胆走上前去体验一回,亲身感受“互联网+养老服务”别样的奇迹与魅力。同时作为家属,也应善于有意识地带领老年人进入互联网领地,辅导老年人学习和掌握各种互联网智能终端的使用方法,努力实现个人、家庭生活与互联网的深度对接,同时有效规避相关不利和风险。

[1]刘坤.让养老更“智慧”[N].光明日报,2017-02-21.

[2]齐悦.“互联网+养老”:中国养老新形式[N].今日中国,2016-04-28.

[3]于潇,孙悦.“互联网+养老”:新时期养老服务模式创新发展研究[J].人口学刊,2017(39).

[4]闾志俊.“互联网+”背景下智慧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

[5]罗经纬.公共服务能力背景下“互联网+”智慧养老模式探究[J].四川水泥,2017(2).

[6]庞景之,吴清华,卢玲伟.“互联网+”时代下的居家养老模式新探究[J].决策与信息,2015(8).

(责任编辑 刘晓明)

刘良军,中共荆门市委党校教授 (邮政编码 448000)

C913.6

A

1672-6359(2017)03-0105-05

猜你喜欢

养老老年人服务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养老生活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