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养老
2017-01-25赵函
“我”看养老
创新家庭支持政策 助力家庭养老能力提升
于建明(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提出“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从政策视角看,通过政策体系的完善营造这一社会环境尤为重要。养老、孝老、敬老的第一线是家庭,一直以来家庭在养老方面承担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独生子女的父母陆续进入老年,通过政府与社会的支持,让家庭继续有能力在养老事业中发挥作用,是解决我国老龄化问题的捷径。针对我国家庭支持政策空白,很多负担失能失智老年人照护的家庭已不堪重负的状况,亟需在政策体系中创新家庭支持政策。可参考国外对于承担失能失智老年人长期照护的家庭成员进行技能培训、提供喘息服务、在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参保费用方面给予优惠、提供现金补贴等措施。
正确发挥政府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龙玉其(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博士后)
在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积极发挥政府作用,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在实践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表现在,政府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的职能定位还不是十分清晰,作用发挥存在一定偏差。未来需要进一步正确发挥政府的作用,明确政府在养老服务中的职能定位。政府是基本养老服务最重要的责任主体,需要牢牢把握政府在养老服务中“保基本、兜底线、扶市场”的职能。充分保障低收入者、贫困老年人和特殊老年人的基本养老服务需求。发挥政府在基本养老服务资金支持、宣传引导、统筹规划、政策制定、法制建设、监督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作用。加强政府与市场的合作,加大对民办养老机构的支持和培育力度,建立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供给体系,满足不同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振兴乡村 增强农村老年服务能力
赵婷婷(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博士后)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们在“养老方面”还“面临不少难题”。在各种难题中,农村养老方面的难题最大、困难最重。要实现农村老人年老体衰之时有人照护、有病时有医治、高龄时有补贴、贫困时有低保、赋闲时有乐趣、有余力时有事可做,牵扯到乡村振兴的方方面面。首先要振兴乡村经济,使农民有生路、人才愿驻扎,才能使老人有陪伴、有照护,才有发展乡村服务事业的基础。其次要优化乡村管理,才能保障乡村的社会安全,使各项社会政策得到有效实施。在经济振兴和管理优化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健全乡村服务事业,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发挥专业人员的优势,开发和链接更多的老年服务资源,提供必要的老年服务,推进积极老龄化实践。
以老龄事业带动养老产业 以养老产业促进老龄事业
柯洋华(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博士后)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这一论述进一步强调了养老产业的战略地位,暗含“以事业带动产业、以产业促进事业”之意。养老产业应如何发展?实际上十九大报告在多处有所布局,如在发展路径上,以积极老龄化为导向,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在人才供应上,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资金及责任分担上,“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就是鼓励社会力量发展养老产业;在资源配置上,坚持“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当然,养老产业改革和发展不能违背养老事业的民生和公益性质,产业活力基于事业需要、最终必须服务于事业大局。
加强部门协作 助推医养结合
朱凤梅(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博士后)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医养结合”。这一阐述是对当前养老服务供给问题的精准描述,也是对老年人口、特别是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口无法及时、方便获得非住院型医疗服务的一个正面回应,对解决新形势下的养老服务需求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我国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分别由不同的政府部门实施行政管理和行业监管。这就要求医养结合工作推进过程中需加强部门间的合作和协调。既要着眼于供方的激励机制,又要着眼于切实可行的方案。一是,注重提高医养结合服务提供主体,包括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以及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二是,加强部门沟通、减少政策性矛盾的出现;三是,捋顺各自角色定位的同时,做到不缺位、不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