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理解十九大精神
2017-01-25俞建良
◎ 俞建良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理解十九大精神
◎ 俞建良
十九大报告,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深刻和系统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使我们党对自身建设、对执政规律、对时代特征、对人类发展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十九大报告,主题鲜明、思想深邃、博大精深、气势恢宏、催人奋进。对十九大报告内容,经过前段时间的学习,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但要真正学习掌握运用好尚需有一个深化的过程。
十九大报告是一篇光辉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经典,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体现,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习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这为我们全面系统深入理解十九大报告精神指明了方法。
方法正确才能保证结论的科学和准确,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作指引有助于理解学懂十九大报告精髓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唯物辩证法作基础的,是基于对实践认识的本质、过程、规律的方法总结,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思想武器。
十九大报告的精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运用结果,也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丰富和发展。
十九大报告首先对五年工作进行总结,这是丰富的实践基础,由此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矛盾分析法,揭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意味着对社会规律的认识有了新的提升。然后进一步把视野放宽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近4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近100年、世界社会主义近500年乃至中华民族近5000年进行认识,这是深厚的历史基础。由此提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并用三个“深刻认识到”和“四个伟大”辩证关系的论述,揭示了对社会制度和社会运动规律的新认识。进而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用“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对这一思想的内涵和基本方略作了完整表述。
对这一思想的由来,十九大报告表述为: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这段话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一思想产生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对这个思想今后的发展,十九大报告表述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这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规律的运用,同时通过不断创新认识内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二、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指导有助于理解弄通十九大报告主要内容
十九大报告处处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光辉,马克思主义的所有原理在报告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运用。熟练掌握和运用以下几个基本原理,有助于理解和弄通十九大报告的主要内容。
一是联系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万物是相互联系的,联系是有规律的。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体现为整体性和系统性。十九大报告涉及内容包罗万象,我们要避免只从自己业务角度去寻找只言片语的重合,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部理解。而要做到像习总书记说的,“要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全部地而不是局部地理解党的十九大精神。”要学会在中国和世界,五位一体,四个全面,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等方面的相互联系中去把握相关论述和工作部署。对社会福利工作来说,除了把握上述关系,十九大报告中还包含着一些具体的相互联系,如社会福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与民生的关系、与社会保障的关系、与健康中国的关系等等。
二是运动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运动的,不是静止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事物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量变到质变,螺旋式发展。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体现为历史观和发展观。只有理解和把握了这个观点,才能把握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创新,才能把握历史和现实、当前和未来的关系,才能理解分步走战略,近期、中期、长远目标的意义。才能做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过程中把握社会福利的定位,既推进福利事业发展又避免进入“福利陷阱”怪圈。
三是能动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事物的变化由内因和外因共同推动,其中内因是决定性的,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只有理解和把握了这个观点,才能理解为什么习总书记要反复强调“精神状态”,在报告开头号召全党要“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在报告结束告诫全党“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我们才能理解十九大报告工作部署中习总书记为什么要提出“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也才能在社会福利事业面临转型,养老服务业面临供需矛盾突出、社会关注、管理体制不顺、人力紧张等困难和问题时,保持我们的旺盛斗志,克服千辛万难,不懈推进社会福利和养老事业发展。
四是人民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推动者,是创造历史的真正英雄。只有理解和把握了这个观点,才能理解习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能理解十九大报告中“人民”一词为什么出现203次成为最高频词,才能理解习总书记带领新常委在记者见面会上说“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只要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就可以获得无穷的力量,风雨无阻,奋勇向前”的深切含义。也才能理解发展社会福利和养老事业就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
三、用矛盾分析法作辅导有助于理解做实十九大报告具体业务
十九大报告中多处涉及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相关业务内容,包括社会福利、慈善事业、残疾人事业和康复服务、老年人关爱和养老,尤以养老的内容最多。运用矛盾分析法有助于我们对这些业务内容找到问题短板、分析根源症结、开出解决良方、落实具体措施。如,在养老方面:
(一)报告在分析当前工作不足面临困难和挑战时,把养老作为民生领域短板、群众面临的难题之一提出来。根本原因是社会进入老龄化,高质量可持续养老已成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而我们的保障和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这是矛盾的起源,需要深入调研分类分层分析养老需求内容,以及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表现和根源。
(二)报告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部分分别提出,要激励人们孝老爱亲,要完善养老保险,健全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这是矛盾解决的主体,需要强化和廓清家庭、社会和政府的职责和界线。
(三)报告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部分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这是矛盾解决的路径,需要既要在战略上研究也要在措施上落实,及时、科学、综合应策。
(四)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方略之一,报告在“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部分提出,在“七个有所”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包括“老有所养”。这是矛盾解决的结果,需要给出阶段性预期以及保障内容、路径、程度和可持续性问题的解决方案。
(五)报告在“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部分提出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引导预期、保障适度、更可持续等理念和观点。这是矛盾解决的循环和螺旋上升,是由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性所决定的,需要永不懈怠,不断提升养老保障和服务水平。
(作者系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