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政治文化的影响与应对研究

2017-01-25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互联网络群体政治

王 武

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政治文化的影响与应对研究

王 武

移动互联网是改变中国社会结构和政治文化结构的重要新兴力量。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对当代青年的影响与日俱增,它不仅单是一种工具与技术手段,且渐趋演变成为影响青年成长和政治社会化的重要环境。移动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不仅直接影响着政治发展的进程,而且正在促进青年大学生群体政治文化的变迁。

移动互联网;青年大学生群体;政治文化

移动互联网络技术(Mobile Internet,简称MI)的快速更新与发展促进了传统政治文化的优化升级,对当代青年的影响与日俱增,它不仅单是一种工具与技术手段,且渐趋演变成为影响青年成长和政治社会化的重要环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了解和掌握大学生政治文化演变的规律与特点,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且可以为国家长久的政治稳定奠定扎实的基础。本文讨论的重点是,移动互联网络对于青年大学生政治文化的发展到底有何影响,以及如何优化这种影响。

一、政治文化的特征

政治文化是指人类在政治活动过程中积淀下来的相对稳定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政治价值取向和政治信仰等心理与主观精神层面的因素。[1]这五个层次是逐层次递进的心理和精神因素,且政治认知为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政治价值取向和政治信仰提供知识和智慧基础,并成为这些精神活动的起点。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中国当代大学生政治文化呈现出明显的多样化特征,这是国内外政治文化生态综合影响的结果。青年大学生群体在特定的年龄阶段呈现出政治文化形成的过程及特点。

(一)自发性与深层性

青年大学生的政治文化是通过在大学4年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自发地逐步形成的,是家庭熏陶、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下的不自觉的、不系统和不成熟的反映。大学阶段正是大学生从少年逐步过渡到成年人的阶段,其政治文化亦是处于逐步成熟与完善的阶段,更多地是以感性方式和潜意识的形式呈现。同时,青年大学生群体的政治文化将为其以后步入社会政治生活奠定心理基础和感性认识,并在日后的政治生活中影响其政治认知和政治行为。

(二)社会性与代传性

政治文化的形成过程本身就具有社会性。青年大学生群体的政治文化是家庭成员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系统性教育的结果与社会重大政治事件等横向层面的综合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同时,青年大学生群体的政治文化还受到父辈和祖辈的代传性纵向影响。因此,核心的政治道德和政治伦理等文化基因作为遗产而得以传承,并最终影响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政治取向模式。

(三)稳定性与延续性

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认为,政治情感比较容易发生变化,且容易随着政治领导人、政府官员和政府组织的工作效率和成就发生变化,但是,根本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价值观是比较稳定的。[2]青年政治文化虽然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悄然发生变化,但是它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延续性。大学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期,大学生们精力充沛、求知欲旺盛、学习和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比较突出,既能够延续小学和中学阶段对于政治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又能够将这些政治心理与认识继续深化,并最终形成相对稳固的政治价值取向,进而对政治行为和政治稳定产生影响。

(四)缓变性与独特性

青年政治文化会随着现实社会的变更和政治社会化的变迁而逐步发生某种变化。但是,与国家政治现实和政治主流理论等相比,政治文化的变迁要显得特别缓慢与滞后。正如中国政治学者王沪宁所说,社会演进往往是缓慢的,其表层有时虽然可以在几年或几十年中间变得面目全非,但社会关系的深层变化却小得多。[3]同时,每一个国家的青年大学生政治文化的特点都具有独特性,这根植于该国独特的历史过程、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政治框架之中。正是基于这些特点的基础之上,才能产生出特定的青年大学生政治文化,并最终影响到这一代人的政治信仰与追求。

二、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政治文化的影响

《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网民以10—39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比例合计达到73.7%;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0.3%;网民职业结构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5%。[4]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移动互联网使用群体中青年学生群体占有相当高的比率。移动互联网正在快速地重塑着校园内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人际互动方式,拓展了青年群体获得信息的渠道,改变了青年群体表达意见和政治诉求的方式,影响着青年群体的政治文化接受方式。

(一)积极方面

1.移动互联网具有多元性与开放性,能够促进政治认知更倾向于多维与开放。移动互联网的开放性、草根性和零门槛准入规则无疑可以增强网络政治参与的透明性、多元性、平等性和公开性,契合了当代青年大学生群体的特点,能够促进青年大学生群体的政治认知层面更加倾向于进一步的开放、包容与多元。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有利于促进青年大学生群体的独立思考能力与批判意识,促进独立的政治人格的形成、公民意识的培养和新型政治文化的产生。这些都可以培养青年人对现存政治体系的高度政治认同感,进而为政府在改革方面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奠定必要的政治心理基础。

2.移动互联网具有虚拟性与隐蔽性,能够促进政治情感更倾向于温和与独立。移动互联网的网络应用多以网络昵称的形式出现,青年大学生群体在进行广泛的政治参与时多能以匿名状态参与到网络政治生活中,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青年大学生能够表达真实的政治想法和合理的政治诉求,从而能够有效地动员更多的青年大学生群体参与到实际政治动员中,进而可以促进政治文化的普及、促进政治情感更加倾向于温和与独立。

3.移动互联网具有即时性与交互性,能够促进政治态度更倾向于客观与理性。移动互联网的即时交互性可以有效促进青年大学生交流政治经验、学习必备的政治知识、素养和技能,这些无疑都可以有效促进现代公民政治文化的形成,促进政治态度更倾向于理性、宽容、合作、客观与务实,从而有效提升和优化青年大学生群体的政治效能感。例如:近年来上海市推出的高校党建APP和网络思政建设平台等应用,能够将移动互联网络的优势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从而有效地提升了大学生政治文化的水平。

4.移动互联网具有便捷性与社交性,能够促进政治价值取向更加深刻与全面。移动互联网的便捷性极大地降低了青年大学生群体公民政治参与的成本与风险,提高了其政治参与度,进而可以能够让青年人获得良好的政治心理体验感受,促进政治价值取向更加深刻和全面。同时,移动互联网的社交性有利于青年大学生群体的政治互动与交流,促进朋辈教育引导作用的发挥,促进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形成。

5.移动互联网具有普及性与发展性,能够促进政治信仰呈现一元主导与多元并存的局面。基于移动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其变化呈现出一定的普及性、代际性和发展性。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依然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强大的思想武器,它指导中国共产党人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5]但是,在高校校园内,在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政治文化庇荫下,青年大学生的政治亚文化也逐步受到西方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和民族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一元主导与多元并存的局面。

总之,近年来青年大学生群体政治文化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同时,移动互联网打破了原先严密的政治信息控制藩篱,使得政治认知向纵深发展;改变了原先单一的政治情感,使得政治情感趋于复杂化;廓清了政治态度的是否观念,使得政治态度更加明确化;促进了政治价值取向的多向度发展,使得政治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坚定了政治信仰的指向性,使得政治信仰趋于牢固化。[6]

(二)消极方面

移动互联网正如一把双刃剑,在促进青年大学生群体政治文化发展的同时,消极因素也如影随形。

1.移动互联网具有去中心化与广泛性的特点,极易造成青年大学生群体的政治认知模糊和摇摆不定。移动互联网络的最大特点就是其扁平化、去中心化、应用的广泛性,从而导致了主流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权威的削弱,加之其零门槛的准入性,以及国内社会转型期各类负面事件的消极影响、传统政治文化、西方(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等方面的不良影响,极易造成广大青年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主流政治文化存在怀疑、政治认同处于较低层次、政治认知模糊和摇摆不定,甚至出现不同程度的信仰危机。[7]

2.移动互联网具有去个性化与工具性的特点,极易造成青年大学生群体的政治情感降低和政治冷漠。匿名理论认为,当个体处于无名状态时,即去个性化境地时,由于没有明确的个体标志,不必承担破坏规则的后果,就会产生责任分散和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重塑了青年大学生群体的政治社会心态的形成机制和表现形态,尤其是体现出了政治社会心态形成过程中的变动性和互动性。例如:大学生在实名状态下不愿意对于某类敏感话题或事件发表个人观点与看法,但是在移动互联网络上,以匿名状态下对于日常生活中禁忌的敏感政治话题或性等领域肆意吐槽即是明证。

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文化呈现出一定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特征,在政治心理层面也表现出政治情感的热情与政治冷漠的交织互相辉映。这既是青年大学生群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过渡性和矛盾性的集中反映,同时也是国内外政治文化的嬗变的投射与妥协的结果。大学生群体一个方面热衷于公益事业,另一个方面却表现出对参加党团活动、选举活动的疏离与游走;他们一边热衷于关注移动互联网络世界中发生的新奇有趣事件,另一边却对国家新闻时事热点、政府动态缺乏基本的认知与了解。

3.移动互联网具有去一致化与不可控性的特点,极易造成青年大学生群体的政治态度畸形和政治行为失范。互联网络经历20多年的飞速发展、移动互联网经过近7年来的发展,都取得了重大的技术突破和社会经济效益。但是,互联网络的主要根服务器和主要的管理规则依然是被西方国家牢牢控制着,这必然导致移动互联网上的信息具有多元性和不可控性等特点。近年来,利用移动互联网的互动性功能(例如:微博和微信等)虚化和否定历史英雄人物的事件屡见不鲜,这些大多为境外非法NGO组织和部分对中国现状不满之人企图否定历史和英雄人物的历史虚无主义做法,极易造成当代青年大学生群体对于国内政治制度和体系产生质疑,从而导致青年群体的政治态度畸形和政治行为失范。

4.移动互联网具有去权威化与自主性的特点,极易造成青年大学生群体的政治价值多元化,导致大学生群体的政治认同感降低。移动互联网络打破了传统政治体制对于政治信息的控制与垄断、消解了社会舆论的统一、颠覆了传统舆论引导手段、打破了信息传递过程中的科层制与等级制,使得官方信息渠道的权威受到削弱,而网民作为个体获得信息的自主性却日益增强。移动互联网络时代,每个人不仅是信息的发布者和制造者,同时又是信息的传递者和接受者,“地球村”和“全球公民社会”的概念得以实现。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络世界仍然是西方主流世界为主导的虚拟空间,其间各种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鱼龙混杂、各种政治势力和力量博弈此起彼伏、各种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互相竞争与仿效,它们都在努力争夺自己政治社会化的主体与影响对象,尤其是广大的青年大学生更是受到它们的青睐。青年大学生们正处于青春年少、涉世未深的阶段,他们的交往与社交需求会随着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迭代更新而层出不穷,这些势必会逐渐侵蚀主流意识形态对于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的引导能力,从而导致大学生群体的政治价值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导致大学生群体极端民主化和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兴起,进而导致对政治体系和政治合法性的认同度的降低。

5.移动互联网具有超现实化与现实制约性的特点,极易造成青年大学生群体的政治信仰缺失。移动互联网络的超现实性可以快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实现全球资源的同步共享和知识信息的快速流动。同时,移动互联网络在促进全球化的同时,也将导致国家民族意识的淡薄和模糊。移动互联网络的崛起无疑打开了言论自由的空间,任何人、任何组织和派别都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络肆无忌惮地发表自己的政治观点、阐述自己的政治见解、寻求自己的政治支持。[8]随着各种社会政治思潮的涌入,在多元政治文化的影响和侵蚀下,青年大学生们的政治价值观中的疑虑与困惑也逐渐增多,加上现实社会和政治生活的制约性,可能会导致部分青年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发生动摇,进而对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主义理想的认识产生肤浅、模糊的看法,最终导致政治信仰的缺失。

三、优化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政治文化影响的对策

优化移动互联网对于当代青年大学生群体的政治文化的影响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法律与制度方面

一个社会人的政治思想的演变是长年累月的熏陶和演化的结果。社会的政治过程归根到底是人的政治行为的结果,而人的政治行为直接受其政治文化的制约。[9]政治文化的形成过程基本上也是一个政治认识普及的过程。青年大学生群体在享受现代移动互联网便利的同时,更应该接受到主流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因此,从制度建设方面需要重新进行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将各级学校政治文化教育纳入党和政府宣传工作的重点工作之中,并制定科学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予以制度化和机制化保障,从而系统性地培养学生个体的政治鉴别能力,为其形成社会主义的政治价值和民主意识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相关部门可以尝试制定《移动互联网络平台管理法》和《关于移动互联网促进政治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法律法规来进一步引导和规范各个学段学生政治文化建设的任务和要求。

(二)平台和技术方面

移动互联网络虽然兴起时间不久,但是其崛起势头却不容小觑。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通讯技术的迭代更新、智能手机终端和可移动设备的普及,移动互联网络规模逐年呈指数级增长态势。当前国人用手机上网最经常做的五件事就是:即时通信、看新闻、搜索相关信息、听音乐和看视频。[10]移动互联网如此之高的普及率、如此之广的应用程度、如此频繁的使用频度都要求国家相关部门尽快规范移动互联网络技术与平台应用,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和技术指导文件等,以便于促使移动互联网络健康有序地发展。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络引起的图书销售、即时通讯、用车出行、娱乐购物等众多领域的颠覆性的变革已经引起商业模式、大学生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巨大变革。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移动互联网对于当代青年大学生群体的政治文化、政治思想、政治态度和政治价值等都终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近年来,各类移动互联网平台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政府相关部门在引导其健康发展方面应该出台系统的规划或指导意见。例如:可以将移动互联网平台分为私人类、商业类、公益类和政府类等,针对不同类别的移动互联网平台和技术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和引导办法,以利于促进其健康发展。

(三)社会和个体方面

政治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子系统,一个人的政治文化是其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一个生物体的个人的社会化过程是早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家庭熏陶、社会影响都是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对于形成大学生的基本政治文化而言,这些都比大学教育显得更加重要。因此,在信息化社会中,如何能够科学合理地利用移动互联网来培育大学生正确的政治文化而言,需要将工作前置到其学龄前教育阶段、小学教育阶段和中学教育阶段。大学生政治文化培养的过程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家庭熏陶、学校引导、大众传媒(主要是移动互联网)和社会环境的共同作用和互动,从而才能在个体层面塑造良好的政治文化心态。

[1][5]熊光清.中国网络政治的兴起与政治文化的变迁[J].社会科学,2012(1):23-31.

[2]【美】G.阿尔蒙德(李黎译).政治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联邦德国政治学季刊,1987(18):66.

[3]王沪宁.转变中的中国政治文化结构[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3):55.

[4][10]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7.1-61.

[6]李娟.网络政治文化的逻辑、结构与功能[D].苏州大学,2014.

[7]万美容.当代大学生政治文化及其发展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1):20.

[8]张红薇.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负面影响及构建策略[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3):45.

[9]俞可平.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基本格局与主要特征[J].学术研究,1989(2):29-31.

(责任编辑 胡爱敏)

王武,上海大学中欧工程技术学院讲师(邮政编码 200444)

G641

A

1672-6359(2017)03-0087-05

2016年度上海大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政治文化的影响研究”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互联网络群体政治
声 明
声 明
声 明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