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时代”背景下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2017-01-25雪小飞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微时代媒介时代

丁 威 雪小飞

“微时代”背景下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丁 威 雪小飞

高校大学生是“微时代”微媒介的践行者,通过微媒介获取、传递信息,面对微信息日益充斥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必要把握“微时代”这一重要契机,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微媒介相结合,并以最新的“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微时代”;微媒介;五大发展理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10亿,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0.4%;网民中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到6.42亿,微信朋友圈、QQ空间是以即时通信工具为基础衍生出来的社交服务,使用率分别为78.7%、67.4%;微博用户规模为2.42亿,使用率为34%。[1]“微时代”的这些即时通信软件不仅仅能够获得各种信息同样能够运用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以新的教育教学媒介或是载体来为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鲜的活力。

一、韬光养晦:抓住“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机遇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针对异常复杂的国际环境,邓小平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决不当头、善于守拙、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28字方针。”[2]这一政策不仅仅当时对于中国综合实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样可以摘取精华运用到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微时代”不仅仅是某所高校所面临的机遇而是所有高校都将迎接的机遇。

(一)以“微”为载,显隐并重。当前多数高校依旧使用的是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并没有走出传统班级授课制的界限,这样的授课方式难以提升学生的积极性,而是将学生固定在某一时间、某一空间,由固定的人员对其进行相关的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固然能够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学生较为反感这样的做法,难以从心理上接受这一做法。与此同时当前的社会是互联网信息化的社会,学生能够及时吸纳新的技术、采用新的手段来获得数量庞大的各种信息,然而高校学生虽已成人但还不完全成熟,难以辨别信息的真实性与有效性。对此传统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必然有可取之处,但是难以适应已发生诸多改变的社会现实的需要,为此需要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为补充,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所谓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利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采用比较含蓄、隐蔽的形式,运用文化、制度、管理、隐性课程等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使受教育者在有意无意间受到触动、震动、感动,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方式。[3]互联网信息时代同样是微信、微博、QQ等即时通信社交软件盛行的时代,且该类APP的使用率极高,能够及时快速的传阅相关的社会新闻资讯。对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把握这一契机,将“课上教育”与“课下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充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显隐结合。授课教师下课并不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断链,教师能够以微信、QQ、微博等推送相关的思想信息、社会时态等具有教育意义的内容,以此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延续性,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养成符合主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以“微”为台,效果达优。微信、QQ、微博是现代高校大学生使用率很高的社交APP,同学们通过手机终端使用能够随时随地使用这些APP,并且通过朋友圈、微博及时了解社会资讯,获得实时信息以此来满足自身的信息需求,能够跟随时代前进的步伐。高校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者应在传统教授基础上以“微时代”微平台为助力转变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能够创建微信群、QQ群、开通微博博客,将一些热门话题放置其中引发班级范围的讨论并形成相关的结论,以此将教育扩展到课堂教学之外。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更多充当的是领路人、组织者的角色,教授给下一代如何思考、如何辨别,培养的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能够充分地展现个性,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超越了班级教学中时空局限,避免了面对面直指对方观点的尴尬性,更适合当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微时代”“微媒介”为平台,逐渐转化教师的部分教学职能,将显性的教学转化为隐性的培养,更好地减弱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方面理论课的枯燥性,发挥教师的指引作用,多方位地展现学生的能动探索性,在潜环境中使学生将思想政治理论内化,并将在显环境中进行外化呈现,以此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最佳效果。

(三)以“微”为介,突破时空。传统的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是在通过课堂或者讲座的形式进行,这样就将学生限定在了一定的时间与范围之内,具有相对的局限性。然而在“微时代”由于智能手机、4G互联网络的发展,学生能够使用多种即时通信软件发表舆论观点、获取最新资讯。众所周知“微时代”的微媒介具有极强的互动性、公开性、转载性这一特点能够使得教师与学生突破传统的时空界限,在任何场合、任何时间进行沟通与发表言论。教师应抽出部分的教学时间去关注学生微媒介信息量与信息内容,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态进行掌握,并就大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做出及时回应,关注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变化,促使大学生不断在思想政治层面学会判断、走向成熟。

(四)以“微”为桥,创塑亲和。沟通是塑造和谐人际关系的桥梁,“微时代”人们更多的是以微信、QQ、微博这些微媒介微平台进行沟通与交流。当前的在校大学生更是微媒介的忠实拥护者,大学生通过微媒介这一沟通交流平台实现与教师、同辈群体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当前的部分大学生还是存在面对面的和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存在一种紧张感,然而“微时代”以微媒介为交流平台能够更好地避免学生在与教师沟通过程中的紧张感与尴尬感,展现一种更为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教师能够通过这一平台实现与学生的平等交流与对话,更好地实现教育过程的学生主体地位的提升。

二、沉着应付:直面“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挑战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即时通信技术不断更新换代,当前的时代是即时通信时代,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多的是依赖于手机中所携带的社交APP,这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同时将“微时代”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能够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然而这也将面临诸多挑战。

(一)内容滞后,鲜有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选择对于受教育者来说至关重要,丰富多彩的内容能够吸引受教育者,使其将注意力集中于学习内容之上。现如今各高校都有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但是每个月的网站点击量相对较低,绝大多数是专业相关人士或学生才会点击进行浏览,究其原因可能是,网站的内容没有吸引性。此外现存高校的授课方式多是采用班级授课制,每个班都会有自己的微信群、QQ群、微博账号,师生之间利用之一微媒介进行联系与交流,这固然是好的。但是在实际的沟通交流过程中,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类专业有多少的师生就学生的疑问或观点加以回应,有多少的教师活跃在微群中,传播各种观点与理念,评析社会实践。甚至有些时候这一班级群更多的是起着传递信息的作用,难以发挥延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占领思想阵地的主要手段,教育的内容至关重要,而当前的微平台难以更好的做到这一点。

(二)零散琐碎,条理不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过程中讲求的是系统完整性,条理清晰,结构完整的教育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辨别能力。但是“微时代”师生利用“微媒介”平台所发布的信息更多的较为琐碎,这样是很难形成系统性的教育梳理。“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能够通过微信、微博、QQ等为媒介平台发布相关信息、评论社会热点时政问题,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思想层面对于某些问题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容易转发转载、传播一些虚假信息,甚至转载转发过量还会造成犯罪,这是不利于社会的稳定的。当前的信息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克服“微时代”教育过程中信息的零散化,通过不断梳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成为真正合格的接班者。

(三)传速极快,难以掌控。孔子所倡导的因材施教在现当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是难以实现的,自古以来中国的教育多是采用填鸭式的教育,这一教育传统是很难迅速转化的。这几乎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常态,单纯将教育内容填塞至学生的思想头脑当中,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心理学、社会学的趣味性高,学生很难将注意力集中到对所讲内容的学习上。而“微时代”采用微平台,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学习的趣味性,特别是MOOC、微课、翻转课堂的创新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是学生以微媒介为平台,能够自行传播各类消息,一传二、二传四就好似细胞的有机分裂,传播速度极快,对好的评论观点来说能向更多的人传播“正能量”,但如若是不良信息,这么快的传播速度是难以进行有效控制的,可能会影响某些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发展,更甚拉偏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倡导道路,难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四)高度开放,不易辨别。处于信息大爆炸的互联网时代,高校的师生借助“微时代”的媒介平台能够及时的关注当前的热点问题,这对于获取信息来讲是极为有利的,但是大学生的心理与思想都尚未成熟,难以辨别各种信息背后的真实意图,可能出现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发生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微时代”高校开展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系数是极大的,这对于相关教师来讲是挑战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力素质、信息获取素质,学生在开放的网络环境可能获取的信息要超越授课教师,甚至发出某些尖锐的提问,面对此种问题,不仅仅是教师自身提高素质的需要,更是整个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理论课创新发展的需要。

三、有所作为:引领“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五大发展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4]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不仅仅是指导着中国改革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运用于中间建设的方方面面。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于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5]根据这一说法,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是可以运用到而且也能够指导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发展。因而在“微时代”的社会大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有必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切实引领“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一)创新:“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要想吸引大学生,需要对教育的内容进行创新,对于相关的基础性课程是极为有必要开展的,但是不能照搬照讲,要不断地更新内容,增加内容的时代感,与时俱进。现在的大学生可能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某些具体的历史多是来自中小学的学习内容,年代越久是否学生的记忆就会变得逐渐模糊,是否能不断地忆苦思甜呢?因而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超越历史的年代感,创新教学内容,增加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而非仅仅限于知道,而是使学生将“苦”刻入骨髓,不断追忆不断发奋。

“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必要抓住这一机会,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微媒介相融合,将课堂学习延续到课下,突破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界限,需要教师借助这一媒介,不断在其中传播正能量。分析“微平台”的关注热点并将之与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相结合,一方面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能够将传统的显性教育转化为显隐结合的教育。

(二)绿化:“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6]马克思认为人与环境之间存在一种交互影响的关系,环境作用于人的成长与发展,同样人的成长与发展又反作用于新的环境。高校要培养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的接班者,要时刻创建一种潜环境,来影响学生的人格形成。“微时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必要对校园的软环境加以塑造,以符合学生的需求与需要。大学生往往是通过手机上的各种即时通信APP来交流获取信息,并且对信息进行转载、转发,来了解时事或者让更多的人知道当前的社会时事,或者来传递观点与观念,这无疑是值得提倡的,但是如若对所传递的信息不加以控制,不论是正面的还是危害国家安全的负面信息对之放任不管,对于社会的发展,对于学生的人格养成是极为不利的。

因此高校需要将“微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绿色化,建立校园管控机制,时刻检查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于不良的思想苗头及时给予纠正,将之扼杀于萌芽之中。同时教育者需要不断的对学生的思想状态加以总结和分析,及时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教育与引导,使学生的思想按照正确的道路不断成长。此外可以将国家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在大学生入校之初进行教育学习,使学生在潜意识中形成一种有选择的发布信息的习惯。

(三)协调:“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包含着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实现“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就有必要协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使之呈现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协调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从教育者层面来讲就是要不断的增强自身的理论素养,不断的以新知识新内容武装自己,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必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是与时俱进的。教师只有具有深刻的理论素养,才能将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用理论的话语进行阐释,并借助于“微时代”的传播媒介将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当前的社会现实相结合讲出新意。

高校的大学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同样具有高度的接受能力,是微媒介的忠实拥护者,通过微信、QQ、微博,发表各种动态进行人际交往。大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尚未形成,必然存在着诸多的疑虑与困惑,此时便可通过这一媒介与教师进行交流。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不仅仅是实际的教师更是学生思想的引领者,学生也不再是现实意义上的学生,同样是教育的追随者。“微时代”这一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就在传统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分别进行弱化和提升,即教育者更转变为组织引导,受教育者可进行多种的选择,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展现了人本主义的思想。

(四)开放:“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监察。微信、QQ、微博等微媒介是“微时代”重要的表现手段,在背景前提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即可实现创新。但是众所周知这些微媒介具有极强的交互性,一人信息多人共享。这固然能够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但是对于这方面的监察就显得尤为必要。为使大学生不被不良信息所侵袭有必要强化对微媒介的监察力度。“微时代”本身就是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大学生所采用的微媒介更是兼具开放性,更是便于时时监察的,高校可以采用三级系统进行监察,首先班级负责人关注班级学生的信息发表、转载、评论状态,查看是否有涉危信息,并及时上报学院负责人,由学院负责人进行相关的教育与疏导,同时报校级负责人,开展全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此处所谈及的开放性监察不仅仅是相关负责人的所属职责,更多的是同辈群体的关注热点,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互加好友、关注微博账号等手段来了解他人的动态,这其实就是一个监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发现不良动态能够及时给予疏导,转变同学的认识观点。通过这一方式能够在社会热点事件的发生时监控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以及应对社会热点事件的态度与做法,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是重要的手段之一。

(五)共享:“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与否在于高校之间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的互通性,一所高校的成功难以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行业性的成功,各高校之间开展教育成果共享就显得很有必要。“微时代”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成果共享同样可以借助微媒介来实现,创建具有地区性、全国性的公众号、微博账号,相关教育者、学者可以加入其中,并在其中分享自己的研究心得与研究结果,可以将自己的研究创新之处推广至其他高校,实现整个教育领域的更新。

高校通过共享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能够借鉴其他高校的有益之处,反思自身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此来达到不断完善自身,并通过分析与探讨实现思想的碰撞,产生新的理念与教育思路,实现高校与高校之间的共赢发展。

四、结 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全面融入社会生产生活,深刻改变着全球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安全格局。世界主要国家都把互联网作为经济发展、技术创新的重点,把互联网作为谋求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方向。”[7]互联网不仅仅是各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也将是教育领域发展的基础,以互联网为基础,借助微媒介这一平台是实现“微时代”情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手段。

[1]CNNIC.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新浪网.2017-01-22.

[2]孟辽阔.对新形势下我国“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外交战略的思考[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5).

[3]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69.

[4]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5-11-04(2).

[5][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2.

[7]让互联网更好造福国家和人民 [N].人民日报,2016-11-14.

(责任编辑 刘晓明)

丁威,重庆理工大学副教授;雪小飞,重庆理工大学研究生 (邮政编码 400054)

G641

A

1672-6359(2017)03-0082-05

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思想及其实践路径研究”(2015YBMK005);重庆理工大学2015党建课题“基于‘微时代’背景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重庆理工大学2015统战课题“习近平总书记统一战线思想研究”;重庆理工大学研究生教改项目“基于网络教学互补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yjg2016205);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认同研究”(14xks011);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重点项目“网络环境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网络主导地位的构建研究”(16SKSZ031)

猜你喜欢

微时代媒介时代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e时代
e时代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