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融合之路

2017-01-25宋晶晶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融合传统

宋晶晶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融合之路

宋晶晶

融合不是替代和取消,融合之路是文化历久弥新的生命之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亦应以此为发展路径。从必要性角度看,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此两者缺一不可,这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理性判断的结果和需要。从可能性角度看,两者的相通性搭建起融合发展的桥梁,各自的独特品质则起到促进融合的作用。从实践出发,需改变非此即彼的错误观念,树立文化融合发展的意识;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秉承开放包容的理念,开展文化交流与对话。

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发展;当代启示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初便开始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长时间碰撞,两者的关系问题一直受到理论界的关注。这种持续性关注有两方面影响,一是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存在价值。尤其是在当代,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定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二是启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定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与信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在社会深刻变革的当下,探索两者融合发展的缘由和方向有助于解决人们思想上的困惑,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发展之价值分析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总结出的正确经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共产主义理想仍然需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内容上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不仅包括政治、经济的实际,还包括中国的文化实际。因此,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本身就包含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从形式上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双向互动过程。[1]

(一)要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毛泽东指出:“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2]恩格斯在《致韦尔纳·桑巴特》的信中也曾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提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3]马克思主义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是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同时,马克思主义提供的不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固定模式,而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思路和方法。思路和方法意味着可以有创新和突破,在运用的过程中应根据不同国家的具体情况有所取舍。共产主义的实现没有固定模式,而应该是殊途同归。

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和独特的基本国情。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不顾中国实际,生搬硬套的运用马克思主义要付出沉重代价。依据中国国情创造性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过程。因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解决中国问题,除了依靠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真理性之外,还应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寻找新的生长点。中国独特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情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生长点,中国绵延不绝的传统文化亦是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的生长点。用中国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诠释马克思主义,促进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则更容易使马克思主义为人民大众理解、运用和信仰。

(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总结和升华

习近平在2008年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解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4]每一时期所形成的文化都带有前一时期的影子。我们不可能完全抛弃过去的文化重新创造一种与之毫不相关的文化。正如陈先达所说:“要是每一代人都重新创造文化的话,我们现在可能还处在原始社会。”[5]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到现在也是不断积累的结果。这种积累不是文化的简单叠加,而是继承与再造基础上的文化创新。

如今,我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照样不能固守“祖宗之法不可变”。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针对以帝国主义文化、半封建文化为代表的反动文化与新文化之间的斗争提出:“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它们之间的斗争是生死斗争。”[6]同样,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也要“破”与“立”相结合。“破”中国传统文化中腐朽落后的一面,“立”中国传统文化中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内容。这样也才能有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期以至将来更长远时期的“立”。当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破”就体现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梳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发展是对待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应有的理性态度

一定的政治、经济决定一定的文化。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发展的指导思想,在文化发展领域同样处于指导地位。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我们发展文化应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反面来看,社会主义社会是高于资本主义和其他任何社会形态的社会发展阶段。长远看来,马克思主义之外的主义所指导下的文化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客观分析马克思主义,端正对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发展中的地位是我们该有的理性态度。

文化自信亦需要文化理性。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7]文化自信的力量不可轻视,因为文化所带来的精神力量往往是物质力量无法替代的;但审视我们所自信的文化同样不容忽视,因为文化是否合时宜将会把我们引向不同的方向。中国传统文化确实曾经代表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灿烂辉煌的一段时期;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也确实远远落后于西方文化。但这都不是我们妄自尊大和妄自菲薄的理由。历史不能遗忘,但更重要的是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走好将来的路。中国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并不是放诸各个时代皆准的一成不变的东西。也就是说,文化自信不是盲目的自信,应该坚持以理性判断为前提。

有学者指出:“在当代世界文化多元并存、广泛交流和交融的背景下,文化自信对科学理论的依赖程度更高。只有那些理论彻底、能够抓住根本和提供科学思想方法、占据真理和道义制高点的文化,才能给人以信心和力量。”[8]马克思主义在辩证吸收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并且在实践当中证明了自己的科学性与先进性。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理性判断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准。这个理性判断过程既可以鉴别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并加以继承和创新,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科学性,是彼此融合、取彼之长补己之短的过程,而非替代和取消。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发展之根据

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两者是否具有融合的可能性。有学者也从反面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发展的可能性:“在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传播之前,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已经在中国传播半个多世纪。但资本主义始终没有在中国扎下根来,我国也没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在许多方面是格格不入的。”[9]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发展的可能性首先要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特性出发。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通性是两者衔接的桥梁

中国传统文化的实用理性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具有相通性。“所谓‘实用理性’就是它关注于现实社会生活,不做纯粹抽象的思辨,也不让非理性的情欲横行,事事强调‘实用’、‘实际’和‘实行’,满足于解决问题的经验论的思维水平”。[10]春秋战国时期,实用理性以百家争鸣的形式表现出来。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等学派各抒己见,看似互相对立,实际上都是为了解决同一个问题——如何使国家走向统一。明清之际,顾炎武、王夫之和黄宗羲的经世致用学说主张做学问应以治世为目的,切忌不切实际的空谈。这种重行动,重实践,注重社会改造的传统与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的宗旨不谋而合。

另外,中国古代人所具有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和“庶之、富之、教之”(《论语》)的思想观念,以及注重研究国家经济、政治等实际问题的传统由来已久。这些从社会物质条件出发去研究和论证政治盛衰、民生贫富的思想学说与唯物史观有异曲同工之妙。唯物史观坚持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角度分析社会发展情况,发现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从而在促进社会变革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发展社会生产力。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品质促进了两者的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的品质,能够兼收并蓄,海纳百川。陈先达指出:“在中国文化史上,既有东学西渐也有西学东渐,宗教从来没有在中国文化中处于完全主导地位,中国文化不具有排他性的宗教文化特色。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崇尚理性和智慧的道德伦理型文化,对马克思主义有一种亲和力。”[11]这种亲和力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文化品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过程中始终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革命文化即墨家“非攻”思想、集体主义以及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相融合,鼓舞中国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革命结束后,中国进入和平发展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长期执政的挑战。马克思主义转而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以“治世”著称的儒家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练出涵盖中西方文明成果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包容性使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都能找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点。

(三)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性的进步理论,具有普遍适用性

陈先达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在继承和改造人类知识中产生的,它不单属于哪个民族,而是具有世界性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也是如此。”[12]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致力于回答人类向何处去的问题,是关心全人类的世界性学问。马克思主义的普遍适用性为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国家的应用提供了可能性。马克思主义在批判继承前人成果的过程中产生,克服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弊端,具有资本主义无法企及的优越性。而且,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实践已经初步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这增加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继续发展的可能性和可接受程度。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发展之路径分析

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文化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不仅是各国竞争的重要领域,还愈发伴随着文化的冲突。在当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融合发展的路径值得深入探讨。

(一)防止两种错误倾向,即文化虚无主义与文化复古主义

前者表现为“言必称希腊”,妄自菲薄,盲目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夸大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矛盾,认为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应该摒弃中国传统文化。后者的表现与前者相反,把圣人遗训当成治国法宝,用中国传统文化取代马克思主义,取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张回到过去。这两种观点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视为非此即彼的关系,片面、孤立的看待两者的关系,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毛泽东曾经说过:“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13]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中也提出:“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我们从来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14]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的确,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种外来文化,具有特定的话语体系。但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也可以说中国话,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我们不能忽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近百年来的历程及其取得的成就,更不能忽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体现出来的中国传统文化智慧。况且,中国传统文化绵延不绝,历久弥新,凝聚了中国人的过去,启迪着中国人的现在和未来,其潜移默化般的影响早已深入到中国人的骨子里,是不能轻易割断的。习近平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中也提道:“脱离了中国的历史,脱离了中国的文化,脱离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脱离了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是难以正确认识中国的。”[15]因此,要从观念上改变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非此即彼关系的错误认识,树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发展的意识。

(二)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为了更好的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进行的。因此,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也应该强化问题意识,以解决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导向。目前,中国面临的最主要的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也指出,高度重视文艺和文艺工作是放在我国和世界发展的大势中来审视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16]因此,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应该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业,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这两者的融合发展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贡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总结、升华,并做出符合时代潮流的阐释,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为什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上作出合理的解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源泉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深厚基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方面,充分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引领方面的价值,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三)秉承开放包容的理念,开展文化交流与对话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不仅欢迎其它优秀文化的加入,而且还要积极主动的与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开展交流与对话。无论在哪个时代,文化交流与对话都是必要的。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每一种先进文化的产生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多样性文化的存在是文化创新发展的源头活水。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中国是文化导向型社会,社会转型要靠观念的转变来启动。五四新文化运动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使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是如此,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对改革开放的推动亦是如此。当下,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在科技创新、理论创新和文化创新等多方面都可以充分汲取世界优秀文化的智慧。在李先达看来,当世界各国国力不等,很难有文化上的平等,相互影响当然有,但平等对话不可能。[17]

中国今天的环境有开展文化交流与对话的条件。一方面,中国彻底改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在短短几十年里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的历程,综合国力跃居世界前列,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者,为世界各国的发展贡献着中国方案,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另一方面,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优秀文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文化政策提倡、支持文化的交流与对话,尊重文化多样性,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并不排他,更不主张独占。如陈先达老先生所说,文化像水,是流动的,可以发生交汇。马克思主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其他优秀文化亦会在对话与交流中推陈出新,萌生新的智慧。

[1]李安增.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25.

[2][6]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7.6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64.

[4]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241.

[5][11][12][17]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77.36.36.42.

[7]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2).

[8]雷家军.文化自信:历史、理论与逻辑[J].理论学刊,2016 (6):145-152.

[9]陶传铭.习近平治国理政方略与中国传统文化十论(上)[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2(5):14-19.

[10]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342.

[15]习近平.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4-02(2).

[16]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2).

(责任编辑 胡爱敏)

宋晶晶,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邮政编码 200241)

D27

A

1672-6359(2017)03-0042-05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融合传统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融合菜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