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
2017-01-24苏星鸿
□苏星鸿
(兰州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论习近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
□苏星鸿
(兰州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习近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内容。习近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主要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成观、特色观、实践观和发展观。其中,生成观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成逻辑;特色观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存在逻辑;实践观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逻辑;发展观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逻辑。全面把握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实践和历史意义。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集中回答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初步形成了习近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习近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成观、特色观、实践观和发展观,这些重要思想闪烁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深化了人们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全面深刻地把握习近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理论、实践和历史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成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科学方法论,深刻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成的历史必然性、问题导向性、科学真理性、不可逆转性,从而形成了习近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成观。习近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成观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成的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构成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基础性内容。
(一)在历史逻辑层面,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成的历史必然性。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对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历史、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近代170多年的奋斗史、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中国共产党执政60多年、当代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回顾和梳理的基础上,习近平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的,也是建立在我们党长期奋斗基础上的,是由我们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接力探索取得的。”[1]P7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2]P8,是中国人民在其他各种尝试全面碰壁之后作出的历史性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3]。毛泽东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探索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邓小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奠基者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成功地在新世纪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成具有历史必然性。
(二)在现实逻辑层面,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成的问题导向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2]P7490多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进步,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准确把握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性课题,并为此进行不懈奋斗。革命战争年代,正是成功解决了“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问题,才最终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提供了政治保证。新中国成立后,正是创造性地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改造、怎样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重大问题,才顺利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并在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为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制度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正是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在实践中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使中华民族的发展展示出光明前景。可以说,强烈的问题意识贯穿于革命、建设、改革全部实践,成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许多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什么是中国梦、怎样实现中国梦”、“什么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怎样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贯穿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鲜明的问题导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展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坚定信仰和责任担当,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成的问题导向性。
(三)在理论逻辑层面,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成的科学真理性。习近平指出:“我们党始终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了其鲜明的中国特色。”[1]P109比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坚持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坚持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社会特质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坚持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社会动力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坚持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理论坚持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社会结构理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的理论坚持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原则,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的理论坚持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原则,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原则,和平发展的道路理论坚持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人类解放的理论等等。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具有不可否定的科学真理性。正如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2]P21
(四)在实践逻辑层面,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成的不可逆转性。实践是最好的裁判官。正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在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都上了一个新台阶,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业绩,我国的国际地位获得很大提高,我国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的贡献越来越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P7习近平总书记这个论断深刻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发展的极端重要性,从实践上突出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可逆转性。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决不能动摇,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2]P6。我们要坚决抵制各种抛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错误主张,自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在实践中努力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观
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4]P16这个论断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个整体性的范畴,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四位一体”是其基本的存在形态,独特的道路、独特的理论、独特的制度、独特的文化的有机统一是其最鲜明的特色,构成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实质性内容。
(一)独特的道路。道路关系着党的命脉,关系着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安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P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质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它既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性超越,又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实质性超越。历史和实践证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这条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因此,我们绝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只能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独特的理论。理论关系着党的先进性,关系着国家未来、民族复兴、人民福祉。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之间是坚持、发展和继承、创新的关系。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的科学社会主义。”[2]P21这个科学论断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明确了其历史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在回答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时代课题过程中产生的,独特的时代课题决定了独特的理论话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总依据理论,党在初级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构成的总布局理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理论,以及由这些基本理论形态决定的具体理论形态,这些理论共同构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被改革开放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行动指南,也是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根本指针。因此,我们绝对不能照抄照搬西方国家的理论,也不能坚持其他什么社会主义,只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独特的制度。制度关系着党的合法性,制度关系着国家安危、民族发展、人民权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认真总结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基础上,在继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制度建设探索成果的基础上,在坚持新中国成立后相继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高度重视制度、体制和机制创新,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形成了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其中,根本制度处于最高层面,反映了我国制度体系的本质内容和根本特征,是区别于其他制度体系的主要标志,同时对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具有决定作用;基本制度主要包括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反映了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等其他生活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同时对具体制度具有制约作用;具体制度则是由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派生出来的,是它们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实现形式,同时具有巩固和完善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的功能。另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法律形式确立制度,并通过各种法律规范为不同层面制度的贯彻落实提供良好的法制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础民主制度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2]P10,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稳定性、根本性、长远性、全局性的意义。因此,我们不能盲目移植西方国家的制度,也不能固守传统社会主义制度不思变革,只能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四)独特的文化。文化关系着党的执政理念,关系着国家灵魂、民族根基、人民追求。独特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质性内涵,是贯穿于独特道路、理论和制度之中的价值系统及其表现形态。独特的文化作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特色”,渗透在独特道路、理论和制度选择的整个历史过程之中,成为它们内生性演化的文化基因。习近平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5]独特的文化为独特道路、理论和制度的选择提供有益的启示,也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有益启发。没有独特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没有独特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无法更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没有独特文化的开拓前进,就难以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习近平总书记把独特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文化发展规律及其精神实质的科学认识,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正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丰厚土壤,获得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和当代最基本的文化动力。因此,我们不能一味崇拜西方文化,也不能搞文化保守主义,只能坚持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2]P8独特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不是彼此分割的,而是包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中。其中,道路是实现途径,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提供坚实的实践基础;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制度是根本保障,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提供可靠的制度基础;文化则是价值遵循,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提供先进的文化指引。上述四个方面的“特色”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渗透,不仅结合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形象化表达中,而且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别于其他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在规定性,共同构成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观。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观
习近平指出:“如果说社会主义历经高潮与低潮、成功与挫折的历史进程,是一部气势恢宏、跌宕起伏的交响乐,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这部雄浑交响乐的华彩篇章。[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前无古人的群众性实践活动,是从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实际出发的务实性实践活动,是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创新性实践活动,是在全球化进程中进行的包容性实践活动,是社会主义运动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从运行机理看,习近平总书记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主体的人民性、实践过程的务实性、实践形式的创新性和实践取向的包容性,这些重要思想构成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关键性内容。
(一)在实践主体层面,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人民性。以人民为中心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客观要求,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和宗旨的集中反映,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主体的重要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性具体表现为:一是人民群众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力量。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只有“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人翁作用,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调动人民群众的建设积极性,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越来越美好。二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价值取向。习近平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P4这个论断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三是人民群众标准是检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败的根本标准。习近平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这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7]这个论断深化了人民标准的内涵。
(二)在实践过程层面,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务实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准确把握世界格局、历史走势、发展规律、时代特征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相结合,在积极稳妥地继续前行中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体现出务实性的特色。这种务实性具体表现在: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的进程中奋勇前进;立足时代主题变化的现实和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实际,探索与资本主义并存情况下的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和发展模式,而不是照抄照搬其它国家的发展道路和模式;立足于中国人民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新期盼和新期待,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我们树立了一个符合中华民族发展现实的奋斗目标;立足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和推进经济社会以及人的全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更加注重改革的整体性、协调性和系统性的基础上全面深化改革;从新一轮知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现实出发,设计了“一带一路”的对外开放战略,为开拓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趋势出发,在实现我国国家核心利益的基础上,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全球治理中努力发挥中国的建设性作用;针对网络时代人类社会发展出现的新特征,提出了网络空间国家发展的新思想,为我国网络治理指明了发展方向。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要撸起袖子加油干,这些精辟和形象的话语反映出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观的务实性。
(三)在实践形式层面,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创新性。习近平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8]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思想,在实践创新中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关于经济建设,提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必须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切实把推动发展的着力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下定决心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实现更健康、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关于政治建设,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要全力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关于文化建设,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强调必须一刻也不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把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关于社会建设,强调要把民生工作和社会治理工作作为社会建设的两大根本任务,并对如何推进两大根本任务提出很多重要意见;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强调“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期的国防和军队建设、外交工作也提出许多重要新思想新论断和工作举措。在以上这些新思想的引领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创新性更加明显。
(四)在实践取向层面,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包容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积极借鉴各国治国理政的成功经验,探索适合于我国国情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模式;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中,继续探索具有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吸收人类制度文明的优秀成果,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可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更加体现出包容性。这种包容性具体表现在:在经济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包容了多种所有制成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包容了多种分配方式,以市场决定作用为主包容了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在政治上,在坚持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同时包容了民主党派的参政地位,大力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在文化上,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包容了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以本土文化为根包容了外来文化的有益成分,以大众文化为基础包容了精英文化,努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特别是在国际关系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包容性发展,主张所有国家共同分享全球化带来的发展机遇,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主要表现在:在政治上,主张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在经济上,主张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建设“一带一路”,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在文化上,主张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文明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全上,主张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主张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2]P258正是在各种包容性实践的合力作用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
党的十八大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准备进行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习近平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2]P2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高度出发,在坚持科学发展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和发展步骤,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基本遵循,构成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战略性内容。
(一)发展原则:“八个必须坚持”。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八个必须坚持”的基本要求,即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和解放生产力,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从认识论看,“八个必须坚持”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它揭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根本任务、必由之路、内在要求、根本原则、本质属性、必然选择、领导核心,是体现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东西,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从实践论看,“八个必须坚持”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它是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改革攻坚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难点问题、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的积极回应,是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正确指引。[2]P13这些基本要求,既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又涉及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同时还涉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牢记这些基本要求,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和谐,把改善人民生活和提高人民福祉作为根本追求,才能完成时代赋予我们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
(二)发展战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性阶段,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针对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面临的突出问题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坚持问题导向,倡导问题意识,作出了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是现阶段我们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顶层设计”和重大战略部署。“四个全面”体现了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的有机统一。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聚焦和服务于这个目标。其他三个全面都是战略举措,其中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保障、全面依法治国是法治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政治保障。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这三大战略举措“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一个都不能缺”[9]P46。不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就缺乏动力,社会就没有活力;不全面依法治国,国家机器和社会生活就不能有序运转,就难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不全面从严治党,党就不能成为我们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谋划的集中体现。同时,“四个全面”体现了全面和重点的有机统一。比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在内的“五大建设”协调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以及军队和党的建设在内的整体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是以依宪治国为核心的包括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在内的一体化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是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主线的包括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纪律和反腐倡廉在内的系统建设。习近平总书记说:“每个‘全面’都蕴涵着重大战略意义。”[9]P10
(三)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决胜性阶段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着眼于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明确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发展理念的一次重大升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重大发展理念。从思想路线看,“五大发展理念”是在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础上,从我国的国情和最大实际出发,聚焦中国发展问题提出的,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比如,创新注重解决我国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协调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绿色注重解决人和自然和谐的问题,开放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的问题,共享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从实践要求看,坚持创新发展就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发展战略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战略,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让创新贯彻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所有工作中;坚持协调发展就是要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协调;坚持绿色发展就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为人类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新贡献;坚持开放发展就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完善对外开放的制度设计,拓展对外开放的交流渠道,努力打造以开放促发展的新局面;坚持共享发展就必须坚持发展成果归人民共享,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资金、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的财富充分涌流,构建保障人民群众发展权利的有效社会保障制度,使发展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在“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必将出现深刻变革。
(四)发展步骤:“新三步走”。纵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论述,不难发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战略部署和战略愿景。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历史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上述三个方面构成了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的“新三步走”战略步骤。“新三步走”战略步骤紧紧扣住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脉搏,既深刻反映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普遍要求,又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发展的独特诉求,是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战略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立足当前的战略部署,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着眼未来的战略愿景,前者重视中国现代化量的积累,后者重视中国现代化质的提升,两者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都能够为人类现代化奉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两者的结合点只能从我国现代化自身寻找答案。我们已经初步完成了“四个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应该把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议程,更加注重制度层面上的现代化,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更加成熟和完善的制度保障。[10]就此而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第五现代化”,事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局,必须高度重视并予以积极推进。
总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只要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努力践行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明天必将更加辉煌和壮丽。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04.
[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5]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31.
[6]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1-05.
[7]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J].求是,2013(1).
[8]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8.
[9]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10]韩庆祥,张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体系性[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7(1).
(责任编辑:朱文鸿)
On Xi Jinping’s View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U Xing-hong
(SchoolofMarxism,LanzhouJiaotongUniversity,Lanzhou,Gansu730070,China)
Xi Jinping’s view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a core component of his governance thought.It is consisted of views on the generation,characteristics,practice and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which discloses the generation logic,the existence logic,the practical logic,and the development logic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respectively.Comprehensively understanding Xi Jinping’s view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practical and historical meaning for our upholding and develop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Xi Jinping;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CPC
2017-04-28
苏星鸿(1969—),男,甘肃庆阳人,博士,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大学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2XKS046)、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3XKS025)、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网络语境中当代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5YB074)的阶段性成果。
D61
A
1674-0599(2017)03-002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