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与平民教育

2017-01-24王征国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平民知识分子教育

□王征国

(中共湖南省委讲师团,湖南 长沙 410011)

毛泽东与平民教育

□王征国

(中共湖南省委讲师团,湖南 长沙 410011)

毛泽东不仅较早投身于平民教育,而且重视平民教育的公平与普及、妇女受教育的权利、扫除文盲、办学形式的多样性等问题,他还提出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德智体全面发展、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等平民教育的原则。毛泽东这些具有开拓性意义的实践和真知灼见,是中国共产党教育理论和教育发展史的宝贵财富。

毛泽东;平民教育运动;平民教育问题;平民教育原则

毛泽东生平和思想研究在我国已有较长的历史,学界在诸多方面都有较为深刻的见解和丰硕的成果。然而对于毛泽东在平民教育方面的贡献和见解的研究,迄今为止还不多见,一方面关注的学者不多,一方面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较少。实际上,平民教育是毛泽东一生都高度重视的问题。他曾经说过,当年报考师范学校,认为此生最适合做教员。直到晚年,他在会见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时还曾表示“四个伟大”(伟大导师、伟大领袖、伟大统帅、伟大舵手)讨嫌,总有一天要统统去掉,只剩下“Teacher”,就是教员。[1]P1586笔者认为,研究毛泽东与平民教育的关系,有助于进一步深化毛泽东生平和思想研究,也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中国共产党教育理论与教育发展史研究。正是从这个意义出发,本文试对毛泽东与平民教育的关系作一探讨。

一、投身平民教育运动

平民教育运动是五四时期青年知识分子为探寻改造中国的道路而开展的一场启发民智的运动。当时,有许多青年知识分子发表关于平民教育的文章,成立研究和从事平民教育的社团,在各地开办业余学校,为工人农民补习文化。1917年11月,毛泽东等在湖南长沙第一师范学校办的工人夜校,是当时萌芽中的全国平民教育事业的先驱。当时,毛泽东就有了启发工人阶级觉悟的意识。他在给工人讲课时,并不是简单地教工人识字,而是将其中的道理向工人讲清楚。他在讲到工人的“工”字时说,上面一横是天,下一横是地,中间一竖代表咱工人阶级顶天立地。

1919年2月,李大钊在北京《晨报》发表《劳动与教育问题》,大力呼吁多设劳工补助教育机关,使一般劳作的人也有均等机会去读书,去看报,去补习技能和修养精神。同年3月,邓中夏等发起组织“平民教育讲演团”,通过“以学就人”的露天讲演和编发刊物等形式,在城市、乡村和工厂开展平民文化教育活动,以增进平民知识,唤起平民自觉心。这一活动持续了四年之久,是五四运动前后平民教育发展史上重要的一页。劳动补习学校,是中国共产党在创立前后运用平民教育武器开展马克思主义革命教育和文化补习教育的一种组织形式。邓中夏负责筹办的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刘少奇等负责筹办的沪西小沙渡劳动补习学校,同毛泽东等举办的工人夜校一起,开创了以“无产阶级的平民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平民教育运动。

1919年7月21日,毛泽东在《民众大联合》一文中,把“平民”解释为被剥削的“大多数人”。他认为,“从前的教育,是贵族资本家的专利,一般平民,绝没有机会去受得。”然而,“一国的民众,总比一国的贵族资本家及其它强权者要多”,这“大多数人”联合起来,就能汇成浩浩荡荡的世界大潮。[2]P3381920年,留学美国耶鲁大学的晏阳初回国后,立志不做官、不发财,终身献给劳苦大众。1922年,他发起全国识字运动,号召“除文盲,做新民”。当时,他在长沙招聘的100多个义务教员中,就有毛泽东。

农民运动讲习所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开展农民教育的新型学校。当时共产党人彭湃担任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秘书,农民运动讲习所就是在他的倡议下以国民党名义开办的。从1924年7月至1926年9月,农民运动讲习所在广州共举办六期,毛泽东担任了第六期农讲所所长。这期农讲所共设25门课程,萧楚女、彭湃、周恩来、恽代英、李立三、阮啸仙等共产党人都是农讲所的教员。1927年1月,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3月7日,毛泽东在武昌主办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正式开学,学员来自全国17个省,共800余人。毛泽东亲自担任《农民问题》和《农村教育》等主要课程的教学,并作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专题报告。恽代英、瞿秋白、彭湃、方志敏、李汉俊、李达等分别讲授主要课程。后来由于国共关系恶化,武汉农讲所存在的时间并不长,但在中国平民教育史上,它无疑是早期非常重要的形式之一。

二、重视平民教育问题

毛泽东一贯重视平民教育问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尽管条件非常恶劣,毛泽东却依然坚持关注平民教育问题。1934年,在中央苏区遭受国民党重兵“围剿”、物质条件相当困乏的情况下,毛泽东写下《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其中提出:“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妇女群众要学习犁耙,找什么人去教她们呢?小孩子要求读书,小学办起了没有呢?对面的木桥太小会跌倒行人,要不要修理一下呢?许多人生疮害病,想个什么办法呢?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3]P138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毛泽东当时既关心群众的生活问题,也关心群众的教育问题。

历史地来看,毛泽东一生最重视的是平民教育中的四个问题。

(一)教育公平与普及

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指出:“中国历来只是地主有文化,农民没有文化。可是地主的文化是由农民造成的,因为造成地主文化的东西,不是别的,正是从农民身上掠取的血汗。中国有百分之九十未受文化教育的人民。这个里面,最大多数是农民。”[3]P39这就是说中国的教育历来不公平、不普及,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地主剥削压迫农民的政治经济制度。毛泽东深知,谁掌握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掌握了国家政权,谁就能控制精神产品的生产,并通过教育活动实现对教育领导权的控制;同时又通过设立教育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毛泽东担任临时中央政府主席。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破天荒地以法律形式把工农劳苦民众有受教育的权利确定下来。《大纲》规定:“中国苏维埃政权以保证工农劳苦民众有受教育的权利为目的,在进行国内革命战争所能做到的范围内,应开始实行完全免费的普及教育,首先应在青年劳动群众中施行,并保障青年劳动群众的一切权利,积极引导他们参加政治和文化的革命生活,以发展新的社会力量。”[4]1933年,毛泽东在《必须注意经济工作》中明确指出:“用文化教育工作提高群众的政治和文化水平,这对于发展国民经济同样有极大的重要性。”[3]P125-126他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与人民委员会对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提出,苏维埃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力行全部的义务教育,是发展广泛的社会教育,是努力扫除文盲,是创造大批领导斗争的高级干部”。[5]P20这就为中国共产党进行文化教育建设确立了实现教育公平与普及的总目标。1952年6月14日,针对当时存在的变相的贵族学校——干部子弟学校,毛泽东致信周恩来明确指出:“干部子弟学校,第一步应划一待遇。不得再分等级;第二步,废除这种贵族学校,与人民子弟合一。”[6]P232毛泽东还指出,在教育上对资本家子女也要一视同仁,“至于入学、助学金、入团和戴红领巾这些问题,要一视同仁,只看条件如何,不要看家庭出身。如果成绩不够的,就是工农子弟也不能录取,资本家子女成绩够的就应该录取。”[7]P177这些都体现了毛泽东的教育公平思想,即不论出身和地位,干部子女、资本家子女,与广大劳动人民的子女都应该在学校里学习、享受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二)妇女受教育的权利

毛泽东在青年时期就认为,女子受压迫的原因是经济不能独立,没有就业权,没有财产继承权。要解决女子就业权,应该先从教育人手。男女都应有受教育权,如同走路不应是男子专有一样。他鼓励杨开慧、许文萱、周毓明等人带头进男校学习,打破男女界限;鼓励向警予、蔡畅吸引大批女同志走出家庭,多引一人,即多救一人。他主张多设女子职业学校、女子师范,为女子就业、女子教育提供条件。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的宣言指出:“工农劳苦群众,不论男子和女子,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教育上,完全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5]P27这样,在上层设计上即改变了广大妇女不能接受教育的状况,对于提高妇女的文化水平和政治觉悟,使其积极参加革命斗争和根据地建设,起到重要的作用。1939年3月8日,在三八妇女节纪念大会上,毛泽东在讲话时指出:“世界上的任何事情,要是没有女子参加,就做不成气。我们打日本,没有女子参加,就打不成;生产运动,没有女子参加,也不行。无论什么事情,没有女子,都绝不能成功。”[8]P1671939年6月10日,毛泽东进一步提出:“我们历来最缺少的干部是妇女干部、妇女运动经验没有总结,这个缺点必须补救。”[8]P225在毛泽东的支持和倡导下,1939年7月,中国女子大学成立,毛泽东亲自出席了开学典礼,并在讲话中说:“假如中国没有占半数的妇女的觉醒,中国抗战是不会胜利的。妇女在抗战中是有非常重大的作用。教育子女,鼓励丈夫,教育群众,均需要通过妇女。”毛泽东还非常重视妇女的参政权。1956年10月12日,他在同南斯拉夫妇女代表团谈话时说,在中国参加政府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工作的妇女毕竟还是少数,“将来女同志的比例至少要和男同志一样,各占50%”。[7]P151

(三)扫除文盲

扫除文盲是毛泽东到延安后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1939年4月,毛泽东为延安《新中华报》的题词即是:“要为消灭文盲而斗争。”1944年3月22日,毛泽东在中央宣传工作会议上讲话时说:“我们大体上有这样一个计划,就是说边区三十五万户,一百四十万人,十年之内消除文盲。一天识一个字,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识三百六十五个字,十年识三千六百五十个字。十年又可以分作两个五年计划,一个五年计划识两千个字左右,如果识两千个字,就接近消灭文盲了。”[9]P114我们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在五年中间,使陕甘宁边区一百四十万老百姓,加上党政军十万人,一共一百五十万人,统统把文盲消灭掉,把边区人民的文化提高到一个必要的程度。”[9]P111在边区开展的扫盲运动,使识字人数迅速增加,广大群众开始获得进一步接受和从事文化教育的机会,不少人学会了读书、写字、算账,文化水平得到明显提高。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将恢复和发展人民教育作为共和国的重要任务之一,并发出了“一定要消灭文盲”的号召。他指示全国各级领导干部要重视群众的文化知识教育,开展大规模扫盲运动和普及教育工作。1955年12月21日,毛泽东亲自制定了“每人必须认识1500到2000个字”的扫盲标准。从1949到1965年,全国共扫除文盲10272.3万人,年均扫盲604.3万人。教育的普及和人民群众文化水平的提高,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

(四)办学形式多样性

为了普及教育,使人民群众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和受教育机会,根据我国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短期内无力迅速改变教育落后状况的实际,毛泽东大力提倡通过多种形式办教育。他多次强调两条腿走路、多种形式办学的方针。他要求,不仅要办正规的小学、中学、大学,也要办各种业余的学校;不仅要办普通学校,也要办职业技术学校;不仅要办全日制学校,也要办各种半工半读学校,给广大群众提供各种不同的受教育机会。[10]P741958年,经毛泽东审阅后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名义下发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规定:“在全国统一的教育目的下,办学的形式应该多样性,即国家办学与厂矿、企业、农业合作社办学并举,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举,全日制学校与半工半读、业余学校并举,学校教育与自学(包括函授学校、广播学校)并举,免费的教育与不免费的教育并举。”[11]P231-232这也是毛泽东多种形式办学的理念的体现。

三、提出平民教育原则

毛泽东重视平民教育,并通过不断总结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平民教育的三项原则。

(一)教育与劳动相结合

1939年4月24日,毛泽东在“抗大”生产运动初步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评论说:历史上的禹王,他是做官的,但他也耕田。墨子是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孔子不耕地,墨子自己动手做桌子椅子。由此,毛泽东进一步发挥说:马克思主义千条万条,中心的一条就是不劳动不得食。马克思还提出过: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2]P5571958年8月,毛泽东在审阅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的《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文时,加写了两段文字,其中明确提出“教育与劳动结合的原则是不可移易的”,并且强调“我们所主张的全面发展,是要使学生得到比较完全的和比较广博的知识,发展健全的身体,发展共产主义的道德”。[7]P399陆定一的这篇文章后来发表在1958年9月1日出版的《红旗》杂志第7期上。

(二)德智体全面发展

早在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体育之研究》一文,从理论上论证了体育的基础地位和德智体并重的观点。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更加明确地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7]P226德育、智育、体育是人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在德智体三方面的发展中德育居首位,但三者又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同步进行的。在正常的情况下,任何一方面的发展都会促进其他方面的发展;在反常的情况下,如果某一方面的发展受到损害,则同时也损害着其他方面的发展。由于教育的阶级性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社会关系不同,德育、智育、体育发展的方向也就不同。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教育方针必须建立在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人才上,同时也必须建立在培养“有文化”的人才上。

(三)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

毛泽东高度重视知识分子与民众相结合的问题。他倡导知识分子工农化,要求知识分子与工农民众相结合,其目的就是让知识分子去民众之中体会下层老百姓的疾苦,将自己的知识运用于为民众谋利益,而不是要降低知识分子的文化水平,相反,他强调工农民众要以实现知识化为目标。1939年,在五四运动20周年前夕,毛泽东发表了《五四运动》这篇纪念文章,其中指出:“在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中,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成分。”“然而知识分子如果不和工农民众相结合,则将一事无成。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知识分子的最后的分界,看其是否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民众相结合。”[13]P559后来他在《青年运动的方向》《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论联合政府》等一系列著作中,系统地、全面地阐述了这个问题。毛泽东当初强调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源于对五四运动缺点的检讨。当时知识分子偏重于空洞的理论说教,缺乏深入实际的热情,然而没有工农这个主力军,单靠知识分子这支队伍,要取得反帝反封建的胜利是根本做不到的。后来,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又提出了笔杆子与枪杆子结合的重要性。他幽默地说:“现在很多青年知识分子没有自由,没有走路之权。例如从西安到延安的这一条路上,遍设关防,进步的知识青年要通过是困难的。因为他们既没有青龙偃月刀、嘶风赤兔马,又没有过五关斩六将的本领,那只有被赶到集中营‘训练团’里去。这件事情似乎有些难办。但是,如果知识分子跟八路军、新四军、游击队结合起来,就是说,笔杆子跟枪杆子结合起来,那么,事情就好办了。拿破仑说,一支笔可以当得过三千支毛瑟枪。但是,要是没有铁做的毛瑟枪,这个笔杆子也是无用的。你们有了笔杆子,再加一条毛瑟枪,根据拿破仑的说法,那么,你们就有三千零一支毛瑟枪了。有了这,什么帝国主义也不怕,什么顽固分子也不怕。有了这,这些狗子敢来咬一口吗?”[8]P257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要求全党重视民主党派和知识分子工作,从政治、思想、工作、生活上关心他们,提高他们的工资,在生活待遇上给予远远高于工农群众的照顾。《在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毛泽东指出:“知识分子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在没有同实践结合的时候,他们的知识是不完全的,或者是很不完全的。知识分子接受前人的经验,主要是靠读书。书当然不可不读,但是光读书,还不能解决问题。一定要研究当前的情况,研究实际的经验和材料,要和工人农民交朋友。”[7]P272-273这就是说,知识分子要想获得完全的知识,只能从解决实际问题中来。毛泽东接着说:“现在也有一些人到工厂农村去,结果是有的有收获,有的就没有收获。这中间有一个立场问题或者态度问题,也就是世界观的问题。”世界观的问题,是个带根本性的问题。“如果我们的知识分子读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的书,又在同工农群众的接近中,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有所了解,那么,我们大家就有了共同的语言,不仅有爱国主义方面的共同语言、社会主义制度方面的共同语言,而且还可以有共产主义世界观方面的共同语言。”[7]P273

与知识分子工农化相应的,毛泽东也很重视工农民众的知识化问题。从办工人夜校和农民识字班,到扫盲教育和半工半读学校,再到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和推荐工农兵上大学,毛泽东始终注重工农民众知识化问题。1961年7月30日,毛泽东在《给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一封信》中指出:“你们的事业,我是完全赞成的。半工半读,勤工俭学,不要国家一分钱,小学、中学、大学都有,分散在全省各个山头,少数在平地。这样的学校确是很好的。在校的青年居多,也有一部分中年干部。我希望不但在江西有这样的学校,各省也应有这样的学校。各省应派有能力有见识的负责同志到江西来考察,吸取经验,回去试办。初时学生宜少,逐渐增多,至江西这样有五万人之多。”[14]P282“文化大革命”中,毛泽东强调大学还是要办的,特别是理工大学,走上海机床厂在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文科要以社会为工厂,从工农兵优秀分子中选拔大学生。他不同意“四人帮”把知识分子排在地、富、反、坏、右、叛徒、特务、“走资派”之后,称之为“臭老九”,并且诚恳地说“老九不能走!”所以,邓小平曾经指出:“我们要把毛泽东同志在教育方面的主导思想、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主导思想讲清楚。”[15]P49

毛泽东对平民教育的实践及其理论建构,始终伴随着毛泽东艰辛探索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全过程,是毛泽东为中国共产党的教育事业作出的重要贡献,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财富。深入探讨毛泽东的平民教育理论与实践,对于深化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生平研究,对于中国共产党教育思想和教育发展史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全国人民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而奋斗,这就需要高度重视全民教育问题,要以提高全民教育水平为目的,以教育公平为抓手,以教育资源的基本均等化为切入口,培养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迫切需要的高素质的公民。

[1]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下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2]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6-1920.11)[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

[3]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韩延龙,常兆儒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1卷(第1编)[Z].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5]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陈元晖等编.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Z].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6]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0]卢卫红.毛泽东论教育普及和教育公平[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11).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Z].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1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4]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姚金果)

Mao Zedong and the Populace Education

WANG Zheng-guo

(LecturerGroupofCPCHunanCommittee,Changsha,Hunan410011,China)

Mao Zedong not only engaged himself early into the populace education,but also paid much attention to the equality and popularization of populace education,the female’s rights to be educated,the elimination of illiteracy,the diversity of education forms and other issues.He also set forth some principles of populace education,such as combination of education with labor,all-around development of morality,intelligence and physique,combination of intellectuals with the masses,and so forth.Mao Zedong’s explorative practices and insights are valuable treasure in the education theory and the education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CPC.

Mao Zedong;the populace education movement;issues regarding populace education;principles for populace education

2017-03-10

王征国(1951—),男,湖南武冈人,中共湖南省委讲师团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今时代文化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研究”(项目编号:12&ZD009)的阶段性成果。

D231

A

1674-0599(2017)03-0017-06

猜你喜欢

平民知识分子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乌克兰战火未息,平民在帮助平民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你知道什么是知识分子吗
清末民初中国新式知识分子群的形成及特点
平民领袖
盯紧!这些将是5年内最赚钱的平民职业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