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对民族理论的创新发展

2017-01-24宋宝善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西藏民族工作

□宋宝善

(武警西藏总队司令部,西藏 拉萨 850000)

习近平对民族理论的创新发展

□宋宝善

(武警西藏总队司令部,西藏 拉萨 850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发表的做好民族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对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作出与时俱进的六点创新发展:首次概括出我国民族地区聚“六区”为一体的综合性区情家底;首次指出当前我国民族工作面临着“五个并存”的阶段性新特征;首次系统阐述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八个坚持”;首次提出“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首次提出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五个认同”;首次向全国各族人民郑重宣告“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习近平;民族理论;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开拓创新全国各个领域工作新局面的进程中,十分重视做好民族工作,直面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出现的新机遇、新挑战,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实践紧密结合,以创新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社会实践的政治胆略和理论勇气,既先后深入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及湖南湘西、云南怒江、吉林延边等多个民族地区,躬身作民族工作调查研究;又在2014年5月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2014年9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2015年5月中央统战工作会议、2015年8月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2016年4月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以及2013年以来全国两会期间参加西藏、新疆等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的讲话中,多次发表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讲话。在论述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性时,习近平指出:“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是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事,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1]P179在发表的做好民族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提出一系列指导新阶段民族工作的创新理论,推动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发展。

一、首次精辟概括我国民族地区聚“六区”为一体的综合性区情家底

从民族地区现存的综合性区情家底出发,无疑是科学谋划民族地区发展、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基本前提。在我国民族地区综合性区情家底中,有哪些方面的发展优势?又存在哪些方面制约发展的短板?民族地区在我国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各有何特色优势?民族地区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总体安全体系建设中,又各处在何种战略地位?毋须讳言,改革开放以来,在1992年、1999年和2005年召开的前3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未对此作出完整系统阐述。在2014年9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首次指出,我国民族地区聚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文化特色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为一体[2]。

习近平首次精辟概括的我国民族地区聚“六区”为一体的创新理论,既充分肯定我国民族地区建成小康社会的优势区情家底(资源富集区),又毫不回避地直击制约我国民族地区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区情家底(贫困地区);既明确肯定民族地区在我国物质文明建设中的特色优势区情家底(资源富集区),又同时肯定民族地区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特色优势区情家底(文化特色区);既敏锐指出民族地区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所处的十分凸现的重要战略地位(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又同时敏锐指出民族地区在我国建设总体国家安全体系过程中、在我国实施“治国必治边”治国方略过程中,所处的十分重要战略地位(边疆地区)。

习近平首次精辟概括的我国民族地区聚“六区”于一体的综合性区情家底,极大拓展、深化、细化了我国各族人民对民族地区多方面区情的理性认识。从多方位视角辩证认识我国民族地区聚“六区”于一体的区情,有利于我国各族人民运用辩证法的思维方式,既充分发扬和用好用足有利于民族地区加速发展的区情优势之长;又想方设法努力补齐制约民族地区加速发展的区情短板。既从民族地区聚“六区”于一体的区情出发,进一步做好民族地区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又同时维护好民族地区的国防安全和社会稳定,进而为我国建设总体国家安全体系,维护我国总体安全提供稳固安全的边防安全屏障。

习近平首次精准概括的我国民族地区聚“六区”于一体的综合性区情家底,完全符合包括西藏在内的民族地区综合性的区情家底。在此仅以西藏为研究分析对象,简要分析民族地区聚“六区”于一体的综合性区情家底。一是就“资源富集区”来考察。西藏在矿产、能源、林业资源等多个领域,皆有我国其它地区无法比拟的、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在矿产资源领域,西藏已探明的矿产资源呈现出矿产种类多、分布广泛、总量丰富等特点。目前已探明的矿产资源多达101种,其中有17种矿产资源位居全国前9位,发现矿产地1885处,探明储量的矿床132个,铬、铜和盐湖锂矿资源储量均居全国首位,硼和锑的资源储量分别居全国第四和第六位[3]P851-852。在西藏已探明的优势矿产资源中,铬、铜以及盐湖中的锂和钾,又是我国目前需要大量进口的紧缺矿产。西藏的非金属矿中,国防建设和电子工业不可缺少的白云母的储藏量居全国第三位;建材工业广泛使用的石膏、陶瓷土的储藏量分别居全国第二和第五位;化学工业需要的重晶石、砷的储藏量分别居全国第三和第四位。在能源资源领域,西藏的水能、地热能、太阳能等资源蕴藏量丰富。西藏年均天然水能蕴藏量约为2亿千瓦,占全国蕴藏量的30%;地表水资源总量约为3548亿立方米,占全国总量的13.5%;可开发的水能资源约5659万千瓦,占全国总量的15%。西藏地热能蕴藏量居全国第一位,已发现的沸泉、温泉、间歇喷泉、热水河、放热地面等各种形态的地热显示区600多处,估算总热流量为每秒55万大卡,相当于标准煤约240万吨/年所释放的热量。西藏作为“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是地球上离太阳最近的世界高地,太阳能资源自然十分丰富,是世界上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在林业资源领域,西藏拥有包括8种森林植被型、16个群系组及43个群系的林业资源,西藏森林群落类型几乎包含了北半球热带、亚热带、温带、寒温带的各种森林群落类型,被称为“北半球森林群落微缩景园”。西藏是目前我国最大的林区之一,森林储蓄量为20.8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9.84%[4]P11-15。

二是就“水系源头区”来考察。西藏水系具有两大特点:一是河流多,西藏作为地球“第三极”,是世界山地冰川最发育的地区,有“亚洲水塔”“万水之源”之称,是我国主要大江大河的发源地。西藏境内流域面积大于1万平方公里的河流达20多条,其中雅鲁藏布江在我国境内全长2057公里,流域面积24万平方公里(居我国江河流长第5位,流域面积第6位),流域平均海拔4500米,是世界上流域平均海拔高度最高的大河。西藏还孕育了长江和澜沧江上游的多条重要支流。二是湖泊多,西藏有1500多个大小不一的湖泊,湖泊总面积约2.3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30%[5]。

三是就“生态屏障区”来考察。西藏生态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草原牧场资源丰富,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天然草场面积位居全国第一,超过新疆和内蒙古的总和。截至2012年底西藏有天然草地面积8511万公顷,其中可利用天然草地面积6910万公顷[5]。二是生物资源十分丰富。西藏植物种类几乎包括了北半球从热带到寒带的各种植物物种科属和生态类型,现有野生植物9600多种,高等植物6400多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9种。西藏有陆生无脊椎动物2300多种,野生哺乳动物142种,鸟类488种,爬行类动物56种,两栖类动物45种,鱼类68种。西藏各种动物中有123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占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总种类的1/3以上。其中滇金丝猴、雪豹、西藏野驴、野牦牛、羚羊、孟加拉虎等45种野生动物,是濒临灭绝或西藏特有的珍稀保护动物[6]P33-37。三是西藏是我国目前已建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面积最大的省区,西藏目前已建立21个生态功能保护区、7个国家森林公园、3个地质公园、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及47个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占西藏土地面积的34.5%,居全国之首[7]。

四是就“文化特色区”来考察。西藏现有各类文物点4277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5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座。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大昭寺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拉萨、日喀则、江孜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西藏博物馆被列为国家一级博物馆,西藏档案馆收藏有300多万件重要历史档案。西藏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6处,自治区级323项,地市级76项,县级814项[8]。另据2007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提供的数据,西藏有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民间美术等14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基本涵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的所有种类。

五是就“边疆地区”来考察。西藏地处我国西南地区,是我国与外国接壤的沿边省区之一,西藏南部和西部自东向西与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等国,以及印度与巴基斯坦有争议的克什米尔地区毗邻,边境线长4000公里,占我国22000公里陆地边境线的六分之一以上。在我国与外国接壤的各省区中,西藏所处的中印边界线不仅在历史上曾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而且是我国至今与外国仍未划定边界线的唯一省区,这无疑使西藏在我国对外国防安全方面的战略地位尤为凸现。早在2011年7月19日,习近平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就敏锐指出:“西藏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9]。

六是就“贫困地区”来考察。包括西藏在内的全国民族地区仍然是我国区域性贫困发生面积大、贫困程度深、脱贫攻坚成本高的地区。在国务院制定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具体确认的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分布在民族自治地方的有11个;确认的全国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分布在民族自治地方的有263个;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十二五”规划确定的3万个贫困村中,分布在民族自治地方的有13158个[10]。这就清楚地表明,包括西藏在内的民族地区,是我国扶贫工作的重点地区。

二、首次精准指出当前我国民族工作面临着“五个并存”的阶段性新特征

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我们的民族工作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表现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民族地区经济加快发展的势头和发展低水平并存,国家对民族地区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和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仍然薄弱并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趋势增强和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上升并存,反对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暴力恐怖斗争成效显著和局部地区暴力恐怖活动活跃多发并存[11]。习近平概括的民族工作面临的“五个并存”阶段性新特征,十分精准地指明了当前我国民族工作所处的历史方位,是对进入新世纪后民族工作面临的新机遇、遇到的新挑战,最深刻、最精准的最新揭示和概括。

一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存的阶段性新特征。这具体表现为,十八大后随着全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被激活和释放,特别是习近平提出实施具有国内及国际发展战略的“一带一路”的重大发展战略后,多数民族地区由对外开放的大后方变成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但是另一方面又要看到,民族地区在加速发展中又面临着经济基础薄弱、发展起步晚、市场化程度低、历史欠账多、多数产业处于低端、缺乏进入国际市场较强的自我竞争力等严峻挑战。

二是民族地区经济加快发展势头和发展低水平并存的阶段性新特征。这具体表现为,2005年至2013年,民族八省区GDP从1.7万亿元增加到6.4万亿元,年均增长12.9%,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民族地区整体落后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性改变,民族地区增速虽高,但由于基数小,与东部相比GDP总量差距还在扩大,发展质量差距更大。2013年民族八省区GDP总量,仅相当于一个广东省的GDP总量;30个民族自治州的经济总量1.38万亿元,仅相当于一个苏州市的经济总量;民族地区进出口贸易总额1100亿美元,仅相当于一个宁波市的进出口总额[12]。

三是国家对民族地区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和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仍然薄弱并存的阶段性新特征。这具体表现为,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关于进一步做好西藏发展稳定工作的意见》;2007年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8年国务院既制定下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及《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又对支持青海、四川、云南、甘肃四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部署;2011年国务院制定《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及《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2012年国务院实施《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简言之,2005年至2012年期间,中央对民族八省区及四省藏区,出台实施了一系列支持加快发展的优惠政策。但是同期民族地区在全国贫困地区中占比仍然很大,民族地区多数群众收入依然低,政府保基本、兜底线的任务依然重,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依然繁重艰巨。

四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趋势增强和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上升并存的阶段性新特征。这具体表现为,城镇化是当代世界发展中一个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也是我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民族地区占我国国土面积的64%,历史上民族地区的多数地区是农业区和牧业区,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的绝大多数生活的农业区和牧业区,因此已往我党把民族工作的关注点主要聚焦在民族地区的农村,聚焦在民族地区的的农业区和牧业区。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城镇化进入了井喷式发展阶段,大批世代生活在民族地区的农业区和农牧区的少数民族群众,进入城市学习、就业和生活。据统计我国现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少数民族人口常住在城市,全国20多个城市56个民族成分俱全[13]。大批少数民族群众进入城市后,既要接受从农村到城市的城乡跨界的挑战与考验,又要接受跨民族交往的挑战与考验。在接受上述双重挑战与考验中,进入城市的少数民族群众受其原有生产和生活方式影响,及受其传统民族文化和宗教习俗影响,在与城市各族群众共同生产和生活中,必不可免地会产生新问题新矛盾。这些新问题新矛盾若解决的不稳妥,甚至可能会被境内外敌对势力,借机用来制造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事件,2009年乌鲁木齐“7·5事件”的发生就是一例活生生的明证。上述现实昭示我们,做好新阶段城市民族工作是当前民族工作的一个新的时代课题。习近平在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讲话时提出“做好城市民族工作越来越重要”,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既不能采取关门主义态度,也不能采取放任自流态度。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关键是要抓住流入地和流出地的两头对接,把城市民族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城市社区,推动建立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城市社区环境,实现让城市更好接纳少数民族群众,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首次明确提出做好城市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极大拓展了我党民族理论和社会实践的社会地域空间。

五是反对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暴力恐怖斗争成效显著和局部地区暴力恐怖活动活跃多发并存的阶段性新特征。这具体表现为,近年来党和国家正确处理促进民族地区发展,与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辩证关系,对西藏和新疆等民族地区出现的破坏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暴力恐怖活动,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有效遏制了“三股势力”的嚣张气焰,维护了西藏和新疆的社会稳定。但是我们又要清醒看到,作为我国面积最大的两个民族自治区(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两个省级行政区)的新疆和西藏,皆是我国反对“三股势力”的前沿阵地和主战场。特别是在境外“东突”民族分裂势力的渗透下,新疆极少数“三股势力”,仍贼心不死地继续密谋策划破坏新疆社会稳定的新的暴力恐怖事件,新疆当前因此仍处于暴力恐怖活动的活跃期、反分裂斗争的激烈期、干预治疗的阵痛期“三期叠加”特殊历史时期。今年初新疆召开的声势浩大的反恐维稳誓师大会,既是新疆各族人民群众向“三股势力”亮出的反恐维稳新利剑,又表明新疆近期反对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暴力恐怖的斗争,依然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对新疆反恐维稳工作决不可掉以轻心。

习近平精准指出的民族工作面临“五个并存”的阶段性新特征,包含了机遇和挑战、交织着成绩和问题。清醒把握民族工作面临的“五个并存”的阶段性新特征,有助于我们在民族工作中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发扬已往成绩、解决新出现的问题。未雨绸缪,从长计议,科学谋划,扎扎实实、持续深入地做好各项民族工作。

三、首次科学阐述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八个坚持”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领导集体承前启后、坚持不懈、一以贯之锁定的建设目标。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整体历史进程中,走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应坚持哪些原则?改革开放以来的前3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未对此作出完整系统阐述。2014年9月,习近平在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新中国成立65年来,党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是正确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正确的,我国民族关系总体是和谐的,我国民族工作做的是成功的。”会后印发实施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提出:“要全面理解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基本内涵,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坚持依法治国。”[14]

必须看到,“八个坚持”是对我国在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过程中,应坚持的八方面指导思想完整系统的科学阐述,明确指出了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应坚持的政党领导力量;社会基本制度;维护国家统一;实行民族平等政策;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始终扭住民族工作“两个共同”的主题不放松;夯实促进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把民族工作纳入依法治国轨道,运用法治原则解决民族问题;等八方面重要指导思想。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首次科学阐述的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八个坚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既为全党在新阶段民族工作实践中,更加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提供了操作性很强的理论指导原则;又对我党60多年来做好民族工作的成功经验,作出系统的理论总结和理论升华;还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当代中国作出新丰富新发展。

四、首次明确提出“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重要优势”

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多民族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一个基本国情。辩证法的两点论认为,任何事物皆存在积极与消极两重因素。毋须讳言,多民族基本国情曾产生出对当代中国的某些消极负面影响:一是多民族国情对我国当前民族团结产生出某些消极负面影响。由于旧中国长期存在民族压迫、民族剥削、民族歧视、民族仇杀等现象,既多次过出现大汉族主义思潮、又多次出现地方民族主义思潮,由此给当代我国民族团结留下某些历史阴影。二是多民族国情对我国当代社会稳定产生出某些消极负面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境内外敌对势力曾多次在我国西藏、新疆等民族地区,策划以民族分裂为目的的政治骚乱事件、暴力恐怖事件,严重干扰破坏了西藏、新疆等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三是多民族国情对我国当代现代化进程产生出某些消极负面影响。由于历史原因、自然环境等因素,我国一些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特别是人口较少、发展起点低的“直过民族”社会发展整体水平低,一些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特别是人口较少、发展起点低的“直过民族”发展滞后,成为制约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瓶颈,这是有目共睹的客观现实。根据我国多民族基本国情产生的上述三点消极负面影响,国际上及国内一些人长期皆将我国多民族基本国情,视为一种影响当代我国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及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消极和负面因素来认识,形成担忧我国很难解决好具有消极和负面因素的上述民族问题,由此产生出“民族问题焦虑”观念[15]。习近平在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讲话时,提出与上述观点迥然相反的崭新观点,指出:“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2015年国庆节前夕在北京会见来自西藏、新疆、内蒙古、广西、宁夏5个自治区的13位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习近平再次强调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重要优势。”[16]习近平首次提出的“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重要优势”的创新理论,既是习近平运用历史辩证法,辩证认识我国多民族国情得出的科学结论;又是中国共产党在认识我国多民族国情问题上的一次重大理论突破。将多民族国情作为我国国情的“一大特色”“一大有利因素”“一笔重要财富”“一项重要优势”的创新理论,突破了长期以来国际和国内一些人从消极和负面因素的视角,认识我国多民族国情的观念,是我党在认识我国多民族国情问题上,实现的一次历史性的认识新飞跃。习近平创立的这一崭新民族理论,为我党科学制定民族工作的方针政策,为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为各族群众正确处理与其他民族关系,为发掘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优势、发展资源和发展潜力,提供了全新的思维方式,开辟了民族工作发展的全新空间。

五、首次明确提出要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习近平高度重视民族团结问题,把民族团结视为民族工作的生命线。如何进一步全方位做好新阶段民族团结工作?习近平在深入思考后指出:“解决好民族问题,物质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如果说,解决好民族团结的物质方面问题,主要是通过支援和帮助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少数民族的物质生活幸福指数来解决;那么解决好民族团结的精神方面问题,则主要是通过引导各民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政党观、社会制度观,即不断增强各民族群众的思想认同来解决。思想认同不仅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而且是国家统一之基、社会稳定之根。基于上述清醒认识,2015年8月,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论述党的治藏方略时,习近平提出:“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17]。同年12月,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再次强调指出:要教育引导全国各族人民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民族团结,维护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政治局面,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旗帜鲜明反对分裂国家图谋、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筑牢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铜墙铁壁[18]。

习近平创新提出、反复强调的“五个认同”的民族团结理论,从五个不同方面提供了巩固和加强民族团结的思想认同和精神纽带:一是伟大祖国是我国各族人民傲然屹立于当代世界数千个民族之林的国家政权承载者,对伟大祖国的认同,能够确保我国56个民族群众,在当代世界数千个民族组成的200多个国家政权中,不受任何外国政府、任何外国势力的任何干涉,既独立自主地行使管理本国事务的国家主权,又独立自主地行使管理民族事务的民族权利,使我国56个民族群众,成为受世界各国及世界各族人民尊重的有民族尊严的民族。二是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群众在五千多年发展历史上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打断骨头连着筋的血肉相连的人群共同体,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能够确保我国56个民族群众有血浓于水、同宗同源、历史悠久的民族发展历史。三是中华文化是我国56个民族群众共同创造的绚丽多彩、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民族文化精髓,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能够确保我国56个民族的各族群众有共同的文化精神家园。四是中国共产党是我国56个民族的优秀儿女和先进分子,组成的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维护中华民族团结的核心政党领导力量。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能够确保我国56个民族群众的团结有政治之魂、领导核心。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能够确保我国56个民族群众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过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在本世纪中叶圆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言以蔽之,不断增强我国56个民族群众的“五个认同”,就能不断巩固和发展我国56个民族的民族和睦,就能不断巩固和发展我国的社会稳定,就能战胜境内外敌对势力破坏我国56个民族团结的阴谋、分裂社会主义中国的阴谋,就能如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归根结底,“五个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国家统一之基、社会稳定之根。不断增强我国56个民族群众思想上的“五个认同”,就能进一步强化我国56个民族群众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就能促使我国56个民族群众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六、首次明确提出“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民族工作创新理论

把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进入新时期后我党多次郑重宣告的发展目标。十八大再次向国际社会及全国各族人民郑重宣告,到2020年把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然而我国各地区、各民族发展的不平衡性,却是国际社会及全国各族群众妇孺皆知的国情。尽管新时期、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中央对民族地区实施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拉动下,在全国各族人民大力援建下,在民族地区各族群众主动作为艰苦奋斗下,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愈来愈快,但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一些民族地区与全国整体发展水平仍然存在颇大差距。前面阐述习近平指出的“民族地区经济加快发展势头和发展低水平并存的阶段性新特征”时,引用的有关对比差十分悬殊的数据已说明这一点。我国一些民族地区特别是人口较少、发展起点低的“直过民族”,能否与全国各族人民同步进入小康社会,既引起国际上有关国家及国际组织的种种猜测、甚至怀疑,也使我国一些发展起点低的“直过民族”群众心存疑虑、深深担忧。面对上述猜测和怀疑、疑虑和担忧,习近平在深入民族地区调查中作出积极的正面回应。2015年初,习近平会见云南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干部群众代表时,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地指出:“独龙族和其他一些少数民族的沧桑巨变,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前面的任务还很艰巨,我们要继续发挥我国制度的优越性,继续把工作做好、事情办好。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19]此后在对福建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扶贫工作文件上作批示时,习近平又指出: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2015年7月,在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考察时,习近平再次强调: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哪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大家都要过上全面小康的生活。一个多月后,在《国家民委关于加快全国民族自治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的报告》上,习近平又作如下批示: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项艰巨任务,必须付出更大努力。要坚持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相结合,释放政策动力与激发内生潜力相结合,完善体制机制和扶持政策,增强自我造血能力,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2]。2015年国庆节前夕,在会见5个民族自治区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习近平再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短短10个月时间内,习近平5次反复强调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不仅是习近平向世界的宣誓与承诺,更是对全国各少数民族群众的极大鼓舞。我们深信,习近平提出的上述奋斗目标,定能如期圆满实现。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朱朝晖.习近平治理民族事务新理念刍议[N].中国民族报,2016-05-13.

[3]杨时民.西藏“三农”政策体系研究: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王晨.西藏知识干部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5]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西藏的发展与进步[N].人民日报,2013-10-23.

[6]安才旦,戴小华.中国西藏:数字与事实2009[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9.

[7]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西藏和平解放60年[N].西藏日报,2011-07-12.

[8]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西藏发展道路的历史选择[N].人民日报,2015-04-16.

[9]习近平.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7-20.

[10]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减贫行动与人权进步[N].人民日报,2016-10-18.

[11]王正伟.做好新时期民族工作的纲领性文献[J].求是,2014(20).

[12]李寅.谋长远之策 行固本之举[N].中国民族报,2015-12-04.

[13]安宁宁.让少数民族更好地融入城市[N].中国民族报,2016-01-08.

[14]王怀强.十八大以来党的民族理论的若干创新[N].中国民族报,2015-11-20.

[15]胡岩.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民族关系[N].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6-02-09.

[16]罗宇凡.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N].人民日报,2015-10-02.

[17]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加快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N].人民日报,2015-08-26.

[18]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 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N].人民日报,2015-12-31.

[19]熊坤新,张丽娟.国内民族领域大事盘点与评析[N].中国民族报,2015-12-25.

(责任编辑:朱文鸿)

Xi Jinping’s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ity Theory

SONG Bao-shan

(CommandofArmedPoliceXizangCorps,Lhasa,Xizang850000,China)

The series of important speeches given by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since the Eigh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have innovatively developed the nationality theory of our Party in six aspects:for the first time summed up the general conditions of the six autonomous regions of minority nationalities;for the first time pointed out the new characteristics of “five coexists” faced by the nationality work of our country at present;for the first time systematically elaborated the correct path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eight persists” for solving nationality problems;for the first time formulated that “multi-nationality is one big characteristic of our country and also a big favorable facto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for the first time brought forward the “five identification” for maintaining the solidarity of nationalities and the unity of the motherland;and for the first time announced to the people of all nationalities that “every nationality is indispensable in comprehensively realizing a well-off society”.

Xi Jinping;nationality theory;innovation

2017-04-18

宋宝善(1964—),男,河北辛集人,武警西藏总队司令员(正军级),少将,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军事学。

本文系2016年武警部队军事理论研究重点课题“武警维稳民族宗教工作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D61

A

1674-0599(2017)03-0033-08

猜你喜欢

西藏民族工作
都是西藏的“错”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不工作,爽飞了?
一个人的西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西藏:存在与虚无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