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文化自信的几个基本问题

2017-01-24荣开明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精神文化

荣开明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武昌430077)

论文化自信的几个基本问题

荣开明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武昌430077)

文化自信是继党的十八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三个自信”之后的第四个自信。这是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又一重大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结晶。如何认识文化自信的提出过程、主要依据、丰富内涵、重大意义,是一个亟需探讨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文化自信

一、 文化自信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内涵和框架作了系统阐述,提出了全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十八大后又提出了文化自信,将“三个自信”拓展为“四个自信”。

早在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履新总书记的当天会见中外记者时即谈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各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1]3。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富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上,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1] 155-156

2014年2日24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13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提出,“要讲清楚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1]164提出了文化自信的时代命题。3月7日,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贵州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2]指出文化自信比之三个自信更为根本。6月6日会见第七届世界华人华侨社团联谊大会代表时指出:“我们的同胞无论生活在哪里,身上都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烙印,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希望大家继续弘扬中华文化,不仅自己要从中汲取精神力量,而且要积极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中外民众相互了解和理解,为实现中国梦营造良好环境。”[3]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4]12月20日,在和澳门大学学生座谈时提出:“建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还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础。”[5]把文化自信提升到是三个自信“题中应有之义”和“基础”的战略高度。2015年11月3日,习近平在第二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期间会见外方代表时指出: “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6]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7]6月28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33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一篇大文章。”“要固本培元,把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引导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8]正式提出了四个自信。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更是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9]11月30日,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再次对文化自信的战略高度和重大意义作出详尽说明:“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远、更持久的力量。坚持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10]

从上述简要梳理中可以看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化自信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逐步深化和拓展的,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于文化的科学论述,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强调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继承和发展。文化自信的提出,既以中华优秀文化传统、革命文化作根基,又以当前文化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作导向,推动我国从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的转变。

二、 文化自信提出的依据

我们党提出文化自信表明当今中国到了需要文化自信、也能够文化自信的时代。

从需要文化自信的方面看,我们党提出文化自信,是着眼于更好地开展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伟大斗争,因应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

在世情方面,中国经过60多年的发展特别30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路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中国的改革开放与世界的全球治理密不可分,关联度越来越大。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对我国的期待和要求也越来越强烈,越来越具体,但总体而言,世界的舆论格局、思想理论文化氛围并没有改变“西强我弱”的局面。由于社会制度、发展道路、意识形态、治理理念等方面的差异,中国在世界发展的话语权、决策权、制定规则权依然较弱。中国现实的文明发展道路仍处于“遭疑挨骂”的状态。西方某些势力鼓吹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虽在实践中多次证明是错误的,却依然不绝于耳。

在国情方面,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但在新的历史起点和新的发展阶段,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发展进入转型期,经济发展出现新常态,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前所未有。一些地区和单位对文化建设特别是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一些领域精神懈怠、道德失范、诚信缺失,“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出现了文化自信缺失、理想信念不坚定、伦理道德下滑、礼仪廉耻“四维”不张,甚至“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舍弃优秀民族传统,丧失民族气节,热衷于搞什么“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等。此外,我们在发展上还面临着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在社会思潮方面需要抵御“西化分化陷阱”,在党群关系上要避免“塔西佗陷阱”,在处理大国关系上要妥善应对西方炒作的“修昔底德陷阱”。

在党情方面,总的状况是好的。但也面临着“四种考验”“四种风险”。党的政治生活状况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比如,在一些党员、干部包括高级干部中,理想信念不坚定、对党不忠诚、纪律松弛、脱离群众、独断专行、弄虚作假、庸懒无为,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好人主义、宗派主义、山头主义、拜金主义不同程度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任人唯亲、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现象屡禁不止,滥用权力、贪污受贿、腐化堕落、违法乱纪等现象滋生蔓延。特别是高级干部中极少数人政治野心膨胀、权欲熏心,搞阳奉阴违、结党营私、团团伙伙、拉帮结派、谋取权位等政治阴谋活动。这些问题,严重侵蚀党的思想道德基础,严重破坏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严重损害党内政治生态和党的形象,严重影响党和人民事业发展。

上述诸多考验、风险、难题表明,我们在思想理念上确实面临着严重挑战。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遭遇着西方自由主义的挑战,马克思主义遭遇着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遭遇着在市场经济土壤上培育和践行的挑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遭遇着人们现代化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的挑战,革命文化遭遇着时代精神和历史任务改变后还管不管用的挑战,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文化观遭遇着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的挑战。这些挑战,都迫使我们不能不将培育和强化文化自信作为当务之急,也不能不对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伟大斗争做好精神和能力的长期准备。

从能够文化自信的方面看,习近平说:“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9]我们能够自信 “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真理。”

从实践看,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已从贫穷落后的国家,快速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体,最大发展中国家。7亿多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被国际社会誉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成就”。人均国民收入连续翻番,已从低收入国家跨入了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13亿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

从人民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习近平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也表明实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成功之路、必由之路,就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本方向。

从真理看,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11]己被实践证明为科学真理。

总之,“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12] 561

三、 文化自信的丰富涵义

文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众说纷纭,但总体而言,学者对文化的理解也有共识,即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的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出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与精神文化。狭义的文化专指精神文化,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我们提出的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发展精髓的深刻领悟、秉赋的充分尊重、精神价值的高度肯定,并在实践中自觉地加以传承、弘扬和积极的践行,从而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其基本路向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始终坚持对自身文化的前进定力和充分信心。

习近平说:“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志。”[9]这就表明我们自信的文化包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个层面。

(一)中华民族深厚悠久的传统文化。它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和“魂”。按照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的说法,世界上曾存在26个文明形态,唯独中国文化体系从未间断。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宏伟体系囊括语言文字、科技工艺、文学艺术、哲学宗教、道德伦理、制度体系等诸多方面。“中国是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家。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是没有中断、延续发展至今的文明,已经有5000多年历史了。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创造的文字至今仍在使用。2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他们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让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13]5000多年延绵不断、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也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革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这都为我们的文化自信提供了悠久的文化“基因”、“灵魂”和“根本”。

(二)浓厚的革命文化(红色文化)。它是我们文化自信的精神支柱和重要渊源。中国在很长时期内曾是世界上最先进最强大的国家,堪称众国的楷模。但是欧洲近代工业文明发展后,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夜郎自大、闭关锁国,导致中国落后于时代发展步伐,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其传统文化也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根芽渐萎,花果飘零。为了扭转这一落后衰败局面,先进的中国人被迫向西方文化学习,提出过技术救国、制度救国、维新救国、文化救国等方案,均因“先生打学生”而未取得成功。直至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成立中国同盟会,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才经过十多次惨烈的武装起义,在辛亥革命中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社会进步打开了闸门。五四运动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新文化产生的新起点。“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这种中国人民的文化,就其精神方面来说,已经超过了整个资本主义的世界。”[14]1516这种文化的复兴,是将外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的国情包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鲜明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指针”[15]332。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经过长期革命的考验,终于在抗日战争中孕育和形成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这一革命文化既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巴黎公社、俄国十月革命的精神,被人们称之为“红色文化”。在这种文化的熔炼和影响下,以中国共产党为主要代表的志士仁人,铸造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坚定理想、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北坡精神,激励着中国人民踏着烈士的血迹奋勇向前,夺取了新民主主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这种革命文化的产生,既扫除了近代鸦片战争后形成的文化复古的僵化观念,又清除了全盘照搬西方的奴化思潮,以及种种文化困惑、文化自卑的阴影,还反对了党内严重存在的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偏向,培育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中西结合的文化新形态。

(三)正在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大本和大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便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文化的基础上,逐步创建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种文化经过改革开放时期的“拨乱反正”,传承创新,与时俱进,己经大体上适合当今世界和平发展的世情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的阐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这样的先进文化,就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正是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熔炼和影响下,我们通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快速地发展了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不仅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也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

上述三个层次的文化自信,表明我们的文化自信是礼敬自豪地对待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倍加珍惜革命文化,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样的文化自信决不是单线的孤立的。从纵向上看,它是文化上的历史、现实和未来、传统和现代的统一和对接。从横向上看,它是文化上的中国和外国、东方和西方的交流和契合。这样的文化自信,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的基础上,包含着深层次的蕴涵。

四、 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坚持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10]为什么文化自信有着如此巨大的意义呢?这可以从多个不同视角去分析。

(一)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进步。”“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6]119、121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文化复兴,或者说文化复兴决定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文化还是一个民族的DNA,是立足国际社会的身份化。”[17]今天的中国只要我们坚定地培育和强化文化自信,就一定能够增强我们的精神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二)文化自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前提。党的十八大报告“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既是当代社会在精神层面的要求,也是对中华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和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社会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18]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要求和稳固基石。只有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繁荣,坚不可摧、稳如盘石,才能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展示中国历史、中华民族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蕴、各民族多元一体包容共美、和谐共处的文明大国形象。而要做到这些,首要的前提是坚定文化自信。一个没有自信的民族是难以获得世界认同的。

(三)文化自信是世界文化软实力激烈竞争的紧迫要求。文化自信是从精神层面反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存在的价值认同,其实质是价值自信。这种价值自信在国家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凸现,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20世纪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让人们看到更多的是国家之间的军事比拼,似乎战争的成败输赢都由武器决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为了在战争废墟上恢复和繁荣经济,改善民生,迅速地掀起了科学技术的革命,突出了经济和科技等硬实力的比拼。20世纪后期,世界发展的潮流和趋势逐步改变了人们对现代化的认识,文化变成了国际竞争的新焦点。理论界有人认为,19世纪是靠军事改变世界,20世纪是靠经济改变世界,21世纪则要靠文化改变世界。有人甚至断言,21世纪将是文化的世纪,国家、地区之间10年比的是经济,50年比的是制度,100年比的是文化。从世界发展的迹象和趋势看,从一定意义上说谁占领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有了‘自信人才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地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9]

(四)文化自信是应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有力武器。当今世界纷繁复杂。信息大爆炸,传播大变革,多元文化碰撞冲击强烈,社会急剧转型,使得人们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表现出更多困惑,呈现出信念缺失、精神空虚、价值虚无、享乐拜金等一系列问题。信息化、网络化的普及,既给人们便捷借鉴和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提供了机遇,又给各种不良文化的渗透提供了渠道,使得我国不可避免地受到不良文化的挑战,影响国家的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法国拿破仑说:世界上有两种力量:利剑和思想。从长远而论,利剑总是败在思想手下。[19]316这也从一个视角警示我们,建立起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自信,才能在全球化、现代化的巨大浪潮中,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阵地,抵制腐朽、有害、不良文化的冲击,才能在对外交流和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话语权,确保国家的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 “改革的集结号已经吹响”——习近平总书记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商国是纪实[N].人民日报,2014-03-13.[3] 习近平会见第七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代表[N].人民日报,2014-06-07.

[4] 习近平.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16.

[5] 习近平体验射击讲文化公开课[EB/OL].央视网.(2014-12-21).http:∕∕news.cntv.cn∕2014∕12∕21∕ART1141.912760559941.shtml.

[6] 习近平会见“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外方代表[N].人民日报,2015-11-04.

[7]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8]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为全面从严治党打下重要政治基础[N].人民日报,2016-06-30.

[9]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10] 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1.

[11]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7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在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来,交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答卷[N],人民日报,2013-06-27.

[12]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13] 习近平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4-02.

[14]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5] 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6]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7] 王晓晖.软实力时代的媒体责任[J].中国记者,2008(1).[18]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

[19] 拿破仑言论集[M]//史蒂文森,主编,周文标,等,译.世界名言博引词典.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

【责任编辑 曹祖明】

On Certain Basic Issues Concerning Cultural Confidence

RONG Kaiming

(Hube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Wuchang, Hubei 430077)

Cultural confidence is the fourth one following the "three-confidence" put forward in th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namely, confidence in the path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theories and in the system. It marks another major theoretic innovation of the Party in adhering to and advanc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features, and is also a corollary of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It is an ideological and practical subject worth pondering over so as to shed light on the course of its proposal, rationale, content and significanc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ur-confidence"; cultural confidence

2017-02-16

荣开明,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D11

A

号】 1674—0351(2017)02—0021—06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精神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