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立地名地址国家级数据库刻不容缓

2017-01-24王胜三

中国民政 2017年22期
关键词:数据库信息

◎ 王胜三

建立地名地址国家级数据库刻不容缓

◎ 王胜三

地名是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名称,是人民群众根据生活经验创造出的文化财富,也是比较稳定的代际传递式文化资源,具有地域性、延续性、人文性、多元性等特点;地址是具有地名的自然或人为地理实体位置的结构化描述,具有确定性、层次性、详细性等特征。地名地址是由政府统一发布的社会公共信息,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更是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信息资源纽带。然而,在现有管理体制内,地名属于民政部门的管理范围,地址在不同的省由民政、公安、规划等部门分别管理,导致一定程度的各自为政、重复建设、参差不齐、共享困难、效率低下。随着中国各地城市化、现代化、国际化的不断推进,地名管理工作需要提出新的发展思路,也需要解决好旧有的留存问题,地名地址数据库建设便是一项旧问题和新思路交叠的工作。如何加强顶层设计,统一规划和管理,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的矛盾和困境,从国家层面建立权威性的地名地址数据库应成为当务之急。

回应“互联网+”的时代要求

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人类社会的传统结构,带给人类便捷、高效、跨越的生活方式。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政府提出了“互联网+”的创新发展新业态,因而“互联网+地名地址”是一项响应国家数据战略而又切实妥帖的行动计划。其实,2005年开始的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布置了四项任务,要求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地名数据库,特别强调地名数据库建设的关键是县(市)级数据库,随后数字地名专项事务取得了一些进展。2014年开始的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进一步完善了地名数据库相关工作,基础性的国家地名和区划数据库已经应运而生,同时建立“地名地址数据库”进入试点开发阶段。如今,部分地方政府设计了本级地名地址数据库,一些企业也介入到地名地址数据库建设中来,为国家级地名地址数据库的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然而,现存的地名地址数据库比较分散,地名地址信息框架不统一,地名地址信息有待完善,特别需要建立一个具有整合性质的国家级的地名地址数据库。国家级地名地址数据库将是在“互联网+地名”“互联网+地址”双重指导下的衍生品,该数据库并不是地名地址和互联网的简单相加,需要界定地名地址数据库和地名数据库、地址数据库、电子地图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不仅仅将地名地址储存进数据库中,还需要在存储的过程中进行框架设计、多点链接、多维映射。利用云平台、云计算、大数据的建设方式,达到数据库信息和地名地址的迅速更新和共同演化,成为有利于服务大众的数据中心和信息平台。

打造顶层权威的信息空间

政策或者事项的推行模式可以分为两种——自上而下地推行和自下而上地推行。涉及民生或者实践类的事项通用自下而上的推行方式,涉及需要统一标准的事项通用自上而下的推行方式。地名管理属于公益性的政府行为,因而地名地址数据库也具有公益属性,因为地名地址数据库需要在全国范围内普及,所以适用自上而下的政策推行方式。一是可以形成顶层联动的统领作用。没有统一标准的数据库会造成信息不完善,比如兴趣点(POI)到底要不要收入到地名地址数据库中,国家级地名地址数据库有利于设计数据总库与数据分库,达到合理多层次分类的效果。二是可以形成地名地址数据的规模效应。国家级地名地址数据库可以设立权威的数据框架,制定发布较为完善的地名地址数据库建设规范,将数据落实到统一的服务器上,最终形成全国一盘棋的规模效应。三是可以依靠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国家层面的技术人才相对集中,也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召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利用技术人才储备库支持地名地址数据库的科研、试验和运行。四是可以减少人力、财力和数据的多重叠置成本。设定地名地址数据库的国家样板以后,地方主管部门可以参照设计,节约了地方各级分别研发和试验的成本,同时也可尽量避免数据冗余的信息浪费情况。

增强国家建设的文化实力

如果将国家文化实力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地名可以归为软实力,地名地址数据库可以归为科技硬实力。一方面,我们在追赶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国家级数据库建设是一块短板,存在信息滞后的弊端,国家级地名地址数据库的建立可以推动我国科技实力的进一步升级;另一方面,地名地址数据是我国的文化资本和发展资本,地名地址数据资源的整合、加工、分析过程正是梳理我国地名的良好机会,国家级地名地址数据库便于国际交流,进而获得国际认可,带动中国地名文化实力的发展繁荣。另外,智慧城市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要求建成数字城市,随着人类居住的区域越来越密集,地名地址信息不断集中化,需要缜密而即时的地名地址数据库。

从数据库的大背景看,国家级地名地址数据库是一个专业性数据库,从地名范畴看,它属于综合性的地名数据库,是一项社会建设研究工程,建设这样一个体系庞大的数据库并不能逞一时之功,方方面面的海量数据需要时间积累,因此应该采取“豹头猪肚”的行事方式,争取快速而高效地起步,赢得更多稳健的数据库建设时间,以便地名地址数据可以分批入库,并做到成熟一批、入库一批、适时推进。

推动地名工作的信息共享

地名地址数据是公共地理框架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地名、地址信息的结构化描述与标识。地名地址数据库是空间定位型的关系数据库,是地理编码或地址匹配的支撑数据库,可以通过智能语义解析还原空间坐标信息,也可以根据空间位置反查标准地址。地名地址数据需要纸质化存储,但未经信息化入库处理的地名地址很难实现信息共享,目前很多地名地址数据库处于内部测试和使用的阶段,基于共享开放理念的地名地址数据库还没有建立起来。国家级地名地址数据库可以服务政府、服务军队、服务百姓、服务专业团体,便于不同领域共享同样的地名地址信息。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和民众、军队和民众融合的观念日渐强化,但不同领域的使用人对地名地址数据的关注点不同,比如研究者注重数据的历史性,而公众更在意数据的共时性。因此,在基础地名地址数据统一的基础上,可以设计不同的使用版本。

国家级地名地址数据库是提供地理信息和在线服务的基础和前提,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名地址信息与日常出行、应急救援、智慧交通、邮政通讯等活动联系紧密,随着各个领域对数据信息需求的高涨,如何更高效地进行数据共享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国家级地名地址数据库可以成为利用地名地址公共服务平台、推进数据共享的重要抓手,以实现地名地址数据的实时落地和跨领域共享。

拓展地名资源的研发利用

空间数据库的检索技术是地名地址数据库开发的关键,能否迅速定位是检验数据库的标准。地名服务所牵涉的很多增值服务需要精确的检索、定位和引导,因而构建量化数据库可以创造地名管理和其他领域的变革机会。国家级地名地址数据库可以形成一个庞大的地名地址数据资源池,一方面,从宏观上可以全面掌握我们国家地名地址数据的总体情况,在微观上调取、分析各类数据的具体信息。这就需要研发包括地名数据管理、行政区划管理、界线成果管理、地名地址数据统计分析、地图可视化等一系列子系统;另一方面,可以像南水北调一样进行地名信息调配,扩大空间数据的应用范围,通过统一的数据共享交换机制面向政府管理的工商、住建、公安、天气、经济、招商等领域提供标准的地名地址舒服服务;最后扩大地名地址数据开放,面向公众达成地名地址数据的云端化、移动化、全网化,提高地名地址的公众服务能力。

目前我国的导航系统还不尽如人意,国家级地名地址数据库建成后可以形成精确导航,针对平原、山地、海底甚至太空等各种地形提供多维信息。国家级地名地址数据库也将为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社会打下基础,引导无人机驾驶、机器人服务、智慧轨道交通等有序发展。另外,该数据库可以进行更深入的拓展和生长,地名地址数据是分析的基础,通过建立国家级地名地址数据库整合全国范围内标准地名地址数据,进而通过数据库发现新知识,开拓地名研究新范式。以上所述的思路践行和实现,都有待于国家级地名地址数据库的尽早建立。

(作者系民政部地名研究所所长)

猜你喜欢

数据库信息
订阅信息
数据库
数据库
数据库
数据库
展会信息
健康信息
健康信息(九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