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思考

2017-01-24杨金绣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特色历史

杨金绣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6)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思考

杨金绣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就是中国人民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并在充分肯定社会主义特色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本身及其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传承优秀文化的需要,是反思历史的需要和应对世界全球化对我国文化冲击的需要。构建中国社会主义特色文化自信应该通过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坚定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学习中国革命史,增强文化自觉等途径完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马克思主义

一、概念界定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定义,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就已经做出了十分明确而简洁的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讲话中多次谈到“文化自信”,并强调:“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建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还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础。”纵观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而且是世界上唯一一种没有断流的文化。因此,我们有理由自信。但是,由于近代西方工业革命的发展,我们在科学技术方面明显落后于西方,使得很多人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怀疑,并进而开始否定传统文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树立一种文化自信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

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一)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需要

纵观人类历史,在地球这颗星球上,曾经出现过无数的文明,也曾创造过辉煌灿烂的文化。但是,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一样把传统文化一脉传承了下来。文化的中断虽然各有其原因和理由,但是,能够一直流传和不中断的现状本身就能说明一个问题,即这种文化具有巨大的合理性,有着符合人类的利益或者符合人性的本质。而任何社会的发展与变化都必须要建立在传统的基础上,如果没有了传统,人类也就失去了建设的基础,传统是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质,经由历史凝聚而沿袭着、流变着的各种文化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是一个民族的根,不仅有历史意义,而且拥有超越历史的意义。如果抛弃了传统,也就抛弃了过去。优秀的传统并不是社会发展的阻力,而是一种积淀着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的具有永久生命力的东西。因此,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我们更要珍视我们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内容,比如那些具有浓厚传统文化色彩的仁爱、重民、诚信、正义、和谐、大同等思想和理念,不仅适用于过去的社会,即使放在当代社会中乃至世界范围,依然具有很高的价值。可以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传统的,也是当代的,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因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具有所具有的价值是无可比拟的。第一,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整个文化体系的构建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第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丰富价值理念有利于在下一次道德价值规范的重构中确立自身的地位。

(二)是反思历史的需要

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工业革命的发展,使得我们在科学技术方面有了差距,因此,在科技落后的背景下,列强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一次次深重的灾难。在这样的世界大环境中,在面对内忧外患国将不国的历史重要关头,中华文化自信心受到严重冲击。灾难之中的中华儿女开始反思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落后是否是由于过分注重社会科学而忽视了自然科学而导致?我们的文化是否真的比西方的文化落后?因此,洋务派、改良派等知识分子开始困惑,开始寻找原因,寻找能够赶上世界步伐的方式——“西化”。在“西化”的观点看来,西方文化入侵尽管也伴随着血腥和压迫,但其带来了现代文明则总是历史的进步,因而“西化”是唯一的出路。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这种“西化”虽然依靠了现代文明,却不能使被侵略国享受现代文明成果,因而不仅本质上是野蛮的,而且预示了资本主义文明的衰落和社会主义文明的兴起。正如马克思在谈到英国对印度入侵的后果时指出:“印度人失掉了他们的旧世界而没有获得一个新世界,这就使他们现在所遭受的灾难具有一种特殊的悲惨色彩,使不列颠统治下的印度斯坦同它的一切古老传统,同它过去的全部历史,断绝了联系。”

(三)是应对世界全球化对我国文化冲击的需要

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世界,本质上,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一种文化在吸收其他文化的过程中也会使得本民族的文化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并最终可以在自我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优秀文化。但是,由于工业革命之后所形成的西方文化霸权,使得我国有很多人开始主动放弃传统文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上一度出现过这样的一种论调,传统文化是发展的巨大阻力,这种论调在社会上广泛流行,由于我国经历了极度的物质匮乏阶段,人们迫切希望能够很快富裕起来,在物质利益的驱使下,人们追求的是物质享受和物质利益的至上价值目标。因此,传统文化一度被认为是阻碍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实质上,这种论调是将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对立起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对立起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随着物质财富的不断丰富,人们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与价值开始反思,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似乎丢失了什么,我们发展的太快,以至于来不及静下心来仔细考虑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文化与科技的关系。于是,当社会发展到了新的世纪的时候,当代中国人忽然发现,在当今社会,所谓的科技文明在给我们带来大量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水源污染,资源枯竭、核战争威胁等等。由此可以看出,坚定文化自信有助于识别自我,甄别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与优劣,不仅是改革开放形势发展的必然,而且也是我国走向强盛的必然。

三、构建中国社会主义特色文化自信的途径

(一)增强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认知程度

文化自信心的重建,离不开对自身文化传统的真切体察和深刻反思。因此,要想构建中国社会主义特色文化自信,首先要充分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以及在人类历史上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内容浩瀚,在世界文明古国中,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相对较完备、更精、最持久。在先秦时期就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不仅出现了诸子百家的文化繁荣,而且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古代名家著作论说更是不胜枚举,不仅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而且也初步构建起来中华文化的基本品格,同时也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本走向。其中所孕育和包含的各种礼、义、仁、智、信、廉、忠、孝等传统思想影响深远,可谓源远流长。这些灿烂的文化,不仅影响了历史上几乎每一个中国人,而且也影响了中国周围的很多国家,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汉文化圈,在这个文化圈中的所有人,几乎无不受到了中华文明的影响,也几乎都从汉文化中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和社会的价值。可以说,虽然随着时间的改变和历史的发展,当今的人类有了新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具有人性光辉的文化根基并没有改变,所以,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人,我们要重视祖先们遗留下的宝贵财富,既要取其精华,又要去其糟粕,将我们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使其在新时代充分发挥作用。

(二)坚定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时代的发展与历史的变迁下,一方面,传统文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但是,另一反面,在发展变化了的历史时期,我们一定要寻找先进的理论做指导,不能固守着传统不变。纵观历史,我们伟大的传统文化之所以充满了生命力,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各民族的文化而形成自身的文化。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想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就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不仅根本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也彻底扭转了文化殖民的危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主要依靠力量是代表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无产阶级,立足点是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运动所实现的社会变革,就不再是王朝更替的历史循环,而是社会形态的历史跃迁。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使得我国的一些人开始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怀疑,并一度出现过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倾向。但是,“苏东剧变”这个世界社会主义实践历程告诉我们,作为共产党人是绝对不能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更不能放弃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一个人如果没有了信仰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一个政党如果没有了信仰就会理想不坚定,精神上就必然会萎靡,政治上就会导致变质,经济上就会导致贪婪,道德上必然也会走向堕落。因此,放弃了马克思主义就等于放弃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那么,我们经过近百年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就会土崩瓦解。

(三)学习中国革命史,增强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当以“文化自觉”为基础和前提。不然,就会显得盲目、矫情和不得要领。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建设高度一致,中国共产党从近代社会以来就成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早在建国前,中国共产党就在革命过程中,形成了井冈山精神、古田会议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宝贵的财富,建国后,这种精神依然一脉传承,比如抗洪精神、抗震精神、神州飞天精神、奥运精神、女排精神等其实就是这种先进文化精神在新时期的具体体现,这些精神也是中国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核,我们只有大力学习近代史,才能充分认识到我党独创的伟大精神力量,而这伟大精神力量是我党宝贵的财富,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坚实基础。只有充分理解和学习近代革命史,才能有效地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3.

[2]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5-10.

[3]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J].红旗文稿,2010(16).

[4]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N].光明日报,2015-07-03.

[5]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50.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70.

[7]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58-659.

[8]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11.

[10]窦坤,刘新科.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传承[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5).

[11]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6.

[12]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人民日报,2014-1-1.

(责编:李 园)

G122

A

1008-8431(2017)02-0056-03

2017-02-28

杨金绣(1990-),女,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特色历史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历史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