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周协商座谈会推进政协履职能力现代化探究
2017-01-24董鹏林
董鹏林
(吉林大学,吉林 长春 130012)
双周协商座谈会推进政协履职能力现代化探究
董鹏林
(吉林大学,吉林 长春 130012)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在这一目标视阈下,政协履职能力现代化也就提上了日程。政协履职能力现代化同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有着内在的契合性,而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作为新形势下政协沟通思想、协调关系、发扬民主和凝心聚力的最新制度平台,正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政协着眼于推进政协履职能力现代化,发挥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而创建的。双周协商座谈会集调查研究、协商民主和民主监督于一体,具有极强的时代特色和独特优势。因此,双周协商座谈会将在推进政协履职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发挥重大的积极作用。
双周协商座谈会;履职能力;现代化;优势;路径
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部署了总体战略,指明了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攻坚克难的行进路径,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就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逻辑,即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籍此来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发扬民主、参与国家治理的重要平台,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部分,政协履职能力现代化同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就有着内在的契合性,而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便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政协着眼于推进政协履职能力现代化,发挥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而创建的。因此,双周协商座谈会将在推进政协履职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发挥重大的积极作用。
一、推进政协履职能力现代化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契合性
政协应紧紧围绕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切实把改革创新精神贯穿到履行职能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进一步改进履职方式、提高履职能力、增强履职实效,着力推进履职能力现代化,努力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这既规定了双周协商座谈会推进政协履职能力现代化基本内涵的同时又指明了政协履职能力现代化同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之间内在契合性,人民政协及政协履职能力属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部分,而通过双周协商座谈会推进政协履职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就必然指向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强调主体的多元而非一元
通过比较世界各国历史和政治现状可知,在国家转型过程中,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是一个显著的特点。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前提便是主体的多元化,是多元主体各项能力的全面现代化。随着国内外经济沟通和交流变得日益顺畅,民主观念的普及,文化的交融和社会的开放,多元主体参与国家治理成为这一时代政治发展的主流。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在经济繁荣、政治民主、文化建设、社会开放等各个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多元参与,共同治理已成为我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前提和现实。人民政协作为执政党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发扬民主的统一战线组织,是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国家治理的重要平台,而政协履职能力现代化便是政协内多元主体履职能力的现代化。
(二)强调扩大多元主体参与和协商共治
多元主体及多元互动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前提,这既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时代需要和最新探索,同时也缓和了现代政治稳定和政治民主之间的张力,既发挥中国共产党核心作用,更充分激活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力量共同参与到国家治理当中。人民政协是容纳政党、社会组织和各行各界具有重大影响人士,承载着协调中国政治关系、社会关系和利益关系历史使命的重要协商民主制度,在最大程度上保障了多元主体的政治参与。
(三)强调治理成果的实现和反馈
国家治理能力最终要体现为治理成果,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高,也就意味着对于治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的解决有更为科学的策略选择,使得治理成果也更具实效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复杂矛盾和问题为导向提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此目标的指导下,国家治理成果日益丰富,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反馈决策层,进一步促进决策的科学民主,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发展。而政协履职能力现代化的结果便是协商成果的达成和实现。政协协商成果要求参与协商的多元主体具有较高的履职能力,经过科学民主的履职平台和程序,最终经过深入而民主自由的协商讨论,达成科学民主的协商成果,供决策借鉴,在国家治理中得以落实,并通过总结落实过程中的经验问题,反馈决策层和协商主体,促进政协履职能力的不断提升。
二、双周协商座谈会推进政协履职能力现代化的优势
双周协商座谈会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政协在政协原有制度安排的基础上,以时代问题为导向,总结政协实践经验而创建的协商制度和平台。因此双周协商座谈会在激发政协履职活力,推进履职能力现代化有其独特的优势。
(一)中国共产党为双周协商座谈会推进政协履职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政治保障
双周协商座谈会的前身——双周座谈会是由章伯钧、史良等民主党派代表人士在1950年召开的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上发起,经会议讨论决定同意而设立的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交换有关思想、政策、时事及统一战线工作意见”的重要制度。双周座谈会自设立之日起到“文革”开始时被迫停止工作,一直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人高度重视,成为应对国内外重大事件的重大决策产生的协商场所,在支援抗美援朝、推动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等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和在新中国建设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05年在《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中,中共中央明确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进行政治协商主要采取“民主协商会、小范围谈心会、座谈会等形式”。开启了双周座谈会重启之路。尤其是党的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的重要思想,在新形势下对重启双周座谈会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指导精神。由此,全国政协第六次主席会议在2013年9月18日审议通过了《双周协商座谈会工作办法(试行)》,便为双周座谈会的重启做好了前期准备。紧接着,全国政协首次双周协商座谈会于2013年10月22日在全国政协礼堂召开,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十二届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主持,就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保持经济发展良好势头议政建言。这样,中断将近半个世纪的双周座谈会便在中共中央的高等重视下以双周协商座谈会的形式得以重启和进一步发展,有利于解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具有重大的增进民生和民主建构的意义。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重视双周协商座谈会发展是政协的传统,也终究是双周协商座谈会不断发展的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二)人民政协为双周协商座谈会推进政协履职能力现代化提供丰富优势保障
双周协商座谈会是政协的重要部分,而政协的各种优势便为双周座谈会发挥作用提供有利条件。
1.政协具有统一战线的组织优势
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有着得天独厚的界别优势、阶层优势和人才优势,可以为双周协商座谈会推进履职能力现代化的实现提供充足的有利条件。政协各界别各阶层有着丰富的优势资源和独特渠道,而且各界别各阶层的政协委员大都属于各领域各层次更了解社会实际情况的高端人才,具有专业性强、有代表性和影响力大的特点。这就意味着双周协商座谈会可以协调调动发挥这些优势,推进政协履职能力现代化。
2.政协具有渠道畅通的表达优势
政协虽然并非国家行政机关,但有着国家机关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位置超脱,是联系和沟通社会民情民意和各级政府的重要桥梁。这就营造了一种既团结又民主,自由而平等的协商议政和积极履职的宽松氛围。而双周协商座谈会便可以籍此优势,充分了解和解决社会基层人民的急切需要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突出问题,推进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要求的政协履职能力现代化的发展。
3.政协具有协商民主的议事优势
政协是发扬民主,推进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有其协商议事,达成共识,保证履职实效的独特优势,这就有利于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利益诉求,妥善协调各方关系,保证协商结果的科学民主合理,找到最大多数人的利益结合点,保证履职实效。双周协商座谈会以协商座谈的方式,营造一种宽松自由而民主的氛围,充分尊重不同方面的意见建议,并上报党政决策层,最终予以落实。这一过程无疑有利于履职意识的增强、积极性的激发和能力的提高。
(三)双周协商座谈会自身特点是其推进政协履职能力现代化坚实的内在保障
双周协商座谈会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和全国政协为妥善处理和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突出的民生问题和矛盾而创建的,有极强的时代性和针对性,其自身特点使得其在推进政协履职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有其独特的优势,是推进政协履职能力现代化坚实的内在保障。
1.人才荟萃,突出主体,科学决策
双周协商座谈会的参会人员都是政协各界别各层次代表性强,影响力大,并长期在相关领域进行研究工作的高端人才,对协商议题有着丰富的知识、专业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并且每次会议的参会人员控制在30位左右,每位委员都有权利和义务阐释自身观点而不能够蒙混过关,这就有利于各位委员主体价值的实现和发挥,能够充分表达意见建议,这也就意味着每位委员必须提高履职意识、责任和积极性,都要围绕议题进行深入调研和思考,保证意见建议的科学合理。
2.问题导向,选题务实,贴近民生
双周协商座谈会的创建主要是针对于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突出的民生问题和矛盾的,这就决定座谈会的议题设定倾向于民生话题。座谈会选题贴近民生,追求实效是政协参政为民,履职为民精神的体现,这就要求各位委员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深入基层,深入人民群众之中,密切联系群众,充分了解民情,以问题为导向,发现问题所在和研究解决之策,在解决民生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履职能力,改进履职方式,增强履职实效。
3.规模较小,运行灵活,深入协商
规模小是双周协商座谈会的突出特点,议题小而精且影响力大;参会人数为30人左右,其中20名左右为特邀委员和专家学者;每两周开会一次,每次会议“会期半天(控制在2小时45分钟)”。由此观之,无论是议题设置、参会人数,还是会议时间都无不体现着规模小这一特点。这就使得双周协商座谈会可以运行灵活,就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保证协商成果的科学民主,促进履职经常化、规范化,并不断提高履职实效。
4.高层参与,接受监督,注重实效
虽然双周协商座谈会规模不大,但地位和作用是突出的,每次会议由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主持,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听取意见建议,并接受委员民主监督,以充分了解实情,发现工作中的不足,予以改正和完善,由此可见中共中央和政府的重视和诚意。经过会议深入而充分的交流、讨论、辩论和协商,达成的协商共识以政协信息专报的形式上报党政决策层,并及时予以回复。这对于保证决策科学民主,保证履职实效,增强履职意识和责任,提高履职能力的积极作用是可观的。
三、双周协商座谈会推进政协履职能力现代化的路径
双周协商座谈会既然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政协以问题为导向,着眼于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突出的民生问题的协商制度,独具种种优势和有利条件,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背景下,推进政协履职能力现代化也成为其运行和发展的必然逻辑。
(一)深入调查研究,发挥政协桥梁作用是推进政协履职能力现代化的基础
从历史和制度安排来看,人民政协是连接人民群众和行政机构的桥梁。所以,联系群众,履职为民便成了政协的重要历史责任。毛泽东同志曾明确提出:“没有调查便没要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只有深入调研,了解老百姓的真情实意,才能建真言,咨好政。这样,深入调研便成为其服务大局,履职为民,负起历史责任的前提基础,同样也是双周协商座谈会履职为民,推进政协履职能力现代化的前提基础。双周协商座谈会的协商议题都是全国政协办公室同各民主党派事先针对现实问题,突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特别是短板问题,协商讨论,精心挑选制定出来的,是调查研究的指向。在座谈会召开前,各参会成员以集中或分散的方式,深入基层,了解真实情况,把握人民群众关心的生产生活实际问题,针对调研重点问题提出可行性大的有建设意义的意见建议。双周协商座谈会是双周便召开一次的经常化协商平台,保证了调查研究的广泛性和经常化。
(二)规范协商座谈,丰富政协履职方式是推进政协履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环节
双周协商座谈会有着协商座谈的优良传统,但又与时俱进,更加强调协商民主,解决现实民生问题,成为政协常态化协商政协格局中富于时代特色的履职方式。一般参会成员控制在30人左右,以政协委员为主,借鉴“三三制”原则的精神,邀请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还包括相关专家学者等,会议在全国政协主席(现任主席为俞正声)主持下进行,使得会议成为政协履职的高端平台。而且,会议着重营造出一种自由平等民主又有纪律和秩序的氛围,使得各参会成员能够轻松自在地根据各自在调研中所了解的情况向会议提出自己的认识、意见和建议,并通过相互之间充分的交流、讨论、辩论和协商,实现认识和主张的转变,最后达成建设性的共识。双周协商座谈会协商座谈的过程是保证提出科学民主决策参考的重要过程,是履职现代化的重要形式和环节。
(三)加强民主监督,保证政协履职实效是推进政协履职能力现代化的必要保障
双周协商座谈会是集调查研究、协商座谈和民主监督于一体的制度形式,尤其是民主监督更是贯穿于政协和双周协商座谈会的重要职能。民主监督是政协履职为民的重要内容,是帮助党和政府改进工作的重要方式。双周协商座谈会会前针对中共中央提出的有关民生的重大举措、重要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深入基层调研不仅是了解基层社情民意,更是对基层党员干部治理效果的考察和摸底,还可以为“十三五”时期进一步完善落实党和政府制定党的方针政策提供借鉴和依据。会议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与无党派人士,其中既有相关部门的负责领导,也有贴近社会生产生活的政协委员,还有在相关领域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影响力重大的专家学者,通过深入交流、讨论、辩论和协商,这一过程是认清解决问题和矛盾的过程,在更高层次上说,也是对相关部门行政履职的监督,有利于提高行政决策的科学民主。最后,座谈会通过充分协商之后,实现建议意见的转变和完善,并以政协信息专报的形式报送中央及各个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并及时制定相应决策予以回复和落实。双周协商座谈会集调研、协商和监督于一体,是着眼于新的时代,新的实践和新的问题的重要制度创新,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下,双周协商座谈会推进政协履职能力现代化有其独有、独特、独到的优势,通过调查研究、协商座谈和加强民主监督的方式和路径,有利于丰富政协履职方式,提高政协履职能力和保证政协履职实效,有利于提高党和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
[2]政协全国委员会办公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135.
[3]政协全国委员会办公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762.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6.
[5]杨小波,陈晖.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初探[J].中国政协理论研究,2014(1):46.
[6]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
(责编:李 园)
D627
A
1008-8431(2017)02-0043-04
2017-02-18
董鹏林(1993-),男,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2015级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