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艺术的静态保护和活态传承

2017-01-24索昕煜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5期
关键词:传承者活态傣族

索昕煜

(云南民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031)

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艺术的静态保护和活态传承

索昕煜

(云南民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03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对我国优秀文化的一种传承,体现了我们对优秀文化的尊重和爱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具体要求。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傣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留下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将简要介绍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做好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静态保护和活态传承工作应该采取的措施和对策,以期为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一点建议和启示。

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静态保护;动态传承

前言

傣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历史非常悠久、分布相对比较集中而又影响深远的成员,傣族具有明显的民族特点和特质,主要集中在云南的南部地区,同时也是泰国和老挝的主体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傣族主要分布在澜沧江和怒江中上游地区,该民族曾多次在云贵高原建立政权,但是由于受到中原王朝和其他民族的挤压,傣族逐步向中南半岛迁徙。我国要做好历史文化传承工作,就要重视每个民族的自身的民族特点和特质。傣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的重要组成成员,国家要做好社会建设工作,就要重视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静态保护和活态传承,并将静态保护和活态传承相结合,进而真正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概念,国外学者雷蒙·威廉斯说,文化是不能被限制为某种可见的物品,因为它是一直存在和不断进化的。笔者认为,虽然文化是不能限制为某种可见的物品,但是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可见的,而且文化的表现形式包括人类进化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的元素。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如此,遗产是可见的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了符号性的文化元素和意义,体现了文化的存在价值,而这正是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性所在。

遗产一词并不晦涩难懂,所涉及的关系并不复杂,彼得霍德华在《遗产的崛起》一文中说到:遗产最简单的定义就是人们想要保存到将来的东西。遗产通常可以分为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受保护的对象是多样化的,没有统一的标准,遗产研究工作可以从狭义的角度划分为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保证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推动力,对文化传承有着巨大的积极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国性的公共文化,是文化遗留物,但是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应该属于文化持有者,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属于傣族和当地人民,同时也属于国家,它是制度设计建构出来的新的文化成果。

虽然很多国家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和保护工作方面付出了较多的时间成本和资源,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社会工程,需要对社会资源进行整合,更新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观念。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概念比较泛化,并没有完整、清晰的认识,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向和内容发生偏差,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不高。笔者认为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都有物质性的一面和非物质性的一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该对遗产背后的非物质性价值进行保护,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静态保护和活态传承相结合,为做好我国优秀璀璨的民族文化保护工作提供条件。

二、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艺术

我国傣族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省境内,是我国多民族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傣族有非常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傣族壁画、傣族泼水节、傣族制陶工艺、傣族刺绣等都是傣族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其中,傣族剪纸艺术是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傣族剪纸艺术也被称为是“刻纸”,主要是以纸张为主要材料,并用剪刀或者刻刀等作为创作工具的民间造型艺术,傣族剪纸原产于云南傣族聚居区,并主要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其发展史与傣族的历史文化发展是并存的。

傣族剪纸艺术的最早形式是源于傣族祭祀活动中所用的纸幡,它结合了佛教和中原文化的影响。从原始社会开始,傣族就沿袭着多神原始宗教信仰,因此傣族剪纸艺术带有较为明显的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特点。傣族剪纸艺术采用剪纸中特有的镂空形式刻画人物或者风景,因此傣族的剪纸艺术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傣族剪纸艺术构图比较精妙,取材内容丰富,通常会采用几何图形的展现手法,因此形式比较多样化,具有美学构形。其次,傣族剪纸艺术图案类型丰富,具有单独纹样、适合纹样、连续纹样和综合式纹样,每种形式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和组织规律。再次,傣族剪纸艺术具有较强的历史文化价值。傣族人民往往通过剪纸艺术来彰显民族的特点,同时将民族日常生活特点加入剪纸艺术之中,往往以动植物、生活场景入画,因此我们通常可以从剪纸艺术中对傣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习惯和风俗进行了解。同时,傣族人民还在祭祀、丧葬等民俗活动中应用剪纸艺术,我们可以从这类剪纸中了解傣族人民坚定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心智。

剪纸艺术是我国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成功的首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五个项目之一,根据目前傣族剪纸艺术的保护工作情况来看,剪纸艺术保护工作质量不高,部分剪纸艺术工作人员的保护观念依然停留在传统保护方式阶段。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文化多样化发展趋势不断增强,知识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因此以剪纸艺术为代表的傣族非物质文艺遗产保护工作需要充分重视时代背景的变化,要根据不同时代背景下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对剪纸艺术表现形式的新需要,要重视剪纸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可以通过大胆探索寻找新的剪纸艺术发展模式,提高剪纸艺术与日常生活的融入。艺术走进生活可以奠定艺术的群众基础,进而有助于提高艺术的实用性。

三、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静态保护和活态传承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静态保护和活态传承的概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手段具有多样化,不同的非物质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其保护手段应该根据文化特点进行选择,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手段的有效性和经济性,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保护。根据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际情况可知,静态保护和活态传承是文化遗产两种重要的保护方式。

首先,静态保护方式主要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收集并保存。而活态传承主要是动态保护,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间长远地留存下来,并对非物质文化进行适当的优化,以便让其适应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生命力。简而言之,静态保护就是对非物质文化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成果进行保护,而动态传承主要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并将非物质文化与现在文化发展趋势和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

其次,静态保护需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和保存,主要关注文化的静态保护工作,往往通过笔录、摄影或者录像等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存,并将散落在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及时的挖掘和整理,保证文化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因此静态保护又可以被称为是一种博物馆式的保护。而活态传承需要通过各种方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营造一个更加适合于文化发展的环境,主要关注文化的传承工作,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延续和发展,而且活态传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过程中充分重视了自然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经济环境等要素的影响,并在当时的整体环境中对非物质文化进行传承,实现文化的不断延续和发展,因此活态传承是一种活化石式的保护方式。

(二)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静态保护工作应该采取的措施

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静态保护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静态保护和活态传承是相辅相成的。

1.要做好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静态保护工作

首先就要注重剪纸艺术的“馆藏式”保护,重视静态保护工作与文化主体传承实践之间的结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要将其转变成为有形的形式,并要塑造良好的非物质文化保护环境和氛围,提高非物质文化的活力和生命力,可以采用拍摄记录片、录音或者存档等静态保护方法永久留存无形遗产。比如,可以建立剪纸档案馆,拍摄剪纸艺术完成过程的记录片,将剪纸艺术的具体操作进行记录并保存。其次,注重“馆藏式”保护要求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科学手段,可以建立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完善傣族剪纸艺术文化网上展示平台,可以通过该类数字博物馆展示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这对于傣族文化的对外宣传和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具有积极意义,提高人们对傣族非物质文化的了解并赋予傣族文化现实意义,从而可以扩大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静态保护的群众基础。再者,“馆藏式”静态保护工作过程中要注意文化宣传的形式,可以根据不同的群体选择不同的傣族文化宣传方式,并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弹性调整宣传作品的内容和重点,要重视受教群体的性质和特点,以便提高静态保护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2.重视静态保护数字化建设,建设和应用并重

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静态保护工作要重视数字化建设,并将数字化建设工作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同时可以积极借鉴并吸取其他少数民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经验,并根据傣族非物质文化的特点和性质选择适合的保护措施,批判地吸收其他民族的经验。比如,傣族人民可以和壮族等其他民族进行剪纸艺术交流,重视民族之间的艺术文化交流和沟通。其次,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可以与相关的文化部门和文化科技企业进行合作,创新非物质文化静态保护方式。比如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深圳市派爱文化科技有限公司、佳能(中国)有限公司共同发起的“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项目”等活动,傣族文化保护工作可以借鉴该类活动的经验,也可以积极获取相关部门和文化科技企业的资金帮助和技术帮助,提高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和传承价值。笔者认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不仅仅需要体现在文化传承方面,同时还需要体现为经济价值,并充分利用文化科技企业拥有的先进技术和宣传资源做好静态保护工作。

(三)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工作应该采取的措施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就是要实现代代相传、世代相承,活态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的差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在于文化的传承。

1.要完善活态传承工作系统,做好软环境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工作的核心是传承的人,活态传承工作不是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组织部门的事情,它是一项全局性的工作,因此要做活态传承工作,就要建立健全活态传承工作系统,国家和相关的地方政府要重视非物质文化活态传承,做好软环境建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保护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文化的关注度,提高傣族非物质文化在民众心中的层次和地位,更新民众对傣族非物质文化活态传承的观念,并将傣族非物质文化活态传承工作融入日常生活中,提高傣族非物质文化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同时,要根据傣族非物质文化的实际情况制定活态传承工作制度,保证傣族非物质文化传承者的自身利益,提高传承者继承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2.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的培养,重视活态传承手段的多样化

笔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工作的核心是传承的人,因此活态传承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直接与传承者的综合素质相关,传承者对傣族非物质文化精髓的理解和认知决定活态传承工作的效果,同时,传承者对傣族非物质文化的敬畏和尊重直接体现了活态传承者的态度,因此要做好活态传承工作,就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要积极开展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传授工作,对传承者进行考验,了解传承者的优势和目的,根据文化特点或者手艺特点适当设置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条件,提高传承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水平。部分传承者在非物质文化活态传承过程中忽视了保护理念的更新,正所谓人是观念的产物,一旦活态传承的观念发生偏差,那么活态传承工作质量就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再者,活态传承工作要重视传承手段的多样化,可以采用数字信息技术做好文化遗产形式的变换,实现非物质文化的再现、复原和共享等工作,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资源进行生产,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可再生的资源,因此可以适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市场价值,将信息技术与传承主体的实践行为相结合,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面的潜力。

[1]吴世枫.让祖先的遗产更好为子孙后代造福——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J].广东艺术,2010(1).

[2]祁庆富.存续“活态传承”是衡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合理性的基本准则[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9(3):1-4.

[3]祁庆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魂在于“活态传承”——由“徽州祠祭”引发的一点思考[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9,25(2):40-42.

[4]徐用高.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静态保护和活态传承结合模式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1.

J528.1

A

索昕煜,云南民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

本文系云南宗教治理与民族团结进步智库项目“南传佛教宗教艺术的静态保护与活态传承”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传承者活态傣族
名医名家活态传承的现状及研究思路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鄂伦春族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活态传承
蔡思雅 古老木偶背后的年轻传承者
在“活态传承”中延续历史文脉
构树与傣族传统造纸的保护和开发
傣族民俗文化的英译对其民族发展的作用
福州喜娘 活态传承的闽都婚嫁习俗
“铁人精神”的传承者
中国共产党优秀思想道德传统的传承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