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云南傣族服饰文化

2017-01-24蒋碧琼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5期
关键词:服饰文化西双版纳傣族

蒋碧琼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旅游管理系,云南 丽江 674100)

浅析云南傣族服饰文化

蒋碧琼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旅游管理系,云南 丽江 674100)

民族服饰是各民族本身特有的服饰,是民族历史上的沉淀,包含了各民族的智慧结晶,还是一个民族的标志。因受到居住环境、生活习气和宗教文化的影响,傣族人民在历史过程中,造就了绚丽的服饰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的服饰文化发生了变更,本文主要介绍和分析各地区傣族妇女的服饰内涵,了解傣族的服饰文化。

傣族服饰;文化内涵

绪论

我国少数民族服饰早已引起了国内外民族学、历史及服装、工艺及美学等各界人士的关注,许多单位、个人纷纷到民族地区征集实物、调查研究。作为民族文化的表象特征,各民族的服饰中还蕴含着极为丰厚的文化内涵,是各民族历史、消费形式、生产力程度、价值观点、政治制度、宗教信奉等非常直观而重要的材料。

一、傣族概况

(一)整体概况

在我国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和金沙江流域,是一个历史有悠久的民族,在汉文史籍的记载中被称为“掸”,又与华南壮侗语族同合称为“越”,属于古代越人族属。因其生活的地方大都是亚热带地区,气候湿热,水稻种植历史悠久,所以傣族的民族服饰也就充分体现了浓郁的地理特征和祟尚柔和之美的民族个性。

傣族按地域、支系和语言分为西双版纳、德宏、新平和其他几个傣族服饰文化区。尽管各地区的样式大多相近,却也有些不同。傣族服饰文化中,有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和个性。并且根据其文化背景及相关服饰风俗,可把傣族服饰文化分为西双版纳、德宏、新平和其他地区服饰文化类型区。

(二)傣族妇女服饰分类

1.西双版纳傣族妇女服饰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其傣语为“勐巴拉那西”,意思为“理想而神奇的乐土”,西双版纳的神奇、美丽,不仅仅体现在丰富而独特的自然资源,还体现在璀璨斑斓的人文景观和厚重的文化底蕴上,其中的服饰文化更是缤纷多姿。

西双版纳的傣族妇女上穿各色紧身内衣,下穿彩色筒裙,长及脚面,并用银质腰带束裙;上衣短小、精致、美观,分为两件,一件为贴身的内衣,一件为无袖外衣,有大襟的样式,也有对襟的样式。衣襟短小,刚好及腰。筒裙分为长短两种,较长的筒裙自腰腹一直延伸到脚背;短筒裙自腰腹及膝盖,再用一根银腰带系住短袖衫和筒裙的袖口。

2.德宏傣族妇女服饰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部边境,由于怒江河流横穿,从德宏边境流入缅甸,成为了中国和缅甸的国界河,因而傣语音译的“德宏”,意思就是“怒江下游以西的地方”。由于与边疆相邻,所以服饰大多与边疆民族相融合,与西双版纳傣族服饰相比,都是比较大方且不是很喜欢露出腰部。

德宏傣族分为旱傣和水傣,所穿服饰也大为不同。水傣妇女的服饰与西双版纳的傣族妇女服饰基本相同,都是上衣和筒裙,紧身的上衣有袖,外套淡色对襟窄袖衫,下身着彩色筒裙,裙上织有各种图案,女子喜将长发挽髻,在发髻上斜插梳、簪或鲜花作装饰。妇女着衣领四周缀满亮片水晶的大襟短上衣,穿比较艳丽颜色的筒裙。老年妇女大都穿较宽的蓝色或黑色短上衣,头发挽于头顶,外裹黑色包头。汉傣妇女的上衣为圆领、左衽的半长衣,宽松硕大,袖子仅过肘部,相当肥大,手臂可在袖中自由屈伸,下穿黑色长裤或筒裙,筒裙有彩色的横幅,颈部带银项圈,头发在头顶盘成圈,并用鲜花装饰。

3.新平傣族妇女服饰

新平县是玉溪市下辖县,意为新近平定之地。花腰傣因妇女腰间系绣花腰带而俗称为“花腰傣”,主要分布在该县的漠沙、戛沙、水塘等乡镇。花腰傣的服饰可分为盛装和便装,其区分主要表现在装饰方面。其装饰是:便装多在衣襟边、衣下摆、袖口、领口饰以色彩斑斓的刺绣花边或绸缎布条;盛装则镶嵌着成排的银泡、银铃,挂上银链等,琳琅满目,极为耀眼,所饰银铃常镶钉成三角形图案。从外衣背部装饰来看,傣雅装饰较少,仅在衣边绣上花边,而傣卡则用各色横条花带镶成。

4.其他地区傣族妇女服饰

普洱一带的傣族妇女一概穿黑色筒裙,穿宽袖和敞领的衣服,颜色大多为蓝色和黑色,显得较为素雅;耿马县一带傣族妇女身着艳丽筒裙,穿白色或者淡蓝色窄袖短衫,显得飘逸。边境傣族妇女服饰简洁朴素,式样美观,色调柔和,白、红、黄、绿是其服饰的主色,及肘上衣显得端庄大方。内地傣族妇女服饰较为复杂,款式多变,层次分明,有较多装饰品,而且色彩丰富。

二、服饰文化内涵

(一)与当地的自然居住环境相结合

西双版纳为热带地区,气候炎热,常年多雨,植被也以热带植物为主,所以服饰的质地与材料以柔软单薄为主,到田间劳作的时候,能够很方便地把长筒裙挽起来。到休息时,又可以把裙子放下来遮住膝盖,穿着凉爽。而居住在高山地区的傣族,因受地形、气候以及海拔等自然因素影响,服饰质地相对较厚。

(二)符合本民族的审美意识

傣族妇女的服饰颜色多以黄色、蓝色等淡色调为主,男子多用白色、蓝色或深色的包头,颜色搭配给人以清新淡雅的美感。傣族服饰的样式别具一格,灵活运用色彩与不同饰品搭配。傣族服饰图案的装饰上样式丰富多彩,图案包含的文化表现出了傣族人民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具有傣族社会的等级观念

从傣族服饰细节中反映社会地位与等级观念,历史上傣族妇女筒裙上的彩色横幅圈数量和图案花纹也表明其身份地位,筒裙上的彩圈越多就表明身份地位越高,筒裙的色彩也越加鲜艳,绣上金凤或银花纹来彰显高贵的身份与地位。还有佩戴的金银首饰越多,显示自身财富越多,而地位也越高。

(四)在非语言交往中的功用

服饰是个体性别、年龄和婚否的标志。如在服饰上反映年龄的大小,德宏瑞丽傣族的幼女编单辨,少女时编发辨绕头,已婚妇女把头发盘于脑后。花腰傣女子在不同的年龄段,她们的服饰有着不同的差异,过去的花腰傣女子还有染齿的习俗,即在13到17岁时,姑娘们往往要将牙齿用特殊的植物将其染黑,一是以之为美,二是成年的标志。

(五)是民族传统技艺的表现

傣族服饰的制作,从材料的选择到样式的缝制裁剪,再到服饰的点缀,渗透着傣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如传统的花腰傣服饰,制作材料是本民族的土布,刺绣是妇女们自己创造的精美图案,服饰中的银饰由工匠打造后均是一颗颗缝钉在衣服上,可想而知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都比较多,体现了民族传统技艺。

(六)是民族历史的载体

服饰就像没有文字的“史籍”,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事实上以史承服的民族比比皆是,如苗族、瑶族、彝族等。傣卡和傣雅头戴的斗笠,也叫“鸡枞帽”,传说是天神的女儿传下来的。

三、结论

随着经济不断地发展,以及各方面因素自觉不自觉地入侵,傣族的民族文化受到影响,致使民族服饰的变迁,我们应该科学地认识和对待,尽可能地保护展傣族的服饰文化,提高人们的文化意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民族文化也受到了重视,其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也才有了最现实的依托。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政府政策的支持,提高民族文化教育,发扬民族文化。傣族的服饰文化,既体现着民族性,又显示着民族精神。傣族民族服饰的变迁,从现实层面分析是经济的冲击和渗透,从理论层面看是资源理论和文化规范理论共同作用的结果。面对日益衰退的民族传统文化,只能对民族文化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或是开展博物馆对民族文化进行保护。

[1]杨胜能.西双版纳传说风情趣话[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2]张世满.旅游与中外民俗[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3]刀,波.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说[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4]袁琳瑛.傣族[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10.

[5]刘军.试析我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多维属性[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2(1):75-78.

[6]刘军.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的区域性特征[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1):67-70.

[7]罗贤佑.中国民族史纲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8]《傣族简史》编写组.傣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9]毛公宁.少数民族风俗与禁忌[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10]国家民委政策法规司.少数民族宗教信仰与禁忌[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11]陶贵学,刘建明.花腰傣哀牢山的古滇贵族[J].中华遗产,2008(7).

[12]尹绍亭.谁是文化传承的主导者——从两个试点村的成败看村民文化自觉的重要性[C].共识,2009.

[13]祁春英.中国少数民族头饰文化[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

[14]戚嘉富.少数民族服饰,汉英对照[M].合肥:黄山书社,2012.

[15]丘桓兴.孔雀之乡的民俗与旅游[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5.

J523.5

A

蒋碧琼(1978-),女,云南永仁,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文化。

猜你喜欢

服饰文化西双版纳傣族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西双版纳 一个与冬天背道而驰的地方
非遗视角台湾高山族(原住民)传统服饰文化研究
甘丹颇章时期藏族服饰文化解读
现代流行服饰文化视阈下的符号化消费
构树与傣族传统造纸的保护和开发
傣族民俗文化的英译对其民族发展的作用
YUNNAN
救救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