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驱动战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以广西非公经济发展为例
2017-01-24管志利
管志利
(中共来宾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室,广西来宾546117)
基于创新驱动战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以广西非公经济发展为例
管志利
(中共来宾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室,广西来宾546117)
创新理论的发展以及各种主客观条件的相互交织,使创新驱动战略得以提出并逐步上升到我国国家战略的高度。作为十三五规划主线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创新驱动战略存在深度耦合关系。面对内外发展困境,广西非公经济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明确创新理念,通过各类创新主体,从制度创新与治理创新、结构优化和自主创新、要素升级和协同创新三大方面着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不同的创新形式,协同实现微观经营目标和宏观经济目标。
供给侧改革;创新驱动;治理创新;结构优化;要素升级
创新作为一种有意识的社会群体性行为,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才大范围地出现的。创新内涵的历史演变有着坚实的社会经济基础,经历了“生产组织创新→生产过程创新→市场观念创新”的演变历程。[1]从而向我们展现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历史特质。
一、创新驱动战略及其与供给侧改革的耦合机理
创新的每一次历史演变都是一次“政治——经济系统”转型。随着创新理论的发展,创新逐渐被看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创新驱动战略也被逐步提到我国国家战略的高度,党和政府也随之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理念与经典论述。
(一)创新和创新驱动战略
1.创新理论的发展。一般来说,人们往往把新的、正面的事物或现象,以及达到这种现象的过程称为“创新”。但创新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最早由“创新之父”熊彼特于1912年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他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定义了创新,并把发明与创新区分开来,他认为创新是发明结果的应用,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是一种创造性的破坏,是新的产品(含服务)、工艺、原材料、市场方法、组织方法的商业化实践过程。联合国经济合作组织(OECD)提出的创新概念,吸纳了熊彼特对创新的定义。后来又出现了对创新活动开展过程进行深入探讨的创新线性模型理论,以及对创新活动的实现机制和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研究的创新体系理论。这些理论在不同角度对创新理论进行延伸和拓展。
2.创新驱动战略的形成与发展。2006年1月9日,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第一次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强调转变增长方式要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判断并做了系统部署。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正式提出创新驱动战略,使之作为我国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的根本措施;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考察时提出“要真正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201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政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阐述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2015年3月,中央出台《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抓住了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并明确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具体对策;2016年3月,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更是把“创新”放到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和五大发展理念的首要位置,提出要“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展先发优势的引领性发展”;2016年5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对创新驱动战略的背景、要求、目标、部署、任务、保障、实施等作出全面规划和部署,提出建设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的“三步走”战略,明确九个重点领域的技术发展方向。这样,从2006年2月至2016年5月,创新驱动战略的形成和发展走过了10年的漫长历程,发展战略也经历了“自主创新——创新型国家——创新驱动——科技创新强国”的历史演进。
(二)创新驱动战略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度耦合
自2015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随之成为政策热词,进而成为十三五规划纲要的主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重在创新突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存在着深度耦合关系。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在于激发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义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提高供给质量,扩大有效供给,使供给结构更好地适应需求结构,通过结构优化为新一轮总量增长奠定基础,从而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在于提高质量效益,而形成质量效益型新模式的关键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吴敬琏认为,影响供给侧的三个要素是“劳动、投资、效率”,并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自1981年就开始提出了,当时强调“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后来又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或经济发展方式等不同说法,他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些不同提法的核心都是“创新和效率。”[3]有学者在吴敬琏教授的基础上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大新动力,即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或者说改革、转型、创新,他称之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大发动机”,以对应于需求侧管理的投资、消费、出口。[4]而创新则贯穿于这“三大发动机”的各个部位和整个运行过程。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动力控制和任务实现要依靠创新型人才。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表示,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而企业的创新主要在于创新型人才。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中指出,“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即创新的能动性驱动力是人才,具体讲是具备创新能力和专业素质的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大发动机”中的“制度变革”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需要大量具备企业家精神的管理创新、技术创新、营销创新、协作创新型人才等。当前完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必须在创新理念的指导下推进各类创新,才能实现重大突破。
综上所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是在内部要素条件及外部宏观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各类创新主体的协同作用,对生产要素进行创新升级,对政府治理进行改革创新,对经济结构进行全面优化,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从而实现经济高质量高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二、广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外部环境因素和企业自身因素制约了经济发展的质量、规模和效益,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这里以广西非公经济发展的内外困境为例,阐释当前广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外在环境因素的制约
1.企业成本高。第一,人才、税费、资金等传统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改观。广西企业发展遇到的困难中,用工成本、人才缺乏、税费负担、资金成本、原材料价格等,仍是影响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2015年,用工成本比上年有所增加的企业有118家,占监测企业数的69.8%;原材料成本上涨的企业有82家,占监测企业数的48.5%。综合税负率比2014年上升的企业占42.8%;费用负担率在10%以上的企业占17.9%,在1—10%的企业占33.5%,持平和下降的企业占27.7%。第二,民间投资活力和后续动力不足。2015年,民间投资增长16.1%,民间投资增速均低于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同比呈现下降趋势。在广西工商联监测的企业中,仅有一半的企业有新增固定资产投资。[5]
2.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在广西工商联监测的企业中,融资困难的有80家,占47.3%;融资成本上升的有53家,占31.4%。究其原因,可以概括为四个主要方面:第一,融资渠道狭窄、直接融资业务发展不足,融资主要集中在银行系统,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等直接融资处于起步阶段。2014年,广西企业在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上的直接融资总量为702.9亿元,其中主要以大企业、政府背景平台公司为融资主体。第二,金融体制的制约。银行贷款审批程序复杂、周期长、信贷管理倾向于大项目和大企业,以及金融机构上收贷款权限。第三,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担保机构数量少、规模小、进入门槛高(要求注册资金2亿元),担保手续繁杂、担保成本高,存在企业信用档案多头管理、信用信息无法共享等问题。第四,广西民营企业以小微企业为主,普遍存在规模小、风险高、抵押品不足值、管理粗放等问题,甚至缺乏基础的财务会计制度和规范的经营管理制度,财务资料数据不全不真不实,资信等级不高、甚至逃避债务,难以达到商业银行授信条件。这些问题的存在,致使银行不愿冒险放贷。
3.人才供给不足。广西工商联数据监测显示,有24.9%的企业感到人才短缺。广西非公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联系不够密切,产学研合作机制、创新服务体系、知识产权保护等外部的支撑还不够强,协作网络尚未形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存在重建设、轻管理、弱宣传等问题,国企垄断和行政垄断制约经济发展。
4.产能过剩严重。2015年8月以来,我国PMI指数持续低于50%分界点;制造业市场需求持续低迷状况尚未得到有效改善,41.6%的企业面临市场需求萎缩的困境。2011年-2015年,广西的GDP增速分别为12.3%、11.3%、10.2%、8.5%、8.1%,虽然高于同期中国经济的GDP增速,但呈现出增速持续下降的现象。
在国内经济下行的宏观经济环境中,广西非公经济发展面临严峻考验。“十二五”时期,除进出口额外,其他主要指标如非公工业增加值、民间投资和非公企业纳税的增速均呈逐年递减趋势,由2011年的24.3%、45.3%、36.7%的增速下降到2015年的10.3%、16.1%、2.8%。传统支柱产业形势严峻,制糖业已走到低谷,2014—2015年榨季,广西民营制糖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现价)339.95亿元,同比上榨季减少97.57亿元;铁合金、电解金属锰、螺纹钢等黑色金属和陶瓷产业产能严重过剩;汽车和机器制造业陷入资金周转困境,冶炼行业价格一直走低,房地产市场疲软,商贸服务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6]
(二)企业内部因素的制约
事物的内因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自身在运行质量、创新能力、动力转换、抗风险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也面临诸多困境。
1.非公企业运行质量不高,创新能力不足。第一运行质量不高。2015年,广西非公企业营业收入比2014年有增长的有29家,只占调查企业的17.2%,同时利润空间压缩,有120家企业实现利润增长,但32.9%的企业利润率在5%以下,有20%的企业处于亏损状态。[7]这与广西非公企业管理水平偏低不无关系,一是企业家自身素质能力较低,管理方式粗放。二是很多经营者为企业的生存问题绞尽脑汁,无心经营企业文化,先进管理模式也就难以生根发芽。另一方面,创新主体不足,品牌创新乏力。据广西工商联数据监测显示,有24.9%的企业感到人才短缺,拥有注册商标的企业占监测总数的32.4%,拥有国家级名牌商标的企业只占注册商标企业的不足3%,拥有省级名牌商标的企业占17.3%,拥有市级名牌商标的企业占9.2%。
2.非公企业新旧动力转换慢,抗风险能力不足。自2013年以来,在我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新常态后,广西加大了扶持新兴产业发展的力度,高技术产业得以快速发展。2015年,全区规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仅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8.6%,高耗能行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则接近40%。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广西非公企业多为传统型企业,2014年和2015年的民营工业企业百强中,制糖、有色、冶金、电力、汽车、机械等传统行业居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占比偏低。这些传统型企业往往技术装备落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独特竞争优势,产品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成本压力大、盈利能力弱,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与国际竞争能力较弱。
3.非公经济产业布局不合理,结构性问题突出。从产业结构以及产业分布看,在低附加值的制造业、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贸易、住宿餐饮、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集中了过多的非公企业,民营制造业企业大量分布在有色金属、造纸、建筑材料等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在基础性行业、金融保险业等高附加值的产业中,非公企业比例过低。从产业组织看:广西非公企业大都是单打独斗,在信息互动、市场互通、技术交流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生产的大多属于初级产品,附加值低,对内没有形成产业链,对外没有做好产业对接。
三、以创新驱动战略引领广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创新发展战略的耦合机理表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在于激发创新,激发创新的关键又在于制度变革和制度创新。这样,可以从治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结构优化和自主创新、要素升级和协同创新三大方面,以构筑根源性动力、过程性动力和合作性动力来集聚推动广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制度创新和治理创新:营造优良的创新环境,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根源性动力”
“国家治理创新的本质是‘突破’,突破不合时宜的理念、机制、政策和技术;核心是‘新’,即国家治理相关构成要素的变革。”[8]因此,要着力抓好制度改革与制度创新,以对创新主体释放改革红利,更要着力推进政府治理创新,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构建良好的政商关系。
1.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的重点在农村,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点在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权属落实、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宅基地制度改革和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土地征收制度改革是难点,可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重要基础。土地制度改革的深化将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大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农民市民化进程提供新的资金来源,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农民土地财产权益的有效保障,还将使农村留守人员和进城务工的广大农民拥有强烈的安全感和获得感。
2.推进金融制度创新。第一,完善创新创业发展计划。要从设立创新基金、建立参与型担保基金和资助型补偿基金等方面,增加引导型财政扶持资金,加快形成信用担保体系,帮助创新企业建立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制度,帮助其协调好与银行、担保机构的关系。第二,财政金融联动,化解企业尤其是非公企业的融资困局和市场风险。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贴息和信贷风险补偿专项基金,从而以财政与金融联动的方式破解当前创新企业的融资困局。第三,尝试政银企三方联动为企业融资增信。政府设立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分担银行贷款风险;商业银行提供不同的融资产品与企业对接,保险公司在一定赔付率内按一定比例提供保险增信。第四,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构建鼓励创业创新的金融服务体系。推动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新型金融机构,发展服务中小企业的区域性股权市场,让各类市场主体,尤其是非公企业与其他市场主体一样同等享受金融服务。
3.推进财税制度创新。第一,政策层面。一是完善对非公有企业的税收国民待遇,为非公企业营造一个相对公平的税收环境,并根据非公企业特点和企业盈利水平的差异制定差别税率。二是厘清和理顺税费管理部门的职责和职权,减少重复征税和变相收费现象,降低非税收入比重并将其纳入地方政绩考核,继续加大减税降费力度,降低企业创新成本。第二,税收征管层面。税收部门要严格执法,杜绝关系运作对企业应缴税额的弹性。第三,政府服务层面。要优化创新创业的税收服务,加强营改增等税收政策宣传和纳税辅导,帮助创新企业迅速适应、遵从和受益新税制,为企业做大做强和转型升级创造良好的税务环境。
4.推进政府治理创新。这里的结构性改革不等同于政府运用行政力量进行的结构调整,“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改革,它的原意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部分制度架构和政府规制架构进行改革特别是对政府职能进行改革。”[9]第一,加快清理阻碍创新的政策法规,放宽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国企改革重组和公共领域建设,引导支持企业转型创新发展。第二,加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知识产权推广和交易,严禁行政权力干涉企业的合法创新活动,严厉打击无序市场行为。第三,建立生产要素保障机制和优胜劣汰机制,保护有前景的企业渡过难关。第四,加快建立社会信用评价机制,构建企业诚信指数评级体系,依法规范企业创新行为和惩戒企业失信行为。第五,建立新型政商合作机制。努力形成“亲”“清”的新型政商关系,增强市场创新主体的安全感与获得感,让各类创新主体充分享受平等权利。第六,建立创新政策调查和评价机制,定期跟踪分析创新政策的落地落实情况,促进创新政策的重构强化。
(二)结构优化和自主创新:促成合理的经济结构,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过程性动力”
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实现低效率行业岗位向高效率行业岗位转移,以自主创新、模式创新、品牌创新等创新过程促进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本质上均是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都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更为发达的过程性动力。
1.以产业转型升级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内容。产业结构调整是广西产业转型的核心,目的是要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价值链升级则是产业升级的重点,即产业间的升级和产业内的升级。要强化创新驱动,推动糖、铝等广西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发展现代服务业,抢占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发展的制高点。
2.以企业自主创新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动力。自主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完善,尚需时间的磨炼以及文化的熏陶;必须以自我制度的完善和理念的更新,推动新时代背景下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以及制度创新。第一,应当充分利用外资的技术优势与政府的项目优势,重视与不同城市、不同规模的企业之间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合作,协作做精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第二,要加快推进产学研用合作,在企业普及TRIZ方法、工业工程方法、系统工程方法等先进的创新方法及相关知识,提高研发成果的转化率。
3.以商业模式创新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途径。生产函数Y=A·F(K,L,N,E),其中两大关键要素是技术进步(A)和生产组织方式(F)。广西各类创新企业既要努力追求技术进步,又不能满足于突破性技术,要从更具竞争力的创新生态系统着手,提高科技管理效率和产业创新能力。[10]改革要像海尔那样颠覆组织结构,增强对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这些信息资源的感知度,学会对庞大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研究整合,提升劳动、土地、资本、信息、知识、技术、管理等经济要素的效率和效益,学习借鉴“波特货栈”等新型立体商业模式,以解决创新企业面临的电子商务、连锁加盟、融资信贷、上市服务等发展难题,以商业模式的创新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4.以品牌创新战略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保障。广西各类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品牌”规则正在日益成为市场角力下的主流规则。第一,要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制定出适合自身条件的品牌战略,积极实践并着力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大力创建自主品牌。第二,要更多地了解国内外优秀企业的品牌战略,深入发掘自身品牌优势,了解品牌战略规则,充分认识品牌战略带来的风险与收益,提高企业驾驭风险的能力,培养出积极谨慎的发展态度。
(三)要素升级和协同创新:打造创新生态系统,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协作性动力”
这里需要明确两点:第一,要强化市场要素在创新生态系统中的源动力,既要强调企业、科研院所及其研发人员等市场主体的作用,又要突出中间商、消费者、产业联盟、基础设施等市场要素的作用,推动企业对资源要素进行优化升级。第二,要发挥非市场要素的引导和凝聚作用,尤其是政府要通过环境维护、政策管理和财政支撑,为创新生态系统积能蓄势,使市场要素得到更好配置,进而激发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协同效应。
1.以人才战略创新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一战略。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企业的自主创新和参与市场竞争,最终决定性力量是“人”的力量。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构建适应创新驱动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就要着力从职业发展、工作氛围、工作设计、荣誉、薪酬和奖励等六个方面构建内外动机相结合的激励机制。[11]在新常态时期,要特别加强与人力资源企业的深度合作,注重企业家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企业家和科技创新人才的创新作用,善用、吸引和优化配置各类人才,关注公共治理秩序的成长,推动权力治理秩序的转型,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让企业家避免治理层次的风险,心无旁骛地关注经营效益和经营风险。
2.以市场开拓创新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依托。实现“两个建成”目标、实施“双核驱动”战略、构建“三区统筹”格局,为位处“一带一路”衔接点的广西指明了实现创新发展的战略取向,也为广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发展空间。广西可藉此良机,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此,各类市场创新主体要积极嵌入区域产业分工协作网络,使广西成为要素配置中心,推动合作创新、合作融资、合作营销的发展,更多地以投资、参股、经贸合作、境外研发等多种方式加快走出去步伐。
3.以构建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创新生态系统的核心是共生演化,“作为结构化社群,创新生态系统使企业不再单兵作战,而是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广泛开展合作与竞争,把创造需求和实现创新紧密结合起来。”[12]构建包含“研究、开发和应用”三大群落的创新生态系统,将极大地提升广西企业的竞争优势。为此,必须围绕科技创新重点工程,强化创新政策支持,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的创新网络,推动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推进企业向专业化、精益化和集群化发展,从而推动企业结构优化和创新能力、配套能力和协作水平的提高。
[1]刘爱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三重境域[J].贵州社会科学,2015(01).
[2]吴敬琏.警惕把供给侧改革混谈为政府调结构[EB/OL].搜狐网,2016-04-21.
[3]李佐军.应用“三大发动机”等动力解释“中国增长奇迹”[J].经济纵横,2016(01).
[4][5][6]广西自治区工商联.2015年广西民营经济发展报告[R].广西:2014.
[7]李燕,李媛媛.论国家治理创新的制约因素及着力点[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6(06).
[8]吴敬琏.什么是结构性改革?它为何如此重要?[J].清华管理评论,2016(11).
[9]柳卸林等.基于创新生态观的科技管理模式[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01).
[10]孔德议,张向前.我国“十三五”期间适应创新驱动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11).
[11]梅亮.创新生态系统:源起、知识演进和理论框架[J].科学学研究,2014(12).
F202
A
1671-2994(2017)04-0050-05
2016-12-24
管志利(1976-),男,湖南衡阳人,中共来宾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社会理论,政治社会学和经济社会学。
*本文系广西全区社会主义学院系统招标课题《广西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对策研究》(zb201506)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罗添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