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博物馆公共教育中的美育历程
2017-01-24吴晓欧郑金鹏
吴晓欧 郑金鹏 肖 湾
(吉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中国博物馆公共教育中的美育历程
吴晓欧 郑金鹏 肖 湾
(吉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美育也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广义的美育在我国从最初的提倡到实质性的推广与普及,都与博物馆美术馆的社会公共教育功能不可分割。百年前的教育家们如蔡元培、鲁迅等提倡的审美教育理念中,就一再强调美育的普及对国民素养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百年后的今天,当国家在学校教育内构架以审美和人文素养为核心的美育课程体系时,博物馆美术馆的公共教育功能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博物馆(美术博物馆);美育;公共教育
美育也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广义的美育在我国从最初的提倡到实质性的推广与普及,都与博物馆美术馆的社会公共教育功能不可分割。百年前的教育家们如蔡元培、鲁迅等提倡的审美教育理念中,就一再强调美育的普及对国民素养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百年后的今天,当国家在学校教育内构架以审美和人文素养为核心的美育课程体系时,博物馆美术馆的公共教育功能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博物馆与美育
1867年改良主义政论家王韬在《漫游随录》中记载了他在欧洲所见的各种博物馆,最早使用“博物院”一词统一概括各种各样的博物馆[1]。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在1866年出版的《西洋情况》一书里率先使用“博物馆”一词。1870年以后,“博物馆”一词成为集“智慧、知识、收集、收藏”为一体的“museum”的固定译语。西方博物馆发展历程中形成的面向全社会开放式的博物馆公共教育(广义)指的是用实物传递人类经验并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博物馆教育的内容丰富多彩,可以用“真、美、善”来概括:真——真实的实物(而不是赝品)、真实的科学道理(而不是谎言和说教)、真诚的态度(而不是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美——赏心悦目的环境,错落有致的陈列布局,雅俗共赏的交流体验,愉悦的参观印象;善——以人为本,人文关怀,博爱,符合伦理的举措,善待每一名参观者。真、美、善中又以美为核心,博物馆教育是以养育人的审美情感为核心的社会活动,这也是博物馆教育的本质。
1912年,教育家蔡元培首先将美育一词引入中国,“美育的名词,是民国元年我从德文的 Asthetische Erziehung 译出,为从前所未有”[2]。蔡元培是我国早期留学欧洲第一个学习美学教育,也是国内最早提倡通过博物馆向公众传达美育的学者。蔡元培在1917年“美育代宗教”提出前后,多次论及博物馆与美育的关系:教育并不专在学校,博物馆是学校之外的教育机关;美育是一种重要的世界观教育,博物馆陈列是美育的社会教育机关[3]。 在《美育实施的办法》中指出了9种专设的美育社会机关:美术馆、美术展览会、音乐会、剧院、影戏馆、历史博物馆、古物学陈列所、人类学博物馆、博物学陈列所与植物园动物园[4]。由此可见,中国博物馆社会教育中美育的职责,从一开始就被奠定并赋予了内涵。
二、西方博物馆公共教育观念的移植
博物馆引进伊始,其公共观念就被纳入近代中国博物馆职能的启蒙话语之中。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一些在华活动的欧美人士开始以西方博物馆模式在中国境内创建博物馆,其活动特点是公共化,借助博物馆实体实物传播简单观念,并在某种程度上冲击了中国传统以“私”与“藏”为核心价值的置物体系,构建起了最初的博物馆公共教育功能[5]。如上海博物院(1874年)、上海格致书院博物馆(1874年)、烟台博物院(1876年)、博古堂(1879年)、敬业书院(1879年)、培真女校博物堂(1902年)、华北博物院(1904年)、青岛特别高等学堂教育博物馆(1907年)、土山湾画馆(1852年)等[6]。除土山湾画馆外,这些博物馆的共同特点是:以收集该地区的动植物、矿物、考古和人类学标本为主,均受欧洲自然科学发展的直接影响并为其研究持续提供资源。而土山湾画馆,以其收藏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素描、油画、雕塑等美术作品来辅佐美术教育培训。徐悲鸿先生在1942年《新艺术运动之回顾与前瞻》一文中说起上海徐家汇天主教的文化交流作用时指出“土山湾亦有可画之所,盖中国西洋画之摇篮也……”在此接受美术教育者日后成为了西方绘画艺术在中国的传播者和美术教育的开拓者。美术教育是美育最直接的传播与宣传途径,土山湾画馆不仅对中国近代美术教育的兴起有着深刻的影响,对中国社会之美育推广也起着极大的作用[7]。
当时在中国还有着一群游历海外,自身具有深厚国学功底的官绅群体,回国后继续宣传博物馆观念,呼吁创建博物馆保护古物而开启民智,积极向国内传播博物馆公共教育观念,如清光绪状元、南通实业家张謇创办的“设苑为教育也”的南通博物院,这是中国人创办博物馆的第一次实践,“以师范教授博物之须有所征也,始营苑于濠河之西”。张謇设计的博物馆“分天然、历史、美术三部”,他的立意是:“论天演之进化,天产之中有历史。论人为之变更,美术之中亦有历史”与“天然部以所产所得之方地为等差。历史、美术二部以所制造之时代为等差”[8]。这些实践实为张謇一贯主张的把教育作为富强国家根本大计的一项“设计”。
三、民国时期博物馆教育理念与实践
1912年,全国教育临时会议通过的《教育宗旨案》的教育方针是“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助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基本保留了首任教育总长蔡元培提出的教育思想,并解释美感教育也就是美育,包括美术、音乐等与之相配合的情感陶冶。
博物馆理论方面,宋伯胤认为蔡元培博物馆观念中最突出、最有独创性的部分,就是博物馆教育重在科学和美育[9]。美育是一种重要的世界观教育,“美育之设备,可分为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社会美育的专设机关如“美术馆、博物院、展览会、科学器械陈列所等,均足以增进普通人之智德”。还指出“及文艺复兴以后,各种美术渐离宗教而尚人文”[10],博物馆教育应该兼顾科学与人文,打破这一当代学术研究中存在着的最大分裂。对于展品文字说明,蔡元培的观点是“拿我们的观察、拿介绍的态度”,前者是科学劳动的研究成果,后者是换位思考的人文关怀。专治科学与兼涉美术并无冲突,这样才能使博物馆的科学研究成果以一种启发性而不只是僵硬的科普方式呈现在观者面前。蔡元培对于博物馆教育的远见卓识,是“继张謇之后,从理论上阐扬博物馆社会价值的第一人”[11]。实践方面,1912年6月,蔡元培提出筹建国立历史博物馆,希望可以达到“启民智、开风气”的目的。1933年4月又倡议创建了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并兼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宗旨是“提倡科学研究,辅助民众教育,以适当之陈列展览,图智识之增进”。这些都是蔡元培的博物馆美育教育观念和实践的体现。
1912年鲁迅出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二科科长,具体掌管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等事项,负责指导当时的公共文化教育事业,“文化进步的国民,既然实施科学教育,尤要普及美术教育”[12]。 到1926年共14年期间,鲁迅参与了国立历史博物馆的筹建工作,并成立了美术调查处充实馆藏,实施了对奉天清宫古物的调查及大内档案的整理,举办了夏期美术讲习所及全国儿童艺术展览会、全国专门以上学校成绩展览会等美育宣传活动。1913年还在《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中提出“当就政府所在地,立中央美术馆”。鲁迅认为要使美育达到教化的目,首先内容必须“和我们的世界更接近”;其次内容还得大众化、多样化,通俗易懂;最重要的是美育应当具有批判性,为现实服务[13]。这些新式的文化活动和理念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四、新中国成立后的博物馆美术馆公共教育方针
新中国成立后的博物馆公共教育职责更加明确,根据具体时期社会需要内容有所不同。如在1951年10月文化部颁布的《对地方博物馆的方针、任务、性质及发展方向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博物馆事业的总任务是进行革命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博物馆使人民大众正确认识历史,认识自然,热爱祖国,提高政治觉悟与生产热情”。1956年5月的全国博物馆工作会议,又提出颇具中国特色的“三性二务”理论,即博物馆的基本性质是“科学研究机关”“文化教育机关”“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遗存以及自然标本的收藏所”;博物馆的基本任务是“为科学研究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1979年6月,全国博物馆工作座谈会通过的《省、市、自治区博物馆工作条例》继续沿用“三性二务”定义博物馆及其功能,同时将科研、教育、文物标本收藏的旧顺序,改为文物标本收藏、教育、科研的新顺序,在这个新顺序中更加突出了文物收藏的地位。[14]
1986年国家“七五”建设规划重新把美育确定为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5]。美育培养的是人审美欣赏、表现、创造能力,博物馆是学校美术教育重要的校外资源所在。将博物馆纳入学校教学体系,利用博物馆的场所与展览,结合学校内的各种教育内容进行“馆校合作”教学,馆校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能促使实现教育效益双赢的效果,我国博物馆中的“第二课堂”就是馆校合作的优秀范例。1988年中国博物馆协会社会教育专业委员会成立,主要职责是研究博物馆教育理论和推动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开展,对我国博物馆教育与文化活动的蓬勃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2007年在维也纳召开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第21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最新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再次对博物馆定义进行了修订,即“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教育”调整到了博物馆业务目的首位,取代了多年来将“研究”置于首位的认识。看起来这只是表述语序的调整,实际上反映了国际博物馆界近年来对博物馆社会责任的强调,反映了对博物馆社会效益的关注,也反映了博物馆在工作态度上更采取外向的选择。我们还应该注意,定义在表述时,是将“教育”作为 “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展出”等博物馆基本业务的共同目的,也就是说,博物馆各项业务活动都应贯彻“教育”的目的,不应将本职业务的内容作为自己的工作目的。此外,各项业务活动要协调配合,发挥各自专长,使博物馆教育发挥实效。[16]
五、当代美育教应把重塑健康东方人性作为首要目标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化艺术大国,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文化和艺术以不同姿态在不同阶层中拓展,形成了东方的主流文化形态。在这其中,美的概念一直以散点透视般的形式存在于哲学、道德、饮食男女等诸多方面,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和范畴。这种现象与思维方式和民族特性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根本上来说,我们的美育和其中的美术教育,都没有很好地找到一种东方视觉角度,都没有形成一种适合本土文化内涵的最佳方式。这种美育体系所培养起来的中国人,已经习惯了西方化的形式和尺度,规则早已经制定,无论最后作品是什么,都不会出其左右。回首百年,这样的教育对于今天中国民族文化的延续是否有利已经引起我们的反思,粗浅而简单的美育手段让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逐渐远离了自我文化的精髓,成为文化沙漠中的弃儿和西方文化的拾牙慧者。
美国博物馆学家G·B 古德说过“博物馆不在于它拥有什么,而在于它以其有用的资源做了什么”。传统上精英主义的博物馆教育是有主客之分的,受教育的只是作为公众的人,而当下为满足文化需求、作为一种“发明”的、供我们消费文化的后博物馆时代教育则提倡——博物馆和公众都既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身份在这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目前,中国博物馆美术馆的公共教育饱受诟病的一大现象就是:观众想获取的博物馆没有给予,博物馆给予的观众却不接受,没有换位思考的博物馆教育注定是失败的。旨在为人们提供一个重新认识世界的方式和视角的后博物馆时代教育,并不满足于传统博物馆时期教育所具有的教导人怎么做一个有品位、有教养的人的可能性,在那里,重要的是自觉的窗口塑造将超越僵硬的镜子反映。博物馆教育在事实上是现代教育,我们需要反思并尝试建立自己的博物馆教育经验和模式,让死的历史走出去,把活的文化请进来。百年前“以美育代宗教”的提出,其实质是以什么样的文化理想来吸引人们的信仰,而“美……与人性一样,是人类历史的伟大成果……美的历程却是指向未来的”[17]。
[1]钟叔河.走向世界丛书[M].长沙:岳麓书院,1985:91.
[2]高平叔.蔡元培全集(卷六)[M].北京:中华书局,1984:54.
[3]宋伯胤.博物馆:学校以外的教育机构——蔡元培的博物馆观[J].东南文化,2010(6).
[4]蔡元培.教育杂志[J].第14卷第6号,1922(6).
[5]徐玲.博物馆与近代中国公共文化(1840-1949)[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6]陈锐.晚清西方博物馆观念在中国的传播[D].湖南大学,2007.
[7]洪霞.上海土山湾画馆的美术教学初探[J].南京艺术学院院报,2009(3).
[8]宋伯胤.张謇与南通博物院——博物馆史事与人物之二[J].博物馆研究,1983.
[9] 宋伯胤.蔡元培的博物馆观——博物馆史事与人物之四[J].博物馆究,1984(2).
[10]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J].新青年(三卷六号),1917.
[11]彭善国.中国早期博物馆的观念和实践[J].博物馆研究,1993(2).
[12]蔡元培.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J].新湘评论,2012(2).
[13]李赛彬.鲁迅社会教育活动与思想研究——鲁迅在社会教育司[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0.
[14]王宏均.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版)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5]唐兵.近百年中国美育观念演变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1.
[16]宋向光.国际博协“博物馆”定义调整的解读[N].中国文物报,2009(3):20.
[17]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G260
A
吴晓欧,吉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郑金鹏,吉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讲师;肖湾,吉林大学博物馆学专业。